[转帖]上海女人的嗲文化

上海女人的嗲文化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ue Aug 29 20:34:25 2006), 本站(yjrg.net)

--------------------------------------------------------------------------------

何尺



“嗲”是女孩近于天然的举止

  上海美女又被称为“嗲妹妹”,嗲字向来都和上海女孩紧紧相联。这里的“嗲”也是“好”的同义语,充分而恰当地表现了上海美女的让人魂牵梦绕的神情。而北方的姑娘们大多不知“嗲”为何物,她们为这种嗲找了另一个名词,称之为“犯酸”。但是在上海,“嗲”作为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形态,正在悄然对女性进行塑造。这种嗲文化其实是源自苏杭。也许早在宋代从开封迁都到杭州时,嗲文化就已经发端,这可能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江南女儿柔美温婉的佳人风范,正如越剧所表现的那样。因为当时杭州的女性文化是来自开封或是更远的地方。如今上海女人的“嗲”早已闻名大江南北,她们的“嗲”是一个被上海文化所熏陶的女孩近于天然的举止表现。一般来说姑娘谈吐和举止比较委婉可人,还不能说是嗲;一个漂亮但带苏北口音的女孩,人们不会说她“嗲”;一个出身高贵但说话很冲的女人,人们不会说她“嗲”;“发嗲”,包括了一个女人的娇媚、温柔、情趣、谈吐、姿态、出身、学历、技巧等等,其中既有小姑娘的撒娇弄俏,也有大姑娘的忸作态等一系列显示女性柔弱娇媚的魅力的举止,包含有很多不可触摸的因素在其中,从而成为上海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上海女人的“嗲”与北方女人的“撒娇”有点相似。女人发嗲,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性别优势。一般来说粗壮坚强,豪情侠骨,从来与吴越美女无缘。这种嗲文化熏陶下的美女,大都表现得含蓄委婉、缠绵悱恻。不过有时候“嗲”也是外露的,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上海女人尤其“嗲”,也不知道是为了让外人知道她多么爱自己的男人,还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她自己多么风情万种。

  “嗲”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是上海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综合形容。如今的涉外婚姻统计证明,上海的女性,最受西方男性的欢迎。中国的嗲同欧洲比如法国女人相比,有点小家子气。法国女性有一种要力夺“最有魅力女性”的领导地位的倾向,不管长相如何,似乎总认为自己最有魅力,也就是说,法国女性的“嗲”是一种强势嗲,而上海女性的“嗲”,是一种惹人怜爱的弱者之嗲。

  除了“嗲”,上海美女的另一特点是毫无原因的骄傲,骄傲的理由大约是因为——阿拉是上海人。我曾听说现在的上海女孩子一般不会离开上海,除非出国。如果你遇到结伴外出的上海女人,也会领略到她们的骄傲。她们喜欢在异乡的街头或公共场合大声地说着上海话,她们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注意自己,听自己说话。别人要是问上一句:你们是上海人吗?她们就会莞尔一笑说:是啊,心中却暗说:老土,这还用问嘛。但她们说话的声音却依然甜美与温柔。

  她们中有人经常骄傲地称自己为纯粹的上海人,因为随着到上海打工者的增加,非纯粹的上海人也越来越多,外地年轻女性用不了多久,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阿拉语,你根本分不出到底谁是纯粹的上海人。上海女人的眼里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统统是乡下。从交谈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很骄傲自己是上海人。现在她们已不那么的排他,起码在表面上看,本地的上海女人会和外地人相处得很融洽,至于心里到底怎么想,只有天知道。她们对于洋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是关心,眼下流行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她们就会很小心地模仿起来,但对内地却所知甚少,比外国人也多不了多少。

  上海美女不只崇洋而且喜欢怀旧,所以她们非常挑剔。走在街头上的女人,你从发型上就一眼能找到老上海的影子,那种特有的打着卷的发型,无论是年轻的或是年长的,都保留着上个世纪30年代的遗韵。走在人民广场地下仿20世纪30年代一条街上,迎面就是一部20世纪30年代的老电车停在街口,引得游人争相拍照,还有老虎灶、上海旗袍店、哈德门烟店、擦皮鞋童匠的雕像以及那悠悠回响的上海钟楼的咚咚声,不由将人们拉回了旧日上海的情境中去。幸好现在的上海突飞猛进,令这个城市再次成为东方明珠。上海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城市,同时也改变了上海的女人。

  其实你从上海的女性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上海女人的大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是丰富的,依稀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的目标,便是成为一种“优雅的女人”,这种女人,其表现就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旗袍麻将,宴会舞会。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风格,甚至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格调,就好像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整箱衣服,任何一款都会有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木匠就乱转吧,忘了家里有一个小榔头和一个大斧头等着了吧。到时候,刨花都豪华,直接砸成木屑算了。

她们喜欢在异乡的街头或公共场合大声地说着上海话,她们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注意自己,听自己说话。

===

贴切

在地铁里,我也经常听到外地客高声大气说话来着,我是否也能这么下结论:“他们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注意自己,听自己说话”?

那一份优雅,不仅仅是属于上海女人 的,上海男人也同此。

每次到上海,总喜欢坐在南京路上的某个带露天的咖啡吧,喜欢吮吸着液体同时静静地打量眼前穿流人群里的上海女性,喜欢那种婀娜身姿,娉婷而过留下的回味;喜欢看到一个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绅士走进咖啡吧,打开一台手提,不断敲打键盘时的神韵。(这些不是中国哪里的都市都能够见到的)

一直纳闷的是,我大学三个上海籍同学,一个女性两个男性,怎么也没有上海人的特质。这些,让我对上海人狐疑了N多年。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这篇文章还是没有最能反映上海的前沿。

现在的上海嗲女人已经发展成“新上海女人”和“上海新女人”。新上海女人是外地移民,集全国优秀美女,靓丽得实在眼花缭乱,他们讲普通话,或者英语日语,总之素质很高。

而原先的纯种上海人生出来的女孩变成了上海新女人,上海新女人不讲上海话了,因为上海话代表上海老女人,但又要区别于外来移民,于是上海新女人最近发明了一个新语种:上海新女人普通话,这普通话和纯准的普通话绝然不同的,话语结尾处很多“哎”、“哦”、“哇”、“兮”……,不用卷舌,发生都在唇齿之间,带有上海口音,但是绝对不是上海话和普通话的机械组合,而是加了港台普通话的口音,但又和港台普通话不同,所以叫上海新女人普通话。

上海新女人普通话通过上海电视台节目小品和学校等群体活动的流传很快。我女儿和暑假回上海和上海的女同学混了一周,口音立刻被俘虏过去,嗲味十足。

参加交流

5楼的注意喽,许多在外地上学的“上海藉”大学生其实并非在市区出生长大,离楼主所言的上海人差得更远。即使像我这样生长在市区的上海人,也很难皈依到旧上海风韵的皮毛间去的。

[em04]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