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读史杂谈:盛世是“批”出来的

[原创]读史杂谈:盛世是“批”出来的
文章提交者:huangsi2001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读史杂谈:盛世是“批”出来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皇帝、宰相、大官无不如是,真正的“高大全”式的人物是没有的。老百姓说,人吃五谷杂粮,焉能无病?皇帝大官,处庙堂之上,颐指气使,所受权力腐蚀不说,单讲那个私欲,谁不有之?

戏台上的唐太宗、刘备、诸葛亮等等,那是文人拔高出来的光辉形象,而实际上和平常人在七情六欲、饮食男女上并不有什麽两样。他们唯一的好处,就是比其同类尚能听得进别人的批评,当个人欲望与其奋斗目标发生矛盾时,能够听听有识之士的建议和劝诫,并克制、约束自己而已。

当然,那些虚假自吹的盛世和明君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所谓的明君贤相,所谓的开明盛世,其实不是奸臣捧出来的,而是忠臣良友“批”出来的。

比如那个刘备,原是个卖草鞋的,手无缚鸡之力,他之所以成为乱世英雄,为鼎立之一足,就是诸葛亮等人批评的功劳;他最后不听人劝,为泄私愤而乱大局,引得火烧连营七百里,把一条老命送在了白帝城,就是明证。

大家也许不知,刘备还是个好色之徒。他的甘夫人容姿秀美,肤色如玉,刘备爱之如宝,常常拥着美人儿听取大臣汇报工作,搞的人家不好意思,呵呵,谁知他还不满足,又叫人雕刻了一个如甘夫人一样大小的一个白玉人儿,赤身裸体的抱在手里把玩,有时就这麽坐在轻纱帐中,左手拥玉人,右手抱甘夫人,雪肤相映,光彩照人,好不得意!小人见他这样,就顺着他的意思,给他送美人、进谄言,害得他几乎忘记政事。后来还是这位甘夫人觉得这样下去不得了,说了一番男子大丈夫当以天下大事为重的大道理,这样子玩物丧志弄不成事,刘备为了他的大计,克制了自己的私欲,砸碎了玉人,重新做起正事来。

如果他不听批评,改了好色的毛病,那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有希望麽?我想,那是绝没有希望的。

再说唐太宗吧。呵呵,贞观之治,大唐盛世,那真是使俺们中国人骄傲了一千多年,至今说起来还是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件事。魏征的故事,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那个君臣关系啊,一个犯颜直谏,一个从善如流,几乎达到理想的境界了。大唐之盛世明君、忠臣良将,就是这麽在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打造”出来了。

其实呢,唐太宗也有被“人欲”弄得颠三倒四的时候。有一次,他带宫人美女驾幸九成宫,把那些娇娘们安排在湋川县官舍里,不一会儿,大臣李靖、王珪也来了,县官觉得应当重视公事,就叫宫人美女移到别处去,腾出官舍给李靖等人居住。唐太宗知道了,大怒:妈妈的,俺的小老婆难道不如李靖他们重要?小小县官居然敢于轻视俺的宫人,还得了?于是就下令有关部门治县官的罪。呵呵,亏得魏征也跟了去,当时就对唐太宗说:那些宫人不过是“贱隶”,“论其委任,事理不同。靖等出见官吏,访问朝廷法式、民间疾苦,自应与官吏相见;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合参承。若以此治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就是说啊,你这就把公私弄颠倒了,传出去,那真是骇人听闻啊!唐太宗想想有理,那是为俺好啊,就不再追究此事了。

你看看,英明如唐太宗,也有把公私弄颠倒的时候,何况那些村长、乡长、小职员?如果没有魏征的监督批评,那就闹大笑话喽,还他妈什麽盛世明君啊?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国老百姓就像赌博掷骰子一样,全靠碰运气,如果摊到一个“好点”的皇帝,还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忠臣的批评建议,适当地约束一下个人“欲望”,那就有点安稳日子过;相反,遇到那些穷奢极侈的糊涂东西,就苦喽。当然,有个明智的开明君主,还得有几个敢说真话的忠臣良将,如果遇到蔡京、李林甫什麽的,就是唐明皇那样的明君,也一样要“渔阳鼙鼓动地来”的。

因此啊,在专制体制情况下,批评和监督,那就更为重要了。所以俺才说,盛世和明君是“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 11:09:40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史为鉴,用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