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毛泽东与曾国藩,毛泽东论读书

            毛泽东的外婆家在湘乡,他八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曾国藩就是湘乡人。以后,毛又受老师杨昌济影响(杨昌济在提到毛泽东时曾说:“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一时对曾国藩可说倾服备至:


1917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


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谈到治学方法:“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


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说:“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纂《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


此间,毛泽东还在听课笔记《讲堂录》中记述了:“曾文正八本:‘(吾教子弟不离八本)读书以训话为本,做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拢民为本。’”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2号上的《体育之研究》(这是他第一篇用铅字发表的文章)。中说:“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终难得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1919年,毛泽东写的《祭母文》,为当年塾师誉为“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至性流露”,其中“恺恻慈祥,感动庶汇”两语,则取自曾氏家书。


1926年,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说:“供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后来,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直就是曾国藩在江西建昌大营所作《爱民歌》的翻版。曾氏《爱民歌》如下: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第一扎营不贪赖,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头,莫揣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


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


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


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人又和。


以上可见毛泽东早年,从治学方法,探求本源。修养之道,勤俭刻苦,文章气质.直到带兵打仗等方面,“独服”曾国藩。他说的“独服”,不但超过袁世凯、孙中山,而且超过曾经深受他尊重的康有为。那时他对曾国藩的倾倒无以复加,而且引为“大本大源”的证据。

 

     如果哪位有曾的经史百家杂钞可贡献出来,我有其它好书数十种。如未有书,有详细目录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