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好莱坞重新登陆的时候

1949年前,上海这样的城市,头轮电影院里放映的大多是美国好莱坞片子。不过到我们这一代长大要看电影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已经绝迹了。即使好莱坞电影这几个字,也只是出现在反面的描写里。比如《红岩》里提到三青团开会,以放映《出水芙蓉》“大腿片”为号召云云。

印象里好莱坞正式重新登陆中国大陆,好象是在中美建交的时候,正式举行美国电影周。放的是4部片子(?),一部是当时还很红的《星球大战I》,一部是西部片《原野奇侠》,一部是社会伦理片《猜一猜谁来吃晚餐》,一部是风光片《黑驹》。好象当时部分是内部放映的,单位里分配票子,一次看两部。我那次去看的是《星球大战I》和《猜一猜谁来吃晚餐》,寝室里的另一个同学去看了《原野奇侠》。不过后来好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个电影院在放《黑驹》,居然就在门口卖票,就进去看了一遍。

电影周结束,4部片子收回去了。可是美国电影就此开禁了。当时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买个拷贝,翻译配音,就可以上映。一般还是内部的,只是这个内部很大路的,票子分配到单位(主要是文教事业单位),先是抽签或者轮流看,后来就放开卖了。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了1980年代的中期。当录象机席卷而来的时候。

那时候看过的美国片子印象最深刻的,有《克莱默夫妇》,《罗宾汉》(老片,大约是50年代的),《战争与和平》(老片,亨利方达和奥黛丽赫本的),都是“内部片”。

在电影院公开卖票的,大多是老片子。比如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有个哲学系的同学,在上映的第一天冒雨跑到五角场那个破电影院花了两毛钱看了,回来一个晚上写个介绍精神分析的影评,投出去,隔天登在了文汇报上,赚了笔稿费)、《第三个人》,也有《蛇》这样的冷战间谍片。我看得最多的倒是卓别林的很多片子,是连续看的,因此印象很深刻,《寻子遇仙记》、《狗的生涯》、《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以及最受感动的《城市之光》。

好莱坞的电影实际上俗不可耐,才子佳人大团圆,几乎没有悲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多了以后就很容易上瘾,觉得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其他国家的电影看起来就觉得有点怪怪的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星球大战I引进的够快的

同意对好莱坞电影结局“俗套”的看法,冯小刚《大腕》里拿这个开涮了一下,片中的“导演”说:结束的时候,你们应该接吻

[em01]
好像好萊塢重新登陸時開著《車隊》進來的。那部片子講的主題是一群集裝箱卡車司機與警察對著幹的事情,美國人當時很不理解號稱要建立法制的鄧大人會讓這部電影來解開好萊塢之禁。[em05][em05]
今天,我就是高瑜

片中的“导演”说:结束的时候,你们应该接吻

---------------------

真是这样啊 ,看来是人类心理使然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4-5 12:54:00的发言:
好像好萊塢重新登陸時開著《車隊》進來的。那部片子講的主題是一群集裝箱卡車司機與警察對著幹的事情,美國人當時很不理解號稱要建立法制的鄧大人會讓這部電影來解開好萊塢之禁。[em05][em05]

好像不是第一部吧?《车队》据说是反映工人阶级斗争精神的,哈,真搞笑!

记得差不多时候还有一部《噩梦》的,揭露美国司法黑暗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近年有些好莱坞片子还是不错的,比如《撞车》,印象还是蛮深刻,编剧手法很新颖,也不是讲才子佳人的。

昨天刚看了《血钻》,题材和内容都不错,但还是逃不掉个人英雄主义,最后又变成男主角一个人做英雄,去掉这个不说,其他都还不错。

想要我请你吃鸡,先放我出去!

我说的应该是好莱坞的主流影片。

好莱坞以及很多独立制片人或小公司确实一直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陈冲当年回忆刚到美国学电影,教的制作电影的程式套路让她大吃一惊。后来才领悟到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它是工业化的通俗艺术——拿来批发出售的大众产品,所以操作、经营、销售套路必不可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