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网祭”流行 是树新风还是悖传统



  据新华网银川专电报道,清明期间,只需登录网站,敲几下键盘、点几次鼠标,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扫墓”,这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墓园纷纷“上网”,不少网站也纷纷“开墓”。至今,“网络祭扫”总量已达到700多万人次。此外,早在2004年,民政部就发文提出,倡导和鼓励“网络祭扫”等形式,营造文明祭奠的社会氛围。

  笔者在互联网上也看到,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不少网民通过网络为逝者上香、祭酒、献花、点歌。不但这些,有的网站除了点歌、点烛、上香外,还出现了超度、念咒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有的祭祀网站收费很高,建一个“网上墓地”要上千元,每年还要出网络维护费,连献花、上香、祭酒每项都要花几十元。部分网站因为增加了收费以及宣传祭祀以外的内容还遭到不少网民的“攻击”。

  这种流行于网络时代的“网络祭扫”是一种树新风、讲文明的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颠覆?是现代人在浮燥环境支持下的一种情感逃避?是否值得提倡推广?可谓是见仁见智,众口多辞。

  我赞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倡“现场祭扫”。

  在我看来,怎样祭扫的行为与封建和文明、迷信和科学无关。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祭奠祖先,缅怀先烈,追忆逝者到底是什么目的,这在大多数现代人心目中早已有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当今时代,作为更重感情、感恩和内心精神世界愈来愈加丰富的人们,在清明时节进行“祭之以礼”的活动,即便是形式上采取了“上坟”、 “上香”、“烧纸钱”等行为,但出发点和内容上却完全是正面的,大家这样做的真实目的,不过是为已逝的先烈、亲人献上思念与敬意罢了。

  清明节祭拜的现代意义,小而言之是对前辈先人的追忆与缅怀,大而言之则是对国家、民族过去历史的回顾与省思,乃至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国家与文明的历史,是靠个人与家庭的传承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承,历史将是苍白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纽带,也正因为有清明节的存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传承,才不至于日渐淡漠和遗忘。

  因而,我认为,“现场祭扫”与“网络祭扫”这两种形式不同内容而完全相同的活动,是分不出谁文明、谁迷信,谁先进、谁落后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最好还是要进行现场祭扫。

  我反对打着文明的招牌,盲目推崇“网络祭扫”。

  从目前“网络祭扫”不仅仅可以点歌、点烛、上香外,还存在着超度、念咒等带有迷信色彩的选项,以及建上千元的“网上墓地”、每年还要出网络维护费等等情况看,“网络祭扫”也同样会带有迷信色彩、滋生不文明现象。除此之外,我还认为:

  “网络祭扫”有逃避和偷懒的嫌疑,显得不够庄重,不值得过多提倡。众所周知,我国的清明扫墓有着其特有的、丰富的精神内容。后代祭扫祖先、祭扫烈士,可以通过身临其境,感受烈士、先人事业功勋,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进行诚挚缅怀,在此基础上对前辈的精神道德与传统美德予以继承继承与弘扬。因而,到陵园现场扫墓则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更能表达后人的内心情感。其实,说白了“网络祭扫”的突出优点就是简单易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烈士陵园或祖宗墓葬远隔千里,往来不便,无论是在“网上祭扫”,或者直接在内心祭扫都情有可原;但如果近在咫尺,还搞网上祭扫,不愿到墓前去祭奠一下,这便是彻头彻尾的逃避和偷懒行为!

  “网络祭扫”这种虚拟的方式,背离传统方式,很难表达内心的真情。可能是我太过于传统或保守,在我看来,依赖虚拟世界里的网络媒介进行祭奠,给人以弄虚作假的感觉,既不直观,又不真实,根本不能够真正表达对逝世亲人的怀念和追思。“现场祭扫”通过身临其境,接触人与物的氛围,比之虚拟世界现能通达时空,更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感悟。电脑是新时代的产物,用电脑祭祀先人、先烈,他们能感受得到你的祭拜吗?你相信他们能收到你的心意吗?这样讲只是开个玩笑。我还是这样认为,对于电脑网络这一先进的东西,最好用在其更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对于祖先留下来的好的、有益的传统习俗,还是应该传承发扬下去。后人对传统要扬弃,而不是抛弃。

  其实说到底,对于提倡“网络祭扫”的部门和人士,其内心恐怕主要是担心“现场祭扫”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担心引发火灾、带来交通压力等问题。但我以为,这些问题还是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予以解决的。如前些年春节期间流行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的事情,通过近几年国人的呼吁和有关部门的再认识,目前,包括北京等许多大中型城市对于春节期间燃放爆竹烟花这一传统文化都已进行了松绑和解禁,也受到了社会的一致欢迎。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吗?
                      2007年4月5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11:47:50编辑过]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