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另一种现实——《三峡好人》

有关电影的评论、讨论也是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所以不揣冒昧:-)非常没有文采,请谅解。

 

贾樟柯的电影好像不是很好看,虽然我看得少。看过《世界》,再加上这一部《三峡好人》。

影片一开头就非常没有质感地啰嗦——也许是为了照顾字幕的播出——也许生活中的现实是那样的,导演却没有能力把这一切提升到一种表现的质感。

当然贾樟柯不是要“表现”,他是要“再现”,所以我的要求对他来说可算是无理了。

要感谢贾樟柯的是他让我见识了另外一种生活。这对我有好处。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富过,但也从来不会想象还有两块钱一晚的住宿,不知道10元钱背面是夔门,50元钱背面是黄河壶口大瀑布(我刚才看了一下钱包,正好有一张绿色的50元,不过背面是布达拉宫。韩三明那张钞票是哪里来的?),不知道有很多人会因为超过自身以外的因素背井离乡,举家迁移。

我很好奇这样被国家的一个决定影响了的他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在观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我一边感觉平淡,一边谴责自己的小资情调。我想我一定是小资化了,才会对影片有那么多有关美感的要求。贾樟柯目前的任务是展示,是吧?那就看他所给你看的吧。

我之喜欢《苏州河》(多年以前看过)以及杂七杂八别的片子,都是受了小资情调的影响。

我这样自我检讨着——有关这一点,我还可以说出别的话来,但那不是我目前所关心的。

贾樟柯的影片简陋,有的地方我不认为是完全写实,譬如开头韩三明受骗去看魔术表演的镜头,那个男人如黑社会一般翻查韩三明的旅行袋,还有他嘴里说的那些话,我认为都有夸张之处。要不就是生活在最肮脏混乱的地方也变得像在演戏。

有可能。我需要调整自己对生活真实感的尺度。

毫无疑问的是,同样是表现底层人们的生活,《盲井》与《安阳婴儿》更能让我感动。也许是因为那里面有着我小资化的情感,或者说,让小资满足所必需的情感、高潮与戏剧化。

好在《三峡好人》在它平淡的外表之下还有意在振聋发聩的隐喻。“烟酒茶糖”这四个字加上它们的英文,刚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我以为贾导也学会了故弄玄虚,后来发现——或者是我自以为发现了——这里面大有深意。烟酒茶糖本是人日常生活所需,中国人外国人每日都在消费着,可是在影片中所出现的语境都有点隆重其事,失去其日常消费的本意:烟变成了无赖少年摆酷的道具,也是韩三明疏通人际关系的手段;从家乡千里迢迢带来的酒是用来送礼的;茶,被丈夫遗落在储物柜里多年的茶,是赵涛不舍得丢弃要喝下去的;糖,幸福的大白兔奶糖,是斗殴之前的动员令,也是韩三明前妻对他一丝情意的表示。韩三明接过那块糖,咬了一半给前妻,剩下的自己吃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冰箱里放着的怕增肥不敢吃也忘了吃的巧克力以及别的糖果。

我们需要看到另一种现实: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在一些人眼里是难得的享受;一些我们以为早已湮灭不在的情感,在一些人身上还是那么平静平常地存在着。

谨以这段话献给贾樟柯,不管他稀罕不稀罕。

2007413日晚

关于“烟酒茶糖”,时刻看得细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无所谓好坏高下。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家庭成长的积淀产物,有些烙印连自己也无法逃避和解释。

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我以为并未突破他自己,只是说明,他终于被主流接受了 。混了多少年的地下工作,总算被承认。他还挑词张艺谋,最近也连接10部广告片。一切都是重复,没有多大的区别。 任何领域,咱们国家都是黑社会江湖场面,老大规则指导一切,老大没死,你别出头,你想出头,先把老大灭了。然后自己当老大,进行新的话语权统治。

最近看了贾樟柯的《东》和《公共场所》,前者还有所动容,后者则仿佛无意义实拍,我直觉上不喜欢。总的感觉,他也到头了 。中国导演还是缺点文化。大格局系统的文化观。贾樟柯的意义,或许在于,面对集体的皇帝新装场面,他难能可贵的真实;但一旦放开表现,他或许又没了新活计。

《盲井》与《安阳婴儿》,和时刻一样,我也很喜欢。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几乎不太看电影了,为什么?感觉脑子里的观念也象旧房子一样要拆迁,在拆迁,想拆迁,拒拆迁,想固守一个美丽难啊,所以能乘上一条飘泊的船去找岸还算幸运吧.沿途的风景,以理念鲁莽冲突的形式存在,以新旧直白的宣言存在,以生存和毁灭的明争暗斗存在,这挥之不去的甜蜜,痛苦和忧伤是我在<三峡好人>里所领略到的,所以有一种满足.

谢谢兮兮回复,贾樟柯的东西我确实看得少,但很希望他能不断超越自己。

采采的表达好有诗意啊,有时候,我看电影的距离感也许容易使我错失了其中的诗意。

祝观影愉快!

时时刻刻提到的“让小资满足所必需的情感、高潮与戏剧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贾樟柯与娄烨等人的不同[em22]

以娄烨的《苏州河》为例,这是部很讲究情节铺排的片子,导演用情节再造了一个现实,这是个由导演的理念所引导的现实。而贾樟柯则试图用影象逼近现实,去发现现实中经常被忽略的部分,或者说是突出这一部分。这一点,贾和台湾的侯孝贤比较相似。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三峡好人》与《任逍遥》气质有点象,它们都是贾樟柯对现实的观察,有点刻意。而《小武》与《站台》则更多的是贾对记忆中的现实的反刍,火候掌握得最好。

听绿骄阳这样介绍,有机会一定要把《小武》和《站台》找来看看。

侯孝贤的片子好像一部也没看过。

  我是画画的,我说不出大道理,但我喜欢这类片子. 片子的笔触很好,有画味,有画眼,有画画所追求的生活的质感.我在比较落后的湘西那边长大,时代差有时候会让我觉得生活其时也像是一幅抽像画一般,所以当片子中房子飞升起来时,我没有感到一丝诧异。我想这就是生活,突然有一天,我们所熟知的一切飞升了也会有种梦幻的效果.我是看的碟子,我拖着看了好几次那个人模人样唱歌的男孩,真是太有味了,而韩三明却一面茫然的看着小男孩,我真是感到生活莫明的怪诞,这是真幽默,真大师的手笔.那一群打工的工友又要向煤矿出发时,大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其实什么都说了,表现得真的很有分量。博取观众眼泪的小电影不见得真感动,感不感动存乎一心。中国要多些这类导演才好。

其实就是梦想和毁灭共存,但我们得活下去.

其实就是梦想和毁灭共存,但我们得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