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不能放映的電影

1、《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

该片是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最新作品。王小帅在没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虽赢得一尊银熊,却被禁止在国内公映。

2、《鬼子来了》(2000年)

27042476a1929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凶残本性,圈内口碑不错,因没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别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3、《苏州河》(2000年)

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影片以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因首先在台湾上映遭禁映。

4、《赵先生》(1998年)

本片获第51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导演:吕乐

摄影:王大麟

主演:施京明张芝华陈怡南蒋雯丽

第5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吕乐试图通过拍摄处女作《赵先生》,像他的同门师兄张艺谋一样成功转型成电影导演。但这一努力却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虽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诺电影节获得金奖,不过因诋毁**主义形象在国内被禁映。

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小说》据说因为情节晦涩,映射中国百姓悲惨生活,也处在封存状态中。

5、《小武》(1997)

  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与其他一些人并无二致,都是走国际融资与发行的道路,基本与本土电影市场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国内,《小武》及其他类似的电影作品,因诋毁政党形象,涉嫌煽动都是通过盗版VC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6、《东宫、西宫》(1996年)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大奖。根据王小波的小说改编,讲述一对同性恋者复杂的心路历程,因诋毁**主义形象,涉嫌宣传腐化思维,迄今未被准许上映。

7、《邮差》(1995年)

这部电影是导演何建军得到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基金的资助拍摄,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这就决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国内获得放映的机会。从国外电影节或电影基金获取资金支持是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他们完成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的重要原因。涉嫌诋毁国家官员形象

8、《活着》(1994年)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和男演员奖。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表现人在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可悲的顽强和坚韧,因诋毁**主义法制,诋毁政党执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

9、《蓝风筝》(1993年)

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因诋毁**主义形象,诋毁之政党形象,该片迄今不能获准上映

10、《过年回家》(1999年)

获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一个关于宽容和爱的故事,主人公过年回家,倾诉了17年的难言人生。因诋毁**主义形象,导演张元受到处罚

今天,我就是高瑜
除了<活着>,其他都只看了简介.
还有贾宏声那个自传,也能放吗?
于《鬼子来了》的审查意见
  
  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关于《鬼子来了》的审查意见
  
  
  你公司送审的合拍片《鬼子来了》已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
  
  审委会认为:
  
  影片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关于合拍片立项的批复》(电字[1998]第302号)中的意
见修改剧本,并在没有报送备案剧本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同时又擅自增加多处台词和情节
,致使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军的还是个招村民讨嫌的疯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
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
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
偏差。
  影片多处出现污言秽语,并从日本兵口中多次辱骂“支那猪”,另外还有女性的裸露
镜头,整体上格调低俗,不符合《电影审查规定》的标准。
  
  影片片名须按电影局多次要求重新选择。
  
  影片须在参照附件认真修改后,重新报请审查。
  
  附:《影片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外》
  
  《影片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外》
  
  一, 擅自修改、增加情节导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1,剧本第7至8页,原文学剧本中众村民审日本兵花屋及汉奸董汉臣时,并未表现出
恐惧,喝斥他们:“要闹歪,没你香饽饽吃,”,“掺假可整出你的黄来”等。而影片却
表现村民一开始就惧怕他们。并增加第240镜五舅老爷台词:“我看你们也都是孩子”,
将中国百姓表现得愚昧无知、敌我不分。
  
  2,对给鬼子吃细粮的情节,在文学剧本阶段,电影局始终坚持删掉,但影片不仅未
删,却反复渲染马大三向二拨子娘借米那,约定借一还八,从村民还热热闹闹给日本兵和
汉奸包饺子。客观上表现了战争时期的中国百姓在生活极度困难之时,并主动关心日兵和
汉奸,严重违背了历史。
  
  3,第1027镜;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二拨子娘台词:“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
,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
一眼。”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拨子娘之口说日军
对自己秋毫无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
  
  4,第472镜至496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日兵花屋想象马大三带乡亲们冲过来的
一段,并将马大三和乡亲们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样子。在抗战大背景下,日兵花屋最惧怕的
应是抗日队伍,是八路军、游击队,马大三和乡亲被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情节不仅虚假,也
丑化了中国人。
  
  5,第877镜至893镜,第918镜至931镜,第941镜至947镜,第954镜至959镜,影片较
之原剧本增加了村民以为马大三杀了鬼子,都不理他,甚至鱼儿也躲着他,使马大三神经
受刺激的情节。表现了中国众多百姓对日军没有应有的仇恨,以至敌我不分、愚昧麻木。

  
  6,1002镜至1069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小孩学日本语造成危险之后,众村民向
马大三发火,一个个争着让他杀了自己,并把头放到了桌子上的情节;鱼二跟村民说:“
让他杀人,那不是让我怀鬼胎吗……看看这两天,你们谁搭理他了……不杀人,逼我们杀
人,杀了人,又不搭理我们,见了马大三跟见了鬼似的,人没死,冲我们又弄这个……”
表现了中国百姓不仅不敢抗敌,而且对侵略者充满奴性和恐惧,
对自己人只会窝里斗,互相猜忌。
  
  7,剧本第34页:原剧本中一刀刘讲自己杀人技巧时,说的是杀偷情的太监,而影片
第1177镜至1199镜,改成了一刀刘杀的是“慈禧身边的八大臣”,“百日维新之主谭嗣同
”,不仅赋予了新的政治内涵,并对砍头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结果杀日本兵时却遭失败
,感叹“英名一世,毁于一旦”,最后狼狈逃走。给人以千百年来中国人只会举起屠刀杀
自己人,却不敢抵御外侮的隐喻。
  
  8,剧本第39页,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场,原文学剧本中描写日军到了村中,将大
米洒成一圈,将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饭,吃不下的还按住头往嘴里塞,日军队长讲话时,
百姓们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镜至1871镜,将这场戏改为联欢,并大力渲染,一起喝酒
唱歌,百姓们感激不尽,日军与村民亲如兄弟,并有“今儿我高兴,不单是冲这几车粮食
,主要是冲皇军给了我们面子”等台词,这是对剧本立意的重大改动,从根本上悖离了主
题。
  
  10,剧本第47页至49页;屠杀村民场面,原文学剧本中有百姓终于醒悟,奋起反抗的
描写,如二拨端起钢盔砸向日本兵,二拨子娘脱下鞋打鬼子,并喊道:“别傻了,抄家伙
拼吧”。但影片第1872镜至2073镜,百姓们至死也未与鬼子拼斗,面对屠杀基本是束手待
毙,任人宰割。
  
  11,影片中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还是招村民讨嫌的疯子。
  
  12,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国民党将领召集百姓聚会的场面,他公开处死汉奸,发
表受降讲话,在讲话中说:“只有国军才是投降日军唯一合法的接收者。”并借日本人之
手杀死马大三。而这一切颠倒事实的行为,却得到了围观百姓的呼应,严重歪曲了历史,
没有达到批判和讽刺国民党的效果。
  
  13,影片中有两个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场三次,原文学剧本中无此描写。镜头第109
9“皇军来到咱家乡,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皇军来了救苦救难……”这样的台词也是增加
的。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国奴的形象。
  
  14,疯老七骂大三与鱼儿的话和骂日本鬼子的话内容相同,十分不妥。
  
  15,片中多处借日本人之口辱骂中国人为“支那猪”,严重损害中国的形象。
  
  二,剧本批复中曾提出修改意见,但影片未改之处:
  
  1,剧本第2页:野野村变完把戏之后将糖装回兜里,以表现日军在捉弄孩子。现影片
第24镜头,不仅给了糖,而且还几次表现中国孩子追在日军后边要糖吃。
  
  2,剧本第2页:马大三与鱼儿在床上剧烈的喘息声、鱼儿裸体镜头原文学剧本已经将
其删除。影片第28至41镜不仅未予删除,还增加了台词:“让我看看。”“看啥呀,快点
的,别歇着。” 这段床上戏时间长,画面、声音效果强烈,给人造成强烈的不良的感官
刺激。
  
  3,剧本第40页:毛驴发情一场,原文学剧本中已改为毛驴钻入鬼子粮仓。现影片第
1590镜至1606镜,未做修改。此情节格调低俗、无聊。
  
  4,原文学剧本中已将绝大多数脏话删改,但影片中比比皆是,每个人物都在骂脏话

  
  5,影片中频繁吹奏日本军歌,为日本军国主义扬威造势,会严重刺伤中国人民的感
情。

看过的几部里觉得最冤枉的就是《鬼子来了》,这样符合当时宣传主旋律的片子也不让过。真是拍到了马腿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