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老木匠兄

 

据说老木匠兄当年在给复旦大一学生讲中国法制史课时,曾使用过“历史认识箭靶说”这一概念,我想请教老木匠兄,何谓“历史认识箭靶说”?

请教谈不上,这是当年胡适的名言。

胡适在<三侠五义序>中,谈一些「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有福的人,他替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

意思是一人出了名,就会有人去评说他,恰如箭靶(箭垛)被射上了很多箭,以至于后来的人看过去只看到箭尾、箭靶本身反而看不到了。

当时(就是现在成了网络敏感词的那一年)上课发挥,说古代的包拯之类的清官实际上都是些箭垛式的人物,后来的人们知道的只是评述他的人的观点,再后来就是观点的观点了。

听过课的一个学生去参加那次著名的辩论赛的选拔,说起这个说法,被朱维桢追问,是谁说的,他回答是梁启超的,朱维桢就没有再出他的洋相。

那个学生后来辩论出了名,大概在那本宣传的书里讲过这个故事吧!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0431145[/lastedittime]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好见地,形象而深刻,学习了 ~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老木匠真有学问。“箭垛式的人物”,这说法很形象啊,只是知道的人太少了,可惜呀!
俺是灭绝师太

记住了,豹尾式概括,历史的星空下,啪,闪过一道鞭影。

俺谢旧苗的抛砖之功。

俺也学习了。
老木匠有意思。
以下是引用老木匠在2007-05-29 15:51:34的发言:

那个学生后来辩论出了名,大概在那本宣传的书里讲过这个故事吧!

那位学生是严嘉吧。

另一位毕业于复旦法律系的俞卫锋,老木匠兄还有印象吗?

以下是引用李旧苗在2007-06-21 08:57:18的发言:

那位学生是严嘉吧。

另一位毕业于复旦法律系的俞卫锋,老木匠兄还有印象吗?

哈,旧苗兄没有不知道的。

正是严嘉,我教过的学生中大概这是最聪明的一位了。

俞好像我没有直接教过,现在是一个大所的合伙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据说俞卫锋现在在上海律师行混得不错,我印象里他和严嘉、季翔中的一位是同学,如果不是严嘉,那就是季翔了。俞的弟弟是我高中时候的班长,出身农家,成绩很好,可惜高考后的第二天下午,在同班同学的毕业聚会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昏迷一周后离开人世,他那次考得很好,全班、大概也是全市的第六名,后来被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顺利录取,大家都很为他惋惜。

是90的,季翔的同学,我教过的,不过当时印象不深。现在是非常好的律师,参与创办的通力律师事务所是复旦毕业生开创事务所的典型之一:年轻,有朝气,外语好,与客户沟通强,内部管理严格。

他弟弟的悲剧太令人震惊了,真的是天妒英才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是急性脑炎!送医院抢救时竟被诊断为酒精中毒,他不过是在前一天晚上稍微喝了点啤酒而已,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一帮庸医!
这个太可惜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也学习了,并且明白了:提出问题要像旧苗那样,回答问题要像木匠那样。
以下是引用老木匠在2007-05-29 15:51:34的发言:

请教谈不上,这是当年胡适的名言。

胡适在<三侠五义序>中,谈一些「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有福的人,他替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

 

 

记得我的老师章清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也使用过“箭垛式的人物”这个说法,章老师认为,胡适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箭垛式的人物”。

放大言之,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成为这样的箭垛,而历史本身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巨大无比的箭垛,研究历史的人并不能实际去接触到箭垛,他看见的只是那些层层积累下来变得密密麻麻的箭尾。

所以搞历史的人应该谨慎,不要妄言什么“真相”、“揭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