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屈原庙的回忆

关于屈原庙的回忆

 

周宜地

 

回忆起屈原庙,是因为读到汤炳正先生1991年发表于《散文》第四期的散文《溆浦与武冈——屈里寻踪》。

汤炳正先生,山东省荣城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1934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代表理论著作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等。先生是研究屈原的专家,探亲时来到武冈后,闻知有屈原庙,自然不会放过寻找屈原踪迹的机会。于是,便有了散文《溆浦与武冈——屈里寻踪》。

关于武冈屈原庙,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对荒僻的湘西总有些神秘感。但我到了武冈之后,却是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淳朴而清新。小小的县城,有似‘世外桃源’。尤其出我意料的是,听说城东还有一座屈原庙和渔父亭。一个清秋之晨,由一位亲戚陪我乘汽车访屈庙。父老说:‘屈庙虽在,已年久失修,屈原大士的像,早已不见了。’我们顺着老人的指向,找到了屈庙。庙已为榨棉籽油的作坊所占用,正堂烟气腾腾,六、七个人操作繁忙。廊檐柱上还拴着一条牛,牛粪铺满了阶石。问及屈原像的去处,都茫然无以对。庙后石崖上原有渔父亭,现已不存,只剩下柱基。这也许是‘十年浩劫’中不少庙宇的共同遭遇。我巡视庙宇周围,在短垣下的乱石中见断碑一块,残字中称此地为“曲里’。我很怀疑‘曲里’或系‘屈里’之讹传,因‘曲’、‘屈’古韵虽不同部,但发音皆属溪纽,且义亦相通。从屈子流亡路线考查,当时屈子盖由沅水、溆浦一带横跨资水而赴湘江,可能曾在资水之滨小住,‘屈里’之名,或由此而来。”

屈原庙所在地——武冈市荆竹镇九塘村,与我家相距仅四五里地。先生所描述的“庙已为榨棉籽湍的作坊所占用,正堂烟气腾腾,六、七个人操作繁忙。廊檐柱上还拴着一条牛,牛粪铺满了阶石。回及屈原像的去处,都茫然无以对。庙后石崖上原有渔父亭,现已不存,只剩下柱基”,自然是我极熟悉的。先生所写,十分真实。让我感到真实的,不仅仅因为我对屈原庙的熟悉,更在于我亲自目睹了先生的那次考察过程。

当时,我正好在屈原庙办点事。听说有一个四川来的教授在考察屈原庙,我就跟在后面先生去看他怎么考察。不过,当时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是研究屈原的大家。

屈原庙,在我们当地人看来,不仅仅是一座庙,代表的是那个地方——资水河畔的一条小街。小街只不过几十户人家,中间是青石板路,右边是紧挨资水河的吊脚楼。街上的人可以从石阶走到河边洗菜、洗衣。小街尽头,有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从山间蜿蜒而来,流入资水。过了小桥,往左走几十步就是屈原庙旧址,往右走几步,则是只剩下柱基的渔父亭旧址。

我见到先生时,他正顺着石阶往河边走。先生一边走,一边不时地驻足观看砌作石阶的条石。挨近水边时,先生便蹲了下来,十分关注地观看。他的头,几乎贴近石头。看完后,返身上了岸,过了小桥往屈原庙走。进了庙,正是先生描述的那一番景象。看完屈原庙之后,又去了渔父亭旧址。整个过程,有好几个小时。

先生文中所写,有一个点是不准确的:“这也许是‘十年浩劫’中不少庙宇的共同遭遇”。其实不然,屈原庙老早就沦为“油榨房”。在我的记忆中,屈原庙沦为“油榨房”,至少是在大跃进的年代。记得大跃进期间,我正在九塘小学读书,学校组织我们上山采油桐,采下后送往屈原庙用来榨桐油。早在那时候,“庙已为榨棉籽湍的作坊所占用,正堂烟气腾腾,六、七个人操作繁忙。廊檐柱上还拴着一条牛,牛粪铺满了阶石”了。

先生是研究屈原的大家,他认为“从屈子流亡路线考查,当时屈子盖由沅水、溆浦一带横跨资水而赴湘江”。也就是说,武冈的屈原庙缘于屈原老夫子,屈原老夫子流放时应途经武冈并留下许多传说,大概是可信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可信并不能阻遏屈原庙的沦落。我离开老家已二十年,但不知屈原庙那“正堂烟气腾腾,六、七个人操作繁忙。廊檐柱上还拴着一条牛,牛粪铺满了阶石”的残墟是否还在?曾经的“屈里”是否还能重建屈原庙,庙堂上挂上让千百年来让国人仰视的夫子像?

也许,这只是我的一种奢望。但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我一个的的奢望。至少,那个“头几乎贴近石头”考察屈原庙的汤炳正先生,一定也如是。

武冈市荆竹镇九塘村还有个屈原庙呀?

汩罗有个屈原祠.

屈原可是个反对统一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