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张继青《牡丹亭》

俺也来古典一把。
当年张继青就是以这柔弱无骨的嗓音演绎了《牡丹亭》,艺冠群英成为第一届梅花奖获得者.

[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8-4-21 22:42 编辑 ]
好听。
今天耳朵有福了,先是猪头兄给的燃情岁月的主题曲,后是水色给的昆曲。

非常有味道。
一直有个疑问:

怎么昆曲是用普通话唱的?
白先勇那个现代版我追着看了三个晚上,棒极了。
比较纳闷的是总觉得是用普通话,只有那个石道姑说的我听不懂。

正宗的昆曲,唱、念,应该是什么方言??

先谢谢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回龙MM:
         用普通话演唱的只有北昆,南昆不但不使用普通话而且还有些鄙夷之。  他们认为正宗的昆曲应该使用中州韵,大致是明朝时期的中原一带口音,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具体的对应地区了。喜欢考据的专家们常常拿这个说事儿呢。估计和普通话发音相差不大,所以你能听懂。今天的昆曲以苏州昆剧院和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唱最正宗,其中会加入大量苏白(石道姑的那段应该就是了)。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昆曲带有特殊口音,例如湘昆携带了湖南口音,上海的昆曲加入了一些花腔。。。

    白先生的那个版本就是苏州昆剧院演唱的,口音纯正。不过既然那徒儿是张继青带出来的,直接听师傅岂不更好?一般人们认为张继青口音纯正,但是吐字不算正宗,因为特别“嗲”,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8-4-22 00:02 编辑 ]
龙MM哪里来的图啊,收藏了。好美。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8-4-21 23:37 发表
龙MM哪里来的图啊,收藏了。好美。
某次展览随手拍的。 有点像皮皮妹妹的头像啊。

章诒和:梅兰芳的精神在日本

我们有票房价值很高的艺人,比如于魁智,但于魁智不会创造。艺人再好也不是中心,中心是各级领导。我们的艺术体制,总是在和艺术规律对着干。


    3月下旬的赴日一行,我收获颇丰。其中之一,是有幸欣赏到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主演的昆曲《牡丹亭》。

    戏票于一个月前便预订妥帖,演出是在有名的京都四条南座,进得剧场,水红灯光洒满水红色丝绒沙发,一派华艳;观众衣冠齐楚且举止端庄,气氛安谧。待坂东玉三郎半场演下来,我已是眼泪汪汪:惊叹他把一个中国古代青春少女杜丽娘从活唱到了死;感叹他把已死的梅兰芳精神复活在东瀛。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经无数艺人的不断塑造,已经趋向稳定。我想,坂东玉三郎扮演杜丽娘的成功,完全是他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和表现。他的唱词是地地道道的汉语,剧场的字幕才是对应的日文。全剧从头至尾、举手投足皆可看出坂东玉三郎对《牡丹亭》心存虔肃。这虔肃不仅使一个名伶在进入角色时能恪守规则、兢兢业业,也使得他在创作的前前后后保持着自制与谦恭。当他一次次向观众鞠躬致谢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坂东多么像当年的梅兰芳,比梅葆玖还像。是的,当艺人对传统文化的虔肃完全凝聚于心,敬诚和崇拜也就成了自觉。人家完全不需要像我们这里天天高喊“爱护经典”和“抢救传统”的口号。所以,我对朋友说:“梅兰芳的精神在日本,梅兰芳的精神在坂东!”艺术世家出身的他勤习纯化,一生靠本事博取名位。这原本很自然,如今到了我们的演艺圈已然是值得颂扬和深思的事了。

    数百年的时间,中国戏曲由孕育形成到蔚然大观。这其间仿佛有个无形的力量在那里不断地推动、调和,使中国戏曲按照时代的眼光,观众的情趣和美的规律去丰富、完善。清末,代表着中国戏曲最高水平的京剧,被这个无形的力量“制造”了出来。民初,既代表着舞台艺术发展最高水平,又代表着中国戏曲体系的梅兰芳,被这个无形的力量“推举”出来。这种无形的“制造”和“推举”,包含着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无数能人高手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眼光、智慧和财力输送给梅兰芳,恰逢梅兰芳本人又是个绝世天才。在这个天地里,梅兰芳是艺术的主宰。台上是中心,台下也是中心。试想:当梅兰芳登上舞台,那清晰流畅的道白,多愁善感的表情,圆润婉转的歌唱,妩媚多姿的舞蹈,连同十万大洋的全堂行头,都附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他又只是在描绘着一个女人形象并述说着她的人生际遇的时候,你能不激赏痴迷吗?而现在,这个无形的力量明显地体现在坂东玉三郎的身上了。相反,在我们的演员身上则很难找,尽管他们也有了知名度。

    曾有一个瑞士女记者问我:“你们不是也有票房价值很高的艺人吗?”我说:“不错,是有票房价值很高的艺人,比如于魁智,但于魁智不会创造。”这话恐怕需要加以解释——不是于魁智不会创造,而是我们没有教他如何创造。我们的学校是在培养听话的孩子,是在搞取消个性的驯化教育。艺术学校则是在“批量生产”演员。出了学校到了剧院,演员的艺术再好,哪怕封你为“表演艺术家”,你也不是中心。中心是各级领导,身边更无能人高手专为你编剧、谱曲、制衣、筹划。剧院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获奖,特别是政府奖。似乎我们的艺术体制,总是在和艺术规律对着干。要知道获奖很容易,而“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个唱戏的”啊。我常说:戏曲是彻底完蛋了,因为没有人。这里的“人”,不是指国家一级演员,是指角儿,大角儿,像中国梅兰芳、日本坂东玉三郎那样的艺人。

    戏剧实践表明,艺术改革在实质上当更注重中国戏剧精神品格的塑造和思考,戏剧功能的发挥应更注意对人们情操的陶冶和铸造。看坂东,想梅郎。无论是梅兰芳还是坂东玉三郎,之所以享有永久性的艺术声誉,就在于他们能极大地保留传统艺术的古典精神和美学形态,在审慎的变异中寻求与现代人的情感沟通。

    话说到此,中国戏曲六十年间何以迅速衰亡,也就十分清楚了。


   
    (预告读者:5月6日-15日,坂东玉三郎先生将在北京湖广会馆公演昆曲 《牡丹亭》。——编者)
听得俺肠子都绿了,居然还是俺自己发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刚才在隔壁的帖子里看到水色的肠子碎了一地,这会又看到绿了。

水色的肠子啊,挂念中……

回复 13楼 的帖子

同挂念水色的肠子
要不我先把水色的肠子保管些日子吧,她要是用,给我打个借条就成。丙凶觉得呢?
丙凶认为非常可行!!
呵呵,估计她是不放心把肠子交给我保管的。
好,那就怎么说,我把她肠子藏被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