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阿细:中国神秘的裸体部落

“阿细”为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人崇尚火,据说远古的时候人类是吃生食,自从发现火的用途后就学会了吃熟食,阿细的先祖们为了感谢火,就每年定期的举行祭火仪式,一直流传至今。阿细人一生都与火结缘,所以阿细人把火尊为神。

从昆明出发,转石林沿326国道南行80公里,就到了弥勒县城,再西行22公里的柏油路,攀行5公里的土石公路,扑入眼帘的是绿翠缠绕、土墙灰瓦的西一乡红万村。这里居住着一千多口阿细人,阿细人据说是彝族的一个分支。




红万村彝族阿细人的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渐渐认识到火的种种好处,于是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但由于不能对火加以很好地控制和利用,不是火种被雨淋熄,就是山火肆虐。人们开始对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对火又敬又怕,自然想象出有一种神灵在主宰着火。




相传,一年冬天,天寒地冻,一个叫“木邓赛鲁”的年轻人受先人用树枝撬出火的启发,用两根坚硬的栗木相钻,钻了3天3夜,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他把钻火的技术传授给人们,并教大家保护火种。
于是,人们把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视为主宰火的神灵,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于每年二月初三,也就是“木邓赛鲁”钻出火的那天,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祭奠他。




这时,旁边的人们都禁不住一起跳着、笑着、吆喝着高呼:“新火种诞生了!新火种诞生”一直站立于火神两旁的男子便也恭恭敬敬接过火神赐给的新火种放进盆里。随着毕摩一声令下,前后两个年轻力壮的纹身男子将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随着火种和“火神”被抬起。
就在这时,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挥洒一年中最大的快乐……



祭祀当天,在村里等候的壮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两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选定的隐蔽处进行化装和文面文身。他们用于化装的颜料大多以本地土制的红、黄、白、黑、褐五色为主要颜色,其代表图案以象征动植物图案和五色连环图案为主。
动物图案表现了村民们的动物崇拜,五色连环图案则象征着对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他们把这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按照各种图案涂抹在全身上下后,又用棕叶和松果树叶编织成各种近似野兽图形戴在头上,有的头上还插着飞禽羽毛和兽皮等装饰品。
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用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成年男人有的为显阳刚之气夸张地装饰自己的阳具,传说这样子的男子汉才能威武地成为火神的忠实卫士。为了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红万村的男子们想出了各种绝招。
有人用动物的标本装饰自己的强健体魄,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壮,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全身抹了泥巴,还有的人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式。
大约在下午4时,毕摩带领几位长者在高大苍老的“神树”前,摆上拱桌,桌子上放两碗酒,倚着树干敬上4柱香,用一只大公鸡绕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毕摩”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大约过了几分钟后,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
人们将“火种”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篝火,纹身遮面的人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件都成了“乐器”,而乐声都是从人们嘴里发出来的,有的人嘴里哼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转火磨、闯火阵,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将自己手中的“兵器”、“乐器”投入篝火,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








每年的彝族“祭火节”简直像一个盛大的化装舞会。在天籁般醺醺的气氛中,幽幽火光从朽木中钻出,彝族同胞脱去外衣外裤,蒙着脸,围着火堆,载歌载舞,以示烧尽过去的晦气。他们穿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服装,别出心裁的装扮,在迷幻的声响中摇曳着时装步。
夜幕降临,年轻的姑娘、小伙们通常会相约去体验浪漫的午夜……

成年男人有的为显阳刚之气夸张地装饰自己的阳具,传说这样子的男子汉才能威武地成为火神的忠实卫士。为了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红万村的男子们想出了各种绝招。
有人用动物的标本装饰自己的强健体魄,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壮,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全身抹了泥巴,还有的人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式。
=================
这是绝好的服装起源的民俗资料。
他们平时应该还是穿衣服的吧?
只是祭火节才裸露身体吧?
我看图片,中间表演的裸露,周围观看的还是有衣服的。
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
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的民族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滇、川、黔三省之中,其中一大部分彝族集中在云南省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西部小凉山的华坪、宁蒗、永胜等地;另一部分集中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安宁河两岸大凉山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的威宁、安顺、毕节等地。
彝族历史悠久,族源为我国远古时期,生活在西南广大地区四大族群之一的“濮”人。而这些“濮”人是来自距今4、5千年以前,生活在我国西北部甘肃、青海省一带古羌部族的一个支系,南下后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的后裔。这些落叶生根于西南地区的“濮”人,后继续与该地区古越人的分支“僚”及“昆明人”融合、发展,成为彝族的先民。在汉文和彝文的史料记载中,曾明确指出,彝族和白、纳西、哈尼、拉祜、傈僳等民族,与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古代氐、羌部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迁徙到目前的集聚地生存下来。而且,彝族的语言与藏族、羌族语言有着近亲关系,以至有彝语来自于羌族语言的说法。
由于彝族历史悠久、支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因此形成并保存下6种不同的方言和70多种本民族的称谓,大相径庭的民族服饰以及异彩纷呈的歌舞形式。但出于共同的崇虎、崇拜葫芦等多种自然崇拜和尚黑、尚左习俗,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彝族又都共有着相同的节日庆典与祭祀礼仪活动。
解放后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甚至知道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为什么在“火把节”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对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须先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和与它相关的彝族历法。
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现在天文学所称的“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热忱和最隆重的庆典迎接每个新年的来临。“过年”,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欢乐的节日。但在彝族,“过年”时没有什么庆典活动,人们全部的热忱都放于制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节被俗称为“吃节”。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节气时的“星回节”,才是各地彝族进行隆重庆祝、热闹无比,俗称“玩节”的传统“火把节”。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区的人们,把“过年日”中的6天,特别留出3天来放在夏季“火把节”时使用,以便使人们在“火把节”时更为尽情、尽兴和难忘。尽管各地区的彝族同胞欢度“火把节”节日的形式不同,但目前由男子每人弹拨用彩绸挎于肩上的大三弦乐器,一起欢跳《大三弦舞》,已成为彝族共同的娱乐形式之一。


生活在云南省路南、弥勒、邱北等县,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旷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频频起舞。头戴环形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绣包的盛装姑娘们,在着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英俊吹笛者带领下,随着铮铮作响的大三弦与男子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舞蹈中不时夹杂着的“阿啧啧!”呼号和尖啸的口哨声,为节日气氛更加欢快与热烈。虽说阿细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认真地说,在男子所弹拨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梦子先生呀,知道你是乌搞党党魁,这次认真转贴的内容也让人不敢相信,才百度一哈。

我打电话到当地问过这件事,现在这种仪式已经越来越演变成一种表演了。当地是比较热闹的旅游区,他们有不少做得很好的网站,感觉挺现代化的,既不神秘,也不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