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移动的唐人街

MAD设计的概念化的移动唐人街,为了回应当下唐人街在城市发展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该作品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参展作品。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不太看得懂,为什么这条金属章鱼,可以代表唐人街呢?
很想听听水色老师讲解。
对现代艺术,我真是抓瞎呀。
嗯,有请水色老师

是那种视觉上的突兀?格格不入?还是什么? 搞不懂……
瞧意思,好象是说:“中国人的,不好抓,抓不住”。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昂,难倒我了,都怪这个MAD太闷骚。
    后现代建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被概念化的倾向,就是说,这类建筑与其说是用来住的,不若说是用来表达某种观念的。建筑师既然拿了“建筑”这样的庞大东东来表达“概念”(或者叫观念),一般来说不会弄得太小气,绝大多数都涵盖一下某种人类学或社会学意义。
   象征的手法是概念艺术最常用的。比如这个可爱的大超星,俺觉得《唐人街》这个题目起得忒好。 建筑的形态是个概念化了的唐人街:在大环境中显得异质和突兀,既密密匝匝,又无比尖锐,好似唐人街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极端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个设计好像宫崎骏片子里的那个移动的城堡,带着几许流浪的气质,到处行走,遍地开花,看上去又壮观,又突兀,有时让整个城市大街拥堵不堪。

[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8-10-2 00:04 编辑 ]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刷新N回了,就为了等到水色老师的讲课。
经你这么一诠解,我明白了。
明白是明白了,是否欣赏,我还存在审美上的阻碍。
比较讽刺的是,现代艺术忙于表现一个通常可由论文加以处理的主题,更讽刺的是,它呈现的所有主题,都是别人早就知道的,主题本身毫无启智化愚的特征,而它忙于展示这些繁复主题,倒使人忽略了艺术本身。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中国的名山里充满了像这像那的奇峰怪山,游客忙于尖叫着“真像真像”,却忽略了欣赏山川本身,回头再想:像猴子又如何?像老鹰又如何?难道我们辛辛苦苦爬到山顶,就为了看一块石头像猴子吗?
同理,这些现代艺术家费心费力地弄出这些东西来,就为了告诉我们些不劳大超星现身说法别人早已知道的东西,意义何在呢?
再则,假如别人发现,把标题改成另一个概念,比如《流亡者》,我们照样可以解释出一套道道来,甚至,还不比唐人街来得逊色,这件艺术品的存在价值,是否就要存些疑呢?
呵呵,不说了,俺这个落伍者,也许本来就不配欣赏这些东西。
再次谢谢水色老师,你的解释,至少让我知道,该怎么看待它了。
本来脑子就动的慢,外加卓立在MSN上捣乱,问问题。所以手忙脑乱的。
   周先生的欣赏方式放在后现代主义之前,可以称得上是楷模了。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地位至高无上,翻越形式本身去捕捉其它的东西是一种很让人很看不起的欣赏习惯。
   这样的欣赏理念到了观念艺术这里的确被颠覆了一把,形式变得不太重要,作品穿越形式所表达的那个观念,才是作品的核心。(这个超级理念的祸根在杜尚,那个倒挂的小便器洁白光滑的形式外表在作品的意义中已完全被边缘化了。)

   不过尽管形式的地位被降低了,可观念艺术的这种“视觉寓言”的作用还论文替代不了的。穿透脑子的问题都还算不上真正的问题,能够通过感觉穿透全身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观念艺术作品的确不会启智化愚,而只是让你震惊,它揭示问题,但不解决它。社会问题虽然很现实很客观,但往往不具备一个很有视觉凝聚性的图像,很多观念性的问题,理性的理解反而隔靴搔痒,艺术喜欢帮助你直接来体验它,从而深深地理解它。在这里,尽管形式只是一个桥梁,重要的是观念,然而假如不过这座桥,你的理解就只能旁观的。

     周先生的回帖有那么点儿小掐的味道,俺很激动很兴奋,还有,谢谢龙妹妹、心中有刀的提问与回帖。等艺术中心的客人慢慢来得多了,店小二的手脚一定会逐渐麻利起来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俺在网页上翻来翻去,周先生假设居然真的被俺看到了,俺用力掐了俩下手背,疼死了,肯定没在做梦:这个作品真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哦,叫做《移动的建筑》(为什么会这样,我也很奇怪)。标题一换,作品指向的核心概念也变化了,这还是不是原来那个作品呢?既然观念艺术重在观念,那就应该是两个作品了,就好似大话西游里的朱茵扮演的灯芯姐妹,一个肉身,两个灵魂。这个话题很好玩,我一边去睡觉,一边蛮再想想。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這個也看不懂,主要是被現實中的唐人街折磨得想起這三個字就有反胃的感覺,至少,多倫多的唐人街是這樣和我的胃作對的。

回复师傅

我是被逼说说观后感,不能完全代表MAD本意。主贴对MAD的意思说得太少了,但从作品外观形式上看,有一点蛮肯定的是:唐人街也曾让MAD的胃不适过。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水色MM,我倒真不是在掐,我只是困惑于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在我古板的艺术观里,后现代主义好像一只逼向墙角的困兽,它开始走向艺术的反面了。我觉得,这是艺术对自身的存在信心不足的表示,所以才会借助些疑似深刻的怪诞,以求眩晕别人的眼球。
你发现了它果然还有一个名字《移动的建筑》,这我没想到,我只是觉得,我可以给它再起一个名字(必要的话,起十个指向各异的名字都可以),而且,若抱着游戏精神,还可以对这十个名字,分别给出煞有介事的解读,甚至还能保证不比唐人街来得“浅薄”。我以为,这就是它的问题,艺术品的指向不是丰富,而是无序,这否认了艺术品的唯一性。它所展示出的多义性,不是艺术家刻意营求的效果,而是艺术品指向脆弱、内在性瘫痪的表征,这就让人怀疑,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没有一个强烈的主题意识,所谓解释只是后加的,它的深刻是像油漆那样刷涂上去的,而不是从自身散发出来的。
当我发现,如果我把它命名成“BBS论坛”时,我甚至可以找到更多的说辞,我就对它傻眼了。
这个主体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结晶体,无论在哪里都自行发展出来,锋芒毕露,绝无与环境协调的意图

————————是否在影射什么?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影射文革造反派也行,浑身带刺,造反有理,没有理性的混乱,图谋权力的狰狞。


呵呵,看看这个,也可名为“唐人街”。

其实是央行刚刚发布的太空行走纪念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那个满身带刺的星星,很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唐人街么,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红红火火,这么看来,有相似处了?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