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新疆现新“考霸” 两入清华北大皆因网瘾退学

今年的高考分数公布后,新疆尼勒克县第一中学的师生感到吃惊:曾经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却因为迷恋网络遭学校退学的安治帮,第四次参加高考考出了613分,加上少数民族50分的加分,成绩全县第一。
7月16日上午,记者拨通了安治帮的父亲安景荣的电话,得知安治帮被北大录取的希望可能落空了,尽管如此,上一所重点大学还是不成问题。

几次退学,然后又几度高考并取得高分,如此的“传奇”经历,并非个例。2006年有华中科技大学新生周剑,2007年又有四川考生张非,他们都被网上称为“高考专业户”。

都是网瘾惹的祸,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安治帮们”的经历,正成为现行教育体制下一种现象,让人快乐不起来,也发人深思。
三次退学四度高考

父母满腹苦涩

据了解,安治帮曾于1999年应届考入大连医科大学,上到大三时,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去上梦想中的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于是自动退学,回到新疆伊宁市三中复读,于2002年考入北大计算机系。

在北大学习一年半,因为沉迷网络被学校退学。安治帮又回到新疆米泉市一中复读,于2004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在清华上学两年半,再次因为迷恋上网于2007年1月被学校退学。他又回到家乡尼勒克县,在该县第一中学补习参加了2007年高考。

常人看来,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件高兴的事。可安景荣两口子却是满腹的苦涩。在安景荣的记忆中:“他和别的娃不一样。还在1岁的时候,刚学会叫妈妈,我们就让他学写妈妈二字。之后,只要会说什么字,我们就让他学会写什么字。3岁半时,他已经会写800个汉字了。”

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三班的老师告诉记者,安治帮天资聪颖,学习方法很独特。问及安治帮的高考“秘笈”,安景荣只是淡淡地说:“除了学校老师的培养外,可能与家庭环境有点关系。我原来是尼勒克县二中的校长,他母亲是一位小学老师。但这孩子特别贪玩,上中学时还能限制住,上了大学后,我们也拿他没办法了。特别是学会上网后,九头牛都拉不回。为避免别人打扰他上网,他经常关手机,除非他缺钱了,才会主动与家人联系。”

天下不止一个“安治帮”

网瘾成直接“凶手”

当记者问及安治帮屡次退学的缘由时,安景荣略加思索后说:“应该说,主要原因是迷恋网络,其次是学校高消费攀比。我们每个月给他600元生活费,他不够花,就去打工,耽误了学习。去年5月,我到学校看他时,发现他床头上挂着网络游戏比赛第三名的奖状时,我预感到他在清华还会像北大一样‘享受’肄业待遇了。”

“就上网的事,听说你们曾经有个父子协定?”记者问安景荣。

“那是2004年,他考上清华大学临走的时候,大概内容是‘如果你到学校后不好好学习,仍上网荒废学业,作为父亲我要清理门户——就是家庭再也不要你了。’现在看来,即便是这样,他仍然荒废了学业。”

近年来,因迷恋网络,三番两次被退学,又以高分考进名校的,绝非安治帮一人。华中科技大学2006级新生周剑的“传奇”一点都不比安治帮逊色:五年四次考入名校却三次退学;四川考生张非,4年时间,一次清华,一次北大,先后退学或开除。前不久,又再次考上清华,也创造了一个“传奇”。

的确,网瘾是成就这些“传奇”学生们的直接原因。据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者比例达13.2%,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比例最高,达到了17.1%。

因网瘾而产生的群体性退学事件也是屡见不鲜。2006年,西安邮电学院劝退336名学生,徐州工程学院对115名学生作退学处理,156人作留级处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均是因为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多门功课都亮红灯。
高考成了不断重启的“游戏”

应试教育弊端何日祛除?

“安治帮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学校教育引导的缺失是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的原因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说,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一些学生长期心理失衡。上大学后,一下子放松下来,学习动力不足,十分迷茫,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中寻求慰藉。

“难道仅仅是因为网络吗?”更多人就此把矛头指向了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个孩子十几年的寒窗,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考上大学。当他实现了大学梦后,发现这个证明背后是一连串的失望。一个人遭遇了心理困难后,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首先选择的就是逃避。这件事的背后,反映出了当前教育制度的盲点。“安治帮现象”是对狭隘应试教育的讽刺。

许多专家认为,在这些被誉为“高考专业户”的学生看来,也许高考就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每次都可以胜出,退学了可以再考,“游戏”输了可以再来。至于考上大学甚至毕业了之后怎样,则是很迷茫。但人生并非游戏,也不是标准化考试。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翻山越岭,不断超越自己,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周小西认为,“部分新生代在人才标准出现多元化趋向后的迷茫,更反映出他们人生目标的丧失,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希望“传奇”别再重演(快评)

闻 白

安治帮的经历听上去像是一个“传奇”,可惜的是,这样的“传奇”,不仅真实地发生了,而且,还不止这一个。

类似的年轻人如今被称为“高考专业户”,相信这个称号,在他们听来,更多意味着苦涩。这样的苦涩,某种程度上并不“专属”于他们,而是当下应试教育面临的尴尬。

这些年轻人智商都很高,但是他们的情商如何?责任感又如何?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要成绩好,一俊遮百丑,孩子心智的健全,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进入北大、清华,在人生路上也不会走得更远。成为“高考专业户”,不过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罢了。

安治帮今年26岁,张非也已24岁,他们昔日的同窗,很多已走上工作岗位,而他们却在一次次的退学和高考中,虚掷着青春和才华。在扼腕叹息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我们的大学教育,有没有更为有效的引导?有没有更人性化的制度和更包容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