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教师随笔几则

司马光砸了我的公开课

王清铭 

   有一次我上全校公开课,给学生讲《司马光砸缸》。
       “缸是什么?”学生颇有兴趣地问。
       “装水用的。”有问必答,我用手比画着缸的形状。“真像发福的肚子。”学生想象力够丰富的,我称赞了一回。“老师,缸放在什么地方?”哎,现在城里的学生!这问题我没有想过,当了十多年的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还是有的。
       “放在私塾———也就是现在的学校的厅或场上。”我想当然地说。
       “那———小孩子怎么会掉进缸里?”现在的学生什么事都想问个究竟。
       “大概是爬上去后,不小心摔下去的……”我有点语塞。
       “小孩子掉下去时,老师在什么地方?”我想改口说司马光当时还没有上学,但课堂情景不容我反悔,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我的额头开始冒汗了。
       “司马光的老师没有尽到监护的责任,应该赔偿!水缸放得不是地方,学校也该赔偿!”学生的语气颇像威严的法官。
       “应该赔偿,应该……”看着教室后面听课的教师投来的同情目光,我的舌头打结了。
        “司马光砸坏了缸,是损坏公物,也要赔偿。”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义正词严。听课的教师开始低声议论了,我真想马上刹住跑开的话题。“这个问题留给同学课后……”
       我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学生腾地站起。“老师,缸这么高,小孩子怎么刚好掉进去?是不是有人推了一把?”说完,他得意地扫射全班同学几眼。我还得帮千年前的古人缉查“真凶”?听课的老师有点坐不住了。“这个……这个嘛……”我的腿开始打颤了。
       “是司马光干的!推下去,再救出来,想得到老师表扬!”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早熟,用现代社会的人和事来印证古代的人?豆大的汗冒出额头,我来不及擦拭。
       看来孩子思维的野马一放开,就再也收不拢缰绳。“老师,司马光家里是卖缸的,他砸缸是为他家里的产品做广告。”这个孩子的思维够超前的。
       “错了。司马光救同学出了大名,四处演讲,还出了书……”这啥年代的事情?
       “不对。是司马光砸缸,缸主人索赔,赔得他倾家荡产,气得他父亲骂他:你再砸缸,我砸你!”课堂上飘着一丝火药味。
       “错!是司马光救同学出名了,官府推荐他上大学,保送他做官……”
       学生分成两派争得不可开交。我直懊恼:这司马光咋就砸缸了,把我的公开课都砸了!
       几天后,校长在教工大会上表扬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课程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会场里,我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莫浩胜:机智,令课堂应变不再艰难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可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既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考验,又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受到学生的钦佩;反之,则犹如深陷泥潭,不要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就连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要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

     于漪老师在教授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时,有许多教师随堂听课。于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这篇文章大家喜欢不喜欢?”当时好些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喜欢!”这一出乎意料的回答使于老师吃了一惊,她本来还以为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呢。但于老师毕竟有着几十年的上课经验,她马上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问道:“你们不喜欢,那么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何在?”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的文体不清楚,弄不清到底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有的同学说,如果是散文的话,应该有文采,这篇文章没有文采,所以我们不喜欢。有的同学还反问道:“老师,你说说看。”于老师顺势说道:“你们过去学的是抒情散文,这一篇是叙事散文,你们还没有和它们见过面,对它们的佳妙之处也没有体会。这种散文是托物叙事见精神的,学了以后你们就会喜欢。”学生出人意料地回答无疑是将了于漪老师一军,面对这种情况,于老师不急不躁,以静制动,引导学生畅谈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精到的分析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巧妙地扭转了课堂气氛。

     其实,无论事先计划多么周密,安排多么细致,课堂上还是有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小鸟飞进了课堂,引去了学生的注意力;天空雷电大作,揪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提问一时难住了教师,使教师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可能惊惶,可能很愤怒,也可能十分沮丧。然而,惊惶失措会使人失去思考能力,愤怒使人失去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而沮丧则会导致人的精神处于消极、无为、听命的状态。这一切都无助于偶发故障的排除,无助于从狼狈的境地中解脱出来。课堂情境的严峻要求每一个教师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因人而异,因事制定,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做出超常的发挥。

     课堂应变乃是一种艺术,不宜作量化分析。对于多种多样的应变技巧,我们也不宜绝对地讲,这样做就行,那样做就不行。最好是引导教师在多种做法的比较中,分析利弊,决定取舍,提高技能。可以从意外情况的客观介绍开始,指导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说明看到怎样的意外情况。如果是人为造成的,教师则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意外。双方在意外情况的认识上互相补充,取得一致的看法。然后着重讨论,对这些意外可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并预见每一种应变做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效应(积极的与消极的),对多种应变做法进行比较。这种对多种应变措施的设想、应变方案的设计,便是一种应变艺术的创造;而从多种做法中择优,便是一种对应变规律的探索过程。

     例如:上课铃刚响过,某老师一走上讲台,同学们突然大笑起来。一位女生告诉他,他衣服上的扣子扣错了。

     教师瞪大眼睛看着大家。打量自己,发现自己扣错了扣子,重扣。“同学们,你们别笑,我是有理由的!第一,我起床时想心事,一直在琢磨这堂课怎么上。第二,我们班有位同学运用数学公式总是张冠李戴,他不是比我更好笑吗?你们只笑我一个,不公平。”同学们又笑开了。

    “尽管我很委屈,但我还是要向大家承认错误。通过这事儿,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心无二用’。做事专心致志才不会出错。我向大家保证,今后决不扣错扣子!你们呢?那位爱张冠李戴的同学呢?”

     大家不再做声,课堂气氛变得严肃起来。

     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是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操作行为,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在课堂教学操作的许多细微之处、艺术之处、精湛之处,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能正确、熟练的掌握,达到信手拈来,不假思索的程度,与其说是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和实践获得的,不如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执教者的经验与智慧凝结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次课堂教学冲突给出的启迪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正指导学生阅读《捡回来的创意》一文,当读到“你也许更没有想到,设计师的灵感居然源于一只普普通通的橘子”时,我提问:“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居然’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词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也许平时从未注意过这个词,于是,以往提问后唧唧喳喳反响热烈的孩子们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眼睛凝视着天花板,更有的低头沉默,生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短暂的沉寂后,终于有一只小手高高举了起来。

  “陈同学,请你来解释一下。”我正寻思着缓和一下课堂气氛,便趁热打铁让他来回答问题。

  陈同学一边站起来,一边用眼睛盯着桌上的一本书回答:“居然的意思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很好!回答得非常正确,请坐。”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的小脸笑成了一朵花,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的小伙伴,坐了下来。

我拿起课本,准备继续进行阅读指导,谁知又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大维,你还有什么要补充吗?”我问道。

  “王老师,陈同学偷看字典!”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传来一阵嘈杂的窃窃私语声,很多同学向陈同学投去异样的眼光。刚刚还喜气洋洋的他,小脸蛋一下子涨得通红,一副局促不安、不知所措的神态。

  一个教学冲突出现了。我该怎么办?是批评他一下,简单地处理后继续上课呢,还是对学生们的议论置之不理,平抑“动乱事态”后继续上课?显然,如果选择前者,虽然照顾了许多学生的情绪,却会挫伤一个孩子采用积极方法学习的心情;而如果不加处理继续上课,又会让众多学生感到“不公平”。一番思考之后,一个主意在我心里诞生了:“好了,同学们不要小声议论了,阅读现在暂停,大家就这件事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你怎样看待这件事?陈同学看字典回答提问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

  “我认为他做得不对,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怎么能偷看呢?”一向遵规守纪的周同学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听了她的话,不少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我认为陈同学做得没错,遇到我们不懂的问题就要查资料,这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吗?”伶牙俐齿的金同学马上站起来为自己的好朋友伸冤。他的一番辩解也不无道理,不少赞同周同学意见的同学又动摇了原先的立场,对此事的是非感到茫然,孩童的天真幼稚此刻表现得一览无遗。他们一个个抬起头,眼巴巴地望着我,等着我来裁断。我微笑不语,只是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于是,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一番短兵相接的“交火”后,讨论声音渐渐平息了下来。终于,一向“德高望重”的钱同学站起来了,一字一句地阐述了总结出来的观点:“老师,陈同学既可以说对又可以说不对。为什么呢?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要向别人请教或查阅资料,从这方面来看,他是正确的。可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自己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能不动脑筋就查参考书呢?”她的回答,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你们的掌声说明了对钱同学观点的认同,老师赞成大家总结出来的观点。一件事情,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古人在形容庐山的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是看山得出的结果,但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看待一个物体或一件事,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多事可以用几种办法去完成它,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你们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从多方面去思考,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待别人的过错或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要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你将会获得许多朋友,也会得到无穷的快乐。比如陈同学看字典回答问题这件事,老师提问后,没有说明不能看字典回答呀!因为老师本来就没有解释过这个词,大家回答不出也是情有可原的。他灵活的应变反应,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啊!但如果他先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再查字典得到正确答案,这样既可开动脑筋,又可加深记忆,那就更好了啊!大家说,对吗?”数秒钟的宁静后,掌声热烈地响起。

  时间在学生们的讨论和总结中飞快地过去了,下课了,我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可我一点也不后悔,反而感到格外兴奋。因为我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不但保护了一个孩子宝贵的自尊心,而且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们懂得了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情,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并学会怎样宽容别人,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传统教育理论的弊端,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提取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造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苏格拉底有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通过这次教学案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应该有着丰富创造性的重要工作。儿童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需要也很值得我们做老师的反复体察与细细品味。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愈益丰富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对于类似陈同学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赏识”,非常小心地保护那份天真的童心,这对懵懂孩童的心灵成长,是何等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并满足这一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老师怎样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教人知识,而且教人思考,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之用),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小事中也会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许许多多平凡的故事,它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不断反思真实的教育世界并进行总结,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乃至对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成为人类认识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去亲近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喧宾夺主,舍“本”求末

一位老师讲方纪的《三峡之秋》。一上课,教师就放了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录像。接着,全班集体朗读课文,并请几名同学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层次和大意。此后,教师出示幻灯片,问题如下:(1)在三峡地区,我国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客观地讲,如此远离文本“回归生活”,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应该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本,而是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约、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若置教材于不顾,只是热衷于交流课外得来的信息资料,岂不是喧宾夺主,舍“本”求末。那种脱离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所谓“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这个东西好。谢谢小妖怪。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谢谢黄昏妹妹和茶兄。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语文教学:警惕思维殖民

许丽芬


  偶然地,在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说他随堂听了十位老师上《卧薪尝胆》,这十位老师中有九位照本宣科地带领学生将阅读课文答案圈定为一种--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这位老师说,这是阅读的"单一人工林"现象,即片面追求单一答案。我想,这不仅仅是答案单一的问题。单一答案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思维方式的单一,处理问题的单一,这种单一将使人对世界的感知扭曲,价值判断丧失,人的自主意识退化。它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其可怕的,畸形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将带来偏狭和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一种观念或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是需要付出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去挣扎,去改变的。有时,连这个可能都没有,因为,它已经被认定了,或者,它连自我发现的机会都不存在。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师范毕业,整整十二年里,我们的教科书一说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剥削、失业、冷漠、残酷、血淋淋;一说社会主义就是阳光、温暖、民主、自由、充满希望。总之,让我们这些不暗世事的孩子读的、背的,就是,资本主义就是撒旦,罪不可赦;社会主义是天使,美不胜收。而且,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老师们没有哪个曾大胆地对我们向着教科书说出一个"不"字,更没有谁鼓励我们提出质疑,在那个年代,我们从来"没有问题。"加上环境的闭塞,信息的溃乏,我们对此深信不疑。等到长大,我们有了更多的见识和阅读之后,才知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根本就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至于它们的好坏,更是各有千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例如英国、法国,它们都有远非中国能够比拟的社会福利制度,尤其在法国,人的生存状况有着令人瞩目的自主,这在很多旅法或移居法国的华人文章里就可以感受到。倒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没有钱连做人的自尊都难以保住。贫困追辑着众多的农民百姓。但是,教科书里并不提及现实社会的贫穷与落后,这也使我们的受教育对象无法直面这种社会现实。这样的例子真是多得数不过来。这种因过分强调片面的畸形认知与现实是相悖的,而伪饰的教育于人何益?孙绍振老师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说,一个人从懂事开始所接受的主要是区别道德的善恶与科学的真伪的教育。所以,这十几年来,关于社会制度的善恶,真伪的掩饰教育,让我有一种内心世界被殖民的痛楚感。它的强权剥夺,教人学会的是盲目屈从,习惯于被强势定论奴役。因此,思维殖民是在精神与思想的层面上对生命成长的极不负责任行为。
  现在,也许,我们对此可以稍稍地放心一点,因为有丰富的媒体信息,有新课程提出了种种美好的建设。但是,这种思维殖民却依旧极具普遍性,就像开头那位老师看到的,十位老师有九位老师对卧薪尝胆只有一种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不小心,思维殖民就会堂而皇之地粉沫登场。
  近日,我听了一节作文指导公开课,学生上台讲"六合彩"的话题。学生一上台,一开口,就拿出极大的架势来指责"六合彩",而且用语极其夸张,什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孩子辍学"等等。老师大加赞赏。我在很多学生写"六合彩"的文章上看到的都是如出一辙的内容和感慨,几乎没有谁敢对"六合彩"评任何有别于"家破人亡"的思考。十分显然,学生的写作思路是得到了极强的言论暗示的。事实上,六合彩所能反映的,并不只是这么一个内容,至少,家破人亡等等之类的东西完全夸大其词,不具有普遍性。把六合彩作为作文话题其实是十分有意思的。这是一个颇具刺激性的社会现实。通过它,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人对财富的需求心理,赌博中的概率,设彩人的迷惑手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国家为什么禁止大陆的非法六合彩等等,还可以探讨如何赚钱,花钱,培养理性的理财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但是,这些全都被隐没了。这无非是一个怕与盲从的问题。因为六合彩在大陆是被官方严令禁止的,而且附带了十分严苛的惩治手段。于是,把六合彩放到教育中,凡提必是危害,必是家破人亡,这么几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没有改变。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各角度地辨证思维,而全是听什么信什么说什么,一点主见与价值判断力都没有,这样的写作指导无异于思维阉割。这样调教出来的人又能撑多久?
  而在另一个堂课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思维殖民。上《科利亚的木匣》时,学生十分活跃地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科利亚发现脚步受化与本匣的位置关系后,老师总结: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我们能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学生茫然,接着老师自答并强调:不能。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事物,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物事。我知道,这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但我还是十分茫然。首先"过去的眼光"与"发展的眼光"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两个抽象的概念。其次,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如此简单地否定了"过去"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过去的眼光先不能用了,我们何以说"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又何必对日本教科书,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而愤愤不平呢?鲁迅精神也就没有再读的必要了,因为"五·四"已经成了过去。还有,就是,老师的这一强调一下子就抹杀了学生刚才的理解发现,语文学习又从新课程的阳光地带退回到了老一套的阴暗巢臼。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在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时,我也和这位老师一样机械地受制于教学参考书的答案。幸好有一位老师及时质疑,提醒了我,触发了我。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仅仅是参考答案,只是某种参照。就是课文本身,它也只是一种理解的凭借,文章的主题学习只有触入了自己的阅读理解之后,才能存活。因而,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健全的价值判断力,必须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见解,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堂实现一种精神的自由交流。
  有了这样的反思,在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们和学生就十分成功地摆脱了答案的束缚。当学生提出"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这个问题时,我保持了答案的模糊与多样。学生有的说:"狐狸摘不到葡萄,心情不好,就说它是酸的。这样,心情就不会那么不好了。"有的说:"狐狸只是随口说说而己。"有的说:"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你们不要忘记,它以前骗过乌鸦嘴里叨着的肉。这里,它看到葡萄那么多,很想吃,又摘不到,于是它就骗小动物们说葡萄是酸的。这样,它就能争取到时间来想办法摘到葡萄了,它就能独享了。"还有的说"狐狸自己吃不着,也不想让别人吃。"我觉得学生的想法都具有客观性,因而我不作任何一个折中的总结,更不强硬地塞人: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这篇课文所要说的正确答案是狐狸采用精神胜利法来对待摘不到葡萄。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体验产生不同的认知情感,坚持言论的自主,就会有情感的丰富多样,课堂生命活力的自由释放,这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获得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实用主义、应试主义和大一统主义根深叶茂。一位老师说:学生的理解是一回事,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这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学生的理解是闹着玩的,还是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背下抄五遍才是本课至高无上的旨意。被"旨意"统治的自主真是虚假到了可笑的地步。久而久之,学生说出"老师,你想说什么写在黑板上,我们抄就是了。"这样的话,伦落到这种地步,实在算不上是奇遇。
  因此,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殖民,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是否本着对人的理解,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辨正的思维,反思与质疑的能力,并坚持自由精神,不盲目从众。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玩乐”的音乐课

又是一节音乐课,我准时来到教室,大部分孩子都安安静静的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工作。只听见里面传来一个男孩子的响亮声音“哦,这节课又可以玩喽!”我当时听见了很是生气,居然把上音乐课当作玩了,真是岂有此理!真想把那个男孩子当场揪出来,然后进行批评教育,让他明白上音乐课不是随便玩耍的。可是想了想,还是忍住了一时的怒气。
      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上音乐课的目的,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音乐课上能做些什么?能学到些什么?”
     “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画画”“还能表演”“两个人一起表演大树和小鸟” “还能……”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心头一阵释然,是啊,我能让孩子们在课堂里从“玩”中“学”,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美好的课堂氛围,这不比任何的说教都来的真实有效吗?比如《小蚂蚁》一课中,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找蚂蚁、观察蚂蚁的形态特征,拉近孩子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蜗牛与黄鹂鸟》里,我让他们扮演蜗牛、黄鹂鸟、大树等各种角色,来表演情景剧;《长鼻子》里又让他们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起拓印的音乐游戏……在他们的眼里,这一切不正是在玩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在心里排斥孩子们在课堂里玩的想法呢?

     于是我微笑着问:“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可以玩吗?”

    “可以!”几个调皮的男生见我笑了就大声回答,话音刚落,看到女生们偷偷笑着,他们大概感觉出了不对,怕我“缓兵之计”“引蛇出动”忙说:“哦,不可以,不可以。”看着他们可爱的样子我不禁笑出了声,孩子们见我笑,也乐了!我说:“音乐课里是可以玩的,但是要玩得聪明,玩得有意思,最后要有收获。小朋友们,你们能漂漂亮亮地玩给老师看吗?”
   “行!”漂亮而整齐的回答,看得出孩子们很开心
   “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就这样我们很自然的进入了歌曲《嘀哩嘀哩》的学习。
    这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一首儿歌,旋律流畅,节奏规整,情绪欢快。在充分的聆听和感受之后,他们很快便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为了让孩子们能切身体验到春天那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真正的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我临时决定让他们走出教室去“玩一玩”,到操场上去找春天。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无不欢喜雀跃,个个都像脱了缰绳的小野马飞快的奔向大自然的怀抱中。有的找到了发芽的大树、有的看到了盛开的花朵、还有的关注着小鸟优美的飞翔姿势......我深切的感受到他们是那样的开心,笑的是那样的灿烂。
    于是,我抓住时机对他们说:“同学们,现在望老师真想听到你们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啊!能满足一下我的要求吗?”“能”回答的是如此的响亮。孩子们的表演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的歌声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那无比喜悦的心情,还看到了他们稚嫩、可爱的舞姿!
    就这样,一节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唱歌课,孩子们不仅在“玩”中充分感受到了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还真正体验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反思:爱玩、好动其实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一节课的注意力大概只能集中二十分钟左右。所以,让他们在教室里机械的学习很多枯燥的音乐知识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们只有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好玩的教学环节来吸引他们,调动其学习兴趣,才不会让他们觉得音乐课像语文、数学课那样沉重、乏味。
    我想音乐课上有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了“玩”的空间,孩子们就能最大限度的释放自我,想象力、创造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孩子们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汗,能让学生喜欢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于老师很不容易
学生为啥一定要喜欢那些课文?语文课本里N多范文,俺都不喜欢。比如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点新意也没有,全是老生常谈,有啥可学可教的?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原帖由 花间对影 于 2009-2-9 10:58 发表
学生为啥一定要喜欢那些课文?语文课本里N多范文,俺都不喜欢。比如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点新意也没有,全是老生常谈,有啥可学可教的?
连我们的老师都不喜欢的课文,你说留着还有什么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