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9-2-27 22:46 发表


文老先生什么时候在哪里认过朱为师的?我怎么没看见。
是啊,俺也同问~~~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凤凰网采访时,他明确说过在上海的太炎文学院是章夫人和弟子办的,他去听课。这应该算是比较多的。章太炎去世前,从上海去苏州听课,估计次数很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2-27 17:18 发表
正常情况下,一位九十四岁的老人,言论是需要大打折扣的。过去做智商测试题时,其正态分布图也表明,同一个人,九十多岁时的智力,大概只及青年时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
文怀沙先生则是异数,至少生理上是异数。朱季海先生是否同属异数,就不得而知了。
这么说俺赞成,因为有个常用词就叫“老糊涂”,大致是“因为老,所以容易糊涂”的意思。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老糊涂是不能记事了,人家朱老先生记忆如此清楚,肯定不是老糊涂。
一般而言,我们可能记不清某人了,但如果记得清楚某人,那关于某人的事实真实性概率应该高些。当然,前提是起码的诚实。
把几乎唯一的证人视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对方可就再难以有证据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