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中学语文课教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说自语文(国文)课程设置以来,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难以定论,每一时期,都有其相对的倾向性。解放前不论,新中国以来,新时期以前,语文课被当做政治课,从那时的教育方针,课程篇目的选编可知。改革开放后,受各种新的教育思潮的冲击,语文课一度上成语言课,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如同一条鲜活生气淋漓的游鱼,被割裂解剖,贴上种种标签。这是语文工具论者心目中的语文课。也有一段时期,将语言和写作分编教材,各自单独授课,但课程也并无新意。之后教育改革,人文价值论蜂起,强调语文的人文价值,要求在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要有文化气息。两派纷争,就有调和论者认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要工具性、人文性并重。
         事实是,理论上可以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顾此失彼,无所适从,语文课成了文化课、活动课、表演课、采访课等四不像,语文课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各种手段花招层出不穷。一堂课下来,感觉属于语文的东西稀薄的可怜。课上的越多,越发不知道语文课该教什么?该如何教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只是一些困惑,当然,商榷的题目也可以理解为,你心目中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是你认为该如何上好语文课?有兴趣的老师,请放言无忌,热烈争鸣。
TIAN兄是语文老师吗?
我一直觉得,应该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不是那种不伦不类的“形象思维”(这个词儿很可能是狗屁不通的),而是理性思维能力。
是的,周兄,理性思维能力,确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这也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
我们的许多作家、文字工作者,文采很好,也能洋洋洒洒,滔滔万言。但理性思维能力非常欠缺,对常识性的问题,常犯幼稚可笑的思维错误。王小波所超出于一般文人学者处,即在于此。
记得钱锺书先生的翻译家学生,在回忆老师讲课时,曾谈到钱先生在讲文学史时,都是在讲思想传承,演变,而很少给予艺术的分析。我的理解是艺术靠个体生命读悟,他人无法代为欣赏体会。也许记忆有出入,大体如是。

我们今天怎样教语文——《语文建设》温儒敏教授访谈读后

By  hazel972 发表于 2008-6-17 11:03:00   


    好像每次语文教育教学出现新动向后,都会有语文老师感慨:课越来越不会教了。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教学要随着要求的变化而更动,那么教学主体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就得跟着动。但是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基本的原则,或者一套基本的原则,是不是就可以不必老动?

一.寻找相对独立的“单元”

      维果茨基在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曾经提出一个“单元”的概念。大概的意思是说,语言研究的实效,关键在语言单位与思维单位整合而成的“单元”。其实迁移到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不在于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而是在“统一”。而这种统一具体表现在一篇又一篇言语成品中,表现在一次又一次母语交际活动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教育“不是为了当作家,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品味的提高、生活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通过踏实的研究,提出衡量质量、水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和测量本身也是一次考察者与被考察者的母语交际活动,只是形式不同。双方要积极推进这种交流,使之更有意义,首先要考虑各自母语水平的综合指数,先要为自己的负责。

二.寻找进入职业的理由

        中文师范生的培养,自然要与课改相联系,但是作为基础,还有一些安身立命之本需要掌握。比如教学的基本技能,比如为师的基本规范,比如能够不断从职业中发现意义和乐趣的能力。

三.寻找持续发展的力量

       林砺儒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作《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是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带着读,我工作后又带着学生读的。这么多年下来,对于文章的主体部分我好像已经没什么感觉,反倒是结尾令我感到意蕴不尽,或者至少时常想起,自我鞭策。作者说:“语文是人生中无所不在的现象,要教好语文就必须对于人生有丰富而深入的体验,尤其对儿童、青年有透彻的了解”。换言之,语文教师必须终身不辍的学习、探究,才能够胜任经师,成就人师。而近几年反复看有关朱子的文献,觉得真正的教育家真是古今一同——自己不断提升母语交际质量与推动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一回事。

       语文教师的生涯,便是找到一个又一个母语交际的“单元”,感着发现的乐趣,不断前行的历程。
楼主说的“语文课”大约是指中学的语文课?如果是指大学以前,那后面的例子当然就显得要求高了一点。

大学之前的语文课,还是应该以“基础训练”为主,所以基础性的语法、句法、修辞这些内容肯定是不能少的,在此基础上,一是理解、分析、欣赏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写作能力的训练,三是对“阅读”本身兴趣的提高——这方面我觉得问题不小,学生们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之后,结果竟然是对“阅读”变得兴味索然,这是巨大的失败。其实,如果能够通过语文课使学生爱上阅读,那么其他问题都会获得基本的解决,因为其他的训练都隐含在阅读的过程当中。
楼上童先生说的是,可惜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对阅读更是提不起兴致。这方面因为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文本内容、考试及个人能力、职称评定的制约,所能采用的方法很少。至于语法、修辞现在已不是教学重点,尤其语法,不学也不考了,修辞也考的很少。
天兄应该是个好老师,这是学生的幸福。

语文课应该教“语”和“文”

语文课,顾名思义,应该教“语”和“文”。“语”是指口头表达,“文”既指“文字”(书面表达),也指“文学”。现在的语文课教育,比较忽视教学生讲话,也比较忽视教应用文,更像文学欣赏课,那是不对的。

至于各种各样的知识,情感、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语文课固然会涉及,但别的学科也有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数学课、物理课、地理课、外语课、生物课,等等,没必要只指望通过语文课来解决问题。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当然,语文课教学生口头表达,也应该包含对别人口头表达的接受能力培养;同样,“文”也涉及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感谢只只兄的抬爱,好老师不敢当,只能说还算用心吧。
感觉有刀兄有几天没来了,最近也许很忙吧。
语文意涵口头和书面,这是没错的,不过考试只考书面文字能力,口语能力被偏废了。没有考试内容的改革,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现在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待续)
学生为何失去阅读兴趣?我想,部分原因恰恰是由于长期的阅读分析训练把学生练得厌学了。阅读分析中的大量题目,以非客观命题为主,对某个句意或段意的理解,有ABCD数项,其中只有一项对,为什么A对了?老师自有道理,可我觉得,这些选题全都似是而非,老师的道理其实说得很勉强,但学生必须听老师的,长此以往,学生提不起兴趣思考,剩下老师在那里挖空心思理解来理解去,把那些并不经典的范文拆解得更乏味了。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我看,干脆教古文和策论得了。

蔡元培的文笔就很好,他也是这么受训练的。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我有一套美国语文教材。
美国语文非常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写作上,针对性的训练很强,目标很明确。给我的感觉比较务实。

我举几个课后思考题,给大家参考。

课文《乌龟》
课后的问题分几个板块设计的:
一、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应:描述乌龟慢慢地前进 时,你的感受。
主题聚焦:找出乌龟面对的两个挑战,能象征普通美国人在面对冷漠的现代社会时的困境。
二、阅读理解
1、乌龟的目标是什么?
2、乌龟遇到了什么障碍?
三、思考
1、为什么乌龟那么不屈不挠地向目标努力?(分析)
2、将故事中的两名司机的做法进行比较和对比。
评价
1、你认为乌龟从路上退下来是正确的决定吗?为什么?

写作:
1、描绘:从两个司机中某一个视角来描述故事中的事件?
2、文学分析:写一篇简短的文章,分析《乌龟》的主题。从故事中引用段落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解释。
原帖由 tian295 于 2009-5-31 20:38 发表
、、、
感觉有刀兄有几天没来了,最近也许很忙吧。
语文意涵口头和书面,这是没错的,不过考试只考书面文字能力,口语能力被偏废了。没有考试内容的改革,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现在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待续)
tian295兄:

有刀平日工作一直很忙,但因为很喜欢燕谈,所以基本上每天都来的。

语文课应当达到的效果,似乎并不一定都要通过考试来促进,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老师平时多加注意,安排练习就行了。数学课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生物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究生命现象奥秘的兴趣,都未必跟考试内容有关。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应付统考上,所以该教的就不用心教,该练的也不督促学生练了。

要克服应试教育之弊,首先要老师转变观念。老师缺乏正确的评判学生水平高低的思想,教学难免不当。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回有刀兄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6-1 12:07 编辑

哈哈,儿童节到了,刚才忙着到书店给孩子买书去,话没能说完。
考试不仅是促进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检验孩子学习。給家长看,给学校领导看,这是应试教育的症结所在。现在我们整个教育体制还没有较为完备的考察学生口语和文字能力的方法,考试就是标杆和指挥棒,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没办法,现在社会、家长们就看这个,其它的花样翻新没用。
没错,要转变观念,不过但但教师观念的转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社会家长不认可,考试内容尺度不能相应转变,教师观念的转变无济于事。
诚如刀兄所言,语文不必承载过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其他学科同样可以担负培养学生能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个性道德品质的任务。但即便如此,语文还是还像个垃圾筐。由于语文被定性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老师们在所谓人文性上花样翻新,把课堂文本内容与社会热门问题现象生拉硬扯,课堂很热闹,仿佛综艺节目,才艺大比拼。
以往语文教学强调知识传授,老师满堂灌,现在嫩?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课堂空前活跃,各种形式的活动花样翻新,教师学生仿佛在演剧,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语文学习就是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活动。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大讨论。缺少了语文味。质朴本色的语文没有了。
传统中国,学习叫做读书,进入学堂的人叫做读书人,这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想想那些两三岁的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语文学习,没有老师的教导督促,更没有繁重的语文作业,但他们却在不自觉间能说了,会道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孩子一直沉浸在大量语言的海洋里,听到大量的语言实例,涵咏其间,自然而然地就会说了。孩子进入课堂,由听大量的口语转为读汇编的中外古今的书面语言精粹,相信只要孩子把大量名篇佳作读进去,背下来,胸中储存大量精粹语言实例,涵咏沉潜,得其感发兴动之力,必能口吐珠玉,文采斐然。以这些名篇垫底,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老师应高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手段,推广一切形式,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这远比老师的口吐白沫的讲授,课堂花样翻新的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我有一套美国语文教材。
美国语文非常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写作上,针对性的训练很强,目标很明确。给我的感觉比较务实。

我举几个课后思考题,给大家参考。

课 ...
黄馨 发表于 2009-5-31 21:47
黄老师,你手中的这套美国语文教材是原版的吗?还是已经翻译成汉语,由我们这儿正式出版了嫩?
楼主说的“语文课”大约是指中学的语文课?如果是指大学以前,那后面的例子大学之前的语文课,还是应该以“基础训练”为主,所以基础性的语法、句法、修辞这些内容肯定是不能少的,在此基础上,一是理解、分析、欣赏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写作能力的训练,三是对“阅读”本身兴趣的提高——这方面我觉得问题不小,学生们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之后,结果竟然是对“阅读”变得兴味索然,这是巨大的失败。其实,如果能够通过语文课使学生爱上阅读,那么其他问题都会获得基本的解决,因为其他的训练都隐含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童志刚 发表于 2009-5-13 07:23
**赞同童版的意见。
    如果高中毕业的学生连一张请假条、进入大学之初给高中老师的一封信都写不好,那这高中语文教学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了。
相对于基础训练,俺更看重大量阅读的潜移默化之功。理由上面的帖子已经说了。我是不大相信,语法修辞对阅读写作的提升功效的。这也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建国后,课改前我们大讲特讲语法修辞,结果呢?少慢差费。
语文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滑坡。想想那些文坛大家、名家的读书求学经历以及创作谈,就知道阅读至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了。他们多是大量阅读,大量写作,才有了那样的成就的。
同意李酒苗兄的看法,分析过多,训练过多,再优秀的名篇佳作只让学生看到那是一个个题型,鲜活生动的鱼儿被拆成冷冰冰的鱼的骨架,学生当然没有兴趣。又比如,一顿美味佳肴,老师遍尝之后,再吐出来,告知美味无比,学生还有兴趣吃吗?提供背景知识,消除语言障碍,让学生去读,去品,最后做到悠然心会。即便所得甚少,那也是自己悟到的,体验到的。这篇文章就与学生的情感、生命建立了内在的联系。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这样陶冶涵咏,方能提高语文水平。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9-6-1 17:22 编辑

我有些文章,曾经选入一些高考模拟试卷里。窃幸之余,常常也觉纳闷,因为命题老师摘出的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选项,我常会为之发呆。我这个理论上属于有望得到最高分的人,实际上却可能答错。
语文教学中,涉及阅读理解,很少东西是固定的。阅卷者缺乏网开一面的意识和能力,就麻烦了。把语文真正当成一种活水,学生必然会喜欢这门课。
几年前,还曾在网上见到一篇和《说文解气》商榷的文章,一望出自中学语文教师之手。这位老师对我说了几句客气话后,又指出了我十处成语误用的“恶例”,我琢磨后发现,大概有两三处是说对的(包括笔误),另外几处,均是我有意为之,欲使文字别开生面而进行的尝试。这位老师可以评价我的尝试是否成功,但直接判为错误,不过说明,他连我在尝试都没有发现,这就有点遗憾了。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6-1 14:06 编辑

创造性写作,词语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一个方面。在文字上自负的作家必不因循词义词性常规,而要破格出新,化熟为生,变故为新,用此词必不是此词,以新面貌、新意趣、新生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令思想、想象进入新鲜陌生之境。
有些教师蹈故袭常,心中视语法修辞词典等规矩为定例,不可移易。不知变通出新,离经叛道,其感受能力为一些框框所限,也是无可如何的了。
最近读到魏勇(网名“刘支书助理”)的一本书《用思想点燃课堂》,也谈到了语文课和历史课。
我转发一篇刘支书助理的文章吧。虽然是谈小学语文的,也会有启发的。
转发: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节选)
魏勇
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工具派和人文派,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为这个问题打了不少口水仗。在关于语文人文性争论休战后,近年有了一种呼声,“让语文回到语文”。 这样的呼声仿佛在拒绝语文学科以外的一些东西。那么,学语文的最终目标究竟要走向哪里?语文要不要拒绝思想、历史、政治、艺术?


正是由于对语文教什么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的语文呈现出“四不象”的特征。 前不久出版的《美国语文》中,我们看到的标题有,《国家的诞生》、《论公民的不服从》、《分裂、和解与扩展》、《文明的交会》,作者有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华盛顿、帕特里克、大卫·梭罗等,他们大多以思想而著称,甚至还有南北战争时期著名将领罗伯特李。按照我们的观点,这简直就是政治课、历史课。
教“睡美人”这个单元时,美国教师讲“睡美人”的故事,要求学习“睡美人”圆舞曲,还进行表演、画画等等。小学四年级上《沿着那颗星:用艺术和音乐来表现地下铁路的故事》一课时,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首圣歌,确定音乐,并进行演出,可以有乐器伴奏。学生甚至可以做一首独创的圣歌。还让学生调查地形,帮助黑人设计从南方逃到北方的线路等等。
按照我们的看法,可能要问一问,究竟是语文课还是音乐课或者地理课? 当学生为完成工作进行访问时,沟通能力得到了实际提高;当他兴趣盎然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自豪地向全班汇报时,他的表达能力在激情状态下得到了卓有成效的锻炼。
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语文教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意”先行,以神解形,在思考中学习表达。 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 。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实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任何课堂技术都重要。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
现在的文字“推敲法”教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表达的准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现在所训练的表达是一种常规的表达,这种常规有可能扼杀学生另类、新鲜的表达从而制约学生语言天赋的发展,造就正确的废话和准确但乏味的语言。
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以后,尤其是高中,大多能够做到写作流畅,错别字少,但很少有见地的文章,很少有新颖的叙述。平庸、千人一面,是现在作文的最大特点。这种状况显然跟小学开始的重字词轻思考的语文教育有关。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独到的见解或者特殊的感受,哪怕用词十分准确,语言十分流畅,也没有任何价值。
杰克伦敦曾经很倔强地表达过类似看法:“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
反过来看西方的母语教学,他们把思考放在了首位。
在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教师提问、启发,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问。法国规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欧美诸国教育界还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目的和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
外国小语教学,不仅在教育思想上重视教学的思考性,锻炼儿童的思考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是紧紧遵循这一观念的。比如英国语文课设有“讲读教室”、“作文教室”,教师们总是努力使它们成为“充满思考”的教室。
德国语文课上有让学生阅读幽默故事、议论幽默故事的做法,还有观察图画、编写故事的做法。
美国语文课配合课堂教学还采用程序教学法。这种学法主要靠程序教材让学生自教自学,在听、说、写各环节上,学生要独立思考、自行提问、自行检测,因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国外语文教学强调的思考锻炼并不止于逻辑思考、形象思考,还包括为日、美等国所重视的直观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所以,西方的学生跟中国学生恰好相反。他们在基本功方面大多不如中国学生,语法错误多,错别字多,甚至,多数人不会背九九表。据《参考消息》,英国的财政部长居然不会背九九表,超市里面的营业员,离开了计算器根本就不会算帐。但西方学生基本素质却强于中国学生。
在大学外语系呆过的朋友都知道,许多外籍教师在单词的记忆和准确书写方面远不如中方教师,甚至不如他们的中国学生,但我们仍然要聘请他们,因为“基础知识”差并不妨碍他们日常交流和表达,并不妨碍他们阐释对莎士比亚的准确理解,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学领域拿诺贝尔奖。
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如果我们完全跳出目前小语比较单一功能的模式,走向综合功能的语文,自然地结合音乐、历史、政治、社会调查等,或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片天。即使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这一单一功能出发,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
就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看,我赞同这种教学思路。我们太过于注重纠缠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了,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