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关于经典

转自:
http://reading.cersp.com/Scholastic/200608/2345.html

    一、近年来,“经典”的解构和颠覆成为文坛的一股热潮。这股潮流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可能跟目前粗鄙化的社会空气与浮躁的学风有关。这些年强调“多元标准”,本来也是一种解放,但由此产生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游戏人生又来添乱,放弃了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似乎可以包容一切,结果呢?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权威呀,经典呀,也就被放逐,甚至成为颠覆解构的对象了。这颠覆本身如果有其标准,那还可以讨论,问题在于颠覆往往就是为了颠覆,为了显示对权威的蔑视和嘲弄,或者干脆是为了借此扬名。而读书出版市场以及某些传媒出于牟利的目的加进来炒作,所谓解构经典的风气就刮起来了。


二、“经典”的颠覆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经典的颠覆也是常有的事情。如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首先向孔孟之道开炮,许多传统的经典也是被颠覆的。但他们并非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反叛,不是为了牟利炒作,他们这种颠覆是有选择、有标准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颠覆来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颠覆者负有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对经典的颠覆是有历史理由的,也是合理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对经典的颠覆,在促进思想解放这一点上,也许可以理解为不无道理,但成为一种普遍炒作的风尚,一种造成无标准混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那就谈不上什么合理性了。
三、事实证明,“无厘头式”的“经典”对于尚不具备分辨美丑能力的学生而言,确实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许多学生表示,“这些文章比原著好看多了”,“好多人只记得改编的文章,原文反而记不请了”。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学生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经典一般都是和学生有些隔膜的,因为其间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很陌生,当然也有年轻人理解力限制的问题。学生不太爱读经典,这是常见的很自然的现象。加上年轻人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喜欢读那些“无厘头式”的“经典”也就不奇怪了。我倒是赞成尽量想办法让学生以某种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接近经典,拉近他们和经典的距离,但这不应该以歪曲或者调侃、拆解经典作为代价。现在有些所谓“大话”、“戏说”、“水煮”古典小说之类,还有什么“Q版语文之类,虽然很吸引人,但对学生没有好处。他们看了这些无厘头作品,可能更加不会去读经典了。现在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读书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他们只是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那些颠覆经典的游戏文章,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精神上更是无所依持。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物质上虽然比较富足了,可是整个生活品质未见得提高,玩世的粗鄙化的空气弥漫周遭。那些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的垃圾出版物和传媒作品,在造成社会生活粗鄙化方面难辞其咎。
四、有人认为,经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总带有时代的烙印,古代的名著更是包含许多封建的糟粕,因此,对经典进行解构甚至颠覆是完全可以的。您对此怎样看?这种解构或者颠覆的在哪里?我们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这也是经典所以能够传世的原因。经典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能不断注入不同时代人们的理解,成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种象征,显示某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据说英国人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是极而言之。说明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存在物对于民族精神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当然,经典都会带有她特定时代的烙印,甚至可能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采取同情的理解,主要是吸纳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感情和理性,对经典就不会珍惜,就会随意颠覆、解构。我想,所谓“度”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