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湖北武当“寄死窑”证明我国曾有“弃老”习俗

北京青年报

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专家称这些窑洞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我国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

“寄死窑”成对出现

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旁一座小山的半腰,两眼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相距约百米,皆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其中大一些的高约80公分,宽50公分,深2米左右,窑中潮湿无物,开凿年代不详。

对鄂西北武当山的这些民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的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在几个年轻人的前拉后推下爬进了洞里,洞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另一口寄死窑洞口大小相同,只是明显要长一些,据曾早一些时间到此考察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说,当时他们曾经在洞中躺下测量,刚好有一个大个子的身材那么长。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两口窑洞一个给男人用,一个给女人用。西河村胡书记介绍说:类似的寄死窑在该村及邻近著名的“民歌村”吕家河村共有二十多处。整个官山镇发现了大约四十多眼古时遗留下来的“寄死窑”。

人过六十便送入窑中

关于这些窑洞的具体年代当地村民也都一时说不上来,他们都称该石洞为“寄死窑”,说是古时候让老人们告别人世的地方。两眼窑洞为“一对”,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些窑洞及其与窑洞有关的故事,也晓得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胡书记说,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的人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听过《斗鼠记》的故事,所以都懂得要孝敬老人。在随便走进一户村民的家里,一位已经84岁的老太婆,提起寄死窑,便兴致勃勃地讲起“斗鼠”的故事来,最后说:“可见老人还有一点用!”说到有关风俗,她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等老人死去再将尸体弄出来安葬。所以在“寄死窑”中不像其他墓地可以发现遗骨遗骸。在回答这些窑洞是什么时候挖掘的事时,她说这是很古很古的事了,但自从有了“斗鼠”的故事就不兴这样了。胡书记插话,“听说这是唐朝以前的风俗。”当被问到她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时,她说:“过得很好,儿孙们很讲孝心。”可见故事的流传,对教育村民敬老养老起了积极的作用。

亚洲流传着老人是“宝”的故事

那位84岁的老太婆所说的《斗鼠记》是与这些寄死窑遗址有关的一个故事,传说大意是说在古时,麇国有个规矩,“老人无用”,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远的“寄死窑”里去,家人送饭三天后便不得再管,最终让其冻饿而死,谁也不能违抗这个规矩。

一年,某外国使臣携一硕大如黄牛的“犀鼠”欲同麇国斗鼠,败者向对方称臣纳贡。王公尝试了所有的办法,放出凶猛的老虎亦不敌挑战者,举国上下不安。一位农民不忍心送年迈的父亲去寄死窑里受罪,偷偷将老人养在家里。说及斗鼠事,老人告诉儿子:“鼠惧猫,如将一猫养至十三斤半,放出即可击败犀鼠。”此农民听后立刻报告王公,照此办理,果然无敌获胜。这个农民受嘉奖时说出是自己年过六十的父亲献的计策,国王听后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于是下令废除了弃老于寄死窑的规矩。

从80年代初就追踪研究这一传说的刘守华说,这个关于老人以智慧化解国家难题,从而使尊敬孝养老人的习俗得以确立和普及的类型故事,不仅广泛流传于我国很多地区,印度、日本、朝鲜、印尼等亚洲国家也均有同类传说。由印度流传到我国的汉译佛经《杂宝藏经》中有《弃老国缘》的故事,在日本有《弃老山》、《年高智不衰》的传说。这些故事的情节虽是虚构的,故事中的“难题”也并不一样,但是由老人用智慧化解难题,从而使举国上下认识到“老人有用”,并将“弃老于野”的野蛮习俗转变为“敬老养老”风尚的主题却是一致的。而首次在湖北发现的寄死窑遗址,不仅使这个至今仍有道德伦理教化作用的故事获得了“传说核”,也为研究人类社会风尚和丧葬习俗的演进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实证材料。

“弃老”的习俗确曾存在

如果说《斗鼠记》的类型故事是保存在口头文学中对于过去社会历史的一种记忆,那么,至今尚存的寄死窑遗址恰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有力地证实了“弃老”习俗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的专家认为,《斗鼠记》的故事在我国汉族地区迄今发现了十多种异文版本,它的广泛流传和寄死窑遗址的大量发现,说明“弃老”的野蛮习俗在中国古代确实流行过。它的存在是由古代极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求生存需作极艰苦的努力,维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为此,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不得不把丧失谋生能力的长者“弃老于野”,或送进“寄死窑”令其自毙。这当然是很残酷野蛮的习俗,但比起更早的野蛮时代的“食人之风”来,应当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而且,这种习俗在当时不仅不悖情理,在食物匮乏、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原始社会,“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弃老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造成弃老习俗的原因大概有三:在渔猎和采集时代,首先由于生产水平低下、食物缺乏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没有剩余产品养活精疲力竭的老人;其次当时社会处于蒙昧状态,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老人丧失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康体魄后便成了集体的累赘;同时当时人类以氏族为单位,群居野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供养老人的困难。“问题不在于野蛮人的心理,而在于他们的经济”。当时人们处于那种特殊条件下,并不把这种习俗作为残忍行为来看待。人类学调查资料表明,在原始部落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老人借口衰老了,自己坚持要别人把他杀死”,“这时候死于亲近的人的手中,在他们看来是所有碰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

但是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弃老的习俗在各地废除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而且某种社会习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经形成,便有了相对稳定性,在赖以形成这种社会习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之后,它不会立即自动消亡,还会有某些代表人物出来以种种努力来维持这些陈规陋俗,须经过一场严重的斗争方能移风易俗。

“寄死窑”遗址还需进一步考证

刘守华先生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有了供养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足够食物,人们产生了尊敬孝养父母的观念,驱弃老人便日益显出其野蛮残酷的性质了。同时,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和经验逐渐汇集在老人身上,体力衰竭、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能以其丰富智慧和经验积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出现了由“老人无用”的旧观念到“家有老,是个宝”的社会意识的转变。大量寄死窑后来被废弃而成为遗迹,便是社会习俗大变革的实证写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反映。

世界舆论指出,亚洲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敬老传统的地区”,在整个亚洲的大家庭中,有着“久负盛名的敬养老人的传统”。在我国,周朝就开始于每年秋分日祭拜“老人星”即寿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的智慧在国家政治、军事斗争中大放异彩;汉代由国家出面,给年满70岁的老人赠“鸠杖”以祝其长寿。可见敬老风尚早已确立。但这种习俗并非从来如此,刘先生说,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经过一场移风易俗的严重斗争才树立起来的。至于这种对待老人习俗的大转变发生在什么年代,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

武当山地区现存的这些寄死窑究竟开凿于何年代?它们是否曾被启用过?又于何年代将其废弃?仍有待于做专门考证。刘先生说,如果能破解这些文化遗迹之谜,或可是研究我国乃至亚洲敬老习俗确立和丧葬习俗演进课题的一把重要钥匙。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9-2 18:59 编辑

不知坛中多少人看过日本的电影《楢山节考》,其中的情节涉及日本传统乡村的农户将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弃置山里的故事(即“姥捨て”),当时很觉得有些震惊,认为传统日本社会有亏于孝道。但是从尚属文章来看,古代中国的许多地方也存在类似现象。文中提到唐朝以后开始减少,也许真正绝迹是在宋朝,儒学伦理开始深入到下层民众。

请教木匠兄等各位高人。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教谈不上

这些都是些难以证实的题目。只能猜想,以常理来推测。

从动物界本身规律来说,在具有生育能力、并成功生育及养育了下一代进入青春期,动物就应该死亡,将资源让给后代。走极端的大马哈鱼等还将自己的尸体作为下一代的食物。

舍老,甚至进一步的杀老、食老,很可能是人类早期社会的普遍现象。记得刚进大学读书的时候,看达尔文的贝格尔军舰环球旅行记,说火地岛的土著习俗将老人放逐后当作猎物捕杀吃掉,有个土著还告诉达尔文,小老太婆的肉最好吃云云,哈,那比知道日本那部电影还要刺激哩。

然而和动物不一样的是,人类的智力成果、所谓文化,是遗传密码外的遗传体系,当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积累,老人的价值开始体现出来。经验越来越重要,掌握经验的老人也就越来越重要,食老杀老舍老习俗逐渐消失,仅存在一些偏远的角落。

这样的转换应该开始于定居农业吧,因为农业需要丰富的经验,品种的培育,土质的判断,耕作的方法,播种收获的季节,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积累。畜牧业的情况也与之相仿。尤其是人与人的武装冲突,生死存亡的战争,需要的不仅是武勇,更需要策略与组织,这恰恰是经验积累的产物。

一个地方的发现来推论全体比较危险。武当山地区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留下那些遗址的古人或许是“武陵蛮”之类的原来保留有舍老习俗的土著的一个分支。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土著习俗将老人放逐后当作猎物捕杀吃掉——让人瞠目结舌的习俗。以前人寿命短,被当作猎物追杀时,会不会是四十岁左右?
土著习俗将老人放逐后当作猎物捕杀吃掉——让人瞠目结舌的习俗。以前人寿命短,被当作猎物追杀时,会不会是四十岁左右?
梅茗 发表于 2009-9-2 22:16
差不多吧。

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人活得太长了。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在25岁就走到了顶峰,资源与能量发挥到达极限,以后耗费的资源和输出的能量效率持续下滑。

完全可以合理的推想,火地岛人的习俗只不过是我们祖先习俗的孓遗。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嗯。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那时候,我就该玩完了。
生物只是基因传递的工具,留下了足够的后代,后代具有了生育下一代的能力,生物的基因传递历史使命结束,就应该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而不死谓之贼,有道理。

但是从文化的传递来说,这种人类自己创造的、与基因传递相悖的遗传系统,却决定了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普遍规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9-2 23:22 编辑
这样的转换应该开始于定居农业吧,因为农业需要丰富的经验,品种的培育,土质的判断,耕作的方法,播种收获的季节,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积累。畜牧业的情况也与之相仿。尤其是人与人的武装冲突,生死存亡的战争,需要的不仅是武勇,更需要策略与组织,这恰恰是经验积累的产物。
看来木匠兄以“定居农业”或“畜牧业”作为舍老与否的分界岭?中国上古如何?

那个日本电影所描述的传统日本贫困农村也长期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感人的是,那些被舍弃的老人怀着一种让孩子减轻负担的满足感和义务感。那个电影依据的传说则是老人一到60岁必定送到深山,老太沿路将树枝扔在路上,以便让儿子认得回家的路,儿子迷路以后又回到母亲身边,听到母亲告诉他这个事情后,天良感动,又背负母亲回家。后来母亲又帮儿子为当地的领主解决许多难题,终于儿子让当地的领主答应废除这个陋规。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我不是说某一个特定的地区和国度吧,一般来说应该是定居农业出现后,生产力的发展使养得起老人。当然后来养老的义务化、法律化、最高伦理化(主要是中国)应该是另一个问题了

某些穷地方继续保持一些这样的习俗毫不足怪吧,只要资源过分窘迫,老小体弱都有可能成为舍弃和食用的对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已经先说明,这种问题是永远得不到一定确定的结论的。一方面是没有这样的资料,一方面是历史学家也有意识的回避这些在有文字的历史里都被视为极其野蛮的现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一般的历史书里确实不会出现这些描述,看来作为人类学的研究课题比较合适。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