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嫂

  每月工资220元,代课34年,遭清退时只给600元作为对其34年工作的补偿——这分明是对代课教师们的羞辱!当初没人去偏远山区的学校教书便让人家去代课,人家默默奉献了34年,到最后一脚把人家踢开时还要用600元这么低的补偿款羞辱一下人家,这是我们大陆的教育部门做出来的事。同工不同酬,工龄同样是34年的公办教师的月薪高达2000元,而代课教师则是220元。而香港大学则选一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的宿管阿姨当香港大学的院士,颁发“荣誉院士”头衔给一个文盲宿管阿姨以表示对其44年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衷心感谢,香港大学这么做不是在羞辱我们大陆教育部的官员吗。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转自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如下这个网址的页面也登了此文: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06/content_3016271.htm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

  直到今天,小女儿卫锦璧还记得妈妈“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卫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偶尔,猪油拌白米饭也能当一顿晚餐。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

  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

  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

  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她登上了美食节目介绍自己拿手甜品“马豆糕”的做法,在娱乐节目“东张西望”中被专访,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得到三嫂的照片。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尽管有时在街上,她偶尔会被陌生人惊喜地叫住:“你是三嫂吗?恭喜你。”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屯卩,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三嫂在人情较淡漠的香港能获此殊荣证明了平凡的伟大。
敬佩三嫂。不过,敬佩归敬佩,“院士”头衔终归是风马牛不相及滴~~~授予功勋员工不更贴切?
从今天起,做个坏人,背对大海,秋寒花败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受聘中央美院客座博导


“鉴于王国平同志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研究方面的卓越成果。经研究,特聘王国平同志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

  12月12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手中接过一纸聘书,从 此,他有了第二个身份——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

  这样的缘分听起来很奇特,事实上很自然。

  目前,各高校都有规划专业,但这样的专业往往只管一个层面,对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等并没有系统的统筹机构。因此,中央美院就设有一个专攻城市建设、城市美学的博士生班,班上的十多位学生都是各大城市规委的局长、处长,这个班就由潘公凯亲自授课,目前有一名客座教授是北京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

  聘任仪式上,潘公凯高度赞扬了杭州的城市建设。“从城市建设角度,北京可以作为第一个案例,而杭州则是公认除了北京以外最重视规划,也是做得最好的城市。我个人认为杭州是城市建设成功的典型,甚至恐怕在国际上也是成功的典型。”

  潘公凯说,在把杭州变得这么优美、这么有文化的过程中,王国平作为杭州的市委书记,无疑有很大的功劳。“王国平是城市建设的专家,希望今后能在博士生班中多起作用。下次,我们会争取把班上的学生凑起来,一起到杭州来上课。”

  刚刚接过聘书的王国平笑着说:“感谢中央美院给予我这份荣誉和信任。这应该是属于我们这个团体,属于杭州这个城市的,这给了我们鼓舞和鞭策。”中央美院的博士生班力图破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从城市美学、城市文化,到城市建筑、城市规划,“我非常有幸能参加进来,一定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努力工作履行职责。”
奇怪吗?我们已见怪不怪了。 4# ironland
三嫂怀抱证书那张,有些伊丽莎白女王的模样呢。
这不是王国平的错,是潘公凯的无耻,安全可以就此事进行一番单独的讨论。
这事地球人都明白。杭州城市规划是王市长在做吗?那些规划的技术人员哪去了?
本帖最后由 chenbbhh 于 2010-1-29 09:18 编辑

著名的香港大学敢于把荣誉院士授于一个没有学术成就,但用一生的心血为该大学的学子服务,为造就这所学府无数精英献出了自已一切的“三嫂”,我认为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因为这毕竟是荣誉性质,而不是实质性的,因此不必担忧影响学术的含金量。香港大学此举,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一个女人要做到这程度实在不容易.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我估计只有三嫂获得“院士”称号,才不会有任何人嫉妒,所以才皆大欢喜吧?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小小说,一个科研单位要选两个人出国考察,结果每个人都只选自己和一个门卫老头,最后只有门卫老头获得全票。
俺是灭绝师太
近乎恩赐,跟愚弄人差不多。
从今天起,做个坏人,背对大海,秋寒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