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林徽因侄女林璎与越战纪念碑

  21岁设计出美越战纪念碑成华盛顿最吸引人建筑

  20年前,林璎因为设计越战纪念碑而一夜成名。如今它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但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却饱受争议。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是一名年仅21岁的在校大学生,她就是林璎。



  似乎每当述说林璎(Maya Lin)的背景,都要提起她的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她的那个与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却遗传了其出众才华,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独天得厚的艺术才华,她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师,而且同样是一个雕塑家;她是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50位未来的领袖”;以压倒性票选为耶鲁大学校董;她为美国维护种族平等运动创造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的“妇女之桌”等等。但是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开始,而且这个开始惊天动地,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美国艺术界为她的天才之作所倾倒,政治和阴谋家们却对她猛烈抨击,而这股风暴的中心就是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哭墙”。

  1980年秋,年仅20岁,还是耶鲁大学大三学生的林璎参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设计竞赛:为越战那些牺牲的战士设计一个纪念碑。当时林璎第一次去华盛顿考察地形的时候就有了灵感,她说:我有一种用刀将地面切开的冲动。回到学校后,她设计了一个看似像地面裂开,被掀起的一面的“V”字形的纪念碑,运用了简单的黑色花岗岩,在碑面刻上牺牲者的名字。这个纪念碑就像是生者和死者之间交流的媒介,上面刻着不同年份牺牲者的名字,而当人们抚摸着这些名字的时候,黑色光亮的花岗岩映着人们的脸,映着生者世界的碧海蓝天,悠悠白云和青青绿草,而这些熟悉的人却已在一个我们无法接触的世界里了……林璎当时并没有期待自己会赢得冠军,反而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就是一个这样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被当时的评委们评为天才之作,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不过这个作品却受到了有些越战老兵的强烈反对,他们批评它为“令人羞辱的阴沟”,“难堪的黑色疤痕”。当他们得知这个作品的设计者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亚裔,就更加无法接受,因为越战的敏感本来就充满争论,而且这是一个发生在亚洲的战争,却由一位亚裔来设计,在当时看来充满了讽刺。一些诬蔑者不断侮辱林璎,媒体报章也歪曲事实,对林璎进行人生攻击,有人甚至喧嚷着说我们不需要一条黄种狗来为我们设计!人们不相信一个只有20岁的女大学生而且是黄种人的才华,不过是画了一条黑线而已!共和党的参议员上诉给总统,要求撤换,这样纪念碑就不得不面临重新的审核。林璎说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充满压力的日子,但是她坚持她关注的不是政治,而是“人”。一个战争无论它的政治意义如何,首先丧失的是那些生命,林璎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表达的不是歌颂政治,而是反思和人性。之后的审核当中,不断有人刁难林璎,要求改变设计作品的颜色等等。在最后的决定议会上,众多媒体,艺术界的专家和越战代表都在等待林璎最后的陈述,林璎平静的脸上显现了设计者坚持自我所独有的倔强和勇气,她告诉评委们她不会更改她的设计,她也不同意野蛮地将两种不同风格的纪念碑放在一起……

  最后,美国艺术委员会主席宣布林璎所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依旧是最出色的杰作,并将在华盛顿建立。

  林璎曾这样写道: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林璎(Maya Lin)出生于俄亥俄的一个小镇,叫阿萨森,是俄亥俄大学(不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所在地。她父母在那里教书。

去南卡出差从33号高速公路上往南开一个半小时,右手边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和几十幢白房子时,那就是俄大了。

看过当年越战纪念碑审查时的纪录片。当时参议员和老兵们质问林璎,为什么整个设计没有一面美国国旗。林璎的回答很平静简单:“国旗会破坏纪念碑的艺术整体性。”

你在越战纪念碑找不到美国国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艾未未一直在寻汶川地震死难者名字,可能受此启发?
她设计的耶鲁女生纪念碑也很有意思,很安静的作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