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徐焰少将: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有众多不实吹嘘

徐焰少将: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有众多不实吹嘘   核心提示: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歪曲它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改革开放前有些读物讲到抗战时的国民党当局,只讲其“不抵抗”政策和一溃千里,这就不能解释为何毕竟还坚持了八年抗战。改革开放后通过思想解放广开言路,有人又只谈正面战场战果如何辉煌,这也不能解释为何屡战屡败。


  “公正评价”对国民党当局抗战表现,就不可表功讳过
  近些年有人在网上和某些刊物上发文,要“公正评价国民党抗战史”,并片面引用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当台湾后的观点和吹嘘史料作为根据。例如许多网站还根据台湾战史所列的名录,登载抗战时死亡的将级军官数目超过200人,想以此来表功。客观看待历史的人们,当然承认国民党军有众多高级军官牺牲的事实,不过若认真考证,台湾战史的这一数字却包括了阵亡后追赠军衔者,还有当时在国共“磨擦”中死亡者,真正阵亡于对日作战的在任将官在110人左右(因个别人死因还难判定)。不过,当年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抗战时投降日军充当伪军头目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至1943年时即达58人之多,在他们率领下成建制投敌的军队也达50万,成为日本占领区伪军的主要来源。追随副总裁汪精卫降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居然也有20人,以此构成了南京伪“国民政府”的基础。那些讲“公正”的人却这些铁的史实患有选择性失明,故意避而不谈,其“公正”“全面”又在哪里?
  如果以抗战意志的坚定性来对照,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没有一个投降日军的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在作战中确存在单个被俘的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在日军威逼下投降当汉奸的事例,却找不到一个营、一个连成建制投敌当伪军的中共领导的部队。哪个党、哪支军队的抗战意志坚决,这不是最好的说明吗?至于有人对比国共双方在抗战中伤亡数目,看到国民党军共伤亡320万人而中共部队共伤亡60万人,便以此吹嘘前者,从军事知识上看也属强词夺理。哪一方伤亡多并不等于作战贡献大,在某些情况还只能说明指挥笨拙,何况抗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在初期要比中共领导的部队多30倍,在后期也多4倍。
  如果看一下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损失,开小差和内部折磨减员者还远远大于作战。1944年11月兵役部部长鹿钟麟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报告,抗战七年来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其中会有重复统计),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其余都逃亡或病故。这里所说“病故”实际多指抓捕捆绑时虐待至死,至于多数壮丁的损失还是开小差。国民党军队形成一个士兵“抓-逃-再抓”的恶性循环(远征印缅的军队无法开小差除外),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国军队中是罕见的,恰是其政治军事腐败的突出表现。
  引用战史数字时用当年吹嘘报道,会严重混淆视听
  国民党军当年在战争中败多胜少,重要原因是欺上瞒下盛行,战果吹嘘经常达到无人相信的地步。如其“剿共”作战中宣布的“歼匪”战果累计,便超过解放区人口总和,抗战时的战报也因虚假充斥而为国际史学界轻视,一般都不屑引用。事过几十年后,现在有人却把尘封的吹嘘品当成“发现新史料”,在网上一再发贴以蒙骗缺乏历史知识的新一代人。
  以当年国民政府的战报对照战场情况,有军事常识者便到处看到离谱之处。如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国民党军称杀伤日军20万人,包括在万家岭“歼灭日军第106师团”。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为九个师团25万人,若真有此损失早就接近全军覆没,怎么能攻占武汉?按日方统计,“武汉攻略战”时伤亡3万多人,这里会存在一些隐漏。不过按战场情形推算,战斗伤亡再同因气候炎热生病减员相加,日军总损失不会超过10万人。
  对“万家岭大捷”及此战中团长张灵甫的表现,当年国民党报刊曾大肆吹嘘,近年也有一些网站引用。其实中国在抗战期间没有“歼灭”过任何日军师团,除了远征军在反攻滇西时由美国航空兵支援在腾冲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团)外,此外在国内战场上也未成建制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至多是给某部敌军以重大杀伤。1938年10月上旬日军第106师团突入万家岭时,薛岳指挥的18个师攻其进行包围试图予以歼灭,激战半个月后,被围日军得到第17师团增援,国民党军随即解围撤退。这一仗还算是国民党军在武汉保卫战中打得最好的一仗,按国民党军战后较准确的统计也只是毙敌3000人,伤敌5000人,俘敌300人,对拥有1。6万兵员的第106师团而言可算损失半数,按军语概念也远算不上“歼灭”。
  近年有的网站上一再发出所谓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所谓“辉煌战绩”是击毙日军1。2万、打伤1。9万人,其中还“击毙9个联队长”。事实是日军进攻桂林的部队为两个师团全部加一个师团一部共7个联队,总兵力不过3万人,仅三天便攻占全城,其伤亡轻微。如果真有毙伤敌共3。1万的战果,攻城日军岂不被全部消灭(而且有的联队长还不止被打死了一次),怎么又会有桂林的迅速失陷和守军弃城而逃呢?
  国民党逃台后所出版的抗战史,多少收敛了一些吹嘘战果后,所列战果仍严重不实,如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时仍声称“国军”共毙伤日军276万人。实际上经查日军在战后的资料统计,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共计为133万人(此外缅甸方面军对华作战还伤亡4万多人),还是对国共两军和民众游击队作战的总和。国民党当局对战争统计的严重不实,除虚报外还由于当时政权机构无效能,其政府对国内人口都从未普查过,声称“四万万同胞”只是根据卖盐数量推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才知道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
国民政府的腐败国内外公认,谈抗战仍不能忽视此点
  客观评价历史的人,承认国民党政权在1937年至1945年还坚持了抗战,其军队的许多官兵还曾做过英勇奋战。不过由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抗战不力、残民有余的事例在当年举不胜举,成为国民政府失去人心的重要原因,也是谈及抗战史时所不可讳言的内容。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据估算中国因战事死伤共3500万人(其中死亡2100万,负伤1400万),除日军屠杀外,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因本国败类和腐朽无能的当权者作孽。例如1938年徐州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去阻拦日军西进下令在河南花园口掘开黄河堤防,此事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一直推说为日机轰炸造成决口。退至台湾后国民党当局在史书上才承认此事为本军所做,却又胡说什么“抗战八年,黄泛阻敌西进,保障西北,功不可没。”无情的历史却早就证实,这些“功不可没”的谬说早已被“水”没矣!据花园口决堤后粗略统计,淹死百姓达89万(淹没日军仅其第14师团一小部千数人),丧失家园沦为难民者近1000万。此举虽使进攻武汉的日军一度改道,四个月后还是攻陷了当地,受到最大损失的只是黄河下游的人民。这样残害百万人民用以自保的政府和军队,又怎么可能不遭到民众的仇恨?抗日战争期间长期主管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到美国后写回忆录便称,当时说河南民众恨国军(尤其是汤恩伯部)甚于恨日军的说法,“据我所知,不是过分污蔑之辞”。
  自古来作恶必有恶报。果然,1944年春日军以12万人发起“一号作战”进攻中原的40万国民党军时,汤恩伯指挥各部在一个月内便溃不成军。在危急时刻,河南许多民众竟群起攻击败逃的国民党军,将其数万人缴械,这更加剧了中原崩溃。花园口决堤十年后,当年黄泛区附近爆发了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当地几百万民众用双腿和手推车更清楚表达了自己对蒋介石抗战时作为的看法──那就是全力支援解放军打倒他们切齿痛恨的国民党政权!
  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共有22次会战,除了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是主动进攻,其余都是被动防御。到了抗战后期,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党国要人在大后方发国难财,孔宋两家将包括美援在内的大量财富搜入私囊,民怨沸腾已不可遏制。国民党军装备好的部队又多数放在后方,明显是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对此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美国都不讳言。1949年7月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白皮书便解释说:“美国参战后,国民党显然就认定日本最后必将战败,以为可以有机会来改进它的地位,和中共作最后的决斗。……战争后期中国抵抗力的部分瘫痪,主要就是这种争权造成的。”
  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曾感叹,政府视民众如草芥,民众便视政府如仇雠。抗战胜利后仅四年,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终于发生了,那便是刚享受过胜利者荣耀的国民党政府被人民推翻。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的讲话也承认:“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看看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大后方的情况,便可知道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
  自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后,国内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史料有了全面了解的条件,对当年国民党军队担责作战的正面战场也有了客观评价。相较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到台湾出版的书籍完全抹煞共产党抗战业绩的写法,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方面的出版物已能充分肯定国民党当局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同时仍客观地指出其腐败无能和作战指导消极的一面。不过事物往往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近些年有些人借口纠正改革开放前较少提及正面战场的偏向,以吹嘘和引用不实资料的方式夸大国民党当局在抗战中的战绩,在一些网站上这种倾向又特别严重。其实,这方面的一些不实宣传已不简单是史学问题,有些已是国内华敌对势力组织的网络舆论战的一部分,其目的通过吹嘘美化当年人民革命所推翻的反动旧势力,以此来否定当年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斗争的合理性。因此,公正地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不仅涉及到是否对读者和网友负责,也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关系到现实政治态度的大问题。
  国民党军抗战有两面性,初期“不抵抗”政策不容辩解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歪曲它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改革开放前有些读物讲到抗战时的国民党当局,只讲其“不抵抗”政策和一溃千里,这就不能解释为何毕竟还坚持了八年抗战。改革开放后通过思想解放广开言路,有人又只谈正面战场战果如何辉煌,这也不能解释为何屡战屡败。何况抗战初期国民党军战败尚可用武器落后辩解,抗战后期中美联合空军已掌握制空权,国民党军得到美援后装备也较日军为优,兵力更一直居于绝对优势,为什么在直至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至1945年初仍出现豫、湘、桂大溃败?为何直至日本投降前也未能展开反攻,最终依靠他国攻日而坐等胜利呢?
  提到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表现,不可避免地提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实行“不抵抗政策”。 这种政府下令“不抵抗”丢失8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000万同胞的行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行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后割地,毕竟还是抵抗后败而失地,面对日军突袭东北南京政府却不敢抵抗而撤军弃地,这不仅引来全国民众的怒骂,还引来国民党内一些实权派在要求抗日的旗帜下发动“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以示强烈反对。
  为了掩饰“九一八”时弃地的屈辱,国民党政府在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直至逃台后都声称那时军力“未准备好”,只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才有力量抵抗,近些一些网站上也发文重新鼓吹这种无耻的卖国谬论。且不说缺乏准备根本不能成为将国土恭手让人的理由,就是看一下1931年至1937年间中日两国实力量的消长对比便可知道,“不抵抗”而失地的结果只是造成日本实力大增,中国的国力反而削弱。尤其是日本轻易侵占富庶的中国东北后,其国内经济危机马上得到化解,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了一倍。此间中国内地经济力量虽有增强,却也远抵不上不战而失最大的工业区东三省的损失,那些为“不抵抗”政策辩解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站不脚。

一古狗,发现这位徐焰少将昨天刚刚发表高论如下: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2日上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访谈时表示,敌对势力正利用网络发动针对中国的无硝烟的战争。

  徐焰说,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进行无硝烟的战争。新中国是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敌对势力有硝烟的进攻已经被粉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有一些边境的军事冲突,基本上是处在和平状态下的。

  徐焰说,敌对势力出于对新中国政权的仇恨,出于分裂中国的目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想对你进行进攻,在军事进攻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就采取舆论上、心理上的攻势,制造你心理混乱,破坏你内部团结。

  徐焰指出,这一点,国外一些反动网站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去年新疆出现的“七五”事件,境外的反华媒体就利用网络进行虚假的煽动性的宣传,起了很恶劣的作用。

  “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反华舆论心理攻势,是针对中国的一场新的无硝烟战争。”徐焰强调道。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抗战最大的输家是国民党、最大的受益者是GCD。中国人内战内行,一遇外敌则溃不成军。国民党的抗战,固然是半心半意,仗打得一塌糊涂,GCD则没打过什么大仗,于是军力从1936年的3万人发展到了抗战结束时的120人。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这种文字,若是愤青搞的,还算费了稍许点力气,可徐焰这将军是专门花国民银子的战争史“专家”,也就垃圾无疑了。

直至武汉保卫战失败,中国战场上的抗战都不比马奇诺防线丢失后的欧洲战场来得一败涂地,也远不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的苏联更失败。敦刻尔克的成功与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前者在于对手的失疏,后者在于气候的恶劣,着实与英法联军和斯大林的英明没啥干系。所以,蒋介石也罢,国民党抗战也罢,都不至于令国人有什么格外的丢脸。
天朝武夫特别爱发言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2010-4-5 12:01 编辑

徐焰简历:1951年9月生,1969年入伍,先后从事过工兵、炮兵和基层政工干部,后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后读研究生,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这是公开的网络资料。

18岁到25岁,徐焰先生过得真艰难,当兵、提干、工农兵大学生。

1969年,什么样的人能当兵?

这个先不说。

当过兵的都知道提干的难度:积极擦枪擦炮折被子是不够的,说小话看脸色倒洗脚水也是不够的,找老乡送土产认干妈也未必够。

没有证据说明徐焰这些都干过。

但没干过,就提干,还是基层政工干部,除非他是谁谁的儿子。

所谓基层政工干部,不外乎就是副指导员、政治处干事之类的,还是一个说小话看脸色认干妈的行当。

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工农兵大学生是什么货色。

还是党史。

还是人民大学。

还是研究生。

徐焰将军肯定不愿意回首这段历史。

他的书没看过,不评论。

但关于国民政府军抗日是否吹嘘的高论,不得不说几句。

贬低国民政府军的话如果出自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没当过兵,却成天勾划战略的铁血小愤愤,不必当真。

但兵者,国之大事;将者,国之栋梁。

这话出自为将者之口,不禁让人摇头。

抗日战争离我们不远,当事人还有健在的。

国民政府军第八路军,第新四军在做些什么,这些军队的回忆录都明说了,有什么好粉饰?

徐将军,要读书啊。

公开出版的《许世友回忆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8年期间和日军的唯一一次正面规模交锋发生在1945年秋,日皇已投降,山东一支惶惶然的日军联队,就是一个团,让许猛将犯难。最后竟畏其战斗力惊人,决定不打、不围,若干团尾随其后,目送出海。

许将军其他不说,人还坦率,说了实话,也许是无所谓。

徐将军呢?

从小兵苦苦熬到将军,不易,如果碍于利益不说实话,可以理解。

身为中国军人研究抗战史,看到无数先辈袍泽为民族独立而忍辱负重、牺牲性命,不感动,不流泪,也可以理解。

可曲意奉承、污人清白、指鹿为马,就不好理解了。

虽然看简历,徐将军这40年类似的事没少干,但现在毕竟是将军,至于吗?

就算没有战功的将军很可笑,也不必这么糟践自己。

再说胡总前两年都向国民政府军的抗日先烈致敬了,怎么不看报呢,徐将军?

嘴和屁眼混用就罢了,将军夫人、将军母亲不介意就好。

但脑袋和球混用,小心啊,徐将军!
68\69的兵大多是内部招兵,供干部子女逃避插队落户

这些兵根据家庭“来头势”,大多填充到部队的后勤、政工机关,下去当大头兵的很少。

比如那时文艺兵很多,军有文工团,师有文工队,都能塞进去很多五音不全的干部子弟。

大学里有个同学,连最简单的前滚翻都做不好,也是部队下来的。我的一个同事,眼睛近视到600度,也是那时进一个师文工队,样样乐器都不擅长,幸好小时候弹过钢琴,识五线谱,就成了乐队指挥。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不知道李大苗去跟法国人说二战的惨败不是“丢脸”法国人会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5-4 21:08 编辑

法国可谓丢脸,但中国不是。



罗店之战

上海整个战局中,以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因为罗店距离吴淞、长江口近,离大尝闸北亦不远,敌海军炮可直接命中目标。兼以敌军掌握制空权,可以发挥其陆海空联合作战的优势。而我军被迫在此作战,极为不利。由于我军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士气高昂,反复冲锋,并发动夜战,终于夺回阵地,英勇杀敌,迭挫敌锋。   9月13日,罗卓英部主动将两翼稍向后移,扼守罗店之突出部。敌乃集中其第十一师团主力,先以飞机、大炮轰击,旋以铁甲车掩护步兵由月浦来犯。日军分三路猛攻,我军沉着应战,将敌击退。入夜,敌又集中炮火向淑里桥附近轰击,我所筑工事被毁。这时,敌乘机派出战车四辆,伴随步兵七、八百人,在小金宅方面渡河,袭击罗店之东侧,另一股敌军袭击我罗店之北。   我军奋勇苦战,肉搏多次,始将其左翼敌军击退。这时,敌一部窜入罗店镇,纵火焚烧。我军难以坚守,再度退出罗店突出部,转守西郊预设阵地。   9月15日,我军增援反攻,在大雨滂沱中与敌肉搏,敌狼狈溃逃,我乘胜追击,恢复了罗店东郊原有阵地。   16日,罗店南北两面阵地均有激战,镇南我六十七师、十 四师和十一师据守顾家阁、南北塘口之线。敌军集中炮火轰击,掩护其步兵猛攻,激战至午,敌无隙可乘,且雨后泥泞,敌坦克不能活动。这时,我军炮兵亦猛烈轰击,敌死伤惨重。罗店镇北我军已抵张家堰、洪家宅、李家宅及丁家楼以西之线,敌人迅速组织反扑。我方则利用敌人旧有工事苦撑,终于固守了新阵地。   其后,敌又向我左翼反攻,经王耀武的五十一师和俞济时的五十八师痛击,敌伤亡惨重,我乘胜追击,获敌二十二联队队旗一面及军用品甚多。   罗店,血战旬余,伤亡枕藉。在残酷的拉锯战中,罗店镇已成一片焦土。为了构筑新阵地,我六十七师四○一团中校团附汪化霖亲率步兵一个排,在金家宅附近占领前进阵地,掩护全团构筑工事。汪化霖临出发前,团长朱志席心情沉重地对汪说:"任务艰巨,希望你多坚持一点时间。"汪化霖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不敢预期,成仁我确有决心,不坚持到日暮,决不生还。"敌在飞机、炮舰连续轰击下,一再向金家宅进攻。汪化霖率部反复搏斗,终于坚持到黄昏,完成了团长交给他的任务后,和他率领的一个排全体官兵均壮烈牺牲。   在罗店争夺战中,第十一师代理团长韩应斌,副团长薛先维、曹金轮负伤;营长伤亡18人。第六十七师师长李树森被敌机炸伤右臂。   六十七师二○一旅旅长蔡炳炎、四○二团团长李维藩阵亡,三九八团团长傅锡章负伤。第九十八师路景荣、李远新团长阵亡,侯思明团长负伤,连排长和士兵们的伤亡之惨重自可想见。(TOM军事)
法国历史上两次被德国“一战定乾坤”,当然是丢脸

1871年拿破仑三世大军被普鲁士军队围困于色当,法国投降

1940年这次,原来法国计划倚仗马奇诺防线取守势。可是在“静坐战”后期,法国开始改变计划,打算以马奇诺防线吸引德军主力,自己的主力则从北部荷兰包抄德军,打一个左勾拳。想不到德国改变计划,从比利时阿登山地穿越再迂回法军,也是打左勾拳。法军主力全部葬送在塞纳河北至海岸。法国随即失去战斗意志。

反观中国,自抗战之始,战略明确,回避决战,绝不投降。日军企图学1871年普鲁士军一战定乾坤,结果战线不断延伸,却无法形成决战性会战局面,白白分散兵力,陷入长期作战泥潭。而中国一直没有丧失战斗意志,就是不和日本订立城下之盟。当然要比法国光荣得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呵呵,干脆就别承认老蒋抗战,这岂不更省事。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国民政府的军事装备对付土八路还凑合,跟日本人作战,伤亡惨重,长沙会战,以4:1的死亡率坚持,入缅甸作战的远征军几乎没怎么训练就去了丛林,尽管如此,国府依然组织了多次会战。这位少将真是丢脸,一点军事常识都不讲的,真要是遇上实战,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谈论历史,请讲事实、讲根据。看者不看议论者的地位、职衔。
胳膊不能往外拐  可以理解
楼主为何不说一说60年来用全部宣传工具对某党抗战的不实吹嘘,那可真称得上有史以来仅有的寡廉鲜耻
“勾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洪帮”这句唱词真是活生生刻画出毛先生的嘴脸。
楼主为何不说一说60年来用全部宣传工具对某党抗战的不实吹嘘,那可真称得上有史以来仅有的寡廉鲜耻
chenzhq 发表于 2011-2-9 15:42
大赞!!!
新4军抗日战绩浅析

大仲马
http://www.historysalon.com/dispbbs.asp?boardid=8&Id=930

2011-2-8 8:10:15   

Post IP:99.254.204.66

新4军的抗日战绩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由于缺乏资料,很难做比较细致的分析,笔者试图通过新4军综述大事记表册(以下简称大事记)一书的相关资料做些浅显的分析,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补充。

笔者根据此书第481页到512页的重要战役战斗统计(以下简称重要战役战斗)编制了一份Excel表格,见表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于此表有以下的一些说明:

1,  由于新4军的很多战果都有余数,笔者认为如果完全舍弃这些余数将给会累积相当的误差。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如果整数以10结尾则余数设定为5,若以100或1000结尾则余数设定为25。也就是说如果歼敌20余人,在表格里将显示25人。如果歼敌200余人则取225人。以此类推。新4军的重要战役统计里只有一次以10000结尾(1.1万)。此数的调整数为200。

2,  在没有明确的击毙以及阵亡数字的情况下采用1:3的死伤比进行计算。笔者认为个别战斗的死伤比可能不完全近似于此比例,但从整个战争的战果数字来看,用这一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击毙数都采用整数。

3,  有相当多的战例,新4军宣称击毙日伪军。由于无法区分多少日军,多少伪军,笔者采取的原则是平均分配(这是非常有利于新4军对日作战的战果统计的,因为一般而言,日伪军同时出现,日军的比例很下。相对而言的伤亡也不会大,而且新4军的部分战例印证了这点)。除非,这样的分配在理论上不可能(比如参战日军为2个中队,新4军战果为歼灭日伪军1800人。这时仅取日军可能的最大伤亡)。

4,  一些战斗的战果用的是单位,没有具体人数。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日军的中队以200人计,大队1000人。伪军,国军的连100人,营500人,团1000人,旅2000人,师6000人。

5,  战斗战役取发生时间。有些战例以黄色做为背景这是因为重要战役的很多战斗时间的描述并不精确,比如有描述4月中旬,XX年春季等。在这样情况下只能参照前后战例的时间大致估计一个。

6,  部分地名由于笔者的打字水平欠缺无法找到精确的汉字因此用谐音字代替(也可能不是该字的准确读音),在此寻求大家的谅解。如果有疑问,笔者乐意提供原始资料,方便读者核对。

7,  新4军的参战部队由于成分较多,在Excel表里全部列示会造成阅读不变,因此,这里仅列示主力部队。相对而言,这个栏目的重要性较低,仅用来参考参战部队的规模。

8,  新4军自身的伤亡由于并非每个战例都有,因此未进行加总。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新4军在7年作战中重大战役战斗取得的战果为日军21837人,伪军96275人,国军112496人。一般而言,重大事件所涵盖的发生数会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如以战沙的发帖数为例,前20的发帖者所发的帖子可能占发帖总数的60%以上。而整个战沙的注册用户应该是超过1000的。这个现象在国军损失统计里也得到体现。大事记一书第480页新4军反顽作战的主要战绩和年度统计表的数字,新4军7年来对国军的战绩总数为143320人。而表1中的国军损失占此数的78.49%可以说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日军的损失数字笔者却完全无法看到这样的普遍现象。表1中的日军损失统计为21852人,而根据新4军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第478页新4军对日伪作战主要战绩年度统计表的对日战果为119637人。重要战役战斗的战果数占总数的比例仅为18.25%(这个数字包含45年6月以后的1294人,但对总体比例的影响不大,故未做调整,而表1中的数字也含有6到8月的与日作战的战果),相当的不合常理。如果我们假设重要战役战斗的战果数占总数的比例应为70%的话,那么新4军对日军的战果就应为31196人。如果把这比例下调至60%的话,那么战果为36395人。如果再进一步下调到50%的话,则战果应为43674人。无论哪个数字与近12万的战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然,单方面以重要战役战斗的战果数占总数的比例来匡算新4军的战果仍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笔者试图寻找至少第2种方法验证这样的猜测。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新4军与日军的交战次数来分析新4军的对日战果。根据大事记479页的统计,新4军对日伪的作战为24617次。而重要战役战斗中记录的与日伪军的战例为198次。因为重要战役战斗有部分战例为战役及长时间的反扫荡及反清乡作战可能包含大量战斗,因此在考虑这部分影响时认为除重要战役战斗外的战斗最多为24000次。根据表1的统计,在所有的与日军和伪军的198次战例中纯粹与伪军交战的为48次。占25%左右。以此比例计算,那么可以认为大约有18000次的战斗有日军参与。根据大事记第171页的记录,新4军将击毙日军3人的战例作为大事记列出。那么可以认为普通作战的战果在0-2人之间。大事记与重要战役战斗并不完全统一。但出现在大事记而不出现在重要战役战斗的战例十分罕见。也就是说新4军剩下的与日作战的18000次战例都是战果在0-2人的小战例。如果我们平均分配这样的战果的话,可以说这些作战导致了约18000日军的损失。加上重要战役战斗的21852人的战果,可以说笔者有相当的把握得出8/15之前新4军按战例统计的战果为歼灭不到4万日军这样的结论。大事记478页上近12万的战果应该是在重要战役战斗的统计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估算后的结果虚夸了3倍左右。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情况并未出现在国军战果的统计上。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战例。笔者观察了重要战役战斗中所记录的一些战例发现很多战例的结果很不合理。以38年的蒋家河口战斗,新塘战斗,小丹阳反扫荡作战以及运漕作战来看新4军都是在宣称0伤亡的情况歼灭数十日军以及数百伪军。而棋盘陵伏击战则是以2人阵亡的代价取得击毙日军75人的战果。可以说这样的比例非常的不合理。笔者曾经看过一篇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分析,日军的记录往往是自身损失几人或者几十人,国军遗尸成百上千。故而因此推测日军是进行了屠杀。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的一个可能就是日军高估战果。笔者不相信新4军有大量的屠杀战俘的行为,这点不但在新4军自身的资料中没有得到反映,也没有日军的相关史料来验证,因此唯一的结论就是这类战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另有2个战例新4军都是连级单位遭日伪军包围而(几乎)全体牺牲。41年4月的大胡庄战斗以及43年3月的刘老庄战斗。这样的战斗一般而言包围方占有绝对优势伤亡很小,可是两次明显是新4军吃亏的战例,新4军分别录得歼灭100余日伪军以及歼灭170余日军的战绩。特别是后者。全体战死,真不知道这个战果统计是如何做出的。而且刘老庄战斗还特别注明是早日军炮轰而死。既然日军也知道对于包围之敌用炮轰比步兵攻击更省力,那怎么可能还搭上170多的伤亡再想起我其实是有炮可以用呢?

笔者还发现,对日军作战的战果很大部分来自一些反扫荡,反清乡以及反蚕食这样的相对被动的作战。比如40年10月的皖南反扫荡记录的战果为1万余人的日伪军被歼灭近3000人。41年7月的苏北苏中反扫荡日伪军损失3000人以上。而新4军仅损失370人左右。而我们知道,事实上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取得较佳战绩的战例基本都是采取主动的作战。比如万家岭大捷比如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等。而一般日军对八路军新4军根据地采取的扫荡都是自身伤亡不大(故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动)而我军损失惨重。以5.1反扫荡为例,八路损失1.7万,而日军仅损失500人左右。即便加上伪军的损失,我军与敌军的交换比都是大大不利的。然而这点在新4军的反扫荡作战中则根本无法体现。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战果都是被夸大的。

目前尽管缺乏日军相关史料的验证,但也可以通过对八路军一些战例战果的夸大程度来推断新4军的实际战果。以下举一些例子

平型关作战八路战果3000,日军损失不到300。夸大10倍以上

关家垴战斗,八路宣称击毙日军280人到300多人。日军实际阵亡61人夸大4-5倍。

宋庄作战,八路宣称消灭日军近1000人(击毙600余,击伤300余)而日军实际损失为26死27伤。夸大至少18倍。

这几个战例八路的战果膨胀系数从4-18倍不等。可以说平均10倍的膨胀系数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尤其是大事记此书的出书年代早在1989年。而类似平型关日军损失1000余人的战果也是近年来的结论,由此可见,在22年前,这类战史书籍中记录的战果膨胀是很大的。

如果把前面的不到4万的战果缩小10倍,那么新4军在7年抗战中造成的日军损失则很有可能不到4000人。若再按1:3的死伤比推论扣除少数被俘日军则真正击毙的日军可能不到1000人。作为一支在抗战结束拥有30万正规军以及96万民兵武装的武装力量来说这样的战果是令人失望甚至愤怒的。

由于笔者获得的资料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此文撰写的时间也比较有限。不可避免存在相当的错误。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予以指正。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1-2-9 21:09 编辑

    共产党在抗战时提出“国共合作”是高明的,外辱之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深入人心。
    蒋介石虽然有先“安内”消灭共产党,再“攘外”抵抗日寇入侵的设想,但突发的“西安事变”粉碎了他的美梦,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可以说,国共双方对这次“合作”都无诚意,共产党是兵败之下以救国大义求安,国民党是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讳无奈之下隐忍。
    一九三八年十月中旬,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文章中吹捧蒋介石,与共产党素来反蒋反国民党的言论格格不入,表现出毛泽东能屈能伸卧薪尝胆的雄才大略。
    毛泽东言不由衷,蒋介石有苦难言。
    一九四零年八月,八路军指挥部在彭德怀领导下,动员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者发动大规模攻击,此战提高了八路军的政治地位,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进攻战。
    后来在晋冀鲁豫区和相关军队系统的座谈会上,刘伯承认为百团大战“从内战转到抗日游击战之舵掌握不紧,过分强调正规军,犯了编并与放任地方武装的错误”,同时还指出,百团大战过早暴露了自己实力。
毛泽东一直忧虑暴露共产党的军事实力,会引来国民党蒋介石的忌惮,因此对彭德怀临机专断发动“百团大战”有看法。依笔者看,是彭德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触犯了“天颜”。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把刘伯承的报告交大家讨论,打胜仗的彭德怀就百团大战的作了一些检讨和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因历史环境不同,有一定出入。
    百团大战刚胜利,中共中央对此肯定,毛泽东还要求彭德怀再多组织几次。但在一年后彭德怀到毛泽东的批评。被指责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抗战军事战略,暴露和牺牲了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
    一九四三年邓小平也说:“百团大战中本区军事力量过于突出暴露,不仅自己伤亡很大,元气不易恢复。且警惕了敌人对我们的严重注意,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敌人”,应该不仅是日本人,也包括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内。
    一九四五年“华北座谈会”上,彭德怀做了检讨,说“百团大战”在政治上是错误的。把日本军队主力从正面战场吸引过来,有利于国民党,明显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这是彭德怀罪名之一。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说,主动出击日军是帮蒋介石。当时是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人三国鼎立,我们就是要让国民党和日本人斗个你死我活,而我们从中发展壮大。一些同志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百团过早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军对我们力量的注意;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
    彭德怀在自传中说,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这明显是彭德怀对中共中央及毛泽东有关百团大战定调的反驳。
    一九七九年彭德怀平反后,中共对百团大战基本完全肯定。如今各方均认为: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有巨大困难,准备为抗日而牺牲。百团大战因打日本军队而“招来”困难,带来牺牲被指责,是不正确的。
    一九四零年(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月间,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在江苏省泰兴县以东黄桥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内战,史称“黄桥战役”。
    新四军为在江苏北部建立抗日根据地,是年七月,由泰州直下黄桥。八月,八路军五纵队东进淮海,形成南北配合的有利态势。国民党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企图消灭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调集重兵进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鉴于决战不可避免,集中兵力,诱其深入,待机出击,首战告捷。接着,新四军二纵队切断第八十九军退路,三纵队从黄桥正面出击,将韩之主力分割包围首歼军部,韩德勤率残部逃窜,国民党吃了大亏。
    黄桥战役的直接后果,就是四个月以后发生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至一月十四日,是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军事冲突,新四军部队遭到严重损失。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共约九千余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牺牲,其余被俘。军长叶挺亦被生擒,这次共产党吃了大亏。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史称“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显然是国民党对新四军发动黄桥战役的报复。
    对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国共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任凭你能口吐莲花,在日本人大举侵犯中国,中国人即将要做亡国奴的时候,中国人任然在打中国人,是一件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都是中国人的耻辱。
    对国共两党这种同床异梦的合作,大部分国人心知肚明。中国有句老话,叫“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大义之下,国共合作无论双方私下里打的是什么小九九,公共场合下却都光明堂皇,大义凛然。
    延安有些不谙世事的热血青年,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独夫民贼”蒋介石合作很不理解,他们纳闷的是:蒋介石不是我们的敌人吗?为什么要和敌人合作?他们并不知道,全国红军经过两万多里疲于奔命,到延安时只有三万多人,再不跟国民党合作,极有可能被就地剿灭。通过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军队才有机会得到休整和扩大。
    共产党的理论干部则告诉这些青年们说,跟国民党合作,是因为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国民党蒋介石依然是我们的敌人,只是现在有个更重要的敌人在我们面前,得把国民党蒋介石放一放,让他跟日本人先打再说。
    阶级斗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的法宝,长期渗透在共产党管辖的各个领域。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1-2-9 21:15 编辑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这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
    中国、美国、英国三国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会议发表的公报史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蒋介石不会说英文,翻译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
    邱吉尔亦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废除了过去一切不平等条约,签订了平等新约。美国同时废止了限制华人入境法案,任艾森豪威尔为盟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
    一九四五年二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加达举行会议。苏俄斯大林以中国旅顺大连海港、东三省铁路权益,以及中国外蒙独立为条件,准备参加对日作战,史称雅加达密约。民国政府为早日打败日本侵略,屈辱地同意了这个条件。
    后人只知前苏联出兵帮助中国抗日,甚至把苏联出兵东北说成是无私的国际共产主义援助,令人齿寒。
    其实,斯大林还藏有一个祸心,那就是他已经看到日寇即将失败,此时出兵不仅能在中国得到海港、铁路等实利,还可以名正言顺在中国接收将来战败国日本的大量军用战利品。
    早在一九四二年年初,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二十六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一九四五年四月,来自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六月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华民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美国、英国、苏联四国外长,为联合国会议主席,即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的五位创始成员国构成。二战期间反法国在一九四零年战败,被德国占领,故法国没参加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一九七一年,中华民国席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一九九一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席次为俄罗斯联邦所代替。
    中华民国政府不仅是最早参加联合国的成员国,而且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历史常识。
    六月,美国国会声明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八月,中国、美国、英国发表波茨坦宣言,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美国于八月六日、九日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死伤巨大,迫使日本第六日投降。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十五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
十五日,国民政府统领全国本年停止征兵。蒋介石向全国广播,宣布抗战胜利。
    九月二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日本正式投降。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三天,沦陷区各省,本年免征田赋,还决定后方各省市县,在六个月内成立民选参议会。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九月三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日本战败投降的原因,除了国际因素,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及美苏等国际援助和支持参战,美国在日本本土使用了原子弹以外,中国国民革命军的顽强抵抗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