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千年女优》、《蝴蝶效应〉与《歌剧魅影》

看似无关的三部片子。
但是,细加品味,它们却反映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某种不同。
千代子竭其一生,追寻的不过是一个爱情的影子,然而她并不为徒劳的追逐而后悔。 艾什顿·库奇在追求幸福的努力失败后,将自己的日记付之一炬,最终选择了逃避生活的不完美。
一个是坚守信念的“终究意难平”,一个是放弃理想的“樯橹灰飞烟灭”。
网上有人说,看了《千年女优》,总觉得与自己设想的剧情不一样。看过结尾后,有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而《蝴蝶效应》的结局,却给人一种悲壮感。这是一种放弃的悲壮。
西方人的自由主义风格时常能带给人这种“放弃的悲壮”。然而悲壮是短暂的,悲壮背后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却往往成为长驻人心的蛆虫。“樯橹灰飞烟灭”对人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引力,它产生于人类对自己肉身之欠然的意识,终结于对遗忘和毁灭的漠然-----在毁灭中有意遗忘,在遗忘中无意毁灭。
然而,灰飞烟灭的不只是樯橹。无怪乎人们觉得《千年女优》似乎没有真正的结尾,而《蝴蝶效应》却已经彻底完结------库奇一把火烧掉的,是自己的回忆,是少年的理想,也是鲜活的生命本身。
这是背叛----背叛爱情,背叛理想,背叛一切精神价值。其实所有的背叛都遵循着相同的逻辑-----屈服于内心的懦弱,不敢直面内心的信仰。〈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俯视美国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群,突然感到身处飞速行进中的美国社会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生活在别处〉中的雅罗米尔告发了自己的朋友,最终在懦弱的煎熬下瑟缩地死去。
西方人有着东方人没有的“信仰高压”历史。然而,当西方人的信仰激情逐渐冷却,视线从天堂拉回人间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人不过就是一副有限的、丑陋的躯壳,早晚有一天会被丢进历史的虚空中。灰飞烟灭的感觉一经确立,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就立刻变成了对肉体不朽的虚幻向往。虽然〈千年女优》中千代子在世之肉体已死,但她仍在另一个世界中追逐自己的真爱;尽管《蝴蝶效应》中的埃文终于摆脱了回忆的羁绊而使肉身得以自在行动,但他的灵魂之火却被永久地熄灭。
与此相对,〈歌剧魅影〉展示了放弃信仰后的另一种可能-----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隳损。剧院的幽灵发掘了鲜为人知的密道,造出了华美精致的宫室,甚至创作出精妙绝伦塑像和音乐------然而这一切只是一个灵魂缩水的男人对自己身体缺陷的反叛:越是真切的感受到身体的不完美带来的伤害,就越是疯子般追求身体不朽。克里斯丁只是为他提供了在想象中上达天堂的途径-----通过将自己的学生(克里斯丁)设想为自己创造的完美的艺术品并占有它,他得以摆脱身体的局限而化为不朽-----当然这要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最终的结局证明了精神价值旁落是怎样造成了更加彻底的灰飞烟灭。
当然,《蝴蝶效应》的自由主义结局与〈歌剧魅影〉的审美主义结局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所共同缺乏的,正是《千年女优》中“终究意难平”的千古绝唱。千代子坐火箭飞升的场景看似荒谬,却正应了舍斯托夫那句世纪宣言:惟其荒谬,故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