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讲《富春山居图》

岁月催人啊,20多年前的蒋勋是大帅锅一个。他是唯美的同志。

感谢。
讲得真是吸引人。才看到58分上,晚上回去接着看。
呵,真的合璧了。看了一半,回头再看。
听了看了知道了。
大有于丹讲《论语》的风采,看来讲画还是要不会画画的人来进行,真懂画就没那么多八卦了。
不懂画的人就喜欢听故事。所以听得上劲。呵呵。听过了八卦,兴致还在,非常想听会画画的人讲讲呢。期待杨林或铁地讲讲。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8-11 12:06 编辑
不懂画的人就喜欢听故事。所以听得上劲。呵呵。听过了八卦,兴致还在,非常想听会画画的人讲讲呢。期待杨林或铁地讲讲。
梅茗 发表于 2011-8-11 11:38
我也是从头到尾地听了一遍,既没好感,也没反感,挺有趣味。讲述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角度实在不敢恭维,什么交响乐、大提琴、一根线、七个人、大片空白、算命道士、几个庚寅甲子、与那么多姓吴的有关系、无用大用等等等等,到底与这幅山水长卷有多少关系?你还让不让学画的人画画了,什么这个一定那个一定啦,到头来,梵高为什么三十七岁就把画画完了,黄公却在八十岁才画出杰作,只能用中西文化的差别来解释,可又拿出黄公望的一根线跟弗兰克 克莱因作比较,你是想说黄很现代,还是想说克莱因很传统?斯斯文文地满嘴跑火车,这都哪跟哪的事?真服了油蒋紫。

从“黄公望,字子久”,能演变出“黄公望子久”的史实,暂且不知真假,也服了他的老师。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8-11 12:32 编辑

八卦能让观众很快乐地听下去啊。

交响乐倒是有点关系。旋律变化和绘画构图是相似的东西。

东山魁夷曾这样描述风景:我们从车内眺望外面的风景时,一般只觉得风景在动,感觉不到自己在动。它有时是大调,有时是小调;有时快,有时慢;有二分之一拍,有也三分之一拍或四分之一拍,甚至更复杂的拍节。平缓进行中,有时突然急转变调。

蒋勋讲西洋美术史不怎么好。不过昨天看他的颜真卿《祭侄稿》,还是很有趣的。以前从没那么仔细一字字细看《祭侄稿》,结果发现那玩意惨不忍睹,看得人悲从心起。
八卦能让观众很快乐地听下去啊。

交响乐倒是有点关系。旋律变化和绘画构图是相似的东西。

东山魁夷曾这样描述风景:我们从车内眺望外面的风景时,一般只觉得风景在动,感觉不到自己在动。它有时是大调,有时是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8-11 12:21
是啊,艺术往往就是在错觉中产生的,车窗外会动的风景,画面上能跳动的线条,整幅画的旋律存在也是事实,可你也用不着生生地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上嫁接啊,叫人感觉画山水长卷只能用一种构图方式,这也太简单化了。
大体想了下蒋先生是怎么讲《祭侄文稿》的,尽量往坏里想,不至于看后反差太大。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8-11 16:41 编辑

杨林是不必看了。

他的讲解是让没体验的人有耐心花30分钟看颜真卿的字。看下来难免觉得悲伤。倒不是对其中的书法技艺如何了解,只是多少能体会到些颜真卿的心情,像看悲情战争片似的。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意识到《祭侄稿》是像图坦卡蒙花环同样的存在,直接了当让人感受到千年前某人的动作,千年前的痛苦愤怒和爱,不加掩饰,没有修改。

它不仅是书法,它更像个细小的虫洞,直接联到颜真卿写下祭文的那刻。伸出手指,古人就活生生在那里可以触及。
蒋勋自己也画画,还开过画展。
杨林是不必看了。

他的讲解是让没体验的人有耐心花30分钟看颜真卿的字。看下来难免觉得悲伤。倒不是对其中的书法技艺如何了解,只是多少能体会到些颜真卿的心情,像看悲情战争片似的。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意识到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8-11 12:53
铁地看得很到位,理解的也够深刻。如果把颜真卿理解成只写楷书的叉手并脚田舍汉(米芾语),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激烈的个体生命,要认识他所创造的书法艺术的新境界,最好还是把他身上的忠臣楷模之类的外衣剥掉,还原成一个身处战乱国破家亡的普通文人。
蒋勋自己也画画,还开过画展。
施国英 发表于 2011-8-11 14:51
不好意思,没看过蒋勋的画,单凭我的直觉,从他看画的水平看,画画不会高到哪里去。
看过文字稿,富春山居图这篇不如《长恨歌》,那篇印象深刻,讲富春山居图的,读完就忘记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