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什么让中国文化不安全

什么让中国文化不安全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实习生 周鑫 发自:东莞 最后更新:2012-06-01 10:34:09



前国家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同时也是“中国书协”前副主席。







“我是典型的士大夫,骨子里是传统文人。”邵秉仁说。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身份默认”是前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和前任国家电监会副主席——一个省部级官员。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古代士大夫的情怀。邵秉仁最爱《岳阳楼记》,2012年5月25日,东莞岭南美术馆“邵秉仁书法作品展”开幕,他手书的《岳阳楼记》是展览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展出近七十件作品,许多内容都是他自创的诗词,这也是他“对历史反思”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为书法家,邵秉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简称“中国书协”)顾问、前任“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觉得今人的书法水平远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多少和写字的人缺了点儿士大夫情怀和文化底蕴有关。
“儒家文化价值取向是‘中和’,既有思想,又能含而不露,这样的人是一直被推崇的。在艺术上,不论任何时代,具有清新刚健、正大气象的书法都是主流书风。”邵秉仁希望书法界也能传承这样的主流书风。
任仲夷是他敬重的领导。邵秉仁在辽宁铁岭工作时,任仲夷在辽宁做书记,邵秉仁在锦州工作时写了一副对联,任仲夷非常喜欢,相近的思想使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任仲夷临终前想见见他。邵秉仁飞到广州,在监护室见到任仲夷时,任仲夷却已经不能再说一句话。任仲夷逝世后,邵秉仁写下挽联,“苍天不遗老,伟业长留人间,唤北国春暖,领南粤潮涌,无愧为改革开放先锋;斯人已千秋,精神永昭后世,举马列旗帜,践小平理论,真正是共产主义战士”,被悬挂在任仲夷家中。
邵秉仁曾为任仲夷在河北家乡捐建的一所小学题过校名,后来他自己也捐助学校。汶川地震后,他把义卖作品得来的八十万元,捐给四川绵阳市平武县用于一所小学的重建。又捐了四十万给陕西永寿一所小学重建。后来因为生源不足,当地小学纷纷并校,邵秉仁担心自己捐助的小学也被并掉,就打电话给绵阳市领导:“你不能再砍了,我拿八十万建了一个学校,你给我砍了,这是什么事?”结果这所小学后来被并入当地一所中心小学,成为该中心小学的分校,勉强被保住。
“人心不古!”邵秉仁觉得价值观的缺失,正威胁着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邵秉仁的书法“养真” (受访者提供/图)



“书协的领导构成, 艺术水平并不是惟一条件”
南方周末:官员中喜欢书法的人多吗?
邵秉仁:多,但真正懂行并有一定造诣的人少。有的是附庸风雅,有的是拿书法去行贿。书法市场现在主要是礼品市场。历史上也有这个现象,叫雅贿。因为不敢直接送钱,容易暴露,那就送字画,又有雅趣,还能增值。
在外地,有人问我索字,说送领导,我一听,说你走吧,别拿我的字当敲门砖去。但很多时候你也不能不写。
中央现在提出繁荣书法艺术。但是真正从骨子里懂书法,喜欢书法的,还是少数。就像很多人弄个书架,多摆点经典著作,全是当装饰品。
反过来,这也确实促进了艺术家生活的改善。现在的情况是,真正懂书法的没钱,有钱的又不懂,只好有钱人送给不懂的人。
南方周末: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里规定,会员应“在创作上有较高水平”,具体怎么把握?
邵秉仁:有一个“硬杠”,作品必须两次入选全国性的书法展览。这个条件规定得比较死,也诱发了一些人为了入选而造假。因为这个,现在评选一、二等奖的时候,都要进行当场测试。历次展览,都淘汰过好几个请人捉刀代笔的。有的人因为怕被揭穿,我们约他到北京来试写,就联系不上了,不敢来。还有一些走后门的,那这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有些领导要求加入中国书协,也可以特批,他们愿意加入,不是对书协地位提高和繁荣书法事业也有好处吗?
南方周末:书协理事怎么选?
邵秉仁:理事是一种工作需要,不是说谁写得好谁就当。有些地方书协、产业书协必须得有人做理事,他恰好在那个职位上,就轮上他了。书协是个群众团体,主席、理事,不是说他的艺术地位,而是讲他的职务分工。我不认为中国书协主席团的这些人,比起一些普通会员艺术水平高到哪儿去。
南方周末:2010年你去台湾作过交流,台湾的书法现状怎么样?
邵秉仁:传统的道德比我们坚持的要好,但因为人口少,整体水平没法跟大陆比。我接触过的国民党一些领导人都给我写字了,写得还是不错。这是事实,你看人家讲话,传统语言、古文运用得非常到位。
“百家争鸣就要互相批评”
南方周末:书法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邵秉仁:书法的群众基础逐渐萎缩,书法的文化内涵日渐式微,存在向美术靠拢的倾向。现在有很多人把汉字拆解,胡涂乱抹,脱离了书法本体。中国书法,首先必须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不论怎么变化,它体现出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对生命的思考。任意肢解汉字,把书法当成线条艺术,这是另一种艺术,不是书法。现在所谓的流行书风,基本都是这个路子,把炫奇斗怪的东西当做是一种创新,那绝对不行。当然要允许探索,探索也是艺术不断演化的过程。但探索不能脱离书法本体。
南方周末:你提到“中国文化安全”,什么让中国文化不安全?
邵秉仁: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大量的都是西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也极端否定了自己的优秀传统。皇权制度被推翻了,民主宪政需求的文明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荒漠。“文革”十年浩劫,更使人心不古。
在国务院,我曾是整顿市场经济领导小组的成员,当时开会研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时,我说这不是靠运动就行的,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道德缺失,社会诚信缺失。我当时痛心疾首地说了一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南方周末:中国文化为什么抵挡不住冲击?
邵秉仁:钱学森临死前问过温家宝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是盛世啊,为什么出不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我们的物质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为什么艺术大师还不够多?
历史的经验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并不一定在盛世中产生,而恰恰在积贫积弱时产生。比如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北方碑派的书法,还是南方的帖学书法都非常繁盛。因为战乱,没有人用心去打造这个名家,那个大师,没那个精力。大师和名家也不是人为打造出来的。恰恰那时,艺术家获得了较高的创新自由。
艺术从来都是自由的,艺术家也应该是自由的。艺术应该是发自人类共性、心灵的东西。只有反映人的共性,才能反映社会的变迁,才会不朽。
南方周末:那对文化艺术应该怎么管理?
邵秉仁:对文化艺术的管理,实际关键要实行思想解放。“四人帮”时候,千篇一律,那是文化专制。现在,如果我们真正把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落实了,就有利于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就要互相批评,老百姓对领导也可以批评。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2-6-3 21:24 编辑

某些人心目中的所谓“中国文化”不是安全与否的问题。台湾岛不是这些人的阿卡狄亚、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