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吞噬了孩子多少青春?

[url="][/url]


如今我们身边的一位学生,小学到高中,要花多少时间应付考试?咱们一起来算一下:


一、考试时间:


1)期中考试:平均2/次,共24次,48


2)期末(毕业)考试:平均2/次,共24次,48


3)月考、单元测验、统测等:依照平均每月1次,每次1天,每学期4个月、共24个学期计算,则为96。(事实上,许多学校的考试时间很有可能要比这频繁得多。)

4)三次毕业班模拟考试:以小学24天,初中24天,高中24天,共计12天。


另,中考、高考等,一般为每次3天,故另加2天。


一般,中考、高考会影响中学正常学习23天,考虑到通过调课等方式可以弥补一下,算他4年(毕业班不重复算),每年1天,共计4天。


考试时间为 210天。


二、为了考试的复习时间

(照理,复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复习基本为了考试。即使复习不能简单算作“为了考试”的时间,但不要忘记,平时的教学中又有许多是只是为了考试的。两者姑且扯平吧。):


1)期中考试复习:平均每学期一周5天,以21学期计算(毕业班另算),共计105天。


2)期末考试复习:每学期三周15天,以21学期计算(毕业班另算),共计315天。


3)月考等复习:以平均每次1天计算。共计96天。


4)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约3个月(有不少学校下学期除了一些非考试学科,基本没有新课了。)实算2个月,44天,(考虑到3个月中有不是为了考试的课时)。


5)初三下学期:实算2个月,44天。(考虑到3个月中有不是为了考试的课时)。


6)高三下学期:实算3个月,66天。


复习时间为 670天。

三、考试之后的试卷评讲时间:


一般情况下,考试时间与评讲试卷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时间评讲试卷一般不会停课整天进行,而且考虑毕业考试一般不评讲等因素,故总体以考试时间210天的50%计算,大略计100天。



评讲试卷时间为100天。




考试时间210+为了考试的复习时间670+评讲试卷100=980天。


一位学生12年总学习时间为:


以平均每学年200天计算。12年共2400天。由于三次毕业班一般提前结束学业,小学提前10天,初中提前13天,高中提前20天。实算约30个学习日。这样,一位学生12年总学习时间为2370



于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考试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比例为210/2370= 9%

2)复习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比例为670/2370= 28.3%

(3) 评讲试卷而花费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比例为100/2370=4.2%

4)以上三种时间(即为了考试而花费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比例为980/2370=41.4%


特别说明:

1)当然,还不算12年中周六、周日的补课时间。如将补课时间也算在考试这笔帐上,那一定是超过50%的。(事实上周六、周日的补课必须算在考试这笔帐上,因为:假如没有考试,其补课绝不会进行。补课时间的产生,与考试有着直接的关系。)

2)另外,考试、复习时间是针对考试科目而言的。而以上的学习时间指的是总学习时间,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假如算一下数学考试、复习总时间与数学学习总时间的比例,恐怕比例也不会低,可能会占到50%

考试,吞噬了孩子多少青春?你说呢?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想想我正在读高三的小外孙
真是罪过
几乎没日没夜的钻在作业里
真的不知道他还懂不懂这个社会
有报道称:上海超四成中学生打算本科就出国
是啊,出国是一条省心的路。只是父母的银子吃苦了。没有十全十美的。
我女儿是小学老师,已经说了,在中国念小学就是摧残儿童!
想想都可怕,念12年书,经受越来越烈的摧残,不寒而栗!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我女儿是小学老师,已经说了,在中国念小学就是摧残儿童!
何毓玲 发表于 2012-8-29 07:53
我还以为像你女儿所在的那种学校情况会好一些呢,老师更愉快教孩子更愉快学。听你这么说,好像天下差不多
现在学校、家长都意识到这种弊病,可为什么他们还那么主动地强迫孩子走这条路?晚禾的小学对孩子强压式学习是有名的,可每年都有远超该校招生人数的家长,花重金、托关系,拼命想挤进去?
小升初加考奥数、外语都是各中学自主定夺的,中考难度也不算大,高考在大城市也变得几乎有读书能力的都能上。可就是这些大城市各种课外教育想当多。
我的一位朋友听我劝说,把儿子周末的各种兴趣班全停了,只留下一门孩子自己有兴趣的美术。现在这个男孩已升入中学,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这些周末兴趣班与孩子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可真敢放弃的家长有多少?
**

    说几句冷静得“残酷”的话:
    只要中国的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卖劳力)为主,只要科技创新型企业“不缺人”,那么,中学生升入“好”的大学的要求不会减少。现在那种“学习、考试”方式就仍然会有“市场”,并占有这个市场的主要份额。
    目前一些地方的中学生“直升”国外大学之风,也只能是一股“风”,等那些学生回国后,如果也无法在国内找到“好”的工作,那么,这股“风”也就会停息下来了。
    ——而他们是否能在国外立足,恐怕也成问题。
人口规模过大   一时难以调整  也是原因吧
继上周公布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四项措施后,昨日,市教委召开紧急部署会,明确提出:从即日起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

市教委将与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

8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奥数”现象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市教委也召集各区县教委负责人和部分学校校长进行部署,分组督察。

本周起,各区县将开展进一步排查和治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从即日起到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将暂停。其间,市教委将与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对培训机构课程要求、广告宣传、任课教师主体、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治理整顿,涉及所有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一旦发现确有与升学挂钩的,将实施问责,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据悉,此项工作将由各区县教委主管民办教育的副主任牵头,民办教育科、中教科、小教科、监察科等联合开展。

为确保奥数成绩在升学过程中彻底失效,市教委将重点推进“小升初”入学办法改革,目前,已开始着手研究更为完善的入学政策。
本帖最后由 宛然 于 2012-8-29 13:47 编辑

教书30年,眼睁睁看着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一到退休年龄,拒绝了学校的续聘,马上逃离。
从此,对学校的事情不闻不问。
前阵子,遇到年轻的教师,说是我以前的学生。知道了现在更糟糕。
巨大的体制大轮,惯性那么大,何时才能够让它停下来?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做人真tm难   真难。。。。嘿
可以尝试去改变。一点一滴的也好啊。
孩子们越来越不易,老师们也越来越不易。家长不易,学校不易,为什么要搞成这样子?
回忆自己的童年至少小学和初中没有这么多的考试,可是现在的孩子,上小学要考,上幼儿园也要考。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米国虎妈也日益增多。
孩子们越来越不易,老师们也越来越不易。家长不易,学校不易,为什么要搞成这样子?
回忆自己的童年至少小学和初中没有这么多的考试,可是现在的孩子,上小学要考,上幼儿园也要考。
小妖怪 发表于 2012-8-31 20:05
开个玩笑:
祝校长可否利用手里的那点自主权,减少些考试呢?
开个玩笑:
祝校长可否利用手里的那点自主权,减少些考试呢?
老程 发表于 2012-9-1 07:34
**

    如果校长大人真的如此做了,而且,你老程的孩子在她学校里,你会怎样说?
    1、 怪学校给孩子的负担太重太重了;
    2、 但是,一旦负担真减下来,又要怪学校不负责任、偷懒;
    3、 怕因为减负,让孩子的成绩掉下来。
    还是那句话,本题无解。
    只有在一类学校里,减负可行:该校的学生毕业后全体都是出“国”的。
    就如同现在在国内仅有的几所台商子弟学校那样。
犬子读中学时(靠关系进入市重点)考试常飘红,所以减少考试求之不得,同窗“好学生”的家长们就不会认同了。
所幸从小到大功课一直不好的他,现在已能自食其力(工作也是自己找的),与当年市重点的同窗们比还算过得去。
17# ys1937


只要教育仍然是社会阶级再生产的主要渠道,社会的强制性一定会体现在教育中。

    只要教育仍然是社会阶级再生产的主要渠道,社会的强制性一定会体现在教育中。
三苗 发表于 2012-9-1 10:01
**


    许多问题不能全用苗子的“阶级斗争论”来解释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高中毕业生少,而大学招生多,考大学并不是难事(考重点大学当然还有一定难度),因此,中学生读书并不紧张,加之那时的“运动”多,学生的心思并不全化在读书上、考试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基本情况没有大变,只是更讲阶级斗争了,读书好未必能升上大学。
    一待革文,“读书无用”、“交白卷英雄”出现,那就不用讲了。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出现不同的情况,都是“教育仍然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大不相同,“社会的强制性”和现在也不相同。
    其实,更重要的是“供需矛盾”决定家长、学生的读书态度。
20# ys1937


1、众所周知,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教育,以及通过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并不是当时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事实上当时执行的,正如您老所知,是一种相反的依据。




2、所谓的“供需矛盾” 也不是什么“自然”的因素。

首先,具体何种文化资本在给定的社会中受到较高评价,从而能够获得较多收入(乃至相应的权力地位)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比如中国传统王朝时期的四书五经八股文,欧洲中世纪的神学,以及近代以来的商业知识,中国198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知识等等);


其次,这种资格的获取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种“机制”(见新韦伯主义者Frank Parkin对social closure的分析)。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12-9-1 20:58 编辑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考试虽说又不好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考试也让很多人从中获益,很多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读书而出人头地的。考试还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如果没有考试,这个社会对贫寒子弟还会有多少公平存在。

只有权贵阶层的才害怕考试,他们才还怕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败下阵来,才大喊考试摧残人,甚至取消考试。

考试没什么错,错在考试制度背后的不公平竞争。
考试没什么,关键哪些内容值得学习?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考试虽说又不好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考试也让很多人从中获益,很多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读书而出人头地的。考试还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如果没有考试,这个社会对贫寒子弟还会有多少公平存 ...
黄馨 发表于 2012-9-1 20:55
黄老师说得还算靠谱。

只是:公平的标准是什么?遵循什么程序?其根本目标能否顺利通达?这些在他国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这儿都是问题。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