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展江:大学老师应该怎样讲中国》

《展江:大学老师应该怎样讲中国》
http://opinion.caixin.com/2014-11-15/100751472.html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表示,高校老师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的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批判社会现实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思想贡献。当然,批判应当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恰当的,不能情绪化发泄。

  展江认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调查社会现象和舆论监督的资格。但是,受众更有权利详尽知晓其调查的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以证明结论的严谨性。否则,不能简单给高校文科老师“扣帽子”。该文未能清晰界定何为理性地批评,何为牢骚、情绪宣泄,更没有令人信报地说明他们认定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展江表示, “高校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老师,特别需要批判性思维才能搞研究,要改造社会、要让这个社会更好,首先要找到社会的不足和问题。”而作为知识分子,更要针砭时弊。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历史尊重,就是因为其爱之深责之切,批判社会丑陋现象以唤醒国人的抗争意识。

  但是,对于表达批判的方式,展江表示应倡导“理性的批判”,老师在课堂上要用一种恰当、温和、平衡的方式表达,不能做情绪化宣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言,理性与批判并重才是最好的方式。具体到公开信中所举情形,主要看高校教师所讲依据的是不是事实,论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而不是以所谓“正面”“负面”作简单的二分法。

  对于公开信中提出的,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批评社会和国家,将对未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对社会失望,展江认为不然。他表示,大学生业已成年,思想活跃,不再像改革发放前封闭环境下的学生那样听凭灌输。当今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信息和资源,他们能够在接受各类信息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老师的观点只是其中一种意见。学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根据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各类不同的言论形成了一个观点市场,真知也正是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得以显现。

  展江最后指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对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及批评高校老师的资格。但是,无论是从记者调查还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说,调查方法应当科学严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他希望媒体能够把调查对象、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公开。“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帽子’不能轻易扣到别人身上。”
lion800 于 2014-11-16 7:45:3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转帖]不同声音 辽宁日报,请不要这样讲大学老师

    政治家网 于 2014-11-15 23:10:52

    编辑:这是一篇新文章,不是旧文章,你看看。

    辽宁日报,请不要这样讲大学老师

    近日,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文章,中青网署名国平发表了《“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一文。后被各大媒体以“《辽宁日报》致信大学老师:别在课堂抹黑中国”为题进行广泛转载。

    虽不是哲社的大学老师,对此,我仍旧唏嘘感慨——怎么还有人容不得半点“不同声音”。

    略谈几点:

    第一,大学教育“自由度”最高,谈点有理有据的“不同看法”,未尝不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眼界,提高认识。“比较”少不了,如果没有比较,我们怎么能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的理论拿来被我们中国使用呢?

    第二,极个别学生不赞同老师“批评中国”的权利,我们应给予尊重,《辽宁日报》记者去深入大学听课,精神可嘉,我们且不问几位记者听了课、记者是否带了偏见去听课,我们也予以高度尊重其听课权利。在我看来,记者完全可以把那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严重伤了学生爱国心的话和事情反映给所在学校主管部门,听一听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急于把一个编辑部的观点刊登在一份大党报上用以批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老师。如果不知道是谁,也没有证据亮出,《辽宁日报》,一个网友说的好,请别用个案调查抹黑全中国大学老师。

    第三,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大学生成熟度高,有思想,会思考。针对老师的表述,谁对谁错,同学们不知道吗?同学们不会当着老师的面质问吗?敢问,《辽宁日报》编辑部,你们的记者和组成人员,您们读大学时,是哪个年代?有没有老师们说了在那个时代“不该说的话”,多少年后,你们茶余饭后,也“嘲笑”您们的老师了吗?

    第四,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发展的成果之和绝对大于发展中的问题之和,国力提升显著,众人皆知。大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大学老师热爱自己的祖国,才会冒着所谓的“风险”痛下心来,揭露自己的母亲(祖国)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批评那个正在调查的“你懂得”大贪官。所有的这些,都寄希望走向各行业的学子们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强大祖国。“瞧瞧人家国外”这句话就像我们的母亲在小时候批评我们说的“瞧瞧人家邻居家小李”一样,目的不是贬低我们,而是希望我们成才。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老师也是,在你们编辑部眼中,老师“污蔑”了祖国,而我们看来,我们是绞痛告诉自己的孩子,人无完人,母亲有病也要治疗。

    第五,《辽宁日报》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我想说,《辽宁日报》,您说的多好,改革开放前,我们“呲必国外”,改革开放后,让我们羞愧于之前的观念,党中央告诉我们,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大胆尝试。事实证明,“呲必国外”我们错了。现在,给大学老师套上一个“呲必中国”的帽子,我想说,这在于部分老师使用了过于激进的措辞批评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问题不在于他们的立场,而在于教学方法,例子里面老带着口头禅“中国”。

    第六,国评也说“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上、社会上诬蔑辱骂祖国等负面情绪的一个源头”。难道说,大学老师成了网络、社会上不文明、不爱国的培养人吗。这种观点,不像大国的观点,与大国之气度不匹配。据说,署名“国平”就是代表国家的声音,只能说,这个国平可能并非代表国家的声音。

    第七,如果说,大学老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真如《辽宁日报》编辑部所述那样,“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那么,我们也想说,党报,尤其是某报,“扣帽子”的旧风格如今还存在,解放思想的要求在党报这里还没有彻底落实,必须引起党中央的重视。

    第八,中国社会发展,各行行业的人士都有贡献,大学老师也是普通的职业人,但职业要求很高,国家要求高,人民要求也高,社会、媒体对大学老师要求更高,我们自己要求同样更高。

    我们培育的学生理性,理性到“和谐”之典范,请您们看看国外(境外)的大学生,再看看我们的。

    一个腾讯网友说的好,“作为大学这样的自由的地方,还是根本不够自由,只是老师讲一讲,媒体突然就举着正义的大旗,一旦涉及政治的黑暗面,你们某些媒体的骨气哪里去了?不如人家发达国家,有问题就要指出来,然后改正。而不是封杀,扣帽子。

    【来源:政治家网 作者:您的校友 编辑:春风】
[转帖]辽宁日报: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20374 次点击
166 个回复
无名怪兽 于 2014-11-14 18:52: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辽宁日报致高校教师公开信: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2014年11月14日 14:10
来源:辽宁日报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复旦大学冯玮【致 @光明日报 @辽宁日报】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旨意,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所说的话,所做的人,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李大钊


有句评论更好,人家连政治课都教了,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知道什么?
历来不缺给皇帝穿新衣的鸟啊


大概希望能成为下一条养殖带鱼吧。
我知道什么?
竞争越来越激烈啦,孔小二不甘后舔

[flash]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I2NDA4MzA4/v.swf
[/flash]


《展江:大学老师应该怎样讲中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表示,高校老师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的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
lzf450924 发表于 2014-11-16 16:53
批判性思维   西方人称作Critical thinking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记得作者说过,说是西方的大学特别注重这种思维的训练。甚至说一个大学生具不具备这种思维是: 是否受过大学教育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当然不是无理取闹,鸡蛋里挑骨头。
我觉得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求是理论网发文:原标题:围攻《辽宁日报》为哪般?

近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通过对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进行半个月的暗访,披露了一些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时随意抹黑现实,甚至丑化历史的现象,引起网民广泛热烈的共鸣,但也遭到了北京大学贺卫方、云南大学郭建斌等人的轮番炮轰和围攻,甚至被他们控诉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

但凡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一些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口无遮拦、恶意抹黑中国的现象实不少见,《辽宁日报》不过是以官媒身份直视并揭开了一角,这是媒体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保护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责任担当。贺卫方、郭建斌们轮番炮轰、联手围攻,究竟为哪般?

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是贺卫方、郭建斌们最拿手的本事。他们无视或曲解《辽宁日报》文章点出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客观问题,无视《辽宁日报》文章呼吁一些游走在职业伦理边缘的教师不要随意抹黑中国,而是打着“为高校教师学生正名”的旗号,让听众们不知不觉地落入他们的话语圈套,并且让你忘记他们逻辑的出发点。于是,《辽宁日报》正义的呼唤和善意的提醒,在贺、郭的逻辑变换下变成了“妖魔化中国”,变成了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而那些利用课堂抹黑现实、丑化历史的言行,却转身变成了“高大上”的批判。

我们不妨来探究下什么是批判。批判是基于错误事实有担当的判断和批评,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任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批判。但批判与抹黑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分辨是真情实意还是心怀鬼胎,要区别是实事求是还是造谣污蔑。现在一些学者,见问题就夸大抹黑,见历史就歪曲丑化,最终将责任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还谓之曰“问题导向”,显然暗藏祸心。特别是在高校的讲台上,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的青年学子,教师们更应怀有立人树人之心,而非用自己的情绪和企图误导众生、毁人不倦,把这些年轻人往沟里带。

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按照贺、郭的逻辑延续下去,国家需要批判、需要监督,高校是否就应该成为无需监督的“自由高地”?在一些高校讲台出现问题的时候,媒体监督高校何错之有?贺、郭们认为《辽宁日报》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那么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剥夺媒体的监督权?贺、郭们极力阻击媒体舆论监督和善意提醒,就如“劝解”一位病人,你所得的病是神圣的,不要去医治。他们的逻辑出发点,就是希望高校中抹黑现实、歪曲历史的现象继续下去,让高校中一些病毒扩散开来。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问题,贺卫方们一直在呼吁取消学生政治课,但他们又积极充当西方政治的传教士,通过各种路径、抓住一切机会向民众灌输西方的政治思想。我们不能不怀疑,贺教授们终日所忙的,就是为中国早日全盘西化、改旗易帜。从这个角度看,贺、郭们极力污蔑并炮轰《辽宁日报》,不过是在把戏被戳穿后,不敢承认又恼怒成羞的挣扎。其实,他们活得很累。

一个社会,最危险的事是失去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而高校的今天就是社会的明天。当我们一些高校教学导向的的确确出现了问题,还有媒体能够主动担当、敢于亮剑破题的时候,我们特别是那些青年学子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有改过的机会。

面对贺卫方、郭建斌们毫无道理、各怀鬼胎的围攻,为《辽宁日报》助威,就是捍卫我们自己。
打开新页
唱彻阳关关注转载自言午江鸟关注来源天涯二世关注- 推荐者 rightman1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几位重量级公知对《辽宁日报》公开信的回复

言午江鸟:

219368019

天涯二世:

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了一封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公开信,批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中国的坏话、经常用中国做负面例子。

就《辽宁日报》的公开信,清华社会学教授的孙立平16日在微博上回应称:“因为公开信也是信,作为一个教师不回信不礼貌。最后以一个老师身份告诫那个编辑部(估计作者也都是学生辈的)几句:1、要讲道理的话把理论弄圆点,别顾头不顾那个。2、理论弄不出来起码在有限范围内讲点逻辑。3、上面两点如果都做不到,谦虚点。”

孙立平教授称:“护短是坑害这个社会。”他分析说:“我觉得,不在于阴暗面也不在于揭露,而是在于政权对阴暗面及揭露的态度。”

北大教授贺卫方也对刊登公开信的《辽宁日报》批评说:“自家报纸都办得没人看的某些编辑,居然穿墙越界,告诉我们该如何教书,天下可笑事莫此为甚!”

人大教授张鸣认为官媒此举是“收集罪证,最终治这些教师的罪”,不少人认同。

《辽宁日报》的公开信,也引起了市民的吐糟:

南京市民说:“有一群人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混淆祖国与政府的含义,一旦有人批驳政府,便举起爱国的大旗对其进行攻击。”

广东民众则称,说白了《辽宁日报》就是把共党的政府当祖国,祖国可以爱,但党的错难道老百姓没有权利批评指出吗?动不动就扣“汉奸卖国贼”帽子,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仇恨公知,这样的媒体只不过是党的看门狗。
不讨论不争论不折腾似乎都成为历史,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又要开始了。
我下学期要上这门课。。。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