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们拍戏没有剧本!

我们拍戏没有剧本!

作者:书亚


       前文所讲述的香港电影风格——无剧本创作,在《ptu》的开场中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场十五分钟,主要交代了一件事情,就是肥沙如何丢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餐厅结怨——追逐混混——发现丢枪。
       电影从镜头到内容,可以说是滴水不漏,纹丝不差,条理分明,快慢有度,从编剧的角度来评判,剧本功夫应该做到了家,可真正了解了幕后,观众且更容易明白,香港电影的制作风格了。
        杜棋峰的电影和香港其他许多导演一样,首先是存在一个概念,而无具体的内容。
        从某个程度上来比较,这种事先依存概念的手法,如同凭借着《罗拉快跑》声名鹊起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的一贯作风:“我总是习惯从画面入手,我会先有一个画面,然后让它动起来,接着再绕这个运动形成一个故事,最后把它制作成一部电影。”
杜棋峰同样具有这种镜头概念的作风,在具体拍摄前,没有完整的剧本,甚至连大纲也不复存在,只是一些毫无关联的杂记或者速写,随便的一瞥以寻求一个有力的环境或在某个剧本上插上一脚,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是存在于导演大脑当中,它们亦不是等待发展的影响模型或初步的故事大纲。
      利用笔者的总结,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是非常富有启示性和经过精挑细选的一群——电影的叙事核心。导演不过在利用这些大脑中或隐或显的启示,期待具有爆发力的扩张和更丰硕的成果。导演整部戏的过程,只不过是清理、整顿思绪的过程。
餐厅一场戏,导演的目的只是结怨,需要一个丢枪的原因,而且需要一个与主题强烈关联的原因——宿命式的丢枪。
       杜棋峰在开始,并没有做过多的设想,除了其中手机铃声三次响起做了安排之外(因为手机是一根线索,所以事先安排),其余大部分内容,都乃现场迸发出来。
       记得林雪在回忆当初拍摄经历的时候,兴致索然的告诉笔者晚上餐厅那场戏拍了好几天(《ptu》全是晚上的戏,戏谑的原因,并不是杜棋峰故意选择晚上,而是因为当年他担任了中国星高层总监的职务,白天总是要开会,才推之晚上开戏,以此导演反到发现晚上气氛更佳),原因不是拍摄过程不断喊停,也不是演员表演出现错误,而是编剧游乃海在现场一直写不出东西,所以整个晚上工作人员白忙一场,无奈之下只得收工,第二天重复如此,拍摄当天戏的内容是香港电影的家常便饭,工作人员也习以为常,不畏艰难了(当然导演在这场戏中需要有什么效果,还是事先告诉大家的,只是没有内容罢了)。
        第二天晚上开拍,林雪、杜棋峰、游乃海早早到达现场,马尾(赵志诚,因常年梳了一根马尾辫,所以杜棋峰称其马尾)迟迟不来,工作人员等得不耐烦,好友林雪便打电话给他,故意声称导演发火,为何迟到。原来马尾正坐在一个茶餐厅吃饭,看到对面的一个男人因为天花板漏水,正在骂一个老板,他觉得这种气氛正可以利用在电影茶餐厅结怨一场戏中,所以不顾拍片晚到,观察着那个男人的一举一动,一直等到他离开。
       来到片场,茶餐厅这场戏中的内容,便是马尾观察现实生活的细节后,一模一样截取的片段,连其中的台词和表情都相差无几。
        影片中马尾的表演之所以很到位,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恰如其分的反映出了现实主义影片为何如此打动人的原因(纪录片更是):真实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所有的表演都源于生活。
        接下来的一场林雪追逐小混混,然后在后巷跌倒丢枪的戏,同样是临场发挥所致。
        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发现杜棋峰电影的一个标志,追逐的戏特别多(现在甚至连开拍的新片也叫《放逐》,也有追逐的意思存在),《暗战2》中林雪、郑伊健、刘青云的追逐;《暗战》中刘青云、黑社会手下的楼梯追逐;《大事件》中任贤齐、警察的追逐;《济公》中周星驰的破庙奔跑;《非常突然》刘青云在街上的奔跑;《真心英雄》刘青云楼梯与黑社会混混的追逐等等,几乎大部分电影中都有一段奔跑的戏。
        所以《ptu》也不能例外,杜棋峰还是选择了林雪追逐小混混的手段,但是怎么跑,跑的怎样,都是事先未知。导演有个习惯,喜欢让演员不断的奔跑,不断地奔跑,最后等待一个时机——演员最累的时候,选择这个临界状态拍摄。因此每每刘青云都要抱怨导演折磨人。
       而林雪身形肥硕,又不善奔跑,所以每次都跑在最后面,杜棋峰要求两人入画追逐的戏,变成了单人入画的戏份,所以总是达不到导演要求。有几次,刘青云等为了配合林雪,故意跑得慢点,如此林雪虽然入画了,但是两人的距离总是控制不好,刘青云那种累的状态也表现不出来,所以无奈之下,导演只得每次为林雪改变镜头方案。
        既然单人入画,就要适当的增加戏份与镜头,来表现一个人的奔跑镜头,林雪总是笑着仿佛贪了什么小便宜似的总结经验:“还是跑得慢些好,这样就能增加自己的戏份了,开始没发现,后来越来越感觉到跑得慢对自己也有好处,呵呵,以后能跑快也不跑啦!”
《ptu》中肥沙半途吸烟这几个镜头,就是如此得来的便宜。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肥沙这几个小动作不但补充表现了其性格特征,而且使得追逐的戏张弛有度,节奏恰当,可谓神来之笔。
       开场的几处内容,包括其中的对白,几乎都是演员临时所创,没有彩排,没有沟通,都乃拍摄时现场发挥,因此真实性极强,不会存在如同某些大片“台词太假”的缺陷。
       杜棋峰这种按着原始思想临时创作的手法,在香港许多导演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王晶的新片《雀圣1、2》几乎也是有了大纲,然后由演员创作台词;寰宇林小明旗下的新片《打雀英雄传》同样由演员临时创作戏份内容,导演控制大局罢了。当然这些影片的临时创作动机和杜棋峰不同,一者为了火花,二者为了速度。
       周星驰和王家卫也是无剧本创作的高手。周星驰手下有四五个编剧为其撰写剧本,故事由周星驰和编剧一同构思,编剧再具体按场次,像相声一样思考搞笑的包袱,只是他有个怪癖,每次看了几个编剧的剧本后,会统统撕破,让他们重写,无数次的重复,自己只是在其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可供参考的点,最后还是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发挥故事内容,吴孟达之所以是周星驰的启蒙老师,在于他不但能教授其表演技巧,而且还在于他创作搞笑包袱的天份,两人加上刘镇伟,正好是一个铁三角。(刘导的特长不在于创造原始笑料,恰恰在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升华两人的创作);王家卫则是标准的无剧本创作者,所有的剧情都乃现场发挥,拍片的宗旨也  只是两个字——感觉,可以为了拍一个感觉,浪费几万尺菲林,可谓用心良苦。
      当然也存在几个例外,编导一体的导演总是难以很好的驾驭片子,原因就在于总是不断地修改,不断地重排,既要顾及剧本,又要顾及镜头技巧。一如游乃海(不要从表面去看《两个只能活一个》,重点关注他现在的新片《跟踪》,导演好坏才有分晓),一如韦家辉。当然还有拍摄《花好月圆》的叶锦鸿,编导一体,拍摄时演员不能更改一句台词,结果引来工作人员的怨恨,这些只是一些例外,编剧毕竟还是潜意识的在乎剧本。
       大陆的电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一样,都是根据剧本拍摄影片。
       根据完整的剧本创作电影,既完全,又具操作性,因此初次执导电影的导演总是异常强调剧本(虽然很多剧本还是很粗糙),好莱坞也是异常强调剧本的电影工厂,其目的也是方便监制控制拍片周期,导演容易控制整个电影流程,创作也不会出现漏洞,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根据剧本创作电影的特点:1、结构完整,故事流畅,细节精巧,容易出好电影;2、容易控制周期、结算成本;3、分工明确,各工种不会越俎代疱(好莱坞体制更明显);4、拿着剧本容易找老板等………
        没有剧本的创作,看中的是灵感的顿时迸发和思绪的持续流淌,就像安东尼奥尼所说的:“电影是自我发现。”这一点在《春光乍泄》里以绘画来类比电影的制作过程时表达的十分透彻。画家比尔站着看自己放在地板上的画:彩色的点,点与点之间隐隐浮现人物各部位,背景是不透明的粉白色,是副抽象画。他说:“我画它们时,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是一团糟。事后,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凭借的东西——就像……就像………(然后指着人物部位)那条腿。然后它自己理出了头绪,逐渐增加。好像在侦探故事里找到了一丝线索。”安东尼奥尼说起他的电影:“一旦电影完成,我才明白自己的意图。”我们说,导演正是用这种无剧本的潜意识创作来剥光自己以获取的真实,而不局限于传统的真实,导演想要消失,进入自己的作品中。
       难怪,黄秋生、吴镇宇、林雪、张耀杨等在拍完杜棋峰的《枪火》时,爆出如此一句话:“我都不知道他拍了些什么?”但是结果总是出人意料…………
        无剧本创作电影的几个特点:1、真实性强;2、容易产生灵感与火花;3、演员与导演互动性强;4、适合意识流等电影形式;5、充分体现导演、演员、编剧的功力等………
       但是两者同样存在着缺陷,剧本创作的电影显得呆板,缺乏灵感乍现,靠的是事前的准备;而无剧本创作在剧作上容易存在漏洞(《ptu》其中有一段张督察跟踪秃头去广东道的时候车上有两个助手,枪战前到达广东道,车上却只有一个人),难以控制周期(《ptu》拍摄了四年,其中总是因为剧本而停拍),成本(《ptu》小三千多万的成本),非一般导演能驾驭。
不管如何,能创作出一部出色的无剧本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必定存在着其一定优势和功力,没有足够经验和功底的导演和编剧,绝对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
       香港很多导演为了求速度,反而不追求剧本质量,如此一来,自然差强人意。
       很多不负责任的导演也自称:“我拍戏不需要剧本。”或者“我拍戏最重视剧本。”
       我想引用文学界的一句话最能入木三分:“没有技巧的技巧,才是真正的技巧,那些真正的技巧,是奠定在炉火纯青的经验之上!”
       时间是一种牢靠的经验!
       而经验才是真正的剧本!!
       我倒是真的盼望着中国能出现几个“不需要剧本”的导演。
    
                                                                书    亚
                                                          2006年3月20日
                                                            于北京东王庄

 

[此贴子已经被梅茗于2006-7-1 20:13:14编辑过]

内容重复两遍,编辑了一下。

以前听说他们拍版子没编剧的,这篇文章说得真详细。开眼界。

谢谢梅茗,我怎么也编辑不过来[em04]

作者书亚是我一个朋友,他是个非常棒的电影编剧,与香港电影界合作过很多,比较了解香港电影。

无剧本创作的典型代表就是王家卫,这家伙拍戏的时候,可苦了象没头苍蝇似的演员们[em01]

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的一贯作风:“我总是习惯从画面入手,我会先有一个画面,然后让它动起来,接着再绕这个运动形成一个故事,最后把它制作成一部电影。”
有意味的实验.

想起画家米罗的一句:“只要给我一个出发点,哪怕是一粒尘埃或是一线光明,它便将给我带来一系列的东西……”但这种实验的基础该是发于深厚的积淀和运筹帷幄的把控力,同时又不失于细节的灵动和延展.

正如主楼文章所言,是一种不易的境界

坚强起来,才不会丧失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