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什么疯狂作文让小学作文课上哭声一片

什么叫变态?可能有千千万万种说法,但这里出现的特级教师王菘舟肯定是一个变态的典型。因为她还是特级,所以这个典型也应该说是特级的变态典型。

 

 

一个一个划去亲人残忍作文课哭声一片

  手中的笔刹那间变成了闪着寒光的刀,要把5位自己最爱的亲人从纸上划去,年幼的孩子经历着心如刀割的痛苦和心灵的震撼。

  上周,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用来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示范课上,来自杭州的特级教师王菘舟,把这种教育方法用在了三牌楼小学六年级二班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经历了成年人未必经历过的“残忍”。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应该承受这样的“生死抉择”?短短几十分钟,他们走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如何在亲人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疯狂的作文

  按照老师的指挥,丁怡在空白纸上写出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表妹”五个名字。  

  “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你必须选择。”王老师很认真。

  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老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

  坐在不远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哭泣的课堂

  “在剩下的4个人中划去一个。”教室里静悄悄的,悲伤的情绪四处蔓延。

  李娜划去了总欺负自己的哥哥后,犹豫再三又划去了在老家的外婆。笔划上的那一刻,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眼前似乎出现过节时外婆在家门口翘首盼望的情景。“再冷的天,她都要在门口候着,候上四五个小时,就怕我们走过了……”

  “我划去了爸爸。因为爸爸教育我学会放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的。”“我划去了爷爷……”说着说着,孩子们哽咽了。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丁怡的眼眶红了。“我下不了手,我没法选择!”足足考虑了5分钟后,她不情愿地划去了外公。

  要划去第三个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隐约有人开始在小声抽泣。大家都不愿看王老师的眼睛,“我害怕他让我划去接下来的所有人。”哭泣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学生忍不住大声“抗议”:“我舍不得!我仿佛划去了整个世界,划去了我的爱,划去了一个家,划去了幸福。仿佛把生命的意义也划去了。”

  “你们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王老师继续说:“你们的纸上,还有两位最爱的人,请你们再做一次痛苦的选择。人生就是这样,终有一天他们都会离你而去,你必须面对。”当孩子们把最后一个最爱的人也划掉时,有人终于忍不住开始放声大哭。

  15分钟的佳作

  老师的讲课内容结束了,而孩子们还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仅用15分钟,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

  许同学给作文起的题目是《笔?刀!》:“让我们划去一个人的名字。我不懂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想:这还不容易。我拿起笔就要划,可是,我的笔指向谁,谁的笑脸就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拿不定主意了,谁也舍不得划去。考虑再三,我开始焦虑不安了,笔头不知不觉在纸上划过了一条长长的线,我划去谁呢?无奈,笔尖颤抖着划去了老师,我的心也随之一阵刺痛,仿佛笔尖在我的心上刺了一下,我的眼眶立即充满了泪水。这哪是划去2个汉字啊!这仿佛要我忘记老师平时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难道老师为我们做的一切可以随着笔尖划过纸面的一瞬间一下子被抹杀掉吗?不!不可能!我也不愿意。我哭了,眼泪夺眶而出。为什么?”

  李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看着奶奶、妈妈、爸爸这六个字,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时,我真想站起来抗议:“老师,难道真的要做出这艰难的抉择吗?”可这是在上课,看着这三个名字,我的目光定格在“奶奶”上,然后闭上了眼睛,可这时,奶奶咧开的嘴、瘦小的身影以及捧在手里的糖果一下子涌入了我大脑……我不禁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不是在划去人的名字,仿佛是一个魔鬼在拿着刀想割断我与亲人之间的纽带……本版稿件据现代快报

  亲情———引领我们飞向天堂

  王昕颖(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六•二班学生)

  老师让我们在一张洁白的稿纸上,写上5个我们最爱的人。我犹豫着,因为,在这偌大的世界上,爱我的人很多,我爱的人也很多。我心里烙下了一块阴影,直到写下十个汉字:妈妈、爸爸、外婆、外公、奶奶。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不止是十个汉字,更不是十个符号。对呀,我们写下的,是亲人给我们的爱,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在纸上的那十个字,此时此刻,我感觉它们的周围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随后,老师让我们划去一个,我心里的阴影开始扩散,随着的,是一丝无奈。不过,我还是划去了我的奶奶,毕竟,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和她接触了。

  就这样,老师让我们不停地想,想我与这些亲人之间杂碎的片段;老师让我们不停地说,说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还让我们不停地流泪,流着略带咸味的眼泪。真的,我们哭了。

  直至划去最后一个汉字,不,它不仅是个汉字,还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汉字周围圣洁的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阴影笼罩着心房。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

  来这儿之前,我还与他们欢声笑语,感觉飞在天堂,仅仅二十分钟后,我便一片茫然。我在哪儿?在茫茫的沙漠吗?我在哪儿?在茫茫的雪山吗?不!我由天堂坠入了地狱,全身被阴森的气息包裹着。老师,你知道我们的感想吗?你知道,你让我们划去名字时,我们温暖的手是怎样的无奈吗?你知道,我们流的泪夹杂着怎样的东西吗?或许,这一切的一切,连我自己也无法回答。

  老师说:这些都过去了,你们的亲人还在你们身边。我不知从哪儿来了一阵喜悦,心飞向了天堂。

  最后,我把它们变成了文字,写在了洁白的稿纸上。

  主讲老师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于向小学生提出生死的沉重话题是否合适,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表示,这在上课前早有考虑,所以才会选择六年级这样的高年级学生来开课。他们也到了进行生命意识、生命精神教育的时候了。

  王老师说,这节课的素材来源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看后觉得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因此将其转化成了作文课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

  这次课让孩子们真情流露,进而写出动人的文章。王老师说,孩子们怕写作文,因为他们以前的情感被忽略了,缺乏写作的动力。

  正方观点赏识之外需要“棒喝”

  长期以来,对子女的教育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赏识教育”才是对的,孩子们的环境虽然越来越宽松,但对家长、老师的耐心教育产生了“疲劳感”。

  在“赏识教育”中,插入看似“残忍”的教育方法,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

  虽然称为“残忍”,但不用体罚、不用嘲讽,却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面前,孩子们仿佛在瞬间就获得了平素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学到的宝贵体验。

  我们应该懂得“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没有一点挫折的孩子将来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人生旅途呢?经历一场失去亲人的伤心体验,让孩子更加珍惜亲人的关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反方观点别让“残忍”害了孩子

  “残忍”的办法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亲情测试”有其残酷一面的副作用,虽然是虚拟的,但孩子更会较真,对心灵十分稚嫩的他们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

  把亲人从这个世界上一个个抹去,这样的假设对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和恐吓。一堂作文课实际上被演变成了一次情感煎熬,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蜕变成了一堂情感考问课,老师仿佛已经不再是老师,而成为了一个扼杀亲情的“凶手”。

 

今天,我就是高瑜

很复杂的一个问题。怎么觉得正反双方都有他们的道理?

愿闻高见……

小时候没接受过那样的教育,六年级时也写不出那样有情感、自由的作文。社会毕竟还是在进步。

    王菘舟是杭州的特级教师,但这堂课是在南京鼓楼区上的,我昨天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报道,说是一堂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课。

    王的方法,从心理学里学来的,作为一个测验,它可以用来测验成人的情感水平,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可以用来治疗情感障碍。但用它来给小学生上语文课,闻所未闻。据说,课上完之后,本来最怕作文的小学生们,15分钟内写出了一篇篇佳作。它成为一堂教学观摩课,原因就在这里。

    我认为,这是肆意践踏儿童的情感。儿童不是成人,他们无法在理智水平上把这种假设的行为与自己对亲人的真实情感区分开来。这等于是在逼他们体验一次心理上的犯罪。而目的是为了能写出所谓体验深刻的作文出来。这就是中国教育。为了出成绩,无所不用其极!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无独有偶。
某幼儿园的一堂示范课上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和孩子相依为命。风雨交加的夜晚,孩子眼看着妈妈昏倒在路边,闭上了双眼;孩子先是哭了,后来不哭了,因为感觉到妈妈的眼睛在天上注视着他。
课堂上引来哭声一片不说,回家的孩子连睡觉都要拉紧妈妈的手,问他:怎么了?我的宝贝。宝贝答:我怕你会死。
我看呀,这样的老师以其素养,千万别玩什么深刻、玩什么创新,照本宣科即可。那样害人还浅一些。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老木匠贴的那个帖子,讲了英国的教育,其实那个羡慕英国的教育的楼主也没有看懂,西方的教育绝对不能说比中国的教育什么都好,但有点却是绝对好过中国,那就是关于爱的教育。

这位王某人的特级变态,就是特级在他要孩子自己杀亲人,不管出现什么教育需要,这种以笔代刀杀人的教育肯定是不会出现在西方的课堂上的。因为教育很多方面都是潜化教育,潜意识,潜能发掘,潜在心理训练等等,你王某人今天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情形设定下杀人,就等于让孩子有了一种杀人潜意识的训练,那么明天,只要有一个造成这个孩子认为也是一个必须杀人的情形设定,王某人的杀人潜意识灌输就会起作用了。而王某人的缺德还在于他让孩子杀自己的亲人,杀自己最爱的人。他这是在培养孩子从小就六亲不认的潜意识。

今天,我就是高瑜

正反两方都有道理。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太残忍了吧,对小学生正面的教育当多些

我个人觉得此教育可算是一剂猛药,只是药太猛,不知小孩受不受得住.

 

很难判断。需要实证调查的支持。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这位教师最好能够公布一下自己的教案。

对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这种试验,老师应该预见到可能存在某种莫测因素,所以,他的教案理应写得不同往常。我很希望看到王老师能谈谈自己的设想,他是否对可能的教学风险进行过摸底,他是否多少借鉴了些先行者的成功经验,或者,他是否能够提供若干理论依据。我觉得,该教案中还应包括几套预案。毕竟,孩子不是实验鼠,不能随意拿来试验的,老师不应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1-12 22:55:00的发言:

毕竟,孩子不是实验鼠,不能随意拿来试验的,老师不应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

一语点到穴位。培养做人,还是培养做作文,是有差别的。只是想了培养做作文,就无异于把学生当老鼠。今朝可以叫学生用笔代刀杀亲人,明天就难免会叫学生想象跟着本拉登炸楼,只要“王特级”觉得那样的想象也可以刺激起学生写作文来,他的教学还需要这样的实验。但是一涉及到教育做人,就要拿学生当人,人是不能杀自己的亲人的。我说“王特级”变态,就是因为在他的眼睛里,我们认为是人的学生,他都当作教学实验的老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2 23:40:20编辑过]

今天,我就是高瑜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继续讨论,我很希望看到心理学专业人士的点评,尤其希望看到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来点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同意9楼10楼所说,试验的结果应该用调查实证来证明,主帖好像是一篇报道,虽列举了正反两方面,但也是想当然。如果能看到教案,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会更客观。

此方法到底是用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还是用来刺激写作文,操作过程和结果应该是不同的,应该还有下文。凑热闹……

[em04]

    记得皮亚杰曾收集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一女童,年龄约5-6岁,家里养了一个漂亮的鸭子,女童非常喜欢它。有一天,女童在外面玩耍后回到家,发现鸭子不见了,于是进厨房想问她爸爸鸭子哪里去了,却见鸭子已经被拔了毛,光着身子躺在案板上。

    当晚,女童不肯吃饭,爸爸妈妈叫她,她不应,后来爸爸走过去看她有没有生病,这女童说:别管我,别跟我说话,我是鸭子,我死了。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1岁半以前尚不能区分主客体,此阶段为主客体混沌不分的阶段;以后逐渐进入主客体互渗阶段,即能区分主客体,但常会把自己与对象相混淆;大约11-12岁后,儿童的主客体意识和区分能力才与成人接近。

    儿童的情感发展水平与他们的理智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儿童的理智水平达到成人水平以前,他们对亲人的情感与对自己的情感也是互渗的。

    以上是我3楼看法的理论根据,没有实证,我不知道这如何能实证,最好请喜欢实验的PS来说说这个问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我跟大家的看法不同,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棒的教学。让孩子们把自己最亲的人依次划去,这是让他们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情况下体验一次次生离死别,我相信孩子们会通过这次教学一下子长大的,会从此珍惜感情,珍惜生命。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已经麻木了来自亲人的呵护,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谢和珍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很残忍。末代皇帝溥仪小时候就是这样,因为从没体验过感情的伤痛,所以也不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经常拿着他人的痛苦取乐。到是那些从小在苦难的环境里生长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他人、感激他人。

俗话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同亲人分别的痛苦,这怎么会使他们变得更残忍呢?我觉得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并且还是相当有好处。

俺是灭绝师太

    看来正方都认为这种方法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有益的,而反方认为这种方法对儿童情感发展是有害的。

    吴先生提出需要实证方面的支持,但我怀疑这不太可能。因为情感是很难量化的,情商理论之所以遭到反对,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乏把情感的理论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的有效方法。顺便说一下,现在的心理学是不讨论情感问题的,实际讨论的是情绪问题。因为情绪更容易测验或测量。

    不妨设想一下这种方法试图达到的好效果是什么。正反的理由主要有:通过这种忍痛割爱式的舍弃,第一,儿童会深刻地体验到亲情的重要性及其对自身的意义;第二,能触及儿童的生命意识,领会生与死的意义。

    我认为,从反方的角度来看,正方的第二个理由是较容易反驳的。我先反驳第二个理由。儿童的生命意识,或者说对生与死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自然发生的,不应该是刻意的、而且还是提前用到自己亲人身上去的。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会有体验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机会,提前的情感体验既不能代替将来的体验,也不能促进或改善将来的情感体验,倒是有可能使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从理智上接受一种情感上的事实。因此,这个实验的真正效果不是儿童情感上生成了某种东西,而是理智上生成了某种东西。而这正是残忍的开始。此其一。其二,儿童对生与死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在失去亲人时才有机会的。事实上,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死亡,对电影、电视或文学作品里自己喜爱的某个人物的死亡,都能引起儿童生死体验。因此有必要问,为什么要用亲手划去一个个亲人的方法,来体验生与死的抉别之痛?是因为亲人的死亡,尤其是死在自己的舍弃中,这样的方式更强有力一些吗?我的看法,这违反儿童的天性,而且,它违反天性越成功,它就越接近残忍。因为,人类的残忍,正是从学会冷静地面对死亡开始的。

       从反方的观点来看,第一个理由较难反驳,因为,理论上讲,我们对某个东西的珍爱之情,总是从意识到它有可能失去开始的。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儿童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父母、以及其它长辈的溺爱已经使儿童丧失了对爱和亲情的珍重,那么这种教育就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是否应该让儿童自己去一个个地划掉亲人?在这样划去的过程中,他是否也在体验另一种相反的情感?如果必须做出选择的假设非常成功,即儿童信以为真了,那么在划去的过程中,他是否也在比较哪些亲人相对来说更不重要一些?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这个方法能在班上引起哭声一片,原因就在这里。它首先说明,这个假设的舍弃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情境里是逼真的,即儿童确实当真了。因此可以问,当有一天,儿童醒悟过来,他明白这只是一个假设,不是真的,他将如何看待这次选择呢?我的看法,它在未来某个时刻所起的作用,有可能是增强了儿童从理智上判断如何选择亲情,它也可能从磨炼出一种意志,即如果残忍是迫不得己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哪一种残忍更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3 23:11:19编辑过]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楼上辩理明晰,很佩服。今天逛书店,看到青少年类有一套英国人写的书,里面有一册就是讲生死问题,我当时小气,就没买。不过大体也就是谈生死观、生死意识的问题。

刚才google了一下,发现我们也在谈生命教育,但是重点是为了让青少年珍惜生命,不要乱玩自杀,悲观厌世。我觉得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与从基本理性出发,效果还是不同。当然,这与本帖无关。

我也觉得很多东西还是自然来到的好,不需要未雨绸缪地去培养什么意识,但是谁知道呢,我没办法拿我的经验去比较另一种我没经过的经验,所以有的时候为了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只能借助做实验。

还觉得这个问题是教育观念不同的问题。面对生活,一个人是相信理性还是相信自然的情感,也会对这种教育方法下不同的结论。

有一期读者上面写过这样的故事。不过不是在小学课堂上,佩服这个假如的故事讲的那么惊心动魄。在很多情况下(比如电视上),假设的问题大家都回答的珠圆玉滑,其实心里都有潜规则,最多娱乐一下罢了,学生应试教育作文,把亲人写故去的有很多。这样的测试的确让人难以接受的权衡,但是把它真的当回事的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