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印 象

 

 

作者:Susan Phillips  (戴耘译)

 

Susan Phillips 系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勃尼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这是她今年 十月来沪出席华东师大举办的教师教育国际论坛时记下的一些日志片断。本来是一段一段email给院长办公室的同仁看的。我看到其中不乏有趣的观感(尤其是关于交通方面),这里翻译出来,与网友分享,可以从一个陌生的眼光看到一些我们可能司空见惯,不再敏感的东西。戴耘)

 

10 21

 

我们在浦东机场后,旅行社派来一个姑娘来接机。她的英语比我的中文好多了,但沟通的最好的办法还是把事情写下来。虽然如此,我还是吃惊我居然能听懂这么多中文。我的词汇还是相当有限,但是,与我花了一学期甚至一年学习的其他语言不同,我能够辨别出口语中许多东西。书面语言要困难得多,我学得也慢。我弄明白了怎么说“这个意思怎么说”,因此不断在增添新词汇!“沉浸 “到语言环境中比什么都有效。

 

我们住的宾馆充斥着不同的语言,瓶装饮水,拖鞋,还有各种茶座。我们还被告诫不要将妓女带进房间。David, 我们代表团成员之一,上海人,昨天把我们带到一家餐馆,要了一桌很有趣的家常菜包括一整条鱼,烹饪前先拿来给我们看过它鲜活的样子,就像葡萄酒打开前也是先让我们看过那样。菜里有一样蔬菜味道十分鲜美(很纤细的一种豆苗译者)。这么多不同的口味,吃口,和香味!

 

 

今天开始是早餐,就像这家宾馆交杂着各种语言和文化一样,从日本寿司到中国面条到包子到酸奶饮料火腿肉到水果到炒鸡蛋应有尽有。华东师大(我们会议和访问的前往地)提供了面包车和司机,David带我们游览了上海,从外滩(欧洲二三十年代在上海贸易中心)到浦东(就在对岸,还是在上海)。浦东是一个相当于芝加哥大小的巨大的城区,整个城市是从1992年开始规划的。这里摩天大楼的数量让人叹为观止。就好像纽约市中心的摩天大楼在过去十年中拔地而起。规划中包括每幢高楼的设计必须独一无二,所以建筑上极有魅力。建筑的格局也气势恢宏宽阔的大道和绿化空间。外滩具有欧洲式建筑群的 风貌你会发誓你是在柏林 或海格!

 

我们还去了有四五百年历史的村镇朱家角。这是一个旅游景点为中国公众 设置的-就像威廉斯堡那样,不过有常驻居民。很少有外国旅游者(但商贩还是知道用英语吆喝“看这里,漂亮的丝绸”这样的话)。那里有一座古桥,来到这里的人有在桥下放生积德的习俗,我想大概是中国版的mitzvah(犹太人的一种习俗译者注)我们乘坐一只木船沿着河道穿行在村庄里。木船仅仅靠船身后的一个巨大的橹推进。你得想象要用一个橹推动一个有四个小舢板那样大的船要用多大力气。他们想办法用小舢板同样的原理用单向J状浸没在河里的橹产生力矩但是全 使在船的尾部。而且河道有时会堵塞,几个船卡在一起。橹公居然能摇着摆着将船腾挪出来。

 

1023

 

上海种种

 

上海最明显的是人的数量之多!上海有一千七百万居民(作为比较,纽约市有大概是八百万吧?)。

 

除了人类居住者,还有我没有见过的各种花卉草木。延高速路有熟悉的夹竹桃,但还有我从未见过开着漂亮黄花的植物。我们还经过一排树,被两排竹子围成格子状,大概六英尺宽,十二英尺长。看起来,这是保护细嫩的树不被吹斜吹倒(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同样的竹子被用来作造房子的脚手架!)。还有,我们到目前的每顿用餐都有我们叫不出英文名字的蔬菜。黄瓜和竹子当然是熟悉的,但其他的都是没见过的。有些像zucchini,但又不是;一种肉质白色的瓜作成(热)汤喝(冬瓜译者)。目前为止,至少有三种绿色蔬菜我们在美国没见过同类的。

 

我觉得我在过去的两天内见到的被捕捉的乌龟比我在过去二十年中见到的还要多(大部分是甲鱼译者)。它们在食品店被出售,还有一些出售乌龟的店到底是卖 什么的我也不清楚。我见到一些--大部分是在朱家角,一个被上了颈圈,锁在店门 口。 我只看见几条狗那种小种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见到更多的狗。

 

城市的另外一些居住者包括无数的自行车,还有一半数量的摩托(大部分是助动车)。虽然汽车始终行驶在路上(大部分情况),自行车和助动车好像酒泉没有这样战战兢兢了。街道,人行道,小巷--所有都公平开放。所以,人行道不是为那些胆小 怕事或心不在焉的人设的!而行走的人与(各种)车流的关系好像不是由交 通灯,信号,路权,常识,或其它各种可识别的规则所约束。虽然如此,我还没有看到汽车与人碰撞(或车与车碰撞),看来一定有某种不成文的舞蹈设计,大家慢慢熟悉了也就得心应手。

 

大路上的人行道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离人行道边缘一码左右有几排突起的砖走在上面明显与其他地方不同。当你走到人行道尽头时,这些突起的样式发生了变化,一组新的突起的砖,最后,又是一组不同突起样式的砖。我们对此纳闷良久,才被告知这是为盲人设置的,这样他们能与路面保持距离,而且根据尽头的 突起样式的变化知道哪儿要过马路了。不过,我还是纳闷到了过马路时他们 又该怎么做呢;这对明眼人来说也不是件十拿九稳的事。

 

汽车有美国的,日本的,中国的,应有尽有。我们星期天乘的是别克面包车,看起来挺面熟,除了它的喇叭,鸣起来像是说中文,让人吃惊(难道喇叭也有语言?!)这里的车的数量正快速地增长。你可能已经听说了美国为中国不断增加的对石油的胃口(从而对石油的竞争)而坐立不安。但是,更让人担忧的是眼下对汽车行为的尚未完善的规则。变道和左右转弯似乎更多取决于司机的决心,而不是某些具体的介入规则。但话又要说回来了,或许这又是某种不成文的舞蹈设计在起作用。

 

交通信号非常有趣。高速路上安装了一组很管用的标示,指示出口以后你可以选择的路径。但更妙的是这些路如果畅通会呈现绿色,如果堵塞则呈现红色。几乎所有街道和高速路的的路标都用中文和拼音两种方式标出。

 

星期天在浦东的绿地旁,停靠着至少十余辆深色的轿车,用花和粉红色的结装扮起来。从里边出来的是新娘,身着婚纱礼服(可能还有新郎,但远远看去不易辨认)。我们得知他们的婚礼在城市的各地举行,但他们到这片漂亮的绿地来,是让职业摄影师拍他们的结婚照。想象这是在纽约中央公园!

 

1027

 

在谈钱和商业之前,先说说坐出租车的经验。你可能记得我提到在汽车,摩托,助动车等等包围下作为行人的心有余悸的经历。但是,坐在出租车前座需要大得多的勇气。出租车能挤着坐四位乘客,一前三后。有趣的是,司机座的围上了透明的塑料挡板(很像纽约市出租车前后的有机玻璃阻隔,不过它是从后围到右边)。直到我去取钱的那趟跑,我一直是坐在后座,所以生存仅仅意味着不要注意外面的车来车往。在前座,坐的是我们中个头最高的(阿瑟),坐在那个位置上,迎面而来和从旁边经过的车辆人流,自行车,行人,助动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全都汇聚到一起,这种感觉就如同你在暴风雨中打着高灯开车一样,需要更加全神贯注。我们称之为“蛤蟆先生的飞车之旅”(“蛤蟆先生”,Mr. Toad, 美国卡通 人物译者), 并对 阿瑟表示同情,他一定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坚强意志。但在 坐了一段颇为险峻 的路程后,他告诉我们,真正让人无法放心的是司机居然半途中睡着了。所幸,我们全都还活着。

 

上海是一个财富与商业反差极大的城市。它曾经是十九世纪后期外国租界地财富之地,如今是由地产和技术领域起家的极度富裕(同时也包括相当的贫困)之地。想象这样的组合:路上走着这样一位贩子,肩上拉着一辆板车,上面挂着两筐兜售的水果和坚果。两个门面之外,便是时尚小店“上海滩”,里面衬衫从二百五十美元起价,这里是本店,其店面遍及纽约,悉尼和其他都市。或者这个景象:壮观的现代超高层居住楼,每幢都有衣服通过晾衣杆挂在空中(足有三十二层高!)。或者这番景象:一个十五六世纪的花园,点缀着传统明代建筑和匍匐着木雕的龙身的围墙,就在它身后依稀可见东方明珠塔--一座电视塔楼,看上去就好像马上就要 升腾起来飞向外空。

 

上海财富与商业的极大反差还可以从另一个例子看出:你可以乘坐晚上的景观游船游览黄浦江,两岸的建筑被灯光和影像打扮得美轮美奂。而你正要为下一幢建筑叫绝时,你同时看见江上的驳船驶过我们在那儿是它们不时缓慢的经过,白天,夜间,下午,晚上。这些驳船载着什么货来往于黄浦江的码头之间。他们没有照明灯,看上去是有了年月的,深色的,扁平的船只,在两岸的金碧辉煌之间,在游船和大型油轮之间穿行。

 

街道,人行道,小巷--所有都公平开放。所以,人行道不是为那些胆小 怕事或心不在焉的人设的!而行走的人与(各种)车流的关系好像不是由交 通灯,信号,路权,常识,或其它各种可识别的规则所约束。虽然如此,我还没有看到汽车与人碰撞(或车与车碰撞),看来一定有某种不成文的舞蹈设计,大家慢慢熟悉了也就得心应手。

-----------------------------------

中国式潜规则,呵呵,居然也很和谐.

老外眼里的中国,确实是传统和现代,先进和落后,古板与时尚.....什么都揉杂一起的初级阶段世相.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DAVID原来是教育学院的. 认识了![em05]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常常,就得借助一双大惊小怪的眼睛。

他关于坐出租车的体验,让我惊讶。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说上海,我一定以为他是在说新德里之类的地方。当然,那块玻璃挡板确是上海特色,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惊讶的主要是这一段:“在前座,坐的是我们中个头最高的(阿瑟),坐在那个位置上,迎面而来和从旁边经过的车辆人流,自行车,行人,助动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全都汇聚到一起,这种感觉就如同你在暴风雨中打着高灯开车一样,需要更加全神贯注。我们称之为“蛤蟆先生的飞车之旅”(“蛤蟆先生”,Mr. Toad, 美国卡通 人物译者), 并对 阿瑟表示同情,他一定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坚强意志。但在 坐了一段颇为险峻 的路程后,他告诉我们,真正让人无法放心的是司机居然半途中睡着了。所幸,我们全都还活着。

未必是妖魔化,但人们对于陌生事物,常常不期然地就会抱着夸张情绪。

如果我来写“纽约印象”,诸位会因为毫无“陌生感”而觉得乏味。

因为在一个上海人的眼里,纽约似乎是上海的姊妹花。(据说,老外的眼里,上海就是纽约的镜相。)

当然,若展开想象力的话,纽约该是上海的明天罢了。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她对人行道盲人道的好奇.追问盲人到了路口后怎么办,很符合美国人的思维,思维是逻辑的,线性的.如果没了下文,他们就会觉得卡住在那里了,不可能稀里糊涂"糊"过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怎么保证前面的措施,花费是有效的.

与二楼有同感,中国的许多事情,都有点象我们的交通状况.

另外,泽雄兄引的一段,其实更夸张,用的是"暴风雪",不知怎么打出来成了"暴风雨".

You yisi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在我的眼里,“上海”的三分之一是变化的今天,三分之一是记忆的昨天,三分之一是梦想的明天。

当你步入“纽约”街景,便会感觉“昨日”与“明日”的“上海风景”似乎“同时”呈现。

因此,说“纽约”是“上海”的精神写照!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在上海的大街上能时不时看到最时髦的女人(顶尖级的)![em01]
以下是引用海上笑笑生在2006-11-23 11:19:00的发言:

在我的眼里,“上海”的三分之一是变化的今天,三分之一是记忆的昨天,三分之一是梦想的明天。

、、、
这话写得有文件感![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以下是引用心中有刀在2006-11-23 15:5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海上笑笑生在2006-11-23 11:19:00的发言:

在我的眼里,“上海”的三分之一是变化的今天,三分之一是记忆的昨天,三分之一是梦想的明天。

、、、
这话写得有文件感![em05]

在我的眼里,这个比例就只有1/2的过去、1/2的现在,没有将来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刀兄红头文件看惯了?怎么都是一亩三分地了。

据说,周兄、有刀兄、老木匠都是逍遥在上海,对上海景象该是十分熟悉的。

为何,老木匠眼里没有“将来”呢?不解。

这里没有写下纽约上海双城记的故事,似乎有人写过上海香港之类的。

关于“将来”的联想,有两个看点:

一,目前的上海城是以黄浦江、苏州河为经纬天地,但未来的上海,猜想会效仿纽约城,该以真正的“海港”为龙眼观天下吧。

二,美国人打造了西方文明的实验地,纽约是大都市文明的看板,上海的未来肯定也是潮流所趋,步行随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5 17:39:38编辑过]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与纽约相比,上海的人文气息还不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市场都有距离,和三十年代作为文化,电影中心的上海也不能比.但是如果就生活而言,在纽约市和上海选择,我还是愿意住在上海,有围棋看(下),有朋友聊天,有书读,足矣.不过这大概要十几年后的事了.

以下是引用海上笑笑生在2006-11-25 17:39:00的发言:

关于“将来”的联想,有两个看点:

一,目前的上海城是以黄浦江、苏州河为经纬天地,但未来的上海,猜想会效仿纽约城,该以真正的“海港”为龙眼观天下吧。

二,美国人打造了西方文明的实验地,纽约是大都市文明的看板,上海的未来肯定也是潮流所趋,步行随后。


 

上海没有港口的,现在花了130亿修了一座30公里的长桥,来连接浙江的小洋山岛修的那个完全人工造的港口。

将来港口投入使用后,需要用大卡车把货物运到上海一边的保税区仓库。一旦台风来袭,港口作业就只好停止,无法保证车在长桥上不出事故。

在保税区边上新建的“临港新城”,一个规划30万人的卫星城市。这大概才是热中开发房地产的领导们的最爱吧。

今天新闻报道,说为了在动迁的时候多得40平方米的补偿,这一带的农民正在纷纷离婚再结婚,有一个91岁的老太也嫁了一个江西80多岁的老头,多了一个40平方米。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David在2006-11-26 0:42:00的发言:

与纽约相比,上海的人文气息还不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市场都有距离,和三十年代作为文化,电影中心的上海也不能比.

这个差得不是道里计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David在2006-11-26 0:42:00的发言:

与纽约相比,上海的人文气息还不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市场都有距离,和三十年代作为文化,电影中心的上海也不能比.

说的好!上海的人文气息别说纽约,比中国一些地方也来得差,除了几个摆设的硬件,缺乏那种自由的氛围,那种创造的空间,那种浪漫的气质.

这里,只有死板的媒体,商业消费型的的文化场景,邯郸学步的小资/中产/富豪所谓的品味秀场~~

[em05]
生存是一种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歌德《浮士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知道北京有体制外的文化圈或文化形态,自成一格.上海好像没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说上海步纽约之后,不是追溯上海的700年历史,而是指开埠后的西化与“自治”特征。

上海的“人文气息”,既不能模仿内地名胜的古迹作历史考证与叹息,也不能数点文人圈子借晚会盛典来自我冠冕和炒作。但是,从公园、博物馆、城市建筑及街区、通衢的规划布局所彰显的人文景致来观察和评点,仍然可以发现趣味盎然崇尚现代风潮的人文气象。

所以说,记忆是昨日的,希望是明天的。只是“变异在今天”,有些衰败与沉寂会让人多有觉得尴尬和不解。

个人以为,所谓的“人文气息”是沉潜和激发于一代人的精神视野之中。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同意楼上。

人文气息,重在内在精神,如同人的气质,并非靠包装点缀,如涂了多少口红,戴了多少珠宝之类。

17楼的,我在北京这么多年,怎么感觉这里的文化圈更多的颓废,而没有上海的那种滋润感?[em05]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20楼的问题要问圈内人,而不是我这个局外人.不过楼上不错,上海挺养人.
那么,谁是圈内人呢?[em02]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上海代表的更多的是中西的合璧,不同于北京的文化积淀。

更确切地说是小资情调吧。

楼上的乱讲,我就不小资![em03]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很有意思。我2004年第一次去上海,因为住在衡山宾馆,就觉得上海真洋化。2005年我住在闸北的一个宾馆,看到上海的市民匆匆忙忙的,印象就很不一样。。。今年六月还要去上海。。看看变化在哪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8 22:04:33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ShenRui在2006-12-18 22:02:00的发言:
很有意思。我2004年第一次去上海,因为住在衡山宾馆,就觉得上海真洋化。2005年我住在闸北的一个宾馆,看到上海的市民匆匆忙忙的,印象就很不一样。。。今年六月还要去上海。。看看变化在哪里。。。。

作为一名勤于“思考”者,不观察上海人文风景的“变迁”,是说不过去的。

衡山宾馆东边灯火阑珊的酒吧区与北京后海景地对比,而北边静谧的公寓住区与纽约联合国大厦对面的居民小区对照,会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期待你的考察报告,供真名网网友分享!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我在真名网里感受上海的文化气息

楼上的,同感!

好想家啊!!!!!!!!!!!!

[em05]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