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王跃文博客 痛批中学作文说假话

王跃文博客 痛批中学作文说假话  
2008年02月15日   来源:新快报  




    近日,作家王跃文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不敢看孩子的作文》一文,他在博客中指出,“真正的写作是一种成熟的表达,它同作文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是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写作方式“只教给我一种虚假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自己的心灵,在一种麻木和惰性中说话和生活。这 实在太可怕了。这也是我至今不太敢看孩子作文的原因”。他更尖锐地指出了其危害性之大:“一个人如果在不知不觉中将那种作文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甚至觉得天经地义,这个人的一生算是毁了。”王跃文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作家,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说自己内心的话,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做到这一点,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包括时间、得失和无以言说的种种。”

    王跃文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网友“砖石人生”说:“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教育什么时候能改革,填鸭式的教育就像一个产品加工厂,一个一个复制出来,没有自己的特点了,害的不只是学生,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啊。”

    网友“0yiyi”则称:“告别高中已经半年多了,现在念大学的我终于可以用真实的文字写真实的感情,而不用为博分数去刻意附会什么。”

    当然,更多网友考虑到现实,提出了相反的意见,网友“Aaa”认为,“制度的存在总是有一定原因的,任何重大的改变总是需要时间的,高考作文和其他随笔作文是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你一生只有一次高考作文,但作文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们不会穿着西装去参加狂欢PARTY,亦不会穿着睡衣睡裤去参加公司面试。”

    记者点评:我们的下一代似乎并没有被毁掉,很欣喜看到网友越来越成熟,学会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跟着权威人云亦云。


    附:不敢看孩子的作文

    王跃文(来源:新浪博客)

    我不太敢看孩子的作文。不知孩子对作文的感受如何?我的中学时代,好像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那时候,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说别人想听的话,似乎是作文的第一要义。作文里看不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也听不到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们的舌头像石头一样沉重和麻木。我自小热爱写作,却厌倦课堂作文。

    写作应该是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竖起自己的耳朵去听,赤裸着心灵在星空下去感受。因此,写作就是自由,就是真诚,就是生命的神圣。或者说,写作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

    那么学生的作文同真正的写作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唯一不同的只是:真正的写作是一种成熟的表达,而作文则还需要学习着表达。但成熟写作同作文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如今大体上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不再看别人的眼色。我不会在自己的作品里说任何违心的话。做到这一点,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包括时间、得失和无以言说的种种。但是坦率地说,中学时代的作文方式,只教给我一种虚假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自己的心灵,在一种麻木和惰性中说话和生活。这实在太可怕了。这也是我至今不太敢看孩子作文的原因。我想,一个人如果在不知不觉中将那种作文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甚至觉得天经地义,这个人的一生算是毁了。如果整整一代人都是这样呢?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样呢?我真不敢再往下想了。

    孩子马上要上高中了,他得很快学会高考作文的游戏规则。这很可怕。我问他:你怎么看待你的作文?

    他说:作文中写的那些事大多是真的,可是那些想法和感受是假的。

    我又问:为什么你非要写那些假的想法和感受呢?

    他说:老师说了,这样才会立意深远,以小见大。

    我无言以对。难怪在成人社会里,天天都用真实的细节虚构着谎言,人人都习以为常! (邓毅富 冯叶)
我的学生,无论给他什么话题,都要扯到做好事啊,感恩啊……这类的事情上去,我晕,让他们别再写这些了,他们说:那写什么?
就这般“不变只有一宗”,我苦~~~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再发一段我的旧作。

                               五年级的女儿
    五年级的女儿脸蛋瘦了,时显苍白,头发不再黑亮,略带枯黄。那双最引人注目的大眼睛也开始发暗,并可悲地被一副300度的近视眼镜所遮掩。
    女儿就读的小学是区重点小学,学校从上到下不遗余力抓智育,学习抓得很紧。学校规定7点10分到校早读,早读前还有值日等。中午在校午餐,晚上五点回家,做作业。晚饭后继续做作业,直到9点睡觉。逢上作业多或难度大,便需熬夜了。单调辛苦不到一年,女儿便问了:“妈妈,我什么时候退休啊?“那一脸的无奈真教人心疼。女儿究竟苦在哪儿呢?
    一是学业太难。女儿的数学课用的是北京编的《现代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学了乘除法,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提前了一年;四年纪的一道数学题就难倒了我和她爸两个硕士研究生,后来得知这道题竟是高二年级的数学题;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的数学考试都有一试和二试,一试考知识。二试考能力,二试的题特别活,超出教科书范围。到孩子五年级时,我们家的电话有一半是问难题的了,不是别人问我们,便是我们问别人。
    二是太烦琐。例如语文改病句一项,是我女儿特别犯怵的。那些句子“病”得真玄乎,像伪装得天衣无缝的间谍,实难辨识。例如“你看过《好爸爸。坏爸爸》的歌剧吗?”“在考试时,我迅速地答卷和交卷。”“麦子已经熟了,真是丰收在望。”这类句“病”在哪里?我以为不改也罢。再如分段和写段落大意。每到这时,我们便和孩子一起揣度着教材、教参编者的意图,小心翼翼地分段、分层、归纳段落大意。一旦我们帮女儿做的题被老师打了红叉,便获得女儿好一顿埋怨。而这样的解词、改病句、分段的作业可是天天有啊!
    在这样的艰难、繁琐的学业压力下,女儿的灵性没有了,儿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也没有了。她尽了最大努力,成绩却每况愈下,自信心越来越不足。她的作文充满了套话假话 ,面目可憎,诸如给老师送雨伞、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一派瞎编乱造;语言无味,写天气便是“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写春天便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结构千篇一律,穿靴戴帽,开头是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编一件事或一个人,结尾抒情、点题“啊,这真是----一天{一件事、一个人}”。这样的作文真像个小瘪三,她不爱写,我们也不爱看。有时碰到多日不见的朋友,问起“小诗人怎样了?”我只有苦笑着摇摇头:“灵气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哪儿还有诗啊?”小学阶段的女儿真是苦不堪言,而她还仅仅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今后她还要考中学、考大学。每每念及女儿漫长的求学之路上,还要经历的险恶关隘,我们就不寒而栗。
                                我们的思考
    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充满灵性的小女孩变成了一台读书考试的机器,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在教育出版社工作,对语文教学的弊病了解得更多些。我以为语文教学之弊主要有三:
    一是语言学知识介入太多。我女儿才小学五年级就已经知道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主语、谓语、宾语的概念。中学阶段的句子成分就全部出现了,分析句子结构已成为日常功课。主宰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几乎就是大学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浓缩。
    二是课文分析太碎。每篇课文的助学系统都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千篇一律,乏味之极。作家们行云流水般的的文章被这样揉碎掰烂地分析一通,牵强附会者有之,曲解人意者有之,文章的整体感没有了,美感更荡然无存。作家的思路、优美的祖国语言早被人忘到了脑后。我常想,这些文章的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肢解得这样支离破碎,惨不忍睹,真不知作何感想?
    三是训练题{包括大大小小各类试题}刁钻古怪,匪夷所思,决意与人为敌。请看这样一道选择题:
    与下面的词形成反义关系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寒冷           勇敢     伟大    难看
A.炎热     怯弱     渺小    好看
B.温暖     胆怯     平凡    漂亮
C.温和     懦弱     卑鄙    艳丽
D.酷热     胆小     细小    壮丽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 ,但我们认为B也未尝不可。{姑且不论“难看”的反义词选“好看”是多么可笑!}类似这样答案两可的题并不鲜见。这样的题只能训练碰运气,训练盲从,训练求同思维。而21世纪的人才应是创新型人才,只有训练求异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孩子们在现成答案之外,想出更好的答案呢?这种唯命题者马首是瞻的考试岂不坑煞人也!请注意:这道题是1992 年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 !
    另有一类题也比较突出,那就是现代文阅读题。对于接受了10年左右母语教育的中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应基本过关,但在各类考试中,这类题恰恰失分最多。例如有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内容是关于时间与生活的,文后有10道考题,所占字数在1500字以上,其中对句子的理解有五题,关于修辞、语法、划分层次、全文线索及各段线索各一题,内容繁复之极。有一道题是:“‘贪婪地折下青春幻想花朵的时候 ’是指  A.寻欢作乐、浪费年华的时候  B.沉湎幻想、无所事事的时候  C.脱离幻想、完全成熟的时候  D.迅速进入青年时代的时候”。类似这样的题,云山雾罩能罩出你一头雾水,这岂不是化简单为复杂,刻意刁难学生?于是,本应最简单的现代文阅读,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语文教学之弊根源何在?看看高考的语文试卷,答案不言自明。原来那些枯燥乏味的语言学知识、琐碎的课文分析、刁钻古怪的训练题统统是为了对付高考而来的。中考、成人高考也是受其影响的。几年前,我曾在一次会议上对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章熊先生说:“章老师,您出的题太可怕了,想想我女儿将来要考您这些题,我就心疼!”章先生答:“我们也没办法呀,出了十几年考题,都出得山穷水尽了。”是啊,年年出题,又要加大难度、拉开距离以选拔人才;又要不重样,全国有多少人专门在研究这些考题保高三呀。他的话也确实不无道理。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模式,不出这些要命的标准化试题,不将鲜活的、魅力十足的中国语言纳入ABCD的范式中,而代之以中国特色的考试呢?退一步天地宽,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走出黑洞洞的死胡同。
     我也曾试图探究语文的标准化考试从何而来?业内人士说,国家考试中心的官员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洋博士,他们“食洋不化”,将欧美已走到末路的标准化考试带回到中国,游说当时的国家教委领导。领导也不懂考试科学,想想不错:中国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考生太多,阅卷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阅卷效率、为杜绝评分的不公正,只有求救于计算机阅卷。于是,中国的方块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便被计算机“科学化”了。标准化的考试便应运而生,愈演愈烈。
    这说法是否成立,姑且不论。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样的考试科学吗?北京十五中的一个校长告诉我,他有一个学生,颇有天分,中学阶段就出了两本散文集,但高考语文分仅够大专录取线;相反的,另一些语文得高分的同学,实际的语文素质、语文能力却只有中等水平。我们在编辑加工一写些考试用书时,不时对其中的参考答案持有异议,编辑们讨论得出的答案与出题者意见相左,请来作者相询,有时他们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大家只有相顾庆幸:“幸亏当年我们考上了大学,搁现在,我们都进不了大学校门。”而我们的编辑均是名牌高校来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听说北大、清华的教授也有同感,我们才心下“释然”。有鉴于此,标准化考试的科学性不能不引人质疑。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中国的专制文化从小学生作文开始。
参加交流
深有同感!
孩子们的作文如果不按主流思路走,就会得低分,也意味着会丧失好的升学机会。哪个家长敢冒这个险啊?!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