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8楼 的帖子

一把手现在还说吧。

开会要求单位一把手必须到位。稳定事必须一把手负责,出现一个上访的,一把手撤职。等等。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回复 31楼 的帖子

原來還在用,有意思,文革餘毒還很深的說。
倒电影票80年代初还有,当时我在上海实习,班里工人说看到他们班长在倒电影票,就是容易客满的电影排队多买些,窗口卖完了,就提高价格卖出去。
“脱产干部”算不算一个
70年代经常说的一些上海话词语,现在似乎不见了,如:
老克拉 (洋派)
扎台型(显摆)
划令子(给暗示)

现在还有管老婆叫“爱人”的吗?
这些都还在很频繁的使用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大集体

本朝原来是号称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所有的生产资料要么是“全民所有”,要么就是“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制,原来是小生产者将自己的生产资料作为入股股份、彼此合作形成的“集体”。照例说,应该是按照股份来分红及分担风险,不过在社会主义的语言里这是不允许的,于是实际上是小生产者交出了生产资料,成为这个“集体单位”的雇工。

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单位是公社,城市里集体所有制是企业。而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1956-58年形成的由原来的小生产者组成的,一种是60年代将街道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的;前面的那种早已全面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有了很正式的名号,一般隶属于某些全民的局、公司,主要是市、区两级的手工业局。有的厂非常大,比如有个精华机器厂工人上千,但仍然属于大集体。各区的泥木工匠几乎全部被并到属于房地局的房修公司,公司是全民的,也会有几个全民的工程队,不过主体是集体的工程队。而后面那种主要是街道工厂、或者保留合作社名称。

到了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严格按照家庭已有上山下乡人数进行工作分配。全农无工的家庭子弟,进全民工厂,农多于工的,进大集体。我就是这样的大集体。大集体的待遇工资劳保,和全民相差不大,最大的差别是劳保只限于本人,子女是没有劳保的(子女看病不可报销费用)。所以大集体单位的青年要尽量找一个全民单位的对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比较正式的、上了媒体的过去的词语,可以见scheler网友的博客:

scheler博客“旧语闲诂”http://blog.cat898.com/boke.asp?scheler.index.html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小时侯跟奶奶拎个铅桶排队打自来水,常常要拿一个小竹排,一个竹排打一桶水,那东东土话好象叫“球”,其实就是“筹码”的“筹”吧。
嗯,这种东西,上海话一般叫成“筹子”,一些到公共自来水龙头去拎水的地方,会有这种筹子,大概一分钱一个,也是一种变相“代价券”吧,因为也可以循环使用。“代价券”也是个失踪的术语。有些提供热水的地方(即老虎灶)也有这种筹子。
最常见是浴室,听说49年以前就是流行用竹筹的。一般浴室有两种,凭一个颜色戳记来区别,有沙发椅可躺的那种,稍贵,大概是2毛,洗完澡就必须走人的,1毛。

也举两个,将要消失的词汇

破鞋、搞破鞋。
破鞋应该是北方语系里的话,在上海,搞破鞋的意思,既可以囫囵归入木匠师傅之前提到的“搞腐化”里,也可以用“轧姘头”来锁定。
拉练?

老虎灶好像在我上小学时就只有城乡结合的地方才有。

我一直以为法国咸话指代苏北话是因为音调的问题,原来还有此典故。

原来指代棚户区有个专门词汇,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应该也没了吧?
虹镇老街?
大杨浦?
提篮桥还指代监狱吗?
小菜场还有吗?
摆渡船还有吗?
原来的
华侨商店
侨汇券
侨眷卡
都没有了吧
原帖由 采采 于 2008-9-21 00:48 发表
拉练?

老虎灶好像在我上小学时就只有城乡结合的地方才有。

我一直以为法国咸话指代苏北话是因为音调的问题,原来还有此典故。

原来指代棚户区有个专门词汇,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应该也没了吧?
虹镇老街?
大杨浦?
提篮桥还指代监狱吗?
小菜场还有吗?
摆渡船还有吗?
老虎灶原来是市中心都有的,到了70年代,为了减少排放,大多撤销。

虹镇老街还在,我就住在它的边缘,依然是内环线内最大的棚户区,拆不掉了,土地早就在10年前零地价以旧区改造的名义批给了瑞安集团,但瑞安现在拆迁不动。这里现在大约还有700×1000米的棚户区,居住约7、8万人,市区里治安最差的地方。

大杨浦作为地名还在的,只是工厂都没有了,地皮改建住宅商品房。

提篮桥依旧是上海最大的监狱,目前关押7000人左右,有一栋楼已改建为监狱博物馆,不过好像没有对外开放。

市区小菜场从理论上讲已经全部进入室内,各街道专门建了副食品市场。但是沿小马路的马路菜场还是有很多,至少比室内菜场多两倍。

市轮渡还在的,每天还有几十万人过江是靠它的。据说世博会前将全部更换新船。目前还是过去的样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帖由 采采 于 2008-9-21 00:50 发表
原来的
华侨商店
侨汇券
侨眷卡
都没有了吧
华侨商店还在,只是个普通的服装店

后面两样是真的消失了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进京介绍信:那时候在贵州,要进京办事,需要有省政府-------省革命造反委员会---------开的介绍信,我父亲要进京我去替他办过几次,先在本单位开好介绍信,拿着这介绍信坐四小时火车到省会贵阳,找到省革会凭本单位介绍信换省里开的介绍信,然后坐四小时火车回来,我父亲可以拿这介绍信买进京的火车票。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住宿介绍信  全国粮票  布票  油票

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出差,要有单位开的住宿介绍信,才能在对口单位的招待所下榻。另外还要带一些全国粮票。布票是听大人提过的,没见过。油票用过,很小的时候去重庆的粮油店为家里打油,就是拿着油票去的。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老虎灶原来是市中心都有的,到了70年代,为了减少排放,大多撤销。

老木匠 发表于 2008-9-21 10:14
老虎灶可以拎两只热水瓶去泡水,也可以去“叫水”他们会挑两木桶开水上家里来,收费三角。这样洗个澡就很奢侈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