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水色明察秋毫。这年月做点“暗事”想逃人耳目实在不易,真可谓“法网恢恢”啊!


[ 本帖最后由 茗艺 于 2008-10-12 10:03 编辑 ]
南京和北京的饭让我思念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三个城市俺都很喜欢,北京的文化活力,上海的世俗精致,南京的深藏不露。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金秋时节,南京似乎在绽放自己,以第31届世界戏剧节、南京名城会为主导节日的大型会展汇聚了大量的中外人士。这个城市难得有绽放自己的时节。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10-8 10:10 发表
嗯,写得有点意思。
上海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莫名其妙的反感,一直没有看懂。纽约人听路易斯安娜州来的人一开口,就有“阿乡”的感觉,这里大概是所有恩恩怨怨的源头。
DAVID, 你若请我吃饭几次,我保证为你梳理得清清楚楚。

前几日导师在食堂和我一起吃饭,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的核心原因之一其实是“制度优越感”——上海人比较推崇“程序公正”,而这正是(改正此处别字一个)欧美法制的精髓之一。

顺便提一下,我现任导师早先是甘肃人,现在是北京人;我是上海人,“北漂”好多年了。

[ 本帖最后由 psyzjs 于 2008-11-4 20:24 编辑 ]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哈,大树还是上海人。下次去心理所一定去找你。
[quote]原帖由 psyzjs 于 2008-11-4 19:40 发表


前几日导师在食堂和我一起吃饭,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的核心原因之一其实是“制度优越感”——上海人比较推崇“程序公正”,而这正是(改正此处别字一个)欧美法制的精髓之一。

上海人比较推崇“程序公正”,我表示赞同。想请教一下PSYZJS,上海人的“制度优越感”哪里来?是上海曾受过很多年的西方文化熏染吗?如果“程序公正”,我想就没必要瞧不起外地人了。但与上海人打交道,的确有“程序公正”之感。

[ 本帖最后由 茗艺 于 2008-11-8 00:10 编辑 ]
插句话: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已经是一种历史现象了。或者不如说,今天它主要成为一些外地朋友的创伤记忆。而在上海本地,它也主要是一些底层市民的情感,他们在别处缺乏足以自傲的东西,只能靠几句“乡下人”再加一副不屑的表情,维持脆薄的自尊。正如到了外地即故意用咋咋呼呼的上海话显示身份的家伙,多是上海的底层人士,而外地朋友往往依据这些人的表现,来评判上海人。这很皮相。
至于“制度优越感”,说得实在太大,太豁边。上海人并没有生活在另一个制度下面,优越感从何而来?上海人大体比较懂规矩,务实,倒是成立的。与北京人相比,更加触目。
回楼上两位的话: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甚至也看不起上海的“本地人”(在市区之外种地的农民)确实是个历史现象。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

除了经济的原因外,我和我的恩师(当然不是我的任何一个导师,他的身份我要保密的)还专门讨论过,其中牵涉到语言、文化和开放性社会的关系。大家可以联系维果斯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基本要点是:文化的差异甚至和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在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就是方言)差异决定的。而语言差异也影响思维方式。如果大家对这个理解无误,那么就不难推断制度、程序化的事务、乃至日常行为方式和风格中不同族群差异的来源了;

上海话,在近代史上,是受到欧美语言的很大影响的,虽说是宁波话的变种,但其实风格上已经很不一样了。其实,从态度层面上看,“上海人”对“宁波人”也是有看法的。

对于制度或者程序公正的话题,我倒是想说:虽然上海人表面上和其它大陆居民生活在一个社会背景和法制体系下,但是有至少2点重要区别:
a. 上海人理解的法制和行为规范因为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和其它地区的居民是有所不同的;
b. 在实际执行法律、制度、道德标准或其它行为规范的时候,上海人因为a中提及的原因,其风格和效果是不同的;
以上2点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也可以展开说很多,但我更倾向设计一个或多个实验,甚至做系列研究证明之。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拍砖。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