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孔融还该不该让梨?(请教论坛的网友们)

孔融让梨”是愚蠢的
2004524
作者:艾琳
选自《美式家庭教育》

  

  真没想到,我们中国人一向引以为荣的东西,竟然会被美国人全盘否定!

  最近这段时间,我常常和家人通过E-mail分享在阿瑟家做家庭助理的快乐,以致于小宝都喜欢上了这个特别的家庭。

  今天的天气真是不错。西雅图的天空蓝得透亮,几片白云温柔而闲散地飘荡着。

  女佣泰勒太太抱着一个大盒子,远远地就对着我大叫:AilinAilin小姐,这是你的中国来的邮件。

  “谢谢你,泰勒太太!”我愉快地接过包裹,“这准是我儿子寄来的,因为那小家伙前些时曾告诉过我,他要给珍尼弗、罗里和菲比送一件有中国特色的礼物。”

  今天正好是周未,珍尼弗和罗里都呆在家里玩网络游戏。

  “亲爱的珍尼弗、罗里,还有菲比,你们快来看,我儿子给你们寄来了什么!”

  三个小家伙很快就跑了过来,珍尼弗甚至主动找来了剪刀用以剪断包装带。大家七手八脚地拆开封口时,小家伙们情不自禁地瞪大了深蓝的眼睛——原来是一只色彩艳丽的风筝。

  这是一只瘦型北京沙燕风筝,神态俏丽,彩绘精致,大块面的白色胸脯和头、翅、尾诸部的黑色描绘,使它看起来栩栩如生。上面还点缀着牡丹、蝙蝠等吉祥图案,颇有中国风情。

  “该死的,这东西在西雅图的唐人街就有!”我暗暗责怪小宝。

  但是,三个小家伙却对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太美了!”罗里激动地大叫道,“你的中国小宝真伟大。”

  “这一定是敦煌壁画上的图案!” 珍尼弗很肯定的样子。她曾经见过敦煌壁画的录影片。

  “Ailin,你能让我先玩这只漂亮的风筝吗?”菲比最是直接。

  “这——”我有些为难。小宝啊,你这傻小子,咋只寄一只风筝来呢?三人直直地盯着我,眼睛里满是期待,又似乎有一丝不安。

  我想了一想,说道:“以大让小,尊老爱幼。珍尼弗,还有罗里,我们先让给菲比,怎么样?”

   “不,这不公平!”珍尼弗和罗里不约而同地朝我嚷道。

  啊,这不公平吗?!这下我真正傻眼了。我这个家庭助理该如何说服这几个小家伙呢?

  正在苦恼的时候,梅尔达太太正好从基金会那边回来了。

  “妈妈,Ailin小姐的中国小宝送给我们一只美丽的大风筝!不过,菲比却想先放,我觉得这不公平。妈妈,你说呢?”罗里如遇救星般地急忙告诉梅尔达。

  “是这样啊。亲爱的Ailin,真是太感谢了!”梅尔达笑着对我说,一边翻看着风筝,“确实很漂亮。”

  “梅尔达太太,可是,只有一只风筝,怎么办呢?”我十分抱歉地说。

“没关系。”梅尔达微笑着对我眨眨眼睛,然后不急不火、温柔地问三个小家伙,“孩子们,你们都想要这只中国风筝么?

  “是的!”三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答道。

  “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公平比赛吧!我的孩子们,看到桌子旁边那三把椅子了么,它们有些脏,你们三人一人一把,负责把它擦干净,谁擦得又快又干净,谁就有先得到那只风筝的权利,期限为半天。你们同意吗?”

  “同意。”三个家伙竟然意见统一。

  “那么,珍尼弗、罗里和菲比,你们赶紧去找好工具,我叫一二三开始时,你们就可以了。”

  三人立即分头去找抹布和水桶。他们那熟练的模样,看来不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比赛了。

  哦,上帝!罗里6岁,珍尼弗9岁,而菲比却只有3岁。显然,让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孩子站在一起竞争,虽否有失公正?

  我惊讶地望着梅尔达,对这种竞争教育法,我确实有点不敢苟同。

  “太太,这的确是个解决的方法。不过,菲比那么小,她肯定比不上珍尼弗和罗里,她是不是该得到些照顾呢?”我小心翼翼地向梅尔达表达了我的不解。

  “不,Ailin。美国社会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资历。谁强,谁就可以出人头地,谁弱,谁就掉下去。同时,它也会迫使弱者自觉地变强,强者则更加地变强。珍尼弗、罗里和菲比三个人都有得到漂亮风筝的平等权力,因此,竞争是最合适的方式,我认为这很公平!你说呢?”梅尔达微笑地看着我。

  我想了想,只得承认:“是的,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随着梅尔达的一声“开始”,珍尼弗三人马忙碌起来。当然,菲比其实什么活也不会做,她不光将自己的水洒到了地上,甚至还差点把珍尼弗的水桶弄倒了。

  梅尔达则饶有兴趣地看着,真正的负责桌椅餐具卫生的泰勒太太亦在旁边闲看热闹。

  几分钟后,求胜心切的罗里兴冲冲地撂下抹布,大声地叫道:“妈妈,我已经擦干净了!我是第一个,我蠃了!”

  “哦,宝贝,我现在就过来检查!”梅尔达来到罗里负责的那把椅子前,用干净的白纸巾仔细地在椅子上这擦擦,那蹭蹭,当她发现白纸巾依旧是白的后,便后用赞美的语气说:“亲爱的罗里,你真是棒极了!现在,你是风筝的第一个主人了!珍尼弗和菲比,你们俩同意吗?”

  “我们同意!”珍尼弗和菲比看起来有点懊丧,不过回答得心甘情愿。

  罗里赢了风筝,心情好极了,道声“谢谢妈妈,谢谢Ailin小姐的中国小宝”后,朝珍尼弗和菲比做了个鬼脸,抱着风筝就跑了。

  “祝你玩得愉快,罗里!”梅尔达笑盈盈地冲着那个消失在门口的小家伙叫道。

  “珍尼弗和菲比,你们不高兴吗?”梅尔达似乎有些明知故问。

  “是的,妈妈,但这只能怪我没有罗里手脚快。我下回一定会超过他的。”珍尼弗说。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心态竟然这么好。

  梅尔达盯着珍尼弗,很真诚地:“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超过罗里。”她回过头,“菲比,你呢?”

  小菲比奶声奶气地道:“我也会天天擦椅子,超过罗里。”

  大家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晚上, 我打开华人中文台的电视,里面电视剧里正播放着一个亚洲服刑犯人的一段无奈的心声:

  “很小的时候,妈妈拿来两个苹果给我和弟弟吃。两个苹果其中一个又大又红,一看就比另一个要脆要甜。我正想说要吃那个大的,没想到弟弟抢先去拿它了。妈妈生气地把弟弟的手从苹果上拨开,责备他不懂得把好东西让给别人,只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马上主动要求吃那个小的,把大苹果留给弟弟。妈妈开心地称赞我是个好孩子,最后还把大苹果奖给了我。从这以后,我认为说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我开始不停地说谎,后来又开始打架、偷盗、抢劫,直到现在,我成了监狱的犯人。”

  看着荧屏中痛苦的犯人,联想到今天阿瑟家三个小孩的表现,我萌生了深深的困惑。

  我们中国历来推崇的谦让美德却让一个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孩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而国人一向鄙薄的所谓的残酷竞争却深受老美的赏识,更让老美的孩子从小就明白了竞争的现实,生存的残酷,明白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或许“孔融让梨”根植入我们的血脉实在是太深了,以致一味地提倡“尊大让小”,视谦让为崇高的美德,并以此教育孩子。却并没有注意到它的违心导致虚伪的、不合人性的一面。

  而且,孩子一踏入社会,面临的却是“血淋淋”的竞争,没有谁会来谦让他,孩子必然要摔跟头。相应的,他会对自己曾经受到的道德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否定,连那些真正的金玉良言也一并丢弃。

  谦让和竞争,哪一个更适合用来教育孩子呢?

  我苦苦地思索着。
这又是中国人编制的美国故事。风筝比照鸭梨,至少是耐用品,而鸭梨甚至连耐食品都不是。之间有可比较的逻辑条件么?没有吧。

孔融让梨,本不是一种教化,而是人们的私权交易的最小模式。这个意思是说,交易不仅是自发的,交易规则也是可以自发建立的。外界如何评价,那是另外一回事儿。这样的交易逻辑如今依然可见:商家为了获得口碑,可以降低一些价格。这无非是交易的伎俩,因为声誉可以带来更不可估量的收益。

国人的麻烦在于,把孔融让梨定义作了教化,

对标题的回答:

我觉得那梨还是要让。

那个亚洲犯人真是说谎专家,死到临头了还说,不仅说谎还栽赃,真该死。人的本性永远会与道德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当你遵循道德而必须对本性有所压抑的时候,那不叫说谎,更不能认为你的罪行恰恰因此而来。
就顺着主帖的疑问,我觉得也混淆了不同文明形态的区别。孔融让梨,在一个资源贫乏、崇尚无为的农耕社会里,是有合理性的。而换在另外一个鼓励竞争并且也能够偿付竞争的社会里,就不适宜了。时代不同,文明标准不同,很难比较。
具体到孔融这个人,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孔融作为一名个性人士的特点。他是个很讲究“派”的人,让梨之于他,未必是一种仪礼,他也许更想通过这个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呢。孔融虽然只有四岁,却是著名的神童。在他15岁时,他哥哥窝藏并释放了一名钦犯,作为弟弟的孔融照样抢着对吏卒说:“犯人是我放的,拿我是问吧,不关我哥哥的事。”——这次让,与让梨那次,内涵完全不同,只能从孔融本人的行事特征上去解释了。
古人懒得细辩,只要觉得这件事符合教化需要,就直接编到三字经里去了。
先谢过三位先生先,稍候再复
大苗先生认为故事是编的,我也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讨论时,权且把它当作真实的来看。
童版认为应该让梨,我也赞同。
周先生提到资源缺乏的前提,正是探讨的关键。
我想借这个讨论澄清对美国家庭教育观念的认识,《美式家庭教育》是作为一本家庭教育的书被专家推荐出版的,主帖文章试图用美国家庭的例子来否定中国的传统教育,其中解读有误人子弟之嫌。
假设文中的例子是真实的,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公平竞争和权利平等的问题。

“风筝”竞争和“孔融让梨”都是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

美国母亲认为,三个孩子都享有享受玩风筝的权利,如果用父母的权威把玩风筝的权利分配给最小的,那么不符合他们的民主理念。而三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这个风筝,没有人退让,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公平竞争。
显然这种“公平”竞争是不关乎起点和自身条件的,公平体现在程序的公正上,程序公正了,结果也就公平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情况。

但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竞争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呢?

三个孩子一起分享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平均主义的思想,所有权不明确,玩的过程必定出现争执和矛盾,这又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主帖美化了竞争的过程,忽视了竞争的残酷,
民主也好,自由也好,都不存在绝对的概念
如果是绝对化了,就那是从林规则,弱肉强食
其实这个帖子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如果美国女主人每遇到这种情况,都用竞争的方法解决的话,那么竞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其实直接可以把权利交给9岁的罗里就可以了,因为面对3岁、6岁的弟妹,他必赢无疑。这样的竞争告诉孩子的残酷事实就是:强权即真理。
事实上,西方的教育理念里并非一味崇尚竞争,他们的幼儿园是不按年龄分班的,目的是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能互相帮助、合作和谦让。

[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08-10-24 14:36 编辑 ]
如果风筝只能玩一次就坏掉,那么,风筝的配置机制就不会如主贴那样设计了。梨和风筝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梨子是不可能被吃N次,依然可能完好如初。

在我看,这梨子和风筝的事情都是交易。只是梨子的交易附加有道德赞许,而且,这样的赞许,往往会配有外在获益。

我恰恰就是看不出来竞争。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互动的。若上一次某优先,下一次呢,某就自然放弃优先。因为道理很清楚,那就是,长期互动关系有着更长久的利益摆放在前面。就家庭而言,实际上,大孩子受到小孩子的崇拜,那是莫大的激励,也是相互关系中非常常见的交易。有了这样的交易,才有了合作与服从,从年龄差异开始构筑起来关系秩序。
  故事编得实在是不像。一百年前,杜威就已经批判在孩子中间制造竞争的行为。认为美国父母懂得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这种想象出自恐惧竞争又总希望从小就有竞争意识的中国人。
  这个故事也没有平等、公平可言。往这方面联想,说好听点,是低估了美国人的道德智商,说难听点,是自己的劣根性在作怪。
  当然故事也可以是另一种编法,三个孩子一起玩。合作才是典型的美国观念。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同意。美国父母也不太可能老是把自己当成仲裁者的角色,不然,美国早不是美国了。哪有这么工于心计、活得如此之累的美国父母?美国父母也觉得孩子没有自己做主的空间?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0-24 23:34 编辑 ]
我们中国历来推崇的谦让美德却让一个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孩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
我总觉得这句话是题眼,作者绕了半天圈子想说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