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震撼到感官刺激

编辑把标题改成:热血震动我的心

施京吾  

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刚好是我进入少年时代,对我来说,我只知道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荒漠化的时代。改革以后带给我们精神春天的是电影,是译制片。已经无从考证改革开放以后放映的第一部译制片是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倒有不少,这里就说《王子复仇记》。  

《王子复仇记》成功当然首先归功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也归功于劳伦斯﹒奥利弗的杰出表演,而更能震撼我那年轻的心的是孙道临的配音,这可真是天才与天才交集。在孙道临高亢、激越的声音中夹杂着年轻王子的犹豫和无助,或许,这正是我们所处那个时代的写照:我们很激动也很亢奋,以为一片荒漠很快将被我们填满生机,却不知道从哪儿播下这一把种子。

“to be in or to be”被誉为世界上最经典的六个字。朱生豪先生在《哈姆莱特》中译为“生存还是毁灭”,电影的台词则表达为“是活着还是不”。我们体会更深的是英雄的悲壮,是倔犟的生长,虽然我们从来都没有清理过自己的思路,从来不知道路该往哪儿走,却无端地坚信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对的,我们总是自认自己是坚强的,根本没有思考过今后将面对如何的挫折,只相信我们会勇往直前,因为时时激励我们前行的是另外一句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于是,在这个充满感性的年代里,我们建诗社、办诗展、成立朗诵艺术团,为自己寻找那勃勃生机。至今,我还能记得电影中王子与母后在王宫里一段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台词:“来呀来,你坐下来,你不许动,我要在你的面前竖一面镜子,看看你内心的最深处。别老拧着你的手,你坐下来让我拧着你的心,我一定拧着,只要你的心不是石头做的。你玷污了贤惠的美德,把贞操变成了伪善,从真诚的爱情的容颜上夺去了玫瑰色的光彩,划了道伤痕,把婚约变成了赌鬼的誓言!”曾经,我是花了大力气背诵这段台词,并且模仿着孙道临的声调。那时的一切总是这样激昂,如此质感。  

日本译制片《白衣天使》中有一句台词:“二十四岁是死了的年龄。”这句话,曾经撩拨过多少少年的心,我们中间许多人是把二十四岁当做告别青春演出的。到了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当我认识到青春并不能为我们收获成片绿荫的时候,我决心荼毒自己的青春,向书本中追索一种更为本质、更加本体的世界。于是,我把青春的记忆都留在了那一年———那正是我二十四岁的时候。

不论如何激情,总是无法阻挡时间的前行。如今虽然还有不少被称为“大片”的译制片引得一片叫座,不同的是,已经不再依靠语言和表演的魅力来打动观众的心灵,带给观众的是强烈感官刺激,这正是“现代化”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大量的镜头、演员的表演不是通过实景的拍摄,而是计算机的合成,可能让观众记得的台词却一句都没有了。倘若我们还想聆听孙道临、邱岳峰、童自荣、乔榛、李梓们的声音,只能沉溺于旧事的回忆中。让历史震撼心灵,或许是个无奈的选择。

《乌鲁木齐晚报》2008年10月30日

[ 本帖最后由 网事情缘 于 2008-10-30 22:49 编辑 ]
““to be in or to be”被誉为世界上最经典的六个字”
网事兄,错啦,应为:to be,or not to be.
原帖由 网事情缘 于 2008-10-30 22:47 发表
倘若我们还想聆听孙道临、邱岳峰、童自荣、乔榛、李梓们的声音,只能沉溺于旧事的回忆中
呵呵,只翻出了乔榛朗诵的《雨巷》。

http://hbcw.hndt.com/bbs/UploadFile/2006-10/20061034454870012.mp3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0-31 22:46 编辑 ]

《雨巷》很好听

俺年轻的时候也非常爱看译制片。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这事不那么简单。审美疲劳哦。
现在看看排球女将,看看血疑,都觉得傻傻地质朴。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汗流满面,脸丢大了啊。

丙凶贴的那个好听啊,那个时候也喜欢他给《叶塞尼亚》的配音,棒极了。

小船忽悠,你现在也很年轻啊,你还小呢,就不要忆旧了。

兮兮兄说的也是,看多了感觉有点木讷了。
即便是傻傻的质朴,还是喜欢看。我也很喜欢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人的配音。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听这段,想起《生死恋》。自由联想。
原帖由 David 于 2008-10-31 22:11 发表
听这段,想起《生死恋》。自由联想。
David 先生说的是这个吗??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10-31 22:51 编辑 ]
网事兄提到的《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当时看了,印象很深的。
谢谢诸兄诸妹。

不太清楚的是,现在的配音是不是还能达到过去的水平了?好像都看原版字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