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连续剧(更新中)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继续剧之一]
三大“英雄”剧

    三十多年来,电视连续剧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生活,好像我们的生活历史就像这些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一天一天过去,那些电视剧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成了那些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我们自己也成了那些电视剧中的一个角色。那些电视剧的情节、人物激动着我们的情绪,感染着我们的行为,我以为这并不仅仅是那些故事和人物的感染力,而是在十年动乱之后人心思定,国家谋发展、民族要崛起所必然的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英雄的喜欢和崇拜成为一种必然。
    八十年代有三部电视连续剧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三部电视剧都是以硬派男性为主角的,所以我说是“武生”剧。这三部电视剧是《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这三部电视剧都是香港拍的,因而是香港电视剧在大陆最走红最有人气的时期,以后虽有一些香港电视剧在大陆产生轰动,但始终没有超过这三部电视剧的影响。
    在播放这三部电视剧的那一段时间,可以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是万人空巷,从各家各户的窗口传出来的音乐都是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至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万人同看一台剧的情景,大家对电视剧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度几乎到了所有人的话题就只有这一个的地步,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忧虑、爱恋、厌恨漫延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所有人的心情都随着剧情的进展而跌荡起伏。
  这三部电视剧中的主角都是男性,而且可以说以后的中国电视剧中再也没有出现这么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形象,无论是霍元甲,还是许文祥,或者是郭靖,都具有一种大英雄的气度和风采,不仅让男人们赞叹,而且也让女人们着迷。许文祥成为了女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男人的标准,成为了她们内心爱慕的偶像,这是一个永远留在生活于上个世纪八年年代的女人们心中和情感深处的美好回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个更有魅力、更加完美的男性形象出现,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女人们来说,许文祥也许中她们心中的唯一,因为即使出现了,那也不再属于她们,因为她们已经过了那个崇拜偶像的年龄。而对于生活于那个年代的男人们来说,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发生在上海滩上的故事,因为上海滩是全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是财富与成功的象征,是每一个男人梦想成真的地方,他们所看到的也许不是腥风血雨的拼杀,而是灯红酒绿背后的爱情故事。
  霍元甲让人钦佩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爱国情怀,当全世界最伟大的园林建筑园明圆被英法强盗所焚毁的时候,当我们回想起租界门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和日本人谈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时候,我们被灼伤的心灵就会想起曾经有一个叫霍元甲的中国武术大师为恢复中国人的尊严所挺起的腰杆,会想起他所倡导的武术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霍元甲所代表的是一种在欺侮中抗挣、在贫弱中图强的英雄主义形象,因此,霍元甲是一个标志,他的行动则揭示了一个真理:只要心中流着民族血脉,气中存着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不会被打倒,霍元甲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霍元甲的这一精神行为让全中国人都为之击节长歌。
  郭靖也许不是一个人人都崇拜的英雄,大家喜欢他也许是因为射雕英雄传中的性格鲜明的侠客群像,也许是因为他与黄蓉的爱情故事。但我们从郭靖身上所看到的也许不止这些,而是在一个特定背景中他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到今天,当过去的生活变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对历史会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会认为古代的许多少数民族其实与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国家,但对于生活于古代华夏之地的中国人来说,东、北、西部少数民族始终是他们所生活的国家的最大威胁,不然秦始皇为何要修建长城?为何有靖康之耻?为何有岳飞、文天详、杨家将这些民族英雄?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能够抵御这些少数民族入侵的就是英雄,就是大英雄,郭靖说到底是一个江湖人士,是一个侠客,但他生活于宋末元初那样一个年代,他感受着那个年代的血腥之气,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灾难,因此他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潜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抵御草牧民族入侵的大漠英雄形象,他对面站着的也许是一个更大的英雄,即成吉思汗,但郭靖在襄阳城的壮举仍然让我们感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青年已经不再关注这些硬汉形象了,不再崇拜这些英雄偶像了,这让我们感到一种精神的失落,或许这是一代人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其实英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崇拜英雄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备要素,没有英雄精神,就不会有牺牲和奉献,就不会有崛起与复兴。

[ 本帖最后由 李光满 于 2008-12-9 11:04 编辑 ]
三剧中,上乘之作是《上海滩》,故事好看、悬念迭起、剧中主要人物性格都是圆的,不是简单的黑白描写,主题歌依旧流行到现在。
《咨三四郎》,《血疑》,《阿信》
《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连续剧之二]
失落在“文革”中的尊严与人性

  “文革”结束后,一批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这场革命风暴对国家和民族所造成的灾难,这场革命风暴给中国人的人性所造成的伤害,以及文化精英们在这场革命风暴中所遭受的精神摧残、肉体迫害和人性扭曲。这里我说文化精英是指那些有较高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的文人们,而对于那些在“文革”中遭受深重灾难的普通百姓们来说,“文革”并不像对某些人评反昭雪那么简单,他们心灵与情感深处仍然笼罩着阴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文革”的结束而结束,因为他们造下的孽债还需要继续偿还。
  关于“文革”的电视剧始于叶辛的一部长篇小说改篇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这部反映上海知青在云南边疆插队落户的电视剧在1983年播出时,让全国观众都落了泪,在“文革”中,中国大城市里哪一个家里没有人去农村插队落户呢?哪一个家里的父母不是对自己十几岁仍然稚气未除、却要奔赴边远农村的儿女们牵肠挂肚、夜夜难眠呢?当已经长大、返城的知青们重温那一段生活,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们在边疆农村所遭受的痛苦,他们的心情能够平静吗?是啊,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可那一段岁月却总是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青春岁月是爱情遭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生命遭到蹉跎。可无论是怎样的生活,那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那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那都是融化在他们血液中的记忆,因而当他们回忆那一段生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是一支难忘的歌,是一支在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是一支高亢的难以忘怀的歌。
  蹉跎岁月过去了,可在蹉跎岁月里留下的孽债却要他们继续偿还,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生命轮回中的必然过程,当我们在十多年后观看电视剧《孽债》时候,我们的心依然感到在流血,一群当年知青遗留在云南边疆的儿女回上海寻找他们的父亲母亲,可当他们踏上上海这块他们父亲母亲们生活着的土地时,他们却感受到了世态的冷暖,生活的炎凉,生活在凡尘俗世的父亲母亲们虽然生活在上海,可上海并不是所有人的天堂,他们曾经在云南边疆遭受心灵创伤的父亲母亲们在上海这个地界也是境况艰难,处境尴尬,他们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儿女,当一群被他们遗留却不曾遗忘的儿女来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看着自己的儿女们带着泪带着失望踏上返回云南的火车。孽债,是那个年代造下的大错,是他们自己犯下的过错,却要留给儿女们来承担。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留不住我的爸爸,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妈妈一个家 爸爸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 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为什么!”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部九十年代播放、影响巨大的电视剧《渴望》,这部电视剧并不是知青题材,却是一部反映经过“文革”、人性丧失后的回归,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阶层人们在文化与门第背后的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但人性与人心毕竟在“文革”结束后已渐渐走向新生,人们不再有宗教般的狂热与冲动,他们在渐渐平复的生活道路上走向了新的生活,灵魂不再丑恶,人性不再压抑,欢乐与幸福开始走向我们,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心灵之中。你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唱的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恩怨忘却,留下真情重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文革”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经历与见证,他们在经历了那场大灾大难后,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平常,却令人难忘。无论是蹉跎的岁月,还是在蹉跎岁月里留下的孽债,或者在那个年代心中的渴望,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当那段历史过去,我们仍须走向新的生活。
这些电视连续剧我全是断断续续看的,不过瘾啊。看得最认真的要数《渴望》了,当年这剧可是万人空巷哦,慧芳成了那个年代最美好的女子。
刀子嘴  豆腐心  丫丫我是土家人
   我的博客http://yaoyaqiong.blog.tianya.cn/
   我的网站http://bingge.16789.net/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继续剧之三:悲惨的人物命运与纯粹的人性美

    “文革”之后,人们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陈旧思维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笼罩着一层政治的阴影。过去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都告诉我们,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直都是受的这种传统教育,即使是在哲学和文学研究中,对人性的异化充满了兴趣,而对陷入命运深井中的人生缺乏关注,对纯粹的人性之美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是对“文革”中发生的丑恶现象的批判,对人性之丑恶的揭露,而没有描写处于悲惨命运中的纯粹的人性之美文学作品,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台湾的电视连续剧《星星知我心》与日本电视继续剧《血疑》改变了我们的这种单一的思维定势,而使中国大陆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星星知我心》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重大灾难后发生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叫王明的普通水果小商贩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其遗孀古秋霞也被查出身患不治之症,在这种状况下,古秋霞毅然决定将膝下五个三到十五岁的孩子送给有抚养能力的家庭抚养,故事围绕着五个孩子的归宿和古秋霞的命运而展开,尽管最后古秋霞仍然离开了我们,五个孩子也有了令人满意的归宿,我们的心却仍然牵挂着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后来五个孩子中的大姐决定将孩子们一一接回重新组成一个完成的家庭。
看完整部电视,我们不仅为古秋霞的坚毅、刚强、慈爱所感动,更为整个社会面对这一悲惨家庭时所给予的帮助和关爱所感动,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社会和人性的丑恶一面,而只有光彩的一面,整个社会对某个深陷困境的家庭所表现的友爱和支持对于我们社会倡导一种和谐与美好的道德追求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更多的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国家实力的提升,关注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却往往忽视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活命运,忽视了普通人群在遭遇重大灾难时的社会求助与人性关怀。生命是平等的,对于社会来说,无论贫富也无论贵贱,都是社会的成员,应该像母亲对于孩子一样呵护关心,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记载了太多的战争与灾难,也记载了太多帝王生活,却很少有关于普通家庭里发生的情与爱的故事,我们平日里对于社会之不平都会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或根本就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看了《星星知我心》之后,我们会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给以深思,为社会中人性的不干净而惭愧。如果把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当作一个大家庭,我们是否会多一份爱心呢?这个社会是否会多一份和谐呢?让我们再听一听那首歌:“星星一眨眼,人间数十寒暑,转眼像云烟。生命的尽头不是轻烟,我把切切的思念,寄托星光的弗远,希望你知道我心愿。”
    《血疑》是一部以家庭伦理和血缘关系为题材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天真善良的大岛幸子,在父亲的研究室不幸受到生化辐射,患上血癌,急需亲人的血液,可她的父母和她的血液都不同,唯有她的男朋友相良光夫的血型与她相符,因此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我们也许是第一次听说血癌,第一次听说白血病,但我们对爱情和亲情一点也不陌生,当这种爱情和亲情与一个悲惨的人生灾难故事和一个扑朔迷离的家庭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人性中的悲悯之情就会被发掘出来,我们就会在一条人性的隧道中一步步追寻美好的情感,寻找极致的人性光环。
    在经历了“文革”的太多痛苦之后,我们的记忆中都充满了悲伤与失落,面对幸子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清纯无暇的少女的悲剧性命运,自然会投去一种慈悲的目光,会产生一种关爱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视剧会在中国大陆产生轰动,让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感动的原因,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爱情与亲情的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和行为。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们都在心底里渴求人间的真情、家庭的温馨、社会的关怀。美好的情感在观赏《血疑》这部电视剧的那一天天展现与爆发,活着是美好的,活着并幸福快乐着才是最美好的。
    《星星知我心》出自台湾,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这部电视剧中倡导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血疑》出自日本,而中国人心中一向有仇日心理,广大观众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与民族的狭隘心理,关心和同情剧中人物,因为那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文化。因而人类所具有的纯粹情感会感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人们,具有地域和时间的穿透力与感召力。
霍元甲、黄飞鸿··都是中国人贫弱时集体意淫的结晶。他们的真实生平里,根本没有那么精彩。
借助武侠来意淫,是当今一大奇观。郑伊健饰演的霍元甲里,居然把大刀王五变成了他的师傅。不过,王五确实是顶天立地的伟男子,极其悲壮,看完叹息不已。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前段时间看了一集《渴望》,还能看的津津有味,呵呵
呀,小绿居然看刘慧芳。我早先也没看全的。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连续剧之四:琼瑶纯净缠绵的爱情长歌

  在中国三十余年的电视剧历史上,金庸和琼瑶搏得了最多的粉丝,他们的小
说和用他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至少已经影响了两代中国人。金庸刻画了一批豪气
干云的英雄侠客,琼瑶则描写了一批纯情缠绵的才子佳人,一个是武侠剧的巨匠,
一个是爱情剧的高手,一个让人英气勃发,一个让人情意悠长,却都让人如痴如
醉,如中蛊之惑,如着魅之迷。
  琼瑶以自传体长剧《窗外》拉开她数十部长剧的序幕,《窗外》既是一扇人
生之窗,也是一扇情感之窗,我们从中看到了琼瑶那细腻、清远、浓厚的情感之
笔浓墨重彩、大肆渲染的爱情序曲。以后,琼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舞台,一批生
活于深宫内院,豪门大宅中的才子佳人们纷纷上台表演,他们或是皇家公主,或
是富家小姐,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品味有情调的小姐太
太,他们过着基本上是丰裕的生活,追求着极致的爱情理想。
  琼瑶以自身对爱情的多方面体验而构思着一个个乌托邦似的爱情故事,剧中
人物所经历的爱情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又确实是我们梦中所向往所追寻
的那种古老而又有趣的情感生活。她那让人陶醉让人销魂让人入痴的爱情境界已
经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天堂梦幻,而变成了人人可求可及的现实世界,大家可
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和追求。
  在水一方,一帘幽梦,庭院深深,烟雨蒙蒙,青青河边草,聚散两依依。除
了还珠格格,琼瑶作品的题目都带有哀伤、落寞、冷清的情调,既不是虽与世隔
绝却生机勃勃的桃花源,又不是虽青灯木渔却精神健全的佛门,那里有激情,有
欲念,有男欢女爱,有华服豪宅。那些发生在台北、香港、上海、北京的故事,
无不浸透了少男少女的好奇与执着,不无流淌着痴男怨女的沉沦与追逐。那是一
种人人梦想的情怀、情感、情调,却偏偏被琼瑶捕捉到了,她将这种种精神的情
感的意念的现实的东西摆设到了一个雅致、清纯、文气的环境中,搬出一些古代
的现代的服饰、家具、语言,让他们生活,让他们享受,让他们痛苦,让他们表
演。这就是琼瑶的爱情长歌。
  刚刚从“文革”中走过来、生活在大陆的男男女女一向都只知道泾渭分明的
阶级与阶层,只知道非红即黑的道德观念,从未想过在灰色地带,在积极与消极
的情绪之间存在着一种美好的情感与梦想,一旦接触到这种看似浅薄与苍白、一
向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既好奇又害怕,可他们喜
欢这种表现人性中最美好感情的东西,他们喜欢这种大胆追求纯粹爱情与婚姻的
表现,因而他们的情感不能不被剧中人物所俘获,这就是他们长期喜爱琼瑶作品
的真实原因和内心因素。
  不像金庸让我们记住了许多性格怪异的大侠的名字,没有几个人记得住琼瑶
作品中痴男怨女们的名字,可琼瑶作品中的那种情调,那种氛围,那种感觉却无
时不在感染我们的情绪,激动我们的内心,冲撞我们的情感。
  当时间进入21世纪的时候,琼瑶仍然没有放弃她那捕获人们情感的套路,
还珠格格不仅让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们想起了她,而且又让新世纪的少男少女
们成了她的粉丝,而且这些新人们更加狂热,他们不仅喜爱而且崇拜,然而有一
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新一代人不像老一代人那样轻松不足而严肃有余,他们不
再那么凄凄惨惨戚戚,而是欢欢喜喜嘻嘻,也许是因为琼瑶早已经过了那个年龄,
进入老年的她则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新的舞台,这个舞台上生活着一群活跺乱跳的
年轻人,他们活泼而开朗,阳光而清纯。
  相信琼瑶会继续搭建一座座舞台,她的那份情不会老去,她的那份爱也不会
淡去。她作品中的那些让我们流泪的故事和人物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
们生命的一部分,陪伴我们的记忆。
  感谢琼瑶,感谢她为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带来的纯净缠绵的爱情长歌。或许因
为她的这段爱情长歌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纯净透澈起来。

留在记忆中的电视连续剧之五:金庸武侠剧中的侠之大者

  很多文人包括王朔这类还有点名气的文人都骂金庸,说金庸不学无术,以图
从金庸的指甲缝里捞点饭吃,有人说这是文人相轻,我不这么认为,我以为这是
一种无聊加无耻,通过骂金庸、骂鲁迅,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显出自己比金庸高
明,比金庸有学问。我可以肯定,当这些人死了,从记忆到文字都被消失之后,
金庸的小说仍然活着,而且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金庸的小说,金庸笔
下的那些侠之大者活在读者的心中,它是一种通俗而文学的东西,是一种雅俗共
赏的东西,这种东西自有它旺盛的生命力,自有它存在的根基,自有它蓬勃向
上的土壤。
  尽管中国武侠小说具有悠久的传统,有封神榜、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作品
存世并长久流传,可它始终是文学中的旁枝末流,无法入大雅之堂。自金庸始,
武侠小说进入了中国文学史的正题,成为主流,武侠小说自此成为了我国民族文
化中的一大奇皅,精彩而灿烂。当前研究金庸武侠小说者众多,已经形成与“红
学”、“敦煌学”等等量齐观的“金学”,相信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长久存世并
流传。当然现在评价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成就还为时过早,毕竟这些作品尚未经
历史检验和筛选。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武侠剧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大陆都被观众热捧,
而且长盛不衰,许多作品被多次翻拍,每一次翻拍都会引发人们对金庸武侠英雄
的崇拜热潮。尽管这些电视剧在变换了表现形式后已经失去了一些精气神,失去了一些
想象的空间,失去了一些意会的境界,特别是失去了“武侠”中“武”的精髓,
而只剩下“侠”之大义,可仍然有许多精彩之处,也有很多令人失望、愤怒和
无奈之处。但金庸作品中那些侠之大者,那些走向极致的英雄侠士们的形象依然
奕奕生辉,依然光彩夺目,依然令人回味。
  金庸武侠作品大都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朝代更迭和转换
的关键时期作为作品的大背景,汉民族、金、辽、西夏、波斯、大理等民族和国
家逐鹿中原,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交锋与交融,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各个国
家、各个民族的英雄侠士们纵横捭阖的侠士精神才能得以展现,他们精湛的
武功才能得以尽数展示。这正体现出每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危机和灾难时就会
产生大英雄大豪杰的规律,也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侠之大者才会挺身而出,成
就一番事业。而那些有意隐去历史背景的武侠作品则无法体现这一武士精神,因
为侠之为侠,首重国家、民族和人民之大义,失去了这一精神内质,则只会有侠
之小者而无侠之大者。
  金庸武侠剧作品中的侠之大者往往被“大”到极致。首先是他们的武功不仅
高,而且其武功都堂堂正正,刚劲有力,裂石惊天,气势如虹,一派宗师气度和
大丈夫气质。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萧峰的大力金刚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都是走
的刚猛的路子,张三丰、任我行、谢逊、南帝、北丐、老玩童、风清扬、张无忌、
令狐冲等尽管有着种种际遇巧合,却都是顶天立地的武学宗师,他们把武学的
“武”字发扬到了极致,成为高山仰止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武学的
“武”字才有了气势和力量。金庸在表现这些武学大师时,也采用一些极端的手
法,安排一些极端的场面,让这些武学宗师尽情展示他们精湛的武功。如萧峰在
聚贤庄力战群雄和在少林寺以一敌三的场面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杨过在襄阳一
战中的神勇场面让草原部落的英雄们落魄丧胆。金庸武侠中的英雄尽管有高下之
分,却是各有绝学和绝招,绝不雷同。
  金庸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将他的武侠建构了一个体系,各个门派,各种渊
源,如何创派,如何相承,如何光大,各有来历,因此在一个虚拟的英雄世界中,
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现实社会的影子,好像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群侠客如此这般的
生活过,特别是对于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逍遥派、华山派、古墓派等派武
功门派发展过程的描写出神入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感,有如历史的重现。而
且对于喜欢武侠的人来说,更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断续的非现实的武侠世界中拼凑
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构成图和武侠英雄传承谱。
  当然金庸武侠中的英雄,绝不是仅凭过人的武功,像萧峰、杨过、郭靖、任
我行、谢逊这些大侠并不仅仅是武功高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
精神力量,是他们在重重矛盾心态中所选择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结局或悲或喜,
他们之所以能够震撼我们心灵,绝不是单靠他们的武功,这就是侠之大者的“大”
之所在。也许我们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矛盾心态有深
刻印象,那么我们就能理解萧峰在面对“大辽”与“大汉”的选择时产生的矛盾
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悲剧命运,我们就能理解杨过面对父亲杨康之耻与郭靖
之仇的矛盾心理,令狐冲在面对师傅岳不群的奸诈行径时始终不忍弃之而去的矛
盾心理,因为是侠之大者,所以他们必然在世俗中经受更多心灵的煎熬。可最终
他们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更为侠者的精神和荣誉。当萧峰最后跳下长
城外山崖的时候,当杨过带着绝世的“销魂掌”为爱情而跳下绝情谷的时候,当
谢逊在经历重重劫难、看清世事皆空、翻然顿悟地决定留在少林寺
禅修的时候,当我们最后得知郭靖与黄蓉坚守襄樊、在大宋亡国的最后一刻与襄
樊同归于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侠之大者的真义,侠的真义是一种毅然的选
择,是一种慷慨的行动,是一种生存的结局或生命的结束,是给人们留下的一种
感叹和追忆。
  金庸作品中的武侠英雄具有复杂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他们绝对不是传统意
义上的反面角色,也是不是令人厌恶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正是证明了生活的多样
性和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周芷若、慕容复、欧阳峰,杨康,成昆,丁春秋,岳不
群、东方不败等等,这些人物同样是武侠群雄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只因为这些人
的经历和个性造成了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也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金庸的
武侠世界更加精彩纷呈。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这些人的存在是正邪之分,其实是
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命运、性格、经历都是造就一个复杂世界的因素,现实是
这样,历史是这样,武侠世界也同样是这样。
  从电视连续剧角度来看,金庸武侠小说被改编后,在香港和台湾有部分正剧,
也有一部分属于“大话”的成分。而大陆则全是正剧,力图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意
图,尽管有一些改动,这些改动也引起了读者的反对,但总体来看这种再创作仍
然是成功的。无论是在已经大获成功的《射雕英雄传》的翻拍,还是《神雕侠侣》、
《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印象。虽然观众已不像前
些年那样的万人空巷,但收视率仍然很高。
  金庸的武侠英雄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这些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已经进
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
是很少见的。相信金庸的作品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抛弃和淡忘,而会以
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加以推广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