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买幅字挂着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1-7 18:56 编辑

回应王达三:用不了多久,中国人就不会写汉字了

买幅字挂着
——书法艺术市场刍议

    喜欢耸人听闻的余杰,称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摇头丸”,惹得书法界一些人群起而攻之。我倒认为他说的有些道理,因为他至少说对了一半:书法有精神慰藉的作用,并且事实上还真可以使人上瘾,非常具备文化消费品的特征。至于是不是精神鸦片,会不会使人中毒,从而祸国殃民,历史上和现实中并没见到有什么例证,这一点他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清楚。
   
    书法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大概是国人的共识,说不定它还有点精神上的解毒作用。比如被权力毒害过深并最终抛弃的老干部练练书法,会暂时忘掉烦恼,有助于修身养气、延年益寿,还可以通过其过程参禅悟道什么的。但医疗效果却不能过分夸大,它替代不了医药和体育锻炼,它能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愉悦——赏心悦己而已。

    所谓字如其人,首先是人做到了什么份上,比如李叔同把字写的逐渐没了烟火气,那是由于他个人的宗教修养到了那个地步,并不是书法的神秘作用影响到了他的人生境界,最后他写下的“悲欣交集”四字绝笔,真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感慨。齐白石的高寿也并不完全在于他经常书写“多寿”、“仁者长寿”所得到的心理暗示,而是时代和他自身内外的多种因素使然。吴昌硕实践在前,陈师曾劝诫在后,从而成就了他的那种大俗大雅、大拙大巧的艺术风格。晚年时,由于籍贯的特殊性,政府及文化界给他的各种待遇和巨大荣誉,也对他保持生理和艺术生命的健康旺盛有着明显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人喜欢写字爱好书法,其实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相信这与人生来喜爱涂鸦有关,每个小孩都喜欢乱画,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抛开书法与中国文人画西方抽象绘画的关系不论,那种毛笔蘸着水墨在纸上写与画的感觉,就我个人的体会,其美妙的独特快感是没有什么其他材料可以比拟的。至于书法与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都有着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方面的理论专家多有高论,我无法全否定,也不想去证明。我想要说明的是:用毛笔写字的确会使人着迷、上瘾并难以戒掉。近代政治文化大人物如康有为、陈独秀、鲁迅、胡适等等,革命家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都终生与毛笔为伍,翰墨生涯、书法情结深入骨髓,作为工具的硬笔对他们仅是工具。

    尽管写毛笔字在初期练习时可能是痛苦的,但入门之后瘾头会越来越大,这倒与抽烟、喝酒的过程颇为相近。近现代的中国美术界,革传统绘画命的高潮此起彼伏,可惟独没人提出要革传统书法的命,即使刘国松的“打倒中锋”,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也都指的是绘画,而与“书法”和“毛笔”无关。看来书法传统真有点千秋万代固若金汤的劲头,这可能多少与它本质上的工具性和艺术上的边缘性有关。不过我们还真不能误认为它有什么金刚不坏之身,因为历史上曾有过重要的权力人物提出汉语彻底拼音化的改革,并已形成过完整的方案,差一点就要了方块字的命,使中国书法寿终正寝。因为主事者的一些偶然因素,使汉字逃过一劫,最后仅仅进行了简化。其实汉语拼音化在当时,即便是现在说来,对于我们来说是大福还是大祸都是不好说的,韩国的例子在那儿摆着。但是美学财富的流失则是不可避免,其实在秦始皇用小篆同一文字已使汉字美学流失了不少。拼音化的流产使书法得以继续存在,保住了一项国粹。现在搞书法的人在庆幸之余,也就不论它在宏观意义上的好坏对错了。

    中国书法免掉了灭顶之灾,或许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谁敢保证强行制止了我们由来已久的毛笔书写之后,复古癖的热情反弹会产生怎样疯狂的结果。看看现在,数字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一点都没影响年轻的中国人,甚至是所谓的新新人类使用毛笔调遣“繁体字”、“古文字”进行书法创作的热情,传火之薪就如同一条环型的巨链,根本就不需要搭建任何对接平台。诞生没多少年的书法高等教育方兴未艾,目前全国已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书法专业,每年都毕业、招收成千上万的书法专业学生,书法办学和招生数量还在呈直线上升态势。“书法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位级量也在不断增加,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写书法不会上瘾成癖,全社会没有在发书法的高烧,这种社会现象又能做何解释?我相信这些读书法专业的大学生,起码半数以上是真正喜欢书法的。不过即便有少数是不自愿的或完全不喜欢的,也不排除他们耳濡目染之后,将来也在书法产业内外经常出没,而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有所作为或帮助。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是构筑未来书法产业框架的重要力量。

    书法在中国有着非常良好的社会存在基础,即使它(手书的)已退出了现实的实用性领域,但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字崇拜的巨大历史惯性和个体长期养成的书写习惯,都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退。书法仍然会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滚滚多元文化洪流中的一元。而寻找到市场中的准确位置,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经济产业,则是书法继续向前发展、保持新鲜活力所必须的、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它的生存前提。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书法正在变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作为艺术行为的书法,而没有包括很多与此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因为它们早已形成了各自的产业历史。近几年铺天盖地的各种书法展览,无数精粗不一的出版物,大小拍卖会上清脆的落槌声,都无不在说明着书法这一新兴艺术产业的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精神变物质”是当代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既然当代书法是一项有着众多参与者的社会活动,书法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就会成为我们当代文化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十几年的摸索中已逐渐建立起了自己一整套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它的投入、产出和流通、消费已开始有了业内规范,你要进入,就必须符合它的准入规定,按游戏规则行事。否则,你就是皇帝的女儿,有着西施的模样也不好嫁。不过别担心,对于传统书法这一同传统绘画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千古尤物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它会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永远的主要角色之一。

    传统书法进入商品市场之快、市场价格走势之好,已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有谁能相信,启功先生一幅仅两平尺的四字书作,竟会在二零零三年嘉德秋拍会上卖到十一万的高价;而他老人家一张四十二平尺的横幅行书,五年前就创下了四十三万元人民币的当代书法拍卖价格纪录。真真叫人叹为观止!

    同中国的其它新兴文化产业不太一样,书法是被迅猛的商品大潮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之下卷入市场的,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斯文矜持。是的,谁都会想到书法可能值钱,可谁也不会想到当代人写的的字会值那么多钱!

    如果仅从拍卖会上成交情况看,或听很多书家口述自己作品卖出的黑市价(相对于公开拍卖的纳税价),你会以为书法真的业已发展成了一个羽翼丰满,闪着金光,开始下金蛋的黄金产业了。事实上,正在形成之中的书法产业内部,远远不是象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光明鲜亮、充满美好和希望,当然也绝不是一无是处。这是一片崭新而又古老、肮脏而又纯洁、保守而又开放、死气沉沉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奇异生态环境。一方面是俗书大兴其道,有人日进斗金借此暴富;另一方面是“书法”被埋入尘土,那些追求艺术的人快被饿死,“礼崩乐坏”不复整治!但这不是书法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任何艺术本身的内在价值都左右不了市场价格,这倒充分体现出了书法作为艺术和商品的双重边缘性特征。

    书法人群中最早登上市场舞台的是一些有着各种头衔的真假名人,紧随其后的是一些江湖骗子,各路闲杂人等,“真诚”这条基本的商业规则在书法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可以说,由于某些先天的不足,造成了今天书法市场的畸型发展和奇形怪状,并且短时期内看不出会有太大的改变,市场仍将是这些“名人”的天下。虽然说这对大多数真正的、诚实的书法家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我不得不说,这也应该由他们自己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你还在扮演“清高者”角色的时候,那些冒牌书家们早已进入了市场,占领了山头,并将水彻底搅浑了。市场混乱局面一旦形成,没人可以拯救,在此基础上重新洗牌并建立新的秩序只能是一个神话。

    既然市场的现实已经是如此这般,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步。好在现代文化时空包括艺术市场在不断被迅速切换,新艺术思潮汹涌澎湃,后现代的大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所有的迷信都将被打破,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最后都将被解构。书法也早已成为了现代艺术解构的对象,但解构不是消灭,恰恰相反,它的艺术价值在摆脱实用后,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书法宣泄抒发感情、慰藉心灵的作用,以及欣赏和创作一体化的倾向,正是忙碌焦躁,神经被高节奏工作生活所折磨的现代人所需要的精神调整或休闲手段。书法家应做的事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放弃对确定的艺术目标的追求,无论传统还是现代,要真正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不亮明天也会亮。

    白天上班,晚上没事。闲来喝喝茶,聊聊天,买幅自己喜欢的字。或悬之于素壁,或藏之于匣底。经济既承受的起,偶尔“吃药”也没关系。只看水平高低,不管名头大小,赌的是自己的眼力。不去大拍凑热闹,常从网上找新人。深山寻宝、沙里淘金,真正享受“发现”,感受“意外”的乐趣。——这是我勾画的乌托邦书法收藏者的标准像,也是一些纯粹的工薪族艺术爱好者的实际行为。由于经济势力所限,他们只买好的,不买贵的。我们的书法产业结构中,现在缺乏的正是这一人群的数量,这个阶层应成为书法收藏主体的中坚力量,而不该由挥金如土,大肆进行炒做的暴发户来坐庄操纵市场。也只有这样的人群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书法收藏才会健康发展。其实,这些人无须有意培养,他们的大多数就在书法家自己庞大的人群队伍之中。中国书法爱好者社会群体之大到什么程度,谁都无法想象,这是一种宝贵的可以内部自足的体系,其资源优势其他艺术产业无法与之相比。你只需要放开视线扫一下,与圈内的人对视一下,说不定就会有相互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感觉。用心关注一下当代书坛中青年,就在你的周围,其中肯定不乏才华横溢、有真水平而无大名气的作者,且由于年轻,多为工薪阶层或低收入的贫寒之士,作品价位低的令人难以置信。用经济的眼光看,这才是真正的“潜力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个牛气冲天的“黑马”来。

    收藏本身是一种带有赌博色彩的游戏,或者说是一种高雅的投资行为。究竟把高雅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投资放在第一位,这之中会产生行为上的巨大差异,从而带给你不同的精神收获和物质收获。对此,考验人的既是眼力更是心力。




杨林
2003 12 17
小可虽写字如搭火柴梗,然寒舍中如挂字画,那是给那书画家面子。啥“名家”、“大师”的,如不入俺朦胧醉眼,白送也不要。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书法,本身还是值得尊重的。书法与书法市场,在我眼里是两回事。至于“摇头丸”之论,不过哗众轻薄之语,不值一哂。
我是不买字的,家里挂的书画,均来自友朋馈赠。我不问好歹,友情为重。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1-8 13:05 编辑

很想看一下老范的火柴梗体,无论是一种什么形式,只要是真正自己的风格,我都会很佩服,因为这既需要勇气,还需要修养和才气。 2# 酱香老范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1-8 13:04 编辑

小文当年也是应景文章,一半是为市场煽风点火,一半是赚取稿费,只是力求做得光明磊落一点。俺知道一己之力也无法澄清污泥浊水。其实当代书法如果没有市场,就只剩了一回事了,完蛋!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说你眼里的书法与我眼里的不一样,目前书法作为视觉的艺术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标准。小文有些观点时效一过就显得殊为可笑,即使当时也是一厢情愿的成分多。泽兄家里有挂字,正是书生本色体现,不看也知道俗不到哪里去,不俗的人写的字一定会不俗,这是我眼中过尽千帆的结论,我觉得逻辑上也站得住脚。 3# 周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