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秋游山西影像

秋游山西影像
跟随朋友组团去了山西,行程中拍了一些照片。
手中的卡片机不够给力,只有一块电池,又要多给同行的朋友留影。
好在一路上说说笑笑,很是开心。
现在陆续放上来,跟大家分享这秋日之旅的快乐。



进入了平遥古城,高耸的城墙所带来的森森古意恍若隔世。


就要登上城楼了,记录一张。
导游说,左侧求财,右侧求官,中间两样都要。
我直接选择了走中庸之道,是不是很贪心呢?



四下瞭望,一个个精致的院落美不胜收。
哦,那边的楼梯上有人在抬东西。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古人的日子似乎要比我们艰难得多,那真是典型的低碳生活啊。



在纪念碑前,给同行的大姐留个影。


转贴一些百度的资料: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
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

在平遥县署门前,给同伴拍上一张。
导游介绍说:
平遥县署是我们在山西平遥古城游览的第二个景点。平遥县署占地两万六千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尚存的保存完好比较罕见的一座古代衙署。县衙内各种院落互通,功能也相当多,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大部门齐全。还有宽敞的广场和花园,戏台、食堂,磨面房等设施也是一应俱全,犹如一座小城。


如老人般伫立的汉代古槐,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院内有一亭,坐亭内,垂柳游鱼,甚是清雅。请朋友为我摄影留念。


好雅致的地方,真想在这里居住下来。
游人太多,也很难选择角度拍到太好的照片,为同事们拍的纪念性照片就不放了,以后写文章纪念吧。
我们来的也不凑巧,路上耽搁了,没赶上民俗表演。看网上驴友们拍的照片,还有县太爷审案的情景再现呢。
印象最深的,是大堂上的一副对联,我记了下来: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明白如话,却是为官与为人的至理名言。
柴进一介百姓而已,但希望天下官员以此为座右铭,时时警醒。

按照导游的安排,我们去了协同庆:中国钱庄(票号)博物馆


大家围观的就是钱庄的地下金库,据说在当年防守极其严密。除必要的通道外,仅有一个天井与外界相通。需要取钱时,需把汇票放在吊篮中吹入天井,下面的守卫根据汇票放入相应的金银。提款二字由此得名。


进入通汇天下,里面是古色古香的柜台,专卖金元宝,买了就有进入地下金库一观的资格,想参观金库的朋友纷纷解囊。


跟着不参观金库的朋友们走到后院,有朋友突发奇想做了这个动作,大家大笑之后,有样学样。呵呵,这真是钻到钱眼里了!


走出钱庄,客栈外小憩,寻找某种怀旧的感觉。


古色古香的客栈,金发碧眼的老外相对无言。
莫非是穿越了?

从平遥出来,到在太原休息一夜,第二天去了五台山。
在山脚下这个庄园吃了午饭。
这里的景色好美,秋风入怀,倍增凉爽。
同伴感叹:居住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真可以多活二十年!


上山之前,驻足小憩。
这两位老哥忙着抽上一支香烟。
导游提前言道:山上严禁吸烟,一旦被发现了,是要不讲情面直接拘留的。
没办法,现在先在这里过过瘾了。


这边山林葱郁,好生壮观!
等车上山的朋友们,脸上充满了期待。


五台圣境!
坐了近半个小时的车,终于到了。


有灵性的山啊。
忽然想起了清代大家李渔
为简寂观撰写的名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 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随导游进入了菩萨顶(又名真容院)
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据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塑工安生前来雕塑。一天夜里,文殊显圣,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


特别喜欢这座宝塔。游人太多,我拍的不好。这张是我朋友相机里面的。


导游在向我们介绍庙内的大锅院的来历。倒是同行的老赵哥吸引了我。不知什么时候,他抱起了一只脏兮兮的小猫,低眉善目,一片关切之情。


大锅院的介绍:
大锅院,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寺庙内,该寺内南房中因置四口大锅而得名。这四口大锅分别为明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铁锅一口、明万历三十九年铸造的铜锅一口,清嘉庆十二年铸造的铜锅两口。其中明万历二十九铸造的锅口沿直最大,为2.04米,高1.15米。铜锅的主要使用时间为每年六月法会期间、届时整个五台山黄教僧人齐聚菩萨顶,举行重大的法事活动。另外每年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菩萨顶施舍粥一天。大锅院各锅全年共计使用26天,即正月3天、四月5天、6月10天、十月3天,腊月5天。


这锅可真够大的,里面有人扔了不少硬币纸币,用以祈福。


在宝塔面前,请朋友为我拍照留念。

寺院依山而建,仰之弥高。



菩萨顶山门外牌楼上的“灵峰胜境”,合掌留影
。这四个字和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一样
,都是康熙老佛爷亲笔题写的。



途中美景处处,令人目不暇接。



远眺白塔,真是赏心悦目。
贴一段资料:
在五台山中心区有一座拔地而起,令人神往的白色建筑,俗称大白塔,它建在塔院寺内,是五台山的象征性标志。
  据《程雪楼集》中记载,今天看到的大白塔建于元德五年(1301年),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修建。
  塔是梵文的音译,读作:浮图;意译为:坟。它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埋藏释迦牟尼舍利建筑物,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火化后生成八万四千颗舍利,被八国分去,过了200年,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经历战争的残酷,皈依了佛教,从八国索回舍利,建塔八万四千座,每座下面有一枚,分布在大千世界,中国有十九座,大白塔便是其中的一座,所以此塔也称作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解放前有人把白塔说成是神造的,也有人说是从印度灵鹫山飞来的,给大白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成为理想的还愿场地,也是诸多地区信徒们朝拜的最佳地点。

出山门下行不久,遇一巨大的“佛”字。
导游说:闭目前行数步伸手摸到佛字的下端,便是有福之人。
同伴们纷纷仿效,引来笑声一片。
我在“佛”字下,合掌留念。


昨天 11:16
沿石阶而下


去公厕的路上,见有“鲁智深山门演武旧址之碑”,大喜。
可是这旁边的财神是什么意思?


往前走,按安排计划进入显通寺游览。

白须赤脚老僧平静地走过我的镜头,目不斜视。
这份安然令人感动。


显通寺,到了。


寺内的钟楼,挑檐飞角,玲珑有致。


两只嬉闹打斗的小狗吸引了这年轻僧人的注意力。



“阿弥陀佛,不要打了,以和为尚吧。”


劝解不成功,僧人反而笑了。
旁观者说:无论它们打得再狠,过后还是好朋友,呵呵。

寺院内,一只残疾的猫咪,平静地卧在地上。


墙壁上,隐约可见毛主席的画像。
导游介绍说:文革期间,僧侣们为了防止红卫兵烧毁寺院,特意在墙壁上画上了毛主席画像。



听着悠远的梵唱,心有所感,在这里居住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




铜塔和铜殿之前,请同伴为我留影。


处处可见极其精美的砖雕,真是美的享受。





介绍文字:
显通寺铜塔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显通寺大殿前。显通寺是五台山佛寺的元老,传说筑于东汉,北魏扩建,寺内现存的建筑群诸多是明代作品。两塔铸于明代(元1368-1644年),原有五座,象征着五个台顶,人们至此朝拜,犹如登上了五台山。现只存两座完好无损。据考证,大殿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七月初九日铸成,取名“多宝如意宝塔”。东边和的铜塔是显通寺僧人胜洪等出钱,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铸成,取名“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双塔形制栅,十三层,均高8 米,须弥座塔基。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镌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相传康熙帝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两铜塔造型特异,是由楼阁、亭阁、覆钵三种形式组合而成。亭亭玉立,玲珑剔透,为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精致秀美,巧夺天工。

出显通寺,沿斜坡下行。
路边,盘膝而坐的苦行僧静默无语。


白塔寺外,好一番开阔景象景象。
与同伴四下走走。


这个亭子里面是一块石头。
是的,就是一块石头。
无碑文,无说明,不知何意。
请朋友为我留影。


路边的野花娇艳动人。
秋天里,它们依然在顽强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我也来指点江山一番!

当晚在山脚下简单地休息一晚。
早晨起来,空气清新,景色尤美。


大家跟随导游来到黛螺顶下,这里有1800个台阶,有诚心的人需要登阶而上,也可以选择掏钱坐索道。



我选择了爬台阶,上去之前,请朋友为我留影。


相当陡峭的台阶,向下看,双腿直打哆嗦。
没办法,我是有点恐高症的啊。
途中有老僧一边叩拜,一边清扫台阶。

途中景物,宛如仙境般,令人沉醉。



到达黛螺顶,入寺之前,为朋友拍照留念。
那位跪拜的女居士,从山下一步一叩首,其心志之坚,令人赞叹。
祝愿她心想事成吧。
导游介绍: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这是寺院内的西方三圣殿。
最近在看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这位高僧大德的题联。



五方文殊殿外。



走出寺院,依旧循原路下山。
招揽生意的山民旁边,坐着乖巧的小猴儿。


为同行的女伴来一张,呵呵。



在这里许个心愿吧,祈求家人幸福平安。


就要离开山西了,应同伴的要求,拍下他与导游的合影
在此,谢谢这位辛勤的导游。
能在一起相处,是缘分。
【THE  END】
10楼,好一个大和尚。让人想到大悲寺的僧人。
跟随官人的视角游山西
闻道朴园富简篇,辄思耋学效前贤。何时许我嫏懁至,寝馈巾箱住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