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无语了,跟着老童一起投降,泽雄也投降吧,李苗太强大了。
猪头猪智慧 发表于 2012-1-10 14:56
呃,厚臉皮無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说两句。
首先说说引用周国平的文字为什么没有标明作者。
我自己知道没有标明作者,而且我也知道老兄那双不算稚嫩的眼睛会发现的。
为什么我还不标明?
前面老兄数落了李某的一些低端才能,似乎言下之意,老兄有更高端的才能。可是我在上面某一楼看见的是:
小说就是编故事,小说离不开故弄玄虚。小说的优劣高下从来不取决于你给他归上某个“历史性、思想性、哲理”的类别。连这都不懂,就是连小说的门儿都没摸到。
这个让我很吃惊。
原来老兄所谓的高端才能就是指编故事的能力。没有故事可言的小说我读得不少,可是从来没有人说那是低端小说。你要我举例多少,我就可以列举多少。在我看来,编故事的能力才是低端才能。不好直说老兄低端,所以就找了一段周国平的文字,意思和我想要表达的差不多,稍加修改,贴了上去。给老兄一个暗示,同时留了个破绽,好让老兄轻轻松松可以反驳。既然是偷来的东西,就要偷得老实,于是括号也不放过。
果然,老兄发现了破绽,凭借灵敏的嗅觉,知道那是百度来的;也注意到了暗示,于是不再说不会编故事的小说不是好小说,改说李某的小说和现代意义上无故事的哲理小说不沾边。
“把陀氏的对话与李敖的对话自行对照一番,如果你能结合具体例子,归纳两三条共同处”
这个不难,稍后看我例证。
“小建议,老弟日后与人讨论时,最好在帖后标注一行字,------本帖没有过度参考百度百度、谷歌公司”。
这样太刚性了吧。如果我参考过大英百科全书,那到底算原创还是抄袭呢?如果按照原创的文字占总文字的比例来计算,老兄推崇的《管锥编》原创度只有10%。
看这意思那是非要搞文学不可了。

顺便说一句:李敖的小说实在是太差了,为它浪费时间不值得。
“前面老兄数落了李某的一些低端才能,似乎言下之意,老兄有更高端的才能。”
——李苗,确切地说,这是你的眼下之意,不是我的言中之意。
你对我“小说就是讲故事”的说法极为不解,好像逮住我什么把柄似的。快,去搜索E·M·福斯特一本名叫《小说面面观》的书,该书第二章,就是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我读这本书,都超过二十年了。一点小小的文学常识,瞧把你愣的。附带一说,福斯特先生也是可以算成现代小说家的。
欲谈论小说,腹中没有至少读过十万页真正算得上名著的作品(意思是,《北京法源寺》不能算),是不行的。小说的肌理和精髓,不同于其它学科,你不能试图通过若干概念来领会它,你得与它厮磨够了,积累了足够多的感慨、困惑和心得,才可以谈论它。
别的问题我就不感兴趣了。发现你那点小破绽,哪还需要灵敏的嗅觉。你可真会给自己打气。
本帖最后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12-1-11 22:22 编辑

32# 李苗

李苗,周泽雄写“低端”那个回帖是四天前的事情,指出你的回帖有呛鼻的百度味,你怎么不说留个破绽?我昨天搜出你的破绽,你在下面回帖为啥没说留破绽?

你在本论坛留多少破绽了?

懒的说你违反版规,本来转别人的东西没啥,为啥不能大大方方的表明出处,非得留个破绽?你留破绽的同时,也给诚实和人品留了破绽,这么泡论坛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在方法论有个疑问,双方争论时,免不了引经据典,那么,有人举书上的例子,有人举百度上搜来的例子,为何后者是不对的?

为何?
参加交流
在方法论有个疑问,双方争论时,免不了引经据典,那么,有人举书上的例子,有人举百度上搜来的例子,为何后者是不对的?

为何?
菜农 发表于 2012-1-12 00:11
引经据典当然可以,但举书上的例子,不能装得像是自己创造了那个例子,不能装得那本书不存在。同样,举百度上搜来的例子也可以,但明明照抄别人的话,不能装得像是原创。

OK?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
参加交流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
菜农 发表于 2012-1-12 10:07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这是万能评论,谁都反驳不了的跟帖。

抄下了,备用。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有刀不学好,那是个病句,用在哪儿都病得不轻~~~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12-1-13 14:59 编辑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是指不在抄袭是否的问题,而在于百度信息比书本信息的可信度差的问题。

我问的是这个问题,当然希望看到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有刀解释的是另一个问题。

我的看法如下,不一定对。
我们的知识载体在变化,书本正在从纸质的形式转向电子数据的形式,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新问题。
1、从目前来讲,纸质书本的正确性高一点,因为,纸质书本的出版,一般经过多道编辑检查,可信度高一些,而百度上搜来的信息,几乎是网友自己上传的,这样,我们不信任百度的知识是有道理的,这个方面,我还同意对方的意见。
2、但从长远来说,知识的载体终究要电子化,(纸质也不会消亡),如果对百度偏见,不符合技术进步趋势。
3、有人对纸质书偏信和对百度的鄙视,其思想根源来源于“真理的权威性与绝对性”的潜意识,就是说,我们把正确性的信任给予出版社编辑与有学问的作者,或者某种权威认定机构,按照现代哲学观点,这种信任其实也是荒唐的,因为知识权威其实也有错误,人类的认识能力其实是平等的。
4、从学理上说,两种引经据典大致是平等的,预计未来从百度上引经据典是主流模式。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有几个容易误解地方也说明一下:
1、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据了解,电子数据尚有不确定性,既,合同、证据等,以纸质为准,电子文本尚不能完全做法律依据。这个与真理问题不是一个问题。
2、论坛上的学习讨论,一般不具备法律的严肃性,应该不存在纸质为准的说法。
参加交流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是指不在抄袭是否的问题,而在于百度信息比书本信息的可信度差的问题。

菜农 发表于 2012-1-13 14:58
有人不是这样观点——病句1
是指不在抄袭是否的问题——病句2
而在于百度信息比书本信息的可信度差的问题——不一定。姜义华《文明的根柢》中的内容或观点,无论来自百度还是来自书本,可信度都极差。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耽误了两天,吃饱喝足,上来掰两句。
首先来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例证。
1,前面有两位掰友说李某小说中人物的谈话,有不少是从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中搬弄过去的,这个是事实,熟悉李某的作品的人都知道。比如《北京法源寺》里面的关于夷夏之辨的对话,是从他的《新夷说》里面来的;《上山-上山-爱》里面的关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盗版问题,是从《海盗万岁》一文中来的。这个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也经常出现。陀氏晚年最为困惑的问题是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出现过很多次,自述性的文字中经常提及,讨论最充分的是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就是伊凡和阿廖沙的谈话“兄弟俩互相了解”一节,里面的文字和从前自述性的文字也比较雷同,让人怀疑伊凡是否就是作者本人。把整个论文写进小说里面,陀氏好像也并不在意,比如《罪与罚》里面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学校写的论文,讨论英雄人物的谋杀豁免权;《白痴》里面的那个谁(名字记不清了,反正不是梅思金)写了个三四页的论文,作者也照引用不误。
2,李某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比如《北京法源寺》里面的谭嗣同(作者不止一次把谭嗣同作为自己的榜样),《上山》里面的李万劫(这个人简直就是被禁闭关押、刑讯逼供之前的李某嘛),小说中人物想说的话很多都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陀氏也喜欢这样做,除了上面提到的伊凡,《白痴》里面的梅思金和作者最像。陀氏喜欢把自己的生理缺陷嫁接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比如两个长篇《罪与罚》和《白痴》的主角都有癫痫病。梅思金关于死亡的那段感受(提议绘画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铡刀落下前三秒钟的人面像),就是作者本人被拉到刑场而后又无罪赦免的那几秒钟的感受嘛。梅思金的“美能拯救人类”,也是作者本人的信条。
3,有待增订。
李苗:推荐你读的福斯特文章,可曾读过?对于小说与故事,是否打算放弃质疑了?
你要把李敖的对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也需要些知识准备。百度不会自动告诉你,我再推荐你去读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作者是巴赫金,此书专门研究陀氏的对话,并将其命名为“复调”。对复调理论略知ABC,就不会把他与李敖归类了。我这里仅摘抄一句:“复调的任务,同一般类型小说里思想的单一性,是互不相容的。”后者指的,正是李敖这种小说庸手的把戏。
所以,麻烦你别增订了,先把入门功课做好。
32# 李苗

李苗,周泽雄写“低端”那个回帖是四天前的事情,指出你的回帖有呛鼻的百度味,你怎么不说留个破绽?我昨天搜出你的破绽,你在下面回帖为啥没说留破绽?

猪头猪智慧 发表于 2012-1-11 22:11
忘了告诉你,这里有人对周国平过敏,一看见他在讲道理,就会说:周国平讲P道理啊,呸。
所以不敢提。
莫言的那段话说得不错:
小说依赖故事,但是仅仅讲故事的小说家仅仅讲故事,只是停留在过去说书艺人的艺术水平。小说要超出故事,使人们从故事中想到更多。通过故事来写人、写人的灵魂、写对人自身的追问,由此引发读者超越故事层面,对人的自身的思考、对人的生存和死亡等最根本问题的思考。
小说离不开讲故事,可是讲故事只是很低端的层次,如果有人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讲得好就是高端小说,讲得不好就是低端,那就让人惊讶。
怎么可能啊。晕了。不会没有化学方面的论坛吧?化学论坛的网友都看不懂你的文章?那你们双方肯定有一方是化学水货。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10 19:48
说我是化学水货可以,但是不可以说我不懂文学。
就像你可以说金枫吟不懂医学,但是不可以说他人文素养不高,要不他跟你急。
李苗:推荐你读的福斯特文章,可曾读过?对于小说与故事,是否打算放弃质疑了?
你要把李敖的对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也需要些知识准备。百度不会自动告诉你,我再推荐你去读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作者是巴赫金,此书专门研究陀氏的对话,并将其命名为“复调”。对复调理论略知ABC,就不会把他与李敖归类了。我这里仅摘抄一句:“复调的任务,同一般类型小说里思想的单一性,是互不相容的。”后者指的,正是李敖这种小说庸手的把戏。
所以,麻烦你别增订了,先把入门功课做好。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1-15 13:28
再来掰一把。
福斯特的文章,我读了一下,第二章是关于小说和故事的。比起以上我提起的小说家,福斯特充其量算是二流的小说家,他的小说理论和他自己的作品倒是很般配。
他这样说:

可是他设定的读者是谁呢?是山姆路德所遇到的读者,是暴君和野蛮人: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什么样的小说家设定什么样的读者群,一流的设定一流的,二流的设定二流的,不入流的设定不入流的。
司汤达写完《红与黑》,末尾附加了一句:TO THE HAPPY FEW(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他就知道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明白他要说的意思。确实,这个小说没有多少故事性可言,也没有什么悬念。不就是一个农民去一个贵族家里当家教,和女主人恋爱,东窗事发后出逃到另一个贵族家里办事,又和另一位贵族小姐恋爱。以前的那位女友嫉妒了,告发了他从前的事情,毁了他的前程。他一怒之下,朝她开了两枪,虽然没有死,可是自己却被判了死刑。
这个故事是当时报刊上报道的事情,是有现实原型的。可是作者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成功地挖掘了一般小说家挖掘不到的东西,这是福斯特之流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福斯特举的例子大多是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家只举了普鲁斯特。我读过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可是没有看见有什么故事。第一卷就花了30页描写自己睡不着觉,然后长篇累牍地描写一件家具和一个花瓶,那也叫讲故事?
好小说与故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我要提到《红楼梦》。小说家既然是讲故事的,就要把结尾像藏宝贝一样地藏着,不到最后哪能舍得让你看到?可是曹雪芹不是这样,他在开篇就告诉了你书中主要的人物的结局。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北京法源寺的关系,下次再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47# 李苗

如果小夏仍坚持战斗,那我强烈建议周先生投降或撤退。
这架没法掐。
我知道什么?
47# 李苗

如果小夏仍坚持战斗,那我强烈建议周先生投降或撤退。
这架没法掐。
ironland 发表于 2012-1-15 18:42
铁妹言辞充满攻击性,这明摆是酒饱饭足之后的学术瞎掰嘛。又战斗又撤退又投降的,估计是拆弹部队看多了。
附加一句,47楼回帖没有参考任何资料,是利用大脑搜索的;除标注的引用外,其它皆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