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侃乱谈“样板戏”

本帖最后由 铁树朱蕉 于 2012-1-29 22:16 编辑

电视台播放了新排演的京剧《红色娘子军》,序幕作了改变。原来的序幕是老四在土牢内毒打吴清华,吴清华逃出。并有吴清华的一段唱段,西皮散板转流水。人物还有郑阿婆、小娥。现在改成了广场,红军女战士与民众在舞蹈。紧接着就进入了第一场。原来的编剧署名是: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崇尚集体,反对突出个人(当然了,领袖和旗手例外,得大突出,特突出,三突出)。现在提倡个人独创,编剧署名换成了:阎肃。
《红色娘子军》作为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是江青钦定的经典,是一字一句都不许改动的。否则就是“篡改样板戏”,要大祸临头的。据后来揭露出来的材料,上海曾有因“篡改样板戏”而被姚文元下令判处死刑的。现在江青、姚文元早已从高高在上的女皇,舆论总管变成了阶下囚。江青已经自杀身亡,姚文元也已于2005年底病故。“四人帮”都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了。但他们钦定的“经典”现在还在被当作“红色经典”而在舞台上不断上演着。那些唱段,台词都在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只是演员在不断地变换着。
《红色娘子军》例外地做了修改。但在我看来,还不如不改为好。因为这样的改动,好像是掐换个头似的,令人不知摸不着头脑。因为没有原来的序幕的铺垫,突然出现了追捕的场面,令人看了感动莫名其妙。
类比一下所谓所谓“八个样板戏”,这个《红色娘子军》并不算出色的,比不得《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影响大的。请看,现在传唱的经典唱段有几个出自这个戏。它都不如后来的《杜鹃山》影响大。大概是因为它是从同名舞剧移植来的,舞剧的光彩把它照没了。
但芭蕾舞剧也不是原创的,是改编自电影《红色娘子军》,电影的编剧是梁信,才是真正的原作者。现在的署名是不是应该这样签署: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改编者 XX。而不能仅仅署名编剧XX
再者,既然要修改,为什么不将吴清华的名字改回去,还叫吴琼花。琼花这个名字比较适合人物的身份的。吴清华这个名字太文了,琼花家庭出身穷苦,父母不可能是有文化的人,怎么会给女儿取这样的名字呢?革命浪漫主义也不是这样浪漫的吧!
其实,所谓八个样板戏,都不是江青等人的原创,不少在1960年代前期就已经成型了。1964年京剧汇演时就有了。《红灯记》最早叫《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自电影《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是由小说《林海雪源》中的片断改编的,而在此之前,已经拍摄电影上演了。《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开始演出时也叫《芦荡火种》。而《杜鹃山》开始是由裘盛戎老先生主演的,主角叫乌豆,后来改成雷刚的。记得女主角也不叫柯湘,叫贺香,由赵燕侠饰演,马连良老先生饰演郑老万,马长礼饰演温其久,谭元寿饰演李石坚……后来,江青一插手,都成了她的了,原作者不得过问。甚至迫害原来的创作者。
手头保存一本《革命自有后来人》的剧本,是196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哈尔滨京剧团演出本。这是不是最早的本子,我不知道。这个本子内有不少剧照呢,梁一鸣先生饰演李玉和,云燕铭饰李铁梅。梁一鸣饰演的李玉和一脸胡碴子。感到这才像个铁路工人。而现在舞台上的李玉和,白白净净的,像个白面书生。
  ... 铁树朱蕉 发表于 2012-1-27 23:10
说的都很实在,并非胡言乱语 。
过去的样板戏,登峰造极的宣传作用,其实在解放前已经有不少宣传作品了,那个时候是民国,说到民国,不论现在多少公知感叹,但是距离底层人的生活还是太远。不过就民国那个时候,文化作者繁荣,但是那些老百姓并不安稳,军阀又日寇的,这就给我党的宣传,创造的一个恰当的氛围。也就给无数有志青年,奔往延安作为一个理想的去处。
而这些样板戏,就是另一个层次的宣传。这个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一定历史成型,在怎么还原,都改不了固定的民间看法。不过时间的推移毕竟不像《三国演义》的历史那么长,加上现在下情的怨气也多,这些宣传剧目也没有多少人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