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德意志到法西斯之三:浪漫主义的迷途

本帖最后由 网事情缘 于 2012-6-23 17:11 编辑



浪漫主义的迷途




施京吾






卢梭以“一个孤独者散步的遐想”拉开了浪漫主义帷幕,成为“浪漫主义”先驱。当浪漫主义的洪流引向德国时,在荡漾起一泓惆怅情怀之余,直奔非理性主义而去。


德国浪漫主义首先以文学性著称,它在造就歌德、海涅这样彪炳千古之文豪的同时,亦兼具强烈的社会思潮。以赛亚·伯林就曾表示,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力与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将浪漫主义与整个德意志历史联系起来,才会对此更有深切的感受。

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了一种文学态度和生活态度:重主观而轻客观,贵想象而贱理智,诉诸心而不诉诸脑,强调神秘而不强调常识,既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也反对现实主义的直白。

通过对情感的强调和渲染,浪漫主义将自由意志高度升华,自我高于一切。决定行动的不再是思想的深思熟虑,而是个人的天才、灵性和主观性的生动发挥,如此,它就不得不走上反理性主义和反启蒙主义的道路。


浪漫主义的反理性色彩首先在于对宗教理性的破除。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与上帝的沟通不再是神圣教会的任务,而来自每一个个体的心灵。如果每个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宗教理性是否存在,就完全在于自我心灵的感受。马丁·路德把理性比作“娼妓”,并表示要远离它。一位不太知名的哲学家约翰·乔治·哈曼则将理性比作“风向鸡”,所谓“风向鸡”,是古人用于测量风向和风俗的装置,它既不能移动,更不能飞翔,只能随着风向打转转,他认为:“凡能提高并加强人在神面前地位的一切,都被理性压制和破坏了”,哈曼决意给心灵插上自由意志的翅膀,任凭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直到1950年,海德格尔依然没有忘记对理性进行讥讽,坚持“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若干世纪以来被尊崇的理性,其实是思想的最冥顽的敌人,这时我们的思维才能开始。”

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德国的思想家们尚能用理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尽管内容往往是非理性主义的,到了尼采,连语言的理性也遭到了最后抛弃,他用一种诗化的语言来澎湃其“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这种思潮落实在社会实践中时,立刻变成轻理性、重自我的绝对主义。

哈曼不仅把理性称为“风向鸡”,他还继续向启蒙主义发难。他反对法国那种用“科学一般性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他看来,唯有特殊性才有意味——这是浪漫主义的出发点,也是种族主义的出发点。

种族主义彻底否认人类的普世价值,否认人性在基本尺度上的一致性。哈曼观点的核心是“一种神秘的生机论,从大自然和历史里感知上帝的声音”,他的思想引起了赫尔德、歌德热烈欣赏,其中赫尔德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他认为每一个民族有其根源,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重心,族群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土壤,就会失去文化根基——引申下去,德意志只能是日耳曼人的土地,也只能培育出特殊的德意志文化。那些外来民族就该呆在自己应该呆着的地方。

费希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赫尔德的观念,他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事物之所以是这样,不是因为它外在于我而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我让它们变成那样;事物的存在形式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我需要它们做什么。这样,浪漫主义被调理成一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可谓“万物皆备于我”。尽管费希特对自由充满感情,他甚至说,只要提到自由“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来”,但自由在他那里却意味着“充分发挥创造力时免受任何事物阻碍”。这使得“自由”脱离了自由主义的范畴,变成对他人自由随心所欲的公然冒犯。由此,费希特变成一个狂热的德意志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背离了他所追求的德意志民族独立与自由。


这种对理性信念的丧失和对客观世界的漠视,使德意志的心灵狂热、自大起来,他们不关心价值的知识,只关心价值的创造,陶醉于创造的过程,以“自由意志”激发自己天才的创造力,但创造的结果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用,他们无动于衷。浪漫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被法西斯主义所借鉴:“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不可预测的意志以无法组织、无法预知、无法理性化的方式前进。”德国人任凭希特勒把自己和自己的祖国推进灾难的深渊。

浪漫主义不幸走上一条迷惘之路,它柔情不再,温情失尽,再不似想象中那样罗曼蒂克了。



此为作者“从德意志到法西斯”系列随笔第三篇,载《财经》杂志第十六期,2012年6月18日出版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好文章。。。。。。。。。。
好文章。。。。。。。。。。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6-23 21:20



谢谢老爷叔,喝酒!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需细看。需细看。
网事兄好文,惟德国古典哲学似以理性主义为主,非理性主义一直是支流。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哲学还分德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中国哲学?
带有国家色彩的"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