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当女人被称为先生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6-30 14:39 编辑

当女人被称为先生


陶 杰


  
   中国上一辈的女性,凡出身书礼门庭,受过良好教育,德望俱重,懿范风采,老来都称为“先生”。

  女人老去,称为先生者,是一种比册封什么爵士或获颁什么终身奖都有更大的成就。像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冰心先生,少年而为淑女,中年而为夫人,老来尊为先生,都是社会公认的优秀女人。

  那时候写信,尚用毛笔薄笺,直信封有一红条,恭书“宋庆龄先生亲展”,收信的人固然有地位,有资格写这封信的人,也沾上几分好教养的光彩。

  一个被尊为先生的女人,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世情的沧桑,多半既有中国妇女的豪门教养,也兼而有留学英美法的视野抱负。亲炙这样的女人,有如感受到一册近代史澎湃的余温,她会告诉你:她的堂姐在日本与秋瑾念过同一家学堂,她的大伯父与康有为是世交,她早年在北大曾经与蔡元培讨论过中国的前途,而且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她在伦敦,与林徽因一起在泰晤士河畔散过步,眺望着天边的云彩喝过咖啡。

  在她记忆的锦匣里有许多许多的轶事,收藏得如此之低调而恬淡,你不追问她,她也不会说。段祺瑞、赛金花、罗斯福,她很小很小的时候,一一都见过,都说得出他们的一些生活趣事。尊贵而慈蔼,博雅而婉柔,女人老去,有资格被叫做先生者,不只是一册活历史,是老人中一件稀世之宝,她已经把自己的一生焙成一壶 清远的香茶。

  《传记文学》六月号有人记述宋庆龄临终前的一段日子。在北京已知时日无多,“党”知道她病情加剧,都纷纷表示“关怀”。但这孙中山的遗孀,对一切已看破,握紧身边老佣人的手用上海话嘱咐:“还有件事,要托侬办。侬晓得我一向蛮讲究仪表仪容的,现在像我这副样子,多邋遢。等我去了,侬要帮我拿头发梳梳好,面孔揩揩清爽,仍像我原来的样子……”
  这是一个女人升华成为先生后温柔的一面,毕竟是很大的福气和尊荣。

  今天的女人,老来妖,老来嚣,老来娇。只有太多年轻的女人因仰慕同性,在装扮上愈来愈像先生,连许多男人,到处被称为先生,其实也不够格呀。这是一个女人老去而没有 “先生” 的时代。






大 爺



陶杰


二十一世紀的華人社會,有一個新興的階級,叫做大爺。

香港人互相笑罵:「咁串,你當自己係大爺?」大陸自由行遊客在迪士尼拉屎撒尿,香港傳媒批評,中方網民心有不忿,也說:「大爺我花了錢想幹啥就幹啥。」
中國的大爺一族肆虐歐洲,在德國的公路暴開快車,在巴黎的名牌店狂笑掃貨,「大爺」有錢,喜歡幹啥就幹啥?當然可以,但大爺們干擾國際文明社會的秩序和諧,大爺為黃禍提供了最佳的論證,大爺就是中國威脅論的依據,大爺一族為國際下一波厭中排華潮自我埋下禍根。

「大爺」應該怎樣英譯?英文裏的自稱,不論國王還是乞丐,只有一個I,都是一樣的,中文的皇帝卻自稱「朕」。即使是「朕」,也沒有「大爺」的那股暴戾驕橫之氣,雖然君權天授,他才是天下最大爺的那一個。中國的皇帝也從來不自稱大爺,有時自道「孤家」,「孤王」;皇太后一類深宮怨婦,也跟?自稱「哀家」,都是自謙,言下之意:即使貴為皇冑,高處不勝寒,有苦心裏自家知道。

所以中國文化裏的自稱,永遠先有一份謙卑:文官如宰相,醒握行政大權,自稱「卑職」;武侯如九門提督,號令兵甲三千,也自稱「末將」。學者自報為「晚生」,財主員外把夫人稱為「拙荊」、「賤內」,最為得體的統稱「鄙人」、「在下」,這就叫中國文明。

只有山賊海盜,才開口閉口自稱為「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做賊不成,可以當兵,國軍不收容,可以去當共產黨。只有綠林強盜,山寨響馬,才把一個爺字長掛在嘴邊,他們的專業是打砸搶掠、燒殺姦淫,自稱大爺,沒有叫錯。

從前的北京,名流亦可稱爺。豪門公子,出來逛?子,八大胡同的茶水小廝和門房遠遠的招呼:「迎三爺」。這個三爺、二爺、八爺甚麼的,一身錦緞,衣珮碧玉,提?一把扇子,笑盈盈地走上門,投下一張名刺。這是昨天的品味中國。

今日大陸,「先富起來」的一群成為一個大爺階級,文有賴昌星成為他們的經濟形象品牌,武有一個叫朱成虎的軍漢成為他們的外交代言人,北望並無神州,只有一個大爺的爬蟲園,這仍是中國嗎?你問我,我問誰?





陶傑﹕原名曹捷香港著名專欄作家。1958生于香港﹐父母為左派報業世家﹐1949年父母奉中共命到香港,任大公報副总编。陶傑旅居英倫16年﹐1991年应查良鏞邀回港任《明报》副刊副总编。其文常以嬉笑怒骂批评中國文化陋习及中、港政府,以種族主義观点分析时事,主張民主政制推崇欧美日文化,有人斥之为崇洋﹐他自称「崇优」。
“只有一個大爺的爬蟲園”。
是。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6-30 18:23 编辑

宋庆龄或冰心,只是卖相比较好的申纪兰罢了。那种用虚伪或无奈养出的“”尊贵慈蔼,博雅婉柔“,不要也罢。

相对于宋庆龄这样可悲的角色,更喜欢这样的女人: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好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

与其说这是女人老去而没有“先生”的时代,毋宁说这是女人变强大的时代,不需要用男性称谓来作为女性尊称。
我知道什么?
有女性先生固然好,当下没有你问我向谁要去
世道变了,不见女先生,不缺男媚娘。
边走边看
杰奎琳改嫁,宋庆龄守寡。前者还是女士,后者尊为先生,喜欢哪种“德望”、“风采”,因人而异。

“一个被尊为先生的女人,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世情的沧桑,多半既有中国妇女的豪门教养,也兼而有留学英美法的视野抱负。亲炙这样的女人,有如感受到一册近代史澎湃的余温,她会告诉你:她的堂姐在日本与秋瑾念过同一家学堂,她的大伯父与康有为是世交,她早年在北大曾经与蔡元培讨论过中国的前途,而且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她在伦敦,与林徽因一起在泰晤士河畔散过步,眺望着天边的云彩喝过咖啡。”

以这段来看,说到底女先生也就是一张关系网。那么,在燕谈里和名流们交流甚广的施MM,是最有可能成为先生的了。不知施MM是否愿意被叫做施先生。我估计在被称作先生的女士里,其实有许多并不想成为女先生。
赞铁妹用得着旁人说三道四咩???????????


我喜欢作者的文字,但是——
我们古汉语界的好称“先生”“学兄”,不分男女,好像没有那么多讲究啊?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7-1 10:15 编辑

**

    其实,一词多义,在中文里并不少见。
    五十年代,我当学生时,学校里称“教书的”人为先生,无论男女。后来,却改称老师了,也是无论男女。

    {甚至,直到今日,我们这般“老学生”们,一直(私下和公开场合一样)都称丁石孙为“丁先生”,没有人叫“丁老师”的。}

    这说明,女性称“先生”,并不一定要到老了,尊了。
    再:说得出格一点:旧社会堂子里好像也有先生一称吧?
“一个被尊为先生的女人,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世情的沧桑,多半既有中国妇女的豪门教养,也兼而有留学英美法的视野抱负。亲炙这样的女人,有如感受到一册近代史澎湃的余温,她会告诉你:她的堂姐在日本与秋瑾念过同一家学堂,她的大伯父与康有为是世交,她早年在北大曾经与蔡元培讨论过中国的前途,而且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她在伦敦,与林徽因一起在泰晤士河畔散过步,眺望着天边的云彩喝过咖啡。”

以这段来看,说到底女先生也就是一张关系网。那么,在燕谈里和名流们交流甚广的施MM,是最有可能成为先生的了。不知施MM是否愿意被叫做施先生。我估计在被称作先生的女士里,其实有许多并不想成为女先生。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2-6-30 21:41
呵呵,又被点名,那就说几句。

陶杰定义的先生,以我看更像社交名媛,和传统定义中女先生固有的德高关系不大,但和女先生固有的教养可以挂钩。我觉得,一个女人被人如何称呼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自己有没有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举例来说,王映霞是社交名媛,但如果她和郁达夫之间没有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恐怕没几人会拿她当回事。林徽因就不同了,她既是社交名媛,更是才女,她身边的那些名流只是为她的人生履历锦上添花罢了。林被人叫林小姐,林女士,林先生,可似乎很少人叫她梁夫人。

至于别人怎么称呼我,我都无所谓,早就荣辱不惊了。我和几个好朋友之间经常互称老师,我还叫一个比我小许多,受我提拔过的小朋友为老师,只为打趣好玩而已。
主贴提到的冰心老人,我也见过。
大概是87年的年底,梁实秋在台湾去世,我所在的报社想请她写篇纪念文章,她是梁先生留在大陆的少数好友之一。文革中因资讯不通,误传冰心夫妇自杀身亡时,梁在台湾也写过悼念文章。

我到北京出差,在一个和巴金有关的活动上见到坐在轮椅上的冰心,她那时已经87岁,腿受过伤,几乎不出门了,因为事关巴金才出席。有人把我介绍给她打招呼,在这之前我和她女儿通过电话谈约稿的事。老太太很和善地说稿子过几天就能写好。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手很温暖,我的手非常冰凉,而她那么高龄,我才20来岁。我在事后忐忑不安了好一会,生怕自己的寒意对她的健康有不良影响。
怎么会没有宋美龄先生?

陶杰有民国癖,可是很不喜欢宋美龄,觉得她是那种老来妖,老来嚣类型的,除了一套鬼婆的公关技巧,根本不是个人才。

估计这里有很多淫要抗议的。
尊称才女为先生,与年龄大小无关。
主贴的那点见识,正好《读者》可以用的上。谁推荐吧,稿费很高。
**

    愚以为,宋庆龄、杨绛、冰心等知名女史之所以成为“先生”,还有一个原因。
    其实,对这些知名女史的最恰当的称谓是“女士”,而在那个最最最最革命的年代,“女士”(如同“老板”一样)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称呼。
    于是,在“同志”(看来由于某些原因 {不愿如此称呼,或出于策略,不宜如此称呼} )之外,“只能”选择“先生”一称。
    这正同于荣毅仁老板一样,不宜或不愿以同志称之,于是,亦冠以先生之名了。
    也就是说,“先生”与“同志”有相同处——不分男女,也有不同处,即“先生”在“同志”之外。
15# ys1937
不叫“同志”的台湾也会称呼有名望的才女为先生,比如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女士,台湾文化圈的人都称她林先生,有一个原因是她50年代做《联合报》副刊编辑时,不少后来成名的台湾作家都是她发现的。

大陆文艺圈,流行后辈叫前辈老师,也不管是否真有师承关系。老师叫滥了,苍老师,陈老师也来了~~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7-2 20:16 编辑

16# 施国英
苍老师很棒。主帖文若是用苍井空先生代替宋庆龄、冰心先生,那我没意见。
苍井空做人诚实,同时也是翻墙和自由意志的象征。

附旧闻一则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6/03/c_112101145.htm

冰心墓碑遭孙子涂红漆
2012年06月03日

 据现场围观者称,吴山向冰心、吴文藻夫妇墓碑鞠躬,用油漆涂写红字“教子无方 枉为人表”,并贴了一封致“两位伟大教育家的信”。
……
我知道什么?

    不叫“同志”的台湾也会称呼有名望的才女为先生,比如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女士,台湾文化圈的人都称她林先生,有一个原因是她50年代做《联合报》副刊编辑时,不少后来成名的台湾作家都是她发现的。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7-2 18:46
**

    施“先生”的跟帖其实可以看做我的跟帖的补充。
    在中华“旧”文化里,先生一词一般有二个意义:
    1、 师生间有传承关系的,无论老小男女,学生称传道者为“先生”;
    2、 虽然没有传承关系,但是如果自认“师门”,学生也可以称尊敬的人为先生;
    至于其它,还有:
    3、 妻子称丈夫为“我先生”;
    4、 妓女有的地方也称“先生”;
    …………
    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教师为什么从“先生”变成“老师”了?我不清楚。
    说穿了,如宋、冰、何(香凝)等成为“先生”,则是因为他(她)们不是“同志”或因某种原因虽是“同志”,却不宜称“同志”,这才用“先生”来尊称之。
    其实,实际上他(她)们不是“先生”,而是“学生”——“受教育者”。
16# 施国英
苍老师很棒。主帖文若是用苍井空先生代替宋庆龄、冰心先生,那我没意见。
苍井空做人诚实,同时也是翻墙和自由意志的象征。

附旧闻一则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6/03/c_112101145 ...
ironland 发表于 2012-7-2 20:03
铁妹彪悍,这正是俺想说不敢说的心里话。需要补充的是,人家苍老师恐怕不会同意与她们为伍,人家有自己的清白。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7-3 10:27 编辑
16# 施国英
苍老师很棒。主帖文若是用苍井空先生代替宋庆龄、冰心先生,那我没意见。
苍井空做人诚实,同时也是翻墙和自由意志的象征。

附旧闻一则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6/03/c_112101145 ...
ironland 发表于 2012-7-2 20:03
我对苍老师没任何意见。她是一代人的启蒙老师,功德无量。
我只是对中文语境中老师一词不以为然。我年轻时很不愿意叫那些除了比自己年长,一无是处的人为老师,结果还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

子孙没有出息,未必是祖上的责任,子孙有出息,也未必是祖上的功劳。
老子英雄儿好汉和光宗耀祖的逻辑,在我看都很浑蛋。
需要补充的是,人家苍老师恐怕不会同意与她们为伍,人家有自己的清白。
杨林 发表于 2012-7-3 08:47
不同时空,不同领域的人,本来就不该放在一起。
    子孙没有出息,未必是祖上的责任,子孙有出息,也未必是祖上的功劳。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7-3 09:55
**

    上面段句话我赞成。
    不过,我以为得加上二句“但书”:
    1、 祖上光采的,子孙有“余荫”可得,因此,“有出息”的可能要比它人大得多;
    2、 祖上是普通人的,其子孙“上进”要艰难得多。
不同时空,不同领域的人,本来就不该放在一起。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7-3 10:04
权当是乌搞。不过,我们也太把那些贴了文化政治标签的人当回事了,那些大人物有几个不是装出来的,撕下标签看,疮疤海了去了。
权当是乌搞。不过,我们也太把那些贴了文化政治标签的人当回事了,那些大人物有几个不是装出来的,撕下标签看,疮疤海了去了。
杨林 发表于 2012-7-3 10:51
我在这楼里提苍老师,陈老师就是为了乌搞。我很早就不把那些贴了文化政治标签的人当回事,20岁之前就看穿他们了。是人都有疮疤,大人物要装,是关注他们的人太多。普通人不用装,是本来就没人注意他们。
**

    上面段句话我赞成。
    不过,我以为得加上二句“但书”:
    1、 祖上光采的,子孙有“余荫”可得,因此,“有出息”的可能要比它人大得多;
    2、 祖上是普通人的,其子孙“上进”要艰难得多
ys1937 发表于 2012-7-3 10:34
道理没错,但也可以反过来说。
祖上光彩的,子孙也容易出纨绔子弟。
出身普通的,更可能发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