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南怀瑾仙逝

【多维新闻】贯通儒释道、著述数十万卷的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9月29日下午于苏州仙逝,享年95岁。南怀瑾被视为入门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稍早前即称病危入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张国庆实名认证微博透露,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于29日下午4时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与此同时,维基百科也确认了此消息,网上知识界已在网上纷纷祝言悼念。

1918年出生的南怀瑾,是国学大师、也是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他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现居江苏的太湖大学堂,其著作多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到台湾,之后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台湾政大、辅大及文化大学开课,蒋纬国、白万祥、王升、马纪壮、蒋彦士等常前往旁听。

1983年,南怀瑾弟子王升遭蒋经国解职。据传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南怀瑾1984年移居美国。蒋经国过世后,李登辉继任,李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苏志诚与刘泰英,都是南怀瑾的学生。

南怀瑾的门生筹出巨资,用其名义在中国内地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北大、浙大等30多所著名大学,嘉惠两岸师生。

据报道,南怀瑾近年长住江苏省,并在当地设立太湖大学堂传道。一周前的媒体报道称,南怀瑾月前因为感冒引发肺炎,住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但最近这几天病情转为沉重,传出病危讯息。

亲近他的弟子表示,大约两周前,南怀瑾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应该是南老知道时间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记录自己的故事”。他透露,几位核心弟子已在张罗相关善后事宜。

据了解,19日早上南怀瑾进入“入定”的境界(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这个仙逝,名副其实。
常人所言的仙逝,自欺其人也。
好可惜,哀悼………………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数十万卷?数字是否有误?
刚才听广播,说是对其学术,很有些争议,评价高低不同。
老程可否介绍一二。
他的书我只看过半本,我只知其名,哪敢介绍,罪过,罪过。
他的书我只看过半本,我只知其名,哪敢介绍,罪过,罪过。
老程 发表于 2012-9-30 23:44
文史哲书籍,我淘得不少,但是,还就真的没有南氏的。在大小书店,很容易看到他的书,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就是没兴趣买,可能,是他的书的装帧风格吧?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

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

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

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

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

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多谢网事提供资料。
佳节快乐!
8# 老独步天下

老独中秋快乐!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7# 网事情缘
中行老先生的文章对我影响很大。以后我对南老先生的大作就敬而远之了。
俺看的半本就是那《论语别裁》,无奈理工男不得要领。
说真话,我真的不知道有张中行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只是对南的著作的装桢不舒服,才导致不愿掏银子的。
我也翻过《论语别裁》,书中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让我感到费解。但南的著作对于像我这样水平的人,有如“嚼过的馍馍”,比较容易消化。
本帖最后由 西瓜 于 2012-10-1 17:51 编辑

我当年因为听说南讲的庄子非常有名,就买来两册,一翻之下,觉得疑惑很大,网上一搜就看到张中行先生这篇文章,从此再也不碰南的书。

主要是担心咱水平低,辨错能力差,怕被他的胡扯引到沟里去。
出版社:不能用考据学的角度来批驳

《论语别裁》的责任编辑陈士强就张中行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南怀瑾的著作历来存在争议,曾有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对《论语别裁》逐句进行了批驳。但是,《论语别裁》是从义理的角度来发挥,借引申出来的问题来旁征博引,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原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陈士强表示,对待南怀瑾的著作要客观评判,不能用现在的语境来苛求。《论语别裁》写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蒋介石还在台湾当政,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下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讲两岸和平统一已经很不容易了。

南怀瑾将深奥的东西通俗化,与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类同,无论什么样的翻译,都会有一些异议。像电视剧里面皇帝、大臣讲的都是现代汉语,与原话相差很远。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种南怀瑾的著作中,他自己亲手写的只有三本,其余的著作都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记录整理出来的。

针对张中行对出版社的质疑,陈士强辩称,南怀瑾的书绝不是垃圾著作。出版社收到过大量的读者来信,读者纷纷表示了对南怀瑾的敬意。当然,社会上的反应与学术界的争论不太一致,这也是正常情况。他认为出版南怀瑾的书并无不好。
南怀瑾何以被称作“大师”(2012-09-30 20:53:10)转载▼标签: 南怀瑾论语别裁大师新文化运动文化 分类: 江湖横议  
相关阅读:国学大师必备的三条标准





    我师在台湾读大学时,去看一位老师。那位老师正拿着一本书,毫无节操地大笑着对他说:“你来得正好,给你看一本‘错误万出’的书!”我师一看,是南怀瑾氏的《论语别裁》,略一翻内文,果见种种离奇至极匪夷所思的错误满篇满纸,令人腾笑。今按南氏的这本《论语别裁》,书名首先就不通。“别裁”语出唐诗人杜甫的名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后人据以编《唐诗别裁集》、列朝诗别裁集,“别裁”之意是分别裁取,以定取舍的意思,南氏望文生义,以为别裁是别出心裁之意,殊不知汉语最称博大精深,如无十载寒窗之功,胡乱挦扯,只能让人觉得此公未曾读书。然而南怀瑾高明就高明在满篇皆错,没有对的地方,你要想写篇文章驳正吧,篇幅根本不够,写本书驳正吧,又太失身份,再说谁愿意浪费自己的大好光阴为南氏纠偏呢?不由想起古龙小说中写过的,一个人全身都是空门,就变得没有空门了……

   南氏说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完全不顾汉语的自身规律,更不顾历代注疏家的研究成果,什么都敢讲,什么挑战人想像力的观点都敢提。比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古人皆谓旅是祭祀之名,季氏到泰山作祭,是僭越之行,孔子对他的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冉有说:你不能补救了吗?答曰不能,孔子于是作了一番感慨。但南氏把旅字硬解成是旅行,接着发挥道:

    “旅”依现在解释,就是旅行。我们现代看来,是蛮好的事情,发展观光事业,有什么不好?孔子为什么要反对呢?我们读书要注意时空关系,要注意当时的时代和事件发生的地区,这样就会更了解真相了。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像后来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来在路上病死了。古代对“封禅”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后几乎都倒楣。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所以要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告就是祷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这个政治内幕,孔子根据观察,当然知道。所以把他的学生冉有叫来,对他说:“女弗能救与?”——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

   南氏把“女弗能救与”解释成你不能救季氏一家了吗,这种神奇的想象真是让人天雷滚滚。

   但最荒谬的,则是对暴虎冯河的解释。暴字通搏,暴虎是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意思,冯河是不凭借工具,徒涉过河之意,南怀瑾竟然能解释成“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想象力之奇卓如此,不知何以不去写玄幻小说,偏要来作践经典?

   南粉读到这一定会嚷嚷了,凭什么古人的注疏就是对的,凭什么南老不能有自己的解释?这么说吧,古人写了错别字,那叫通假字,但小学生写了错别字,那就是错别字。学问总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不是说今人不能提出新解别见,你的新解别见必须能驳倒古人,方可立说。清代儒生孜孜矻矻,皓首穷经,在训诂上做出的成绩远过汉、宋儒生,但那都是有强大的证据支撑的,没有证据的新说,不如说是胡说更恰当些。

   南粉又说不能以训诂要求南老,南老的义理精深,不能拿考据的标准来衡量。问题是音韵、文字、训诂古称小学,是义理的根基,你连小学都没过关,又有何资格去讲义理?就好比中国古代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原则想来到今天仍适用。一个毒打父母的人做公务员,你会放心么?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对懂的东西发言,这是人的基本底线,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胡乱发言,任意歪曲,只能说明这个人品格有严重问题,他不肯尊重规则,没有一定线索可寻,按照鲁迅先生的定义,这就是流氓痞子的行径。

   不可否认,南怀瑾口才便给,又深谙群众心理,造作声势,颇具一格,但要知南氏这样的手段,并非自他而始。清末有一个王凤仪,开口便说世俗智慧,声名之盛,不下今天南氏。但那时候的人们总还有敬畏之心,总知道王氏的东西是狗肉上不得酒席,最多称他是个王善人,在民间拥趸虽多,学人多不齿其论;但南怀瑾却赶上了好时候,他竟然被当作国学大师来崇信。然而世上安有音韵训诂文字一窍不通之国学大师?就好比世上绝无白字满篇的书法家,绝无不会投球的篮球运动员,音韵训诂文字都是基本功,基本功尚是一片空白,竟能阐明义理?骗鬼去吧!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大骂新文化运动,但他其实应该感激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此后的中国人多不读书,所以才觉得南老的书“有道理”,才看不出那字里行间的累累硬伤;更因为新文化运动打倒了高雅,树起了低俗,把从前知识精英士大夫的文化传统彻底毁灭,让引车卖浆者流成为历史的主宰,再也没有一个全社会公认的标准,这才使得南氏恬然自居大师之名。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7063f0101enpl.html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意识形态的问题可以探讨,但出现大量的、严重的考据的、材料的、训诂的错误则不可原谅。往轻处说,叫不动装懂,往重里说,就是扯谎。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谢谢老网16楼的转帖,这两天看着各地网站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地痛悼又一粒国学大师星星隐落,俺只知在大师两字面前发呆,心里还嘀咕着,这闻名方圆不到十公里的“世界名人”,肿么就变成了国学大师湮落了,不是好不心痛,而是不敢心痛,因为俺真的不知有这么一个国学,还是大师的人物。看了16楼,才知道俺没有心痛是非常英明的“这个可以没有!”
今天,我就是高瑜
南是我一向避之三舍的所谓学人,没读过他任何文字,但凭直觉就觉得很不靠谱。
不知道香港的饶宗颐如何,呵呵。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余世存:南怀瑾的人生比学问成就大


http://cul.sohu.com/20120930/n354228670.shtml



  搜狐文化:南环瑾先生实际上是勾连起了庙堂和江湖。在官宦巨贾那里吃得开,升斗小民也能从他的著作中找到慰藉与开解。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系吗?
  余世存:当然有关系,南怀瑾年轻时候的学问师承都比较杂,他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对现代西学的知识谱系缺乏了解,也缺乏思维训练,所以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受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影响。
  中国的儒释道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出现了合流,也就是三教合一的趋势,这种趋势到南怀瑾这里可以说是集大成了。不过这种“合一”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求同的多,对差异关注不够。”这一点在南怀瑾那里也有表现。
  我个人对南怀瑾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正如问题中所说的,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问题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搜狐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南怀瑾先生的国学观点中,常识性错误多、价值观落后、逻辑混乱,对这三点您是怎么看的?
  余世存:这三点确实都存在,是事实,包括他硬把三教合成一体,也不对。以及他因为对西方文明缺乏了解,而对其有一种没有道理的优越感。还有很多人说他是游禅,是江湖野路子,其实从学术角度说也不过分。

  搜狐文化:南怀瑾最初在台湾被追捧,除了蒋氏父子的推手力量之外,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
  余世存:台湾经济起飞后,台湾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很重,蒋介石在台湾兴起了中国文化的复兴运动,南怀瑾可说是时来运转。
  从另一个角度说,南怀瑾做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学院读书人不愿意做、不屑于做,今天看来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普及的工作。这个普及工作中当然会存在着很多常识性错误或价值观落后的问题,但不妨碍他把传统文化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比较通俗的方法传递给现代的读者。
  其实南怀瑾这样的人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多如牛毛,但是在我们国家却凤毛麟角,这折射出一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在美国任何一个很牛的小说家笔下都能看到他把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每一种宗教的经典以平实的、常人的语言表述出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完成了宗教教义和传统学说的趣味化、大众化、世俗化,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一直还把这些当成学问放在讲坛上、学院里面,没有推向大众,这也是我们的现代化至今仍有重大欠缺的地方。

  搜狐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南怀瑾在大陆走红,这个怎么解释?之后他的膜拜者遍及社会各阶层,这种现象折射的是大众的什么心态?
  余世存:我们大陆知识分子没有完成文化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的任务,大众对世俗化的知识、学问是有需求的,所以南先生的著作填补了这个空白。

  搜狐文化:作为一个学者,南怀瑾的成就在哪?作为一个布道者,他的成就在哪?
  余世存:他的人生应该比他的学问和布道成就更大。他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学不来,他是苦尽甘来。他年轻时以非常个体化的态度在生存,不像现在的中国人这么爱混圈子、这么合群,这么势利、附庸风雅,南先生年轻时是特立独行的,生活得非常个人化,他的人生非一般人可以尝试。他早年的经历一般人不可能去经历,晚年这么大名气对他个人没有太多价值,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语,他也是“被”的对象,他其实是“被传播”了,他的“被传播”也是我们社会没文化的表现,浮躁的表现。
  跟台湾一样,我们大陆也有高僧大德、才人隐士、思想巨子、作家学者,这些真正在传承守望、继往开来的文化人是很多的,但这些人社会是不接受的,这些人和接受者的期待之间有落差和距离。现在中国的成功人士和普通大众都在看南怀瑾,对南怀瑾来讲不知道算是他的幸运,还是对他所宣言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讽刺。

  搜狐文化:你是怎么看待“国学”一词的,您怎么看待南怀瑾的国学研究与论著?
  余世存:国学当然是被狭隘了,很多人也包括南先生其实都只是把国学当成孔孟以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把中国学问、文化极大地拉低了。在现代社会,对文化的解读应该具备一种更开放的眼光、更阔大的胸怀。
  很多研究国学的人都把中国学问看得太单一化了。在这样的时候,陈寅恪、钱钟书、胡适代表的文化眼光就很值得现代人认真思考。

  搜狐文化:就中国人现在的启蒙水平来说,南怀瑾学说的传播与推广,对开民智等方面会有什么作用?
  余世存:他提供了入门的可能,当然他的学说不是结论,也不会是只此一家和垄断性的。回到我刚才谈到的问题,其实具有南怀瑾这样的人格、成就的人在美国比比皆是;在我们古代更加明显,晚唐诗人中比如白居易,宋代作家、诗人中比如苏东坡,他们对儒释道的了解,当代无论是南怀瑾还是寺庙高僧,都难以望其项背。古代的这些诗人、文学家是真读,真去实践,所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把南怀瑾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在古代和现代西方太多了。
  借用马克思说的一句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我们中国人这么多年一直是跪着的。我们的心智、文化的修养不仅没得到完善,反而越来越苍白、贫乏,在文化意义上我们是跪着的,因此南怀瑾先生这样稍微站着的人,我们就认为是高不可攀了。
我害怕考据类的学问,平时在校园里远远见到搞考据的老师都要绕道走。饶是如此,也看不下他的书,一般只看两三句就得赶紧搁下。有人曾经把奥修说成和南怀谨是一类的,把俺心肝肺都气炸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8# 自觉的梦游人

回梦子兄,对南氏著述的好坏本无所谓,既然问题一大把,不读就是,这点选择还是可以有的。但南氏以此欺人,则大不应该,无通“毋”,暴通“博”这类古文常识,早成定规,既不是深邃的思想史问题,也不是深奥的训诂学问题,哪能拿过来就乱用一气,以此去阐释经典,不成了满嘴跑火车的胡说八道?

余世存也有意思,说典籍趣味化,但在南氏这里,可真是趣味与胡编齐飞,这样的人生怎么能说圆通、高贵?

前面还有个张中行的例子,张氏的境遇,恐怕比南氏悲催得多,世人皆知的“于永泽”形象,一番苦难之后,可从没在学问上敢有一点参差,即便不能说字字瑰宝,不虚伪,不矫饰,不胡说,就大大地值得尊重。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这么一位无学之徒,竟然欺世盗名到大师的地步,倒是为这世道的变态做了一个注脚,“国学大师”者,无学大师是也。
今天,我就是高瑜
空心大师现象,于今在各业均有,并非国学一家可见。
卫生法学界和医管界,就是重灾区。
二十年前读他的《白话周易》,乾卦“元亨利贞”,他还是断为元,亨,利,贞,一点都不汲取已有的学术成果。后来看了李镜池的《周易探源》,觉得南的东西太陈旧了,不过已经啃过几遍了。
他的《金刚经说什么》,读到第二品的解释,觉得他太牵强,就放弃了。他的书,我是永远不会再碰了。
李敖说他是“老骗子,老杂碎”,这是骂人的风格。不过南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在佛学上的,是挺令人生疑的。
二十年前读他的《白话周易》,乾卦“元亨利贞”,他还是断为元,亨,利,贞,一点都不汲取已有的学术成果。后来看了李镜池的《周易探源》,觉得南的东西太陈旧了,不过已经啃过几遍了。
他的《金刚经说什么》,读到第二品的解释,觉得他太牵强,就放弃了。他的书,我是永远不会再碰了。
李敖说他是“老骗子,老杂碎”,这是骂人的风格。不过南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在佛学上的,是挺令人生疑的。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10/16/16725735.html
重读南怀瑾《论语别裁》
2012-10-16 08:45来源:解放日报         T | T 字号:  打印 参与评论   姜义华
  近日复旦大学出版社给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印制了很精美的线装本,两函套装,封套、开本、封面、纸张、字体,都极用心、极讲究,令人爱不释手,正好又将这部负有盛名而又一直争议不断的著作重新读了一遍。
  南怀瑾先生在本书前言中说,这部著作是根据他1962年至1976年几次讲解 《论语》的记录整理而成,“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 ”他自谦对《论语》所做的解读,“只是因时因地的一些知见,并无学术价值。况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更谈不到文化上的分量。 ”他特别声明:“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但是,这篇前言又清楚说明:“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 ”尽管作者认定,最终“能振衰补敝,改变历史时代而使其安和康乐”,只能依靠“实际从事工作者的努力”,而本书“振衰补敝,改变历史时代而使其安和康乐”的真正旨意却不难由此窥见。
  重读《论语别裁》,首先不能不为之深深震撼的,是南怀瑾先生发自内心的巨大的人文关怀。上世纪60―70年代正是我国台湾经济开始全面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先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数众多的家庭手工急速发展成后来的 “中小企业”,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经由外销拓展,迅速提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之俱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极大变化:人们竞相追求利益最大化,竞相崇尚科学至上主义、技术至上主义、个人本位主义,耽迷物欲,生活越来越实利化、功利化,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原子化、契约化。正是针对这一切,南怀瑾先生带领人们重读 《论语》,重读中国古代儒、释、道各种典籍,引导人们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的修养,关注人伦世界,关注人文教化,重新思考人生价值。 《论语别裁》不是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的逐字逐句精密的考校疏证,它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和芸芸众生生活与命运紧密相连。
  包括我国台湾在内,整个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都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和全面示范下开始的,是典型的外铄型。如何由外铄转向内生,使现代文明和自己的历史紧相连接,从中获得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择定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都在努力进行艰难的探索。 《论语别裁》和南怀瑾先生的其他一系列著作,一直努力在传统中发掘其所蕴含的现代性,在现代性中发现它们的历史渊源,揭示这两者之间历时性和同时性密不可分的一体化品格,引导人们在走向现代时不忘自己的历史,在回溯自己的历史时不忘走向现代,在接受西方文明影响时不忘本土根基,在坚守本土根基时不忘主动积极地吸取世界各种文明的精髓。这是 《论语别裁》和南怀瑾先生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又一重大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筚路蓝缕之功,值得人们永远尊敬。
  南怀瑾先生治学注重融会贯通。儒家,除《论语别裁》外,还著有 《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中庸讲记》、《易经系传别讲》等;道家,著有《老子他说》、《庄子讲记》、《我说参同契》等;释家,著有《禅海蠡测》、《楞严打义今释》、《维摩诘经讲记》、《唯识与中观》等。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正是夫子自道。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虽多以别裁、旁通、别讲、他说、蠡测、今释题名,其实都体现着这一人生最高境界。所有这些著作,无一不是非常自觉地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本,努力借助于各家学说的会通对各种经典做出更具启发性的解读。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多次去香港或经香港去台湾,几乎每次去都要去拜见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人民公社”和他共进晚餐,坐在他身旁,亲聆他纵论古今,月旦人物。那真是一场场文化盛宴。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成立时,基于对南怀瑾先生道德文章的尊崇,特聘南怀瑾先生为名誉教授,蒙先生首肯。先生昔日音容笑貌,至今仍历历在目。9月29日,南怀瑾先生涅?仙逝。未能亲往送别,深感痛惜。特撰此短文,以致缅怀之意。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10-19 15:38 编辑

南有怀瑾,北有于丹。胡裁论语,笑话连篇。
看过张中行滴《禅外说禅》,还在别的地方偷偷转载了整本。。。
南怀瑾的书在机场总是看到,等灰机滴时候无聊时翻过几页,然后就默默合上,闪开。。。
许倬云忆故人:李敖说谎偷书 南怀瑾是奇人

www.taihainet.com 2010/7/15 16:42:01 凤凰网 【字体:缩小 放大】





在1960年代,殷海光等于是软禁,可以进出,但是总有人监视他。他的太太夏君璐对他很好。去看他的人,除了学生以外,朋友很少,我一个礼拜去看他一次。门口有个馄饨摊,是特务摆在那儿看殷海光的。我晓得这个特务是干什么事情的,他也不拦我,看见我这么一个常客,还会笑笑。

我到他家看望,他就抱怨,发牢骚。他说:“有什么好书?”我便告诉他。他常用的口头语:“棒不棒?”我回答说:“书没有棒不棒这个事情,每本书都有它的特殊处,也有它的缺陷。”他就是一竿子打到底的态度:一本好书,或者一本坏书。介绍过来的外国思想,他一定佩服。他不喝茶,喝咖啡。他相信“科学”,可是也有矛盾的地方。他得癌症,以为可以靠打坐的功夫来治,他找南怀瑾学打坐、运气。他坐的蒲团都坐破了。这件事,他跟学生不讲的。他好意说:“许倬云,打坐对你的身体有好处。”我说:“对我的手脚没有用处,对一般的身体可能有用处。”他还特别陪我去看南怀瑾,当然南怀瑾也知道,气功治不好我的残疾。不过,我感激他对朋友的热心和善意。

南怀瑾是奇人,有一股吸引力,交游广阔,佩服他的人也很多。大概是传统严谨的学问,大家觉得太枯燥,他讲的有许多很方便的途径。他叫弟子在浙江修铁路。李登辉属下的苏志诚是南怀瑾的徒弟,经过南怀瑾跟大陆的高层来往。南怀瑾写的东西,常常留下余地给人讨论:用外传、外说、他说,不一定正说。殷海光陪我去看他,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句话,意思是关门不谈,至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他身体的确真好,那时候我见他的时候,我三十多岁,他五十来岁,身体健康的情形如同二十来岁。

打坐本身是有用。我也静坐,我的静坐功夫不是外界教我的,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呼吸,我可以脑子一片空白,一般初学打坐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在芝加哥开刀的时候,自己学出来的一道功夫。这说来话长,有个新西兰人在芝加哥教体育理论,他要研究一个人脑波显示跟行动的关系,就找我,因为我是病人。我一辈子不能跳,不能跑,他要看我脑子想的跳和跑,脑波显示是什么样。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没有可以观察的底线,怎么做?我们俩就一直在搞这个底线,搞到后来是用慢板的音乐,排除脑中的杂念。最慢拍子的音乐是《圣母颂》。我们先由《圣母颂》开始,再减到打拍子:哒哒哒。然后简化到“天下太平”四个字:哒哒哒哒。只要我一想到“天下太平”四个字,呼吸自然就静止,脑中就空了。这一套是打坐的人做不到的。等我的脑中到了底线,他再衡量我的空想跑跳动作的曲线。我和打坐的人讨论这个问题,也和医学界的人讨论这个问题:脑子静空半小时绝对是好事情。你的所有思维排空,脑子可得到休息。至于丹田呼吸,那是腹部用横膈膜鼓气,是帮助小肠蠕动,能帮助排便。脑子静空半小时,肚子蠕动半小时,排便顺畅,脏东西出得快,身体越来越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