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影片系列3]添加了韩国恐怖片《鬼镜》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3-3-30 02:55 编辑


厚颜无耻的道德——《女人韵事》笔记
《女人韵事》是内涵丰富的闷片,保持法国电影的一贯的高水准,法兰西之所以没跟俺们一样堕落到为一个歌颂者鼓掌,原因在于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严苛的自我批评,这一点英美都不如。
1、走投无路的女人
《女人韵事》背景沉重,话题复杂,涉及两性权力关系、公权与私权,道德纯洁主义和那些假正经的卫道士,不是咱这的特产,何不食肉糜?不同肤色的晋惠帝们习惯用最没有话语权的人的血掩盖那些虚伪的政客的懦弱与自私,电影看得人心里堵得慌。
女主角是个市侩、机灵能干的外省妇女,她没有文化,也不去教堂,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歌手,她老公从德国战场回到法国,无所事事,两个孩子嗷嗷待哺,一次偶然机会,她帮助女友堕胎,发现这门生意既赚钱又能帮人解决实际问题。当时法国战败,家里没有男人,那么多意外怀孕的怎么办?生下来怎么养。喜欢唱高调的人不会考虑这些简单的现实问题,饿死与失节,都是别人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表达他们的道德热忱就够了。
生育权或就这部电影中的关键词堕胎,涉及复杂的伦理话题,然而在战争的极端条件下,要穷人尊重胚胎的权利,让女人和孩子承受私通和私生子的压力,让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妈妈时时刻刻保持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太不现实了。吃饱了很撑的大官僚没过过每顿吃土豆的日子,他也无法了解家里没有男人,女人却怀孕了,这件事对女人的打击以及女人在这种事件中的尴尬立场。除了圣母玛利亚,没有女人可以自己怀孕,而私通的所有的谴责都给了女人,公平吗?
女人不想要孩子,不想让一个新生命压垮已经不堪重负的生活,所以女主角的生意很好,她出于对同性的理解来做手术,更何况,通过手术,她还能收到可观的酬劳,为什么不呢?
在计划生育仍是国策的背景下,讨论堕胎非常吊诡,这里的生育是计划的,不是自主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利剥夺,只能选不生和不能选不生,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你没有权力选择,只有义务接受既成事实并为之承担无穷无尽的麻烦,当然,更多人愿意将这个过程理解为本能与爱,也许这样好过些。
女人在生育方面的权利受到过尊重没有?生了6个孩子的妈妈说她一点都不爱孩子,逼于无奈才生的。怀上了就该生下来,这是圣母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孩子妈的感受是次要的,母亲和未出生孩子的权利谁在先?女性在生育这件事上,从来都是处在劣势立场,有多少生育是出于无奈和无知?该生孩子就生孩子,为什么不是想生孩子再生呢?问题是女人,你有的选吗?
这部电影也讨论了性,很干净的讨论,国内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里的性要么藏着掖着装逼至死,要么直白粗鲁流于下水道水准,大概跟中国大陆社会各种欲望被扭曲到变态的现状有关吧。电影中,性是故事发生的起点,有了性关系才会怀孕,即使在战争年代,在被占区,在大多数男人都离家的背景下,依然有那么多性关系发生了,德军忍不住在漂亮的法国女人面前打扮得笔挺帅气,明知道多付了几倍嫖资,依然要找漂亮的妓女。这个时候德国妇女是什么状况?她们能守身如玉等着丈夫吗?还是跟法国一样,有那么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性关系?而女主的好生意源自这些见不得光的性关系。
根据审判书的记录,她做了23例手术,唯一一次事故,是生过6个孩子的妇女,她堕胎后死了,之后她老公抛下6个孩子自杀了。我一点都不同情这个男人,如果没有能力和足够坚强,就不要结婚生孩子,生育的痛苦由女人承担,发现自己要承担责任了,便做了逃兵。其中一个孩子有听力障碍,有这种懦弱的父亲,孩子们真可怜。
这不是唯一一个懦夫,电影里没一个靠谱的男人,女主的老公告发了太太,直接导致女主被处以极刑,他是个可怜虫,有值得同情的地方,然而正如迅翁所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享受着老婆非法收入带来的安乐生活,又假清高地自以为高人一等。他从战场上回来,第一句就责问太太为什么没给他写浓情蜜意的信?女主不愿跟不成器的老公上床,她有了一个能干又有激情的情人,她还把老公发配给她的女仆。她真是一个务实又精明的生意人,只可惜性关系里除了需要,还有吸引、平等等微妙因素,她自以为妙计的交换激怒了懦弱的男人,他一封匿名信,直接结束这一切。这男人做事太阴,从报纸剪出一封信。
孱头习惯欺负更为弱小的人寻找平衡,巴黎的法官不能将德国人赶出国土,又不能保护境内的犹太女人免于毒手,只好找软柿子捏捏。
2、向“替罪羊”赎罪
类似的剧情,在《法兰西组曲》的《柔板》中上演过。被占领区的法国男人做了些什么?他们在前线打了败仗,男人主导的政府投降,他们表现得一点都不高贵,自私猥琐懦弱虚伪,投敌者刻薄滑头,巴黎法官打着纯洁道德寻找法国价值的旗帜,杀死一个农妇。还有那些软弱的明知道这个案子审得有问题的律师,却也只能束手无策地看这个女人用死亡将他们这些虚伪的男人钉上耻辱柱。
女主将房子出租给妓女,也是她的罪状,公民有权处理自己的私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的法国权力阶层(政治与性别)需要一个替罪羊,用“道德”罪开脱他们,他们将自己置于上帝之上,反而败坏了上帝的名声,那位美丽的妓女不过要讨口饭吃,这世界上的伪道德君子,从头到脚都纯洁的nut,没有一丝体恤之心的白痴,道德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玩物,这些人才是败坏道德声名的罪魁祸首。
故事背景是法国最衰败最脆弱的时候,战败国的屈辱感无处发泄,男人们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却要通过处罚一个女人找回平衡,何等虚弱与无耻!历史上拼命鼓吹道德纯洁的年代大都是王朝衰败的征兆,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特别爱拿道德说事?比如扯淡的北京精神,第一句就是厚德,是有多么厚脸皮啊。
这部电影的高妙之处在于所有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那么明显,他们既可怜又可恨却又值得同情和原谅,只有巴黎那个上校,抬出国家民族来侵害私权,艺术家应是时代的批评者,发出另类的声音,而我们这里只有歌颂者,他们是吹鼓手,却不是艺术家,虽然诺贝尔加身,依然一身屌丝味。
一个政府,高调道德建设民族复兴,却从不析分责任与权利,对掌权者处处优容,对底层则无情苛待,法律为政治让步,人权屈从于国家利益,不能让百姓仓廪实,却要求国民知礼节,在这样的流氓政府中,只有道貌岸然的假正经和毫无底线的骗子能游刃有余,斗升小民一个不小心就成利维坦的祭品。
但法国人还有救,他们有足够的反省意识,二战后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法国艺术家对本民族的弱点和过去的错误揭露和抨击,这是自信的文化的表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反观我们,这些年来真正的批评势单力孤,更别提理性的有价值的反思,电影中表现的所有的人性弱点,我们都有,但我们只有五不搞。

女人韵事 Une affaire de femmes (1988)
导演: 克劳德·夏布洛尔
编剧: 尼尔斯·塔维涅 / 克劳德·夏布洛尔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弗朗索瓦·克鲁塞 / 尼尔斯·塔维涅 / 玛丽·特兰蒂尼昂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88-09-14
片长: 108 分钟
又名: 女人情事 / 一桩妇女公案 / Story of Women

女人韵事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 1988年 威尼斯电影节 Filmcritica "Bastone Bianco" Award - Special Mention 克劳德·夏布洛尔
  • 1989年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BR Award) 最佳外语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沙发,先占座,回头再仔细看。

《鬼镜》笔记

选电影时习惯于看看豆瓣评分,日韩电影除外。韩国电影《鬼镜》豆瓣三星电影,却是很和我胃口的惊悚电影。这部电影通过惊悚的剧情探讨人性、罪恶、救赎,剧情紧凑,悬念设置巧妙,更厉害的是镜子的意向微妙——既危险又魅惑,结尾尤其大赞——完全翻转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就在主人公信心满满以为自己被治愈后,他走入另一重时间……
一、充当审判者和执法者的镜子
镜子在电影里有多重作用:制造恐怖气氛的道具、杀人武器、开启另一个自我的大门,主谋利用镜子杀人,最后同样横死于镜子下。这里,故事用镜子的物理属性制造悬疑气氛、用镜子的反射影像和锋利刀刃做武器。
百货公司里,只要有镜子的地方就可能是一个杀人现场,而且这个现场里没有凶手。不断有人遇害,凶手就像幽灵一样游荡在百货公司,这几宗杀人案究竟有什么玄机?调查这桩凶杀案的警察与前警察又有什么内情?
电影充分利用镜子,故事里的人总是能在镜子里发现另一个自我。主人公在镜子里与自己对话,打碎镜中的另一个自己,结果却是他被困在镜子里。那对诡异的姐妹,其中一个房间里摆满镜子,两姐妹是对方的镜像,她们是破案的线索,一个切入点,是将男主人公带入镜中世界的关键人物。
故事利用镜子制造谋杀(抑或是自杀),制造种种暧昧的情节,因为镜中景象,让故事和人物变得复杂丰富,哪个是真实,哪个是影子?又或者两者都是真实的,只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镜子将人内心照亮,潜藏在身体里的记忆、欲望、恐惧,在镜子里呈现出另一个自我——厌弃眼前的自己,最好抹杀掉。
镜子充当了审判者和执法者,每个作恶的人都为自己的阴谋买了单,曾经参与阴谋的就像照镜子一样将自己抹杀,现世报来得如此之快,不但当事人来不及逃离,旁观者亦无法理解,然而,卷入镜像的人都无法回归“正常”,停尸房医生、精神病院的妹妹,主人公。
二、不能说再见的镜中世界
《鬼镜》中主人公因为一次意外开始自我怀疑,那个软弱的自我开始抬头,他意外杀死同伴,因为该死的镜子反射,从此他不得不辞职,开始接受治疗,他要战胜这个软弱的自己。男主勇敢的时候先射杀了同伴,后来又射杀了镜中的自己,虽然都是为了拯救生命,前一次让他无法面对镜中坚强的过往,后一次让他与某一段软弱的自我彻底告别。镜子将男主分裂成两段灵魂:一体两面,不停纠结战斗,同时要时刻反省,才能不被镜子吸走灵魂。
心理学家有时候跟跳大神的大仙差不多,都会说一些玄乎乎的东东,学弟的镜子理论是连环杀人案的关键,也是主人公最后悲剧的来源。所谓镜像理论是真有其事还是被暗示的结果?人心太过复杂,有些事情也许光靠人力无法解决,主人公一直试图医治心病,看心理医生、买醉、消沉、重新振作,结果看起来一切都过去了,他以为战胜自我就能治愈,谁知他病得更重了。
他战胜那个卑鄙懦弱的自我,结局是他的世界被颠倒,他丢失了另一半自我,变成单向度的人,也许只有神才能拯救软弱无助的灵魂,走出一种迷惑与恐惧,进入另一种迷惑与恐惧。日常的情形如叔本华所言:人在无聊与痛苦中左右摇摆,单纯的幸福快乐、勇敢无畏,在哪里?人心则更为幽微曲折,有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明确感知的,有些则深藏与阴影,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突然出来。看起来不动声色安排一切的冷静的姐姐,精神混乱的妹妹,事实上,做了疯狂的可怕的事情的是理智的姐姐,找到杀人凶手的却是精神病患妹妹。表面上能干精炼的警察,其实是为了升职草菅人命的官僚,贿赂警察的奸商其实最爱百货公司,镜子外+镜子里=完整的人格,那些软弱、卑微、龌蹉、恐惧,丑恶的一面是无法完全抹杀的。
豆瓣有人说最后一节使得电影成为神作,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最后那一幕,鬼镜不过是一部情节紧凑的警匪片,有了神一样的反转,一下子到了哲学宗教的高度,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铺垫,都是为最后一幕准备,在大家都准备安心地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导演生生把镜子装在观众心里,照见我们内在的无法抛弃的另一面。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灵层面的,从无常的客观世界到瞬息万变的心理层面,到捉摸不定的灵魂深处,影片层层递进:恐怖事件因某些原因一直不断发生,在这期间,每个人的欲望都不一样,有人想借此高升,有人想找回自我,真相大白,结果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过从一种恐惧走入另一种恐惧。
这部片子的恐怖镜头非常含蓄,导演想让观众的心里发毛,而不仅仅是让观众胃里不舒服,这应该是日韩系恐怖片与美国恐怖片的根本差别。这部电影中让人不安的是镜子里的分裂的灵魂,那个不想要的部分,不能简简单单说再见的部分,那个不能和睦相处的牵绊,还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分家的人格。

每次看韩国电影,就想对那些连少半瓶都没有的家伙说:别嘲笑人家韩国棒子,天朝的电影水准还停留在把简单故事讲圆的低级阶段,人家韩国电影已经拍出n部文艺鬼片了,连美国人都来翻拍,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当然了,在俺们这个灵魂被碾碎埋入石岗岩下的环境里,有智商、有趣味、有美感,似乎有点奢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虐心的韩片的虐心指数,还是很高滴,不太敢看滴说。
边走边看
原来鲍小强的《鬼镜》是它的翻拍片啊。

韩国恐怖片有些挺吓人的。看过《傀儡师》之后,对于SD娃娃就完全丧失兴趣了。
我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