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凭吊不胜愁


凭吊不胜愁
——怀念陈仲经先生


    昨夜翻阅资料,无意间看见了施孟宏先生写的悼念陈仲经先生的一首诗,颇有感慨,写此文以记。
    施孟宏先生是福清市龙田镇人,与陈仲经先生是同乡。施先生生于一九二一年,一九四六年去台,一九九四年去世,是台湾著名的书法大家。
    而陈仲经先生生于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长施先生三十六岁,二人算是忘年交。陈仲经先生更是海内著名书法家,只因历史原因,世人知之甚少。
    一九三四年,国民政府主席林子超(林森)先生倡议、募建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并要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做成碑刻,以便永久保存流传。
    在林子超倡导下,《三民主义》碑刻的原文书法,由当时的书法名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十四人分别书写。在这十四位书写者中,陈仲经书写的数量最多。仅此,就可见陈仲经先生的书法造诣之深与社会声望之高。
    该碑刻原文,现藏南京市档案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套计十五万五千余字的《三民主义》全文书法,按原书法神韵,由苏州吴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刻成石碑。然后由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又名藏经楼)建成碑廊,成为该馆主体建筑之一。
    碑廊内每块石碑高一百九十厘米,宽九十厘米,计一百三十八块。这一百三十八块碑刻书者,陈仲经先生独书十七快。
    这个碑廊与这些石碑,在历经抗日战争、内战战火与文革劫难后,竟然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真是一个奇迹。
    施孟宏先生在悼念陈仲经先生的诗中写道:陡闻噩耗陨琴楼,一代贤良至此休。左海诗名夸宿望,颍川家世擅清流。品崇德义堪为范,绩著廉能孰与俦。今日盖棺成定论,鹭鸥凭吊不胜愁。
    诗中“琴搂”二字,为陈仲经先生晚年名号,源于先生故居名曰“卧琴搂”。“左海”是福州别称,“颍川家世”指陈家祖上系中原固始陈氏世系,别不多述。
    陈仲经先生行七,谱名作砺,大名希亮,字仲经,晚号琴楼。先生自幼随父宦在湖南长沙,受业於经学大师皮鹿门锡瑞先生。究心文学,造诣甚优。
    民国初建,民主初兴,民权初行。年轻的陈仲经先生顺应革命潮流,在湖南长沙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创办“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
    “道南”一词,跟历史名人杨时有关。杨时,福建省人,是两宋之交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师从程颢、程颐,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曾留下“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杨时拜程颢为师,学成回归向恩师告别,程颢目送离去,说:“吾道南矣!”后,杨时在东南讲学传道,成为“二程理学”南传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后人称之为“道南第一人”,应验了程颢“吾道南矣”的预言。
    陈仲经把学校起名为“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除了有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自有未忘故乡福建之意。
    “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是以解放妇女,尊重女权为基点,以培养妇女教育师资为己任的私立专业学校。其校有一学员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双峰县荷叶桂林堂人。她一九一三年在“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毕业后,即主办湘乡县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一九一九年底,年满五十四岁的葛健豪偕同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和儿媳向警予,一道赴法国留学。其女婿李富春,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之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陈仲经创办“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与其母陈家老夫人刘国士有很大关系。
    在长沙未光复时,刘国士即以道德才干誉满长沙,被聘为私立湖南女子正德职业学堂监督(校长)。清亡民建,该校因财力不济停办。刘国士有一学生叫林淑卿,为福建同乡,是林则徐的曾孙女。林淑卿嫁给长沙慈利人孙道信,在长沙娘家无人,便认凤仪园老夫人刘国士为义母。林淑卿经常鼓励义母刘国士独立办学,故刘国士非常支持儿子陈仲经兴办“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该校创办后,刘国士亲任所长。请长沙老翰林彭青藜和文坛名宿黄树森教文史,实为众望所归。
    第二件事是创办“长沙同文学校”。
    同文学校即外文学校,办有英文、法文、日文三个专业,陈仲经请兼通英文文、法文、日文的罗开轩担任教务长兼外文主任。陈仲经与十弟陈天材也分任教员。
    第三件事情是创办“社会教育新剧团”,剧团采用新编的新剧目宣传民主宪政。新剧目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社会效果影响极大。由陈仲经的九弟陈绍箕全力经营,现代教育家伍薏农,戏剧家欧阳予倩等人都是“湖南社会教育新剧团”的创办人。后来成为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名家的田汉、金山、周贻白等剧人,也都是“湖南社会教育新剧团”同仁。
    创办这三件事情对于年轻的陈仲经来说,非同小可。从申办组建到落实资金,校舍、教材、教职员工,以及剧团的演员、文、武场和场地,都不是容易的事。陈仲经兄弟初出茅庐,一无政治背景,二无经济实力,他们居然就将这三件大事办成了。而且,一度办的还很红火。若在今日,关卡重重,手续繁琐,处处设禁,则无此可能。
    陈仲经为创办这三件事,写有呈请立案申请三文,是他在文字上暂露头角之作。该三文言简意赅,文笔斐然。长沙文坛竞相传吟,一时脍炙人口。
    其中同文学校呈文中“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兼通博识,为用斯宏。同处一洲,言文互异。九州之徼(jiao,边界),万里而遥。求其通识,不亦难哉。塞外琵琶,翻作胡语。蛮中菩萨,谱入宫词。改帝制为共和,易锁港为开放。文明之输入,必以语文为津梁;宾主之交欢,尤以语言为导线。十年外交,风云日亟。鹰瞵虎视,患在腹心;豆剖瓜分,祸依眉睫”等语,尤其为人称许。
    陈仲经先生在袁氏称帝后,南下广州投身国民革命,任职广州国民军政府大本营建设部秘书,为林子超、宋子文、孔祥熙诸先生赏识。北伐时随林子超(林森)先生赴任福建,任福建省长公署秘书、财政部秘书兼印花税处处长。抗战时期任职闽赣区食糖专卖局局长、广东广西考诠处处长等职。
    所著《琴楼吟草》一集,於一九七三年(民国六十二年)夏在台湾出版。爱国之心与故园情怀,闪现于字里行间。
    陈仲经先生只身去台湾后,任国民政府考选部常务次长、考选部顾问。一九七四年(民国六十三年)一月十七日逝世,安葬於阳明山公墓。
    陈仲经先生夫人李廉,于一九六一年在北京病逝,长女陈湘英是杨虎城将军家庭教师,女婿王子安是杨虎城机要秘书,儿子陈正青是西北战地服务团老八路、新中国新闻摄影奠基人、著名新闻摄影作品《开国大典》的作者。
    陈仲经先生故居“卧琴搂”,位于福州仓山塔亭窑花井。
    因政治而隔断骨肉血脉,致使亲情生离而成死别,怎不叫人“凭吊不胜愁”?


“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

即长沙周南女子学校?
不是。
你说的是另一个学校。
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


-------------------------------

木有听说过这个有历史的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去摆渡了一下也没有资料,醉汉兄能多给点信息不?
见《迟庄回忆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百度葛健豪有一段资料如下,没有提道南二字:


宣统二年(1910年),葛健豪的三儿蔡和森在蔡广样辣酱店学徒出师后,愤时疾俗,立志读书。这时,蔡家已经破产,她将珍藏的出嫁首饰卖掉,携带子女进省城求学。她去报考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时,因年近半百,学校不让报名。她很气愤,叫女儿写了呈文,送到长沙县衙。知县觉得她是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就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令学校破格录取。民国2年(1913年)毕业,回到永丰,任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校长,民国6年,她为支持蔡和森探求革命真理,全家迁居长沙岳麓山下刘家台子。从此,她家便成为儿子和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翌年春,"新民学会"就是在她家成立的。
我是根据迟庄回忆录写的,在写这一节的时候,百度上有关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还能查到,现在已经没有“道南”这两个字了。
意味深长啊。
我是根据迟庄回忆录写的,在写这一节的时候,百度上有关湖南道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还能查到,现在已经没有“道南”这两个字了。
意味深长啊。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12-30 20:28
为什么会这样?!
不知道。
总之,国民党人办的好事一概不提,含糊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