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枪口下的北洋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3-2-16 12:10 编辑

第一章    北洋三军



袁世凯新军




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性,陆军装备了西式来福枪,并且开始注重后勤,配置了工兵、辎重兵、交通兵和医疗兵等。但中国陆军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就装备而言,虽然有了新式步枪,但枪支来源复杂,有自西方各国采购而来的,也有地方仿制的,口径不一,弹药不能通用,性能参差不齐。
此外,就军队指挥以及军事素质而言,中国军队也存在不足。以海军为例,被视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舰队的北洋水师,虽然顽强抵抗,然官兵普遍职业技能不足,舰队配合失当,弹药缺乏,先败于海上,后困守威海,终遭覆灭。如同1849年时的清军一般,晚清陆军只会正面防守,一旦日军从侧翼迂回包抄,即全军崩溃逃散。部队指挥官多由裙带关系而得提拔,对军事战略战术、武器运用一无所知。普通士兵训练不足,老弱病残充斥,待遇低下,且常遭克扣军饷,整体战斗力低下。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空前惨败,给清政府以巨大刺激。清廷决定尚武图强,改练新军。此前淮军官僚、长芦盐运使胡燏棻(fēn)已在天津小站训练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称定武军。后胡燏棻调任,负责督办津芦铁路,1895年,经荣禄等人奏请,改由袁世凯统帅定武军。袁世凯又奏请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来到小站,开始了闻名于后世的小站练兵。(小站位于距离天津约三十五公里的新农镇,为天津至大沽铁路中间的一个小站,因此得名。)
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曾追随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参加过镇压捻军、太平天国的战争。出生于军旅世家的袁世凯,青年时参加科举,准备弃武从文,但屡试不中,一度落魄,后投奔继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庆军统领吴长庆,跟随其到朝鲜十二年。在朝鲜期间,袁世凯对军事相当留心,细心钻研操典、战术之类的军事书籍,并时常跟随部队到野外演习。据袁世凯自诉,学习军事,“这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渐渐地袁世凯也成为军事方面的行家,在朝鲜期间,袁世凯曾替朝鲜国王编练过一支亲军,名为“镇抚军”。因为袁世凯具有练兵经验,所以委派他办新军。
袁世凯在朝鲜见识过现代军事技术的威力,在军事思想上颇为开放。袁世凯的新军有着诸多新事物,如参考西方参谋制度而设立的幕僚机构,在军事训练中注意夜间作战演习,采用实弹射击训练,重视战场电报通讯等。针对以往清军中普遍存在的克扣军饷等陋习,袁世凯特意规定士兵的军饷由指挥部直接发放,不经过军官之手,以便士兵拿到足额饷银。在发放饷银的时候,袁世凯有时亲自点名发放,确保军饷放到士兵手中。
新建陆军分步兵、马队、炮队和工兵四个部分,设有快炮一队、重炮一队,骑兵营一支。工兵分为桥梁、要塞、布雷、电报、测量、军械修理六个部分。并聘用德国军官来小站训练,部队不久就扩展到七千人。新建陆军中,由冯国璋为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段祺瑞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王士珍为工程部学堂总办兼工程部统带,三者并称 “北洋三杰”。此外,以徐世昌为参谋,唐绍仪为文案。
小站练兵,在区区一个师的军官中,出了未来的五位民国总统和代理行政元首及多位总理,后来在北洋时代叱咤风云的诸多军阀,此时不过是新建陆军一小卒而已。小站练兵中的诸多重要人物并无显赫出身,他们大多数来自底层,如冯国璋原先是个吹鼓手,王占元为马夫,曹锟当过小贩,张怀芝做过苦力,吴佩孚摆摊算过命。因其能拼能打,骁勇善战而获得提升。
新建陆军军官多数出自李鸿章淮军系统,有“淮军余孽”之称。大部分军官在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中学习过,如陈光远、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段芝贵、王士珍、王英楷、齐燮元、靳云鹏、吴佩孚等人。一部分指挥官还具备留洋背景,如段祺瑞、王士珍等人。此外,一些旧式军官如张勋、姜桂题等也被网罗。
袁世凯网罗俊杰,军中人才济济,且对袁忠心耿耿,这与其善于笼络人心有关。袁世凯属下阮忠枢爱上了天津的一个妓女小玉,想娶她做小妾,为此找袁世凯商量。袁世凯一本正经地对她说:“这个有碍军誉,不能娶。”阮忠枢一想也是,就罢了此念。
过了几天,袁世凯回天津,请阮忠枢陪他一起去看望一个朋友。二人走进一个院子,只见院子里布置的富丽堂皇,堂上红烛高烧,屋里坐着一个新娘打扮的佳人,正是阮忠枢想娶的小玉。原来袁世凯已秘密派人给小玉赎身,把一切布置妥当了才将阮忠枢拉了过来,给他一个惊喜。有这样的上司,阮忠枢怎能不对袁世凯忠心?
据袁世凯自己说,小站练兵时的各级军官和幕僚,甚至最基层的军官,他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姓名,甚至还能大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脾气以及他们的长处、缺点。新军中各级军官均将袁视作衣食父母,并在军中树立起对袁的个人崇拜。
袁世凯统兵极严,对高级将领也毫不容情。慈禧太后七十岁寿辰时,为了庆贺,军中搭起棚子唱大戏。看戏时,段祺瑞部下士兵起哄闹事,在台下怪声连连,现场秩序一片混乱。冯国璋看到后,立刻下令停止演戏,并上台讲话,要大家好好看戏,不要乱叫。冯国璋说的兴起,竟然说:“怪声乱叫这种事,只有卖屁股的娃儿才干得出来。”这一说,台下士兵一片哗然,纷纷拿起砖头瓦片朝台上砸冯国璋,冯国璋被砸的头破血流,狼狈而逃。事发后,段祺瑞特意向冯国璋道歉,此事也就作罢。但不想此事被袁世凯知悉,就将段祺瑞招过来严厉训斥,并降职处理。
1897年,清政府决定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合并,称为北洋三军,由荣禄任统帅,以充实京师防御力量。之所以称为北洋三军,这与清末的官制设置相关。咸丰八年(1860年),清廷设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两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此三支军队受荣禄节制,荣禄兼北洋大臣,故而称为北洋三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北洋军就成为袁世凯小站一派人马的专用词。
1899年,清廷决定建立武卫军,命荣禄为总统领,以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马玉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每军各一万人,这是清廷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武毅军在天津战败,聂士成战死,残部被毅军吞并,甘军因为西方各国追究董福祥责任,退回甘肃,从此一蹶不振,毅军在此战中也受损颇多。
在其他部队遭受惨重损失时,袁世凯的部队反而得到发展。1899年就已将武卫右军(新建陆军)调往在山东的袁世凯,与西方各国驻上海领事团达成中立协定,又与东南的实力派人物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结成联盟,搞“东南互保”,坐观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战后袁世凯的部队发展到有马、步、炮队二十营,共近两万人。
190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死,由袁世凯继任。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手握十三颗大臣印,计有钦差大臣、北洋大臣、练兵大臣、学务大臣、铁路大臣、盐政大臣、税务大臣等。天津总督衙门内有两根旗杆,挂着很长的杏黄色大旗,上面写的都是袁世凯的官衔。上端挂在旗杆顶,下端几乎到地。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特设练兵处,专门练习新兵。练兵处的初步计划是在全国编练36个镇(师),分驻各省,由各省督抚负责编练。在京畿由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以小站练兵的新建陆军为基础,编练成北洋六镇。
为培养军官,练兵处一方面派留学生到日德等国学习新式战术,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创办军校,以培养军事人才。1906年在保定设立陆军行营学堂,由段祺瑞担任学堂督办。第一期学生选拔北洋六镇军事的优秀军官入学,第二期学员来自北洋六镇及湖北、江苏两省,第三期学员由已编练新军的各省选拔保送。1910年段祺瑞调任江北提督,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隶军咨府,后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新军每镇有步兵两协,每协有两标,每标有三营,每营分四队,每队分三排,每排分三棚,棚为最小单位,有士兵14人。镇的首领叫做统制(师长,中将),协的首领叫协统(旅长,少将),标的首领叫标统(团长,上校),营的首领叫管带(营长,少校),队的首领叫队官(连长,上尉),排的首领为排长(中尉),棚的头目为正目,副目(正副班长,正目相当于中士,副目为下士)。步兵之外,各镇还设有马队一标、炮队一标,人数同步兵标。另设工兵一个营、辎重兵一个营,人员编制同步兵营,一镇共有12000人。
至宣统二年,全国已练成九镇精兵。第一镇至第六镇军官基本来自于原武卫右军(新建陆军),为袁世凯的人马。第一镇、第三镇驻保定(第三镇1904年移驻东北),第二镇驻马厂,第四镇驻永平,第五镇驻济南,第六镇驻守南苑。此外的三镇中,第八镇在湖北,第九镇在江苏,直隶有第二十镇。第二十镇是北洋六镇中各抽调一部分混合编成,也是北洋一系。
新军中仍然保留了诸多陈规陋习,如营级以上的军官都称为“大人”,队官称“大老爷”,排长称“老爷”,底层军官如棚头称之为“老总”,扩展开来,普通民众将一般士兵也称为“老总”。由于军事变革,清末新军的军服开始变化,从往日的黑布包头,盔甲战裙等落伍装备,改为西式遮檐帽和西式军服。军服夏季为土黄色,冬季是灰色。鞋子也由薄底快鞋改为布鞋,每逢军事检阅,另配有黄咔叽军服和黄色牛皮鞋。官兵一律打绑腿,至于大辫子,此时也一律盘起来扣在帽子里。
1906年,清政府将兵部和练兵处合并改为陆军部。由于袁世凯权势大增,出现了“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的局面,引发满清权贵猜疑。袁世凯不得已交出一、三、五、六四镇,归陆军部管辖,自己统领二、四两镇。1907年,清廷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将袁提拔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遂交出全部兵权。
光绪的弟弟载沣成为摄政王后,对袁世凯深恶痛绝,想把他除掉给光绪报仇。所幸张之洞帮袁世凯说情,方逃过一劫。张之洞为晚清重臣,以辈分资历来讲,在袁世凯之上;以官职而言,两人平行。袁世凯对张之洞,极尽谦恭,自称晚辈,每次见到张之洞都尽力恭维。一次张之洞从武汉来天津,去直隶总督衙门找袁世凯,袁世凯下令开正门迎接轿子,并亲自在大堂口等候。轿子抬到袁世凯大堂前面,本以为张之洞要下轿子,结果未然,只听到轿中鼾声雷动。原来张之洞此人经常彻夜不眠,睡觉毫无规律,在轿子上打个盹儿就酣然入梦了。袁世凯见此情形,命令不准惊动,亲自守候在轿旁。张之洞醒来后见袁世凯如此相待,颇为感动。
光绪、慈禧死后,袁世凯得悉载沣要下手除掉自己,就一路狂奔逃至天津,住在法租界利顺德饭店。并准备搭轮船逃亡日本。就是否除掉袁世凯,载沣征求张之洞意见,张之洞说:“主幼国疑,不当轻戮重臣。”由此救了袁世凯,将其开缺放回河南老家养病。
1909年2月清廷发布上谕,撤销袁世凯一切职务,命其回老家养病。虽然袁世凯被罢免职务,但北洋一系的实力却在扩张。全国已练成的新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均由袁世凯的北洋班底组成。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分别出任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巡抚,东三省均被袁世凯系统控制。此外直隶、北京、察哈尔、热河、山东、河南等省也在北洋势力范围之内。
在免去袁世凯职务的同时,清廷重用留日学士官生,以制衡北洋一派。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罢铁良,以荫昌为陆军部尚书,另设军咨府,以载涛为大臣,于是中央军权尽握于权贵之手。又大力提拔日本留学生在外省统兵,实力派将领如蓝天蔚、吴禄贞、张绍曾等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不属北洋一系。
武昌起义时,除北洋军及禁卫军外,其他各镇新军皆脱离清廷而独立。荫昌率领第二、第四镇南下,徘徊于孝感、信阳一带。荫昌知第二、第四镇为袁世凯亲信部队,袁世凯不复出,将士必不肯听命,由是奏请启用袁世凯,又以冯国璋督第一军,段祺瑞督第二军,不久攻克汉口,兵逼武昌。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之后,与南军议和,段祺瑞等前线将领则联合通电逼迫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时,清廷用以牵制北洋一派势力的留日士官生出身的将领,反而举旗反清。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石家庄独立,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河北滦州用兵,第二协协统蓝天蔚准备在奉天起兵。不久蓝天蔚兵败,吴禄贞被刺杀,张绍曾兵权被解,北洋军权再次统一于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北洋各派势力延伸至长江流域,如李纯率第六师、第二师之一部驻江西,冯国璋率雷震春、刘询等部攻占南京,驻扎上海,又派一部分军力奔赴福建。王占元率部占领武汉,曹锟驻扎岳阳,靳云鹏驻扎山东,至此,北洋一派占据中国半壁江山。
嘴上有龙!
找个马扎,坐等
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3-2-16 10:47 编辑

第三章    白朗起义                                               
豫西土匪

    清末时局纷乱,动荡不已,竟至无处不匪。“自庚子以后,百物昂贵,谋生日艰,游惰日众,富者率入于贫,贫者率流于盗”,大大小小的绿林武装就在各地纷纷出现,一些地区,竟至“无人不匪,无日不劫。”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也被土匪问题所困,当时匪患最重的是河南豫西地区。在北京政府官方文件当中,豫西被描绘为土匪横行,山贼林立之地。
    豫西为三不管地区,历史上各类起义频发,民国初年更是悍匪辈出,著名的有白朗、王天纵、樊钟秀、张寡妇等人。豫西地区之所以土匪众多,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有关。
    河南西部临汝、宝丰、鲁山、郏县、洛宁等地,土地贫瘠,物产稀少,地租昂贵。宝丰和鲁山一带,大地主几乎拥有全部土地,农民沦为佃农。而租赁田地的价格是极其高昂的,常要支付收成的六成给地主。无法维持生计的男人只能到矿井里干苦力。当时矿井的安全条件极差,随时可能发生坍塌的危险,在矿井干活无异于陷入地狱。
    在崎岖不平的豫西山区,要进行水利灌溉就需要筑渠引水,挖渠成为当地人的一个主要职业。大批青年人被招募来挖渠,称为蹚匠,仅鲁山一带就有约几万名这样的年轻人。大批穷困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对生活已绝望的他们自然成为土匪的生力军。只要有需要,土匪头目振臂一呼,随时可以招募大批年轻力壮的蹚匠入伙。在鲁山话中,“蹚匠”也成为土匪的别称。
    每逢饥荒,豫西人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出贫瘠山区,到富裕地区去当乞丐,“饥荒年月,弱者为乞丐,强者当土匪。”久而久之,就是没有灾荒的年景,外出乞讨也成为当地习惯。在正常年份,鲁山和宝丰地区最少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口外出乞讨。这些乞讨人口中的年轻力壮者,也随时准备加入土匪行列,劫掠一番,以求改变命运。
    1906年竣工的京汉线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冲击。铁路开通之后,运河周边的一些城镇开始衰败,大批依赖于运河吃饭的苦力失去工作。这些苦力中的相当部分会选择投入土匪行列,壮大土匪队伍。
    铁路的出现,在导致河运衰退的同时,也使得铁路沿线一些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如郑州,短短几年内就因为铁路而发展成河南最重要的城市,安阳则成为河南北部的中心,而当时信阳一个人力车夫的生活水准都可能超过豫西地区拥有一百亩土地的地主。
    经济上的落差,贫富差距的加大,求生的强烈欲望,使得河南西部地区的那些无数赤贫人口,对富裕地区心怀恨怨,并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投身土匪队伍,加入劫掠行列。大批贫困子弟,好比被堵塞在大坝上的洪水,他们等待着一次机会,冲垮大坝,蜂拥而下,劫掠一番,衣锦还乡。
    土匪劫掠的对象,最初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当土匪声势壮大后,军事素质提高之后,就开始攻占一些大城镇。为了抗击土匪,河南一些富裕地区出现了地方自卫组织红枪会。红枪会宣称,将神符焚烧后用水服下,就能刀枪不入,以此吸纳会众。各地不但有红枪会,还有黄、蓝、白、黑、绿等枪会,甚至还有大刀、小刀、扇子等各种枪会。每个枪会各有崇拜的对象,连孙悟空、猪八戒也被顶礼膜拜。
    枪会中比较有名的是天门会,该会盘踞在在林县山区。该地方一个张姓石匠,自称某日在山上凿石,忽然从石头中掘出一颗玉玺,于是开坛设立枪会,以真命天子自居,并借神符治病,附近各县农民纷纷前往朝拜,手下会众数万人。张石匠登基称帝后,封党羽为宰相、元帅、将军等官职,又将妹妹封为公主,并在山里摆擂台比武招驸马。天门会和其他枪会一样,也靠吞服神符、刀枪不入之类的宣传来迷惑民众,但因为张石匠手里有了一颗玉玺,更让农民信而畏服。红枪会起初是地方自卫团体,后来各地县政府以红枪会作基础,将它编作民团,红枪会有时和土匪互相厮杀,有时则互相合作。
    土匪劫掠的城市也根据条件不同而进行,安阳在北洋时代从未被土匪劫掠过,因为这里驻扎有重兵。而南阳则不同,一方面它因为丝绸业而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它的周边全是贫困地区。富裕的南阳受到贫困地区的包围,于是不断地遭到劫掠。
    劫掠分文劫和武劫,文劫叫做飞叶子,土匪头子在名帖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向各地有名的财主借钱,武劫则采用武力抢劫或绑架人质。绑架人质称拉票子,拉票子分四种,第一种是快票,即女人;第二种是骨票,即将富人家祖坟挖开,将尸骨掘走;第三种是死票,即将人质打死后,向人质家属索要赎取尸体的钱财;第四种则是普通票,即男性人质。
    通过劫掠而致富的梦想与可能,使得河南西部地区将土匪视作是光荣职业。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一个人去投身于土匪事业,其家庭在当地会抬不起头来。父亲会怂恿儿子、妻子会鼓动丈夫去当土匪,未投身土匪事业的男人常被视作“阳痿”。如果一个家庭中出现一个名扬乡里的土匪头目,那么其家人则备受四乡八邻的尊重,家人走路时也昂首挺胸。
    土匪出名之后,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己的家乡摆排场,通过做寿、做各类法事来铺张声势,壮大局面,又可借机敛财。土匪李景山为他母亲过生日,唱了两台戏,请了三天客,用的七十多头猪,一百多头羊,全部是各处大财主送的。三天内接待的客人有六百多桌,这些客人都是四乡的大财主,所送礼物相当可观。
    在盛产土匪的豫西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和社会认知。规则既使得当地能够有效的组织起力量,发起频繁的对外劫掠,另一方面,也可以协调内部纠纷,保护当地民众。社会认知则使得当地人奋勇投身于此项事业,“如果想当官,先做土匪头;如果想坐轿,先去绑人票。”
一等人物当头领,花钱如水流,
二等人物当枪杆,守在他四周,
三等人物扛步枪,冲杀来回走,
四等人物看肉票,上下咬舌头,
五等人物充探子,领路抢民家,
六等人物藏赃物,恐惧又忧愁,
七等人物看俘虏,双目圆睁忧心忡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白朗起义勃然而出,震荡多省。对于白朗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普遍认为白朗1873年出生在宝丰县大刘庄。但当时的日本报纸调查后认为,白朗是河南鲁山县人,十八岁时曾任河南巡防队士兵,目不识丁,两三年后私自脱逃,并成为江湖头目之一。白朗体格肥大,臂力过人,颇有胆略,二十二岁时即有部属数百人。因其身高腿长,行走迅疾,得绰号白狼,并奔走于豫西临汝、宝丰、鲁山等地,结识豪杰,积蓄力量。
白朗军的军事素质
    白朗早期只是率部出没于乡野之间,尚未有实力与官兵做正面对抗,更不要提攻城掠地了。随着清末时局的巨变,白朗的实力也不断得到扩张。宣统年间,河南一带有王天纵,自称中州大侠,交接各股力量,与清廷对抗。后王被清廷招安后,很多部下不愿归附清廷,各自流散,其中一部分投奔了白朗。
    1912年秋,河南地方当局实行招安政策,收编了一批地方上的著名土匪。很多土匪头目受“先造反、再招安”的诱惑前去投诚,但精明的白朗判断这是官府的一个诱杀策略,对此没有理睬,结果前去投奔官府的十八名土匪头目果然被杀。此后,在义愤的刺激下,众多土匪纠结到白朗身边,其队伍很快得到发展。
    此时河南省连年旱灾,地方上民生凋敝,铤而走险者日众。白朗起兵时,沿京汉线前进,沿途各车站上聚集的众多灾民纷纷依附,其中以能战的青壮年子弟据多。而各地成为白朗羽翼的地方势力多如牛毛,如邓州邓玉堂有部下二三千人,南阳白金堂有二三千人,鲁山海建功有二千人。
    辛亥革命之后,南北议和,各省裁撤军队,大批士兵退伍。白朗乘机招募被裁士兵,购买军火,扩充实力。大量溃兵的加入,使得白朗军队大幅提高了战斗力,得以纵横多省,屡败官兵。白朗军中的一些著名头领,如李鸿宾、宋一眼等,都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他们有的是军队出身,有的则是从军校出来的学生。对于作战计划及攻击防御等,均调度有方。
    1914年2月8日,负责围剿的北洋军官给陆军部总长段祺瑞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匪内有充过军官及遣散之士兵,号令甚严。”当时在华的英国武官罗伯逊曾随北洋军队观战,他在报告中指出:“白朗有党羽千人,均装备新式枪械,其中有五百人有武备知识,或系逃兵,或系解散士兵。”
    1914年连载于《时事汇报》上的《白狼猖獗记》虽然对白朗军极尽污蔑之词,但对于白朗军的军事素质也有反映。该文写道:“白朗之兵多有军事经验,知晓战术。白朗军珍惜子弹,每次交战,非至射程之内不开火射击,因白朗军购买子弹不易,每排子弹需耗费大洋一元(一排五颗子弹)。”
    白朗军与豫西一地民众有着天然联系。1912年3月10日北洋军中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许昌、临汝一带的富户基本逃光,留下的都是穷人。这些穷人袒护各地义军,一些村庄每天供给义军饮食,遇见有陌生人立刻为义军通风报信。“匪遂以各村为依据,而张其气焰。”
    和官兵相比,白朗军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后勤补给,所到之处,通过抢掠得到补充。白朗军队以流动作战为主,避实就虚,又使得设防者措手不及,尾随追剿的官兵也疲于奔命。白朗军队机动力强,一日能行军一百二十里,而官兵部署整齐后,日行不过几十里。白朗军每到一地,均有当地人前来投靠,因此熟悉各地地形,出没无常,使得官兵无从进剿。
    白朗旗下云集了怀抱致富梦想的蹚匠,失业的河工,对生活绝望的矿工,跃跃欲试的贫穷子弟及具有军事素质的被裁减士兵,又得到民众支持,开始敢于攻城略地,与官兵交战了。白朗起兵后攻占的第一个城市是禹州,城中守备士兵不战而退,弃械逃跑,缴得枪支五百。自此声震豫西,势如烈焰一般蔓延。
    随后白郎军又攻击湖北枣阳,再转入河南南阳,所到之地官兵均不能抵抗。在攻陷河南南部各城后,白朗分兵袭击皖、鄂两省。白朗亲自统兵攻克安徽六安,占领城池两天后即撤军。
    为捕获白朗军的踪迹,在湖北的北洋第二十师师长王占元,曾使用飞艇侦查白朗军队动向。至于当时尚属新鲜事物的飞机,在围剿白朗的战斗中也被使用。初始时是一名俄国飞行家古斯塔奇自愿驾驶飞机侦察,被白朗军击伤飞机后不能使用。当白朗军西进陕甘时,北洋军队又调集飞机二队进行侦查。
    白朗军在各地势如破竹,除了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外,也与重视情报工作有关。白朗军中设有侦探队、商队等。侦探队化妆成乞丐、商人等各色人物,前往各地刺探军事情报,潜伏接应。商队则扮作商人,联络各地商界,将所劫取的财物兜售后购买军火。
    在攻击唐县的战斗中,白朗军夺得当地驻军枪械子弹及大炮六尊,机关枪二枝。攻城之前,白朗先派人扮作绅商、菜贩子、仆人、乞丐等,混入城中作为接应。待白朗军到城外时,这些人在城里放火响应,遂顺利攻城。
    在白朗军攻击潢川之前,曾有名叫章桢的人在城里租住了一所公馆,看上去俨然是官宦人家,但他实际上是白朗军的内应。经章桢秘密布置,在城内民团中收买安插人员。白朗军开到城外时,当地的民团首领带领民团登上城头准备开炮,突然被人从身后击毙,然后掉转大炮向城内轰击。在白朗军攻下城池后,章桢也随队离去。
(北洋军队使用的侦查气球)
白朗军生态
    不可否认的是,白朗军军纪极坏,民国三年白朗军在南阳被官兵围剿,之后路过栾川县境内雷湾时到处抢掠,被地方民团攻击,遂狂性大发,在当地见人就打,打死当地无辜农民七十多人,烧毁房屋三百多间。白朗军中一些士兵,竟在雷湾乡下脱得一丝不挂,四处寻找女人轮奸,作为报复。在所攻陷的城镇,白朗军也大肆掠夺。对此等行径,这些城镇内的读书人留下了翔实记述,从中可以一睹白朗军生态。
    河南商城县熊宾在《商城失陷记》中,对于白朗军的攻城,及攻城后的行为有详细记载。民国三年腊月十四日,商城地方上就得到消息,白朗军将奔袭商城。商城地方知事许味丹,特意请城内士绅一起筹划防御之术。城内此时仅有民团、侦稽队共百人,经临时拼凑,凑到不足二百人守城。守军枪支不足,只能先向城内绅商借快枪使用,又弄了好些土枪、短刀出来壮壮声色。并翻出清代留下来的旧铜炮,配上火药铁弹预备使用。
    二十日三更时,城内一名前福建提督洪梓青与城中绅士熊宾二人见南城门失火,便一起到南城门守城。刚上到城门,即有枪弹击来。洪梓青边指挥守城,边亲自操枪命中白朗军士兵多人。白朗军进攻暂时受挫,便转攻城西南角,该处防守空虚,从此地得以杀入城内。
    城破之后,熊宾慌忙逃下城墙,洪梓青因身体肥胖,衣着过多,不及逃走,被白朗军击毙。逃下城墙后,熊宾客到表兄家中躲藏,其表兄家的女眷都躲在床下,熊宾没地方躲,只能站在床后。白朗军闯入宅子后,先是将他侄儿一枪打死。随后隔着门对着房内胡乱开枪,又将他另一个侄儿和雇工打死,随后又将四个佃户裹挟而去。这批匪徒刚走,又有一批新的匪徒进来搜索,邻居的一个幼女躲在床下,因恐惧而全身发抖,被白朗军士兵发现后劫走。熊宾大气不敢喘一个,战战兢兢地躲到夜间,方才得脱。出门时,见沿途死尸遍地,各家哭声震天,到处是被打劫后的狼藉景象。
    安徽六安人吕咎予在《白朗扰蓼记》中,记载了白朗军攻入六安后的作为,作者与白朗军打过交道,对白朗军的生态有着详细描述。
    二十九日晚,吕咎予因为忧心白朗军来袭,守在大厅整夜未睡。半夜二点左右,城内突然枪声大作。家中仆人外出打探后来报,说街上巷子里到处是手持枪械的人,但未着军服,装束奇特,杂乱不一。正说间,突然一粒枪弹击破大门,掉在厅室中。吕咎予大惊,起身准备逃到内室去。就在此时从邻居家房屋处,有一人爬墙进入。此人身着黄绸短小夹衫,虽已进入民国,但这人还留着一根辫子绕在脖子里。此人大约二十岁左右年纪,见到吕咎予即持枪问:“此地有无狗子(白朗军常将官兵称为狗子)?”吕咎予已被吓糊涂,指着家里养的两条黑狗说:“我家就只有这两条狗子。”
    吕咎予见这个人说一口河南方言,因自己年轻时曾在河南生活过,也能说河南话,便用河南方言与其交谈,遂缓和气氛。这名白朗军叫刘宝君,河南汝州人。他安慰吕咎予全家不要害怕,说只要趴在地下防流弹即可,又向吕咎予索要食物和棉衣御寒,吕咎予随即以洋缎大袍一件相赠。这名白朗军颇讲义气,说再有人来打劫,只要报他名字即可无恙。
    不料白朗军入城后四处纵火,又无人敢救火,竟成燎原之势。吕咎予的房子也被烧光,他收集多年的宋明古籍、书画等也全被焚烧掉。全家人坐在池塘边看着被烧掉的房子正掉泪时,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偷偷过来告诉他:“白朗军中有令,凡是着皮裘者枪毙,先生你身上穿的皮袍子,还是赶快换掉吧。”吕咎予遂向旁边的难民借了一件洋布长衫换上,并将皮袍垫坐在身下。
    惶恐之中,又听得白朗军高唱河南梆子腔:“大王爷下了金銮殿。”此后各色白朗军接踵而来,有抢皮袍的,有拿刀威吓的,有拿枪恐吓的,不一而足。吕咎予侥幸逃得一命,也看到了白朗军中景象:白朗军中军服不一,各种服装都有,甚至有一些男人穿着女人衣服,将各类金银饰物细软挂满全身的,语音大多数是河南鲁山、宝丰两县土音。军中又有很多儿童,特别勇悍。在众多白朗军士兵之中,吕咎予对二人有特别印象:有一人将灰鼠马褂反过来穿,并在胸口挂前清朝珠,另一人则歪戴前清官帽,二人均形状诡异不已。
    次日清晨,城里的枪声突然停顿。午前九时,城内号鼓齐鸣,凯歌迭奏,杂以爆竹之声。城内纷传白朗军要从南门离开六安,有人和吕咎予说白朗军开拔时军容齐整。吕咎予不信,决定冒险亲自前往察看。他躲藏一个巷子里偷窥时,白朗军已开拔出一部分,后面还有大队人马正在通过。
    吕咎予先是看到一队骑兵约二百人左右开过,然后又是一队步兵,也约二百多人,装备有各种枪械,所着服装均系掳掠而来的华丽皮衣,其中一些少年所着服装尤其奇异。军中有炮数门,骡马基本没有马鞍。骑兵、步兵有旗帜多面,上书“扶汉军白”、“总司令李”等字样。再后面是竹板、木板数百抬,由两人或四人肩扛,上有伤兵或抢来的财物,两边有步兵看守。最后是十几乘大轿通过。
    白朗军首领很滑稽,到各地都要坐大轿子,摆威风,甚至有人为此而送命。“匪首宋老年,为白朗军内首领十八人之一”,在陇南时他竟然坐在八人大轿之上,兴高采烈地喝令轿夫抬进城去。轿夫云:“城门关锁,恐不能入。”宋老年竟说:“放胆抬去,我到城门自开。”抬到城门口,城上守兵对轿开了一炮,遂毙命。
    甘肃陇南人王士蔼的《白匪陷害陇南见闻录》记述了白朗军的劫掠景象。王士蔼在家中时,有白朗军四五人前来索要衣服。并不顾王的婉言求情,将各式皮衣、棉衣、单衣并眼镜、鞋帽、褥毯、钱贴、银两等约值二三百金劫去。有一人向王索要鞋袜,王笑道:“只此一双,弟现穿着,兄若拿去,弟将为赤脚仙矣”,白朗军觉得他诙谐有趣,就放过了他这双鞋。这几人大劫一番,随即离去,王士蔼送他们至门外竟然无恙。因为白朗军最为忌讳“送”,送行者常被枪杀。
    王士蔼看到,白朗军劫得钱财后,有将前清官帽、蟒袍穿戴整齐,然后在大雨泥泞地中疯狂乱行取乐者。有将妇女金牌、银圈、滚珠等物悬挂于马项,作为嬉戏者。又有令妇女将金银首饰全行披挂唱歌者,纷乱不堪,毫无军纪可言。白郎军搜刮财物时,最喜欢的是烟土,这既可以自己抽,也可以卖出好价钱。此外则偏好于妇女首饰、绸缎衣服、钱票等,至于布匹、铜元则一概不取。银贴、钱票及绸缎衣服,可以用来包裹烟土和首饰,又能卖钱,所以喜欢。

(画中的白朗军,均系演义小说打扮,但已使用新式步枪。)
    面对白朗的进攻,一些地方官员,迫于无奈,效法戏剧中的作法,焚香迎接白朗军,倒也躲过一劫。1914年元月16日,白朗挥军攻打固始,固始县知事邓瀛宾认为固始是弹丸小地,根本无法防守,抵抗只会遭到杀戮,于是约集绅商,决定开城门恭迎白朗军。白朗军到固始时,城门大开,沿街摆满香案,民众披红挂绿,夹道欢迎。白朗大喜,下令不准劫掠,不拉民伕,不索要银子,只是将城里的枪支弹药收缴,并要求供应食宿。白朗军西进陕甘之后,很多地方官员也都搞这套,逃过一劫。
嘴上有龙!
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3-2-16 10:50 编辑

官匪不分
    河南护军使雷震春1913年7月5日在给陆军部的报告中称:“虽经各军多次围剿,迄今未能挫其锋芒。兼有不肖军人暗通声气,接济子弹,以致匪焰日炽,势成流寇。”此类官兵与白朗军暗通的现象极多。
    当时河南都督张镇芳统领的军队共计有五十营之多,每一营都曾经追剿过白朗军,每一营也都曾与白朗军队做过交易。当白朗攻击城池,打劫富豪财物、抢夺警局枪支时,为了应付差事,官兵不得不出动。交战时,官兵对天放枪,白朗军听到枪声后便后退。撤退时,白朗军在地上遍撒衣服、首饰、铜元等,追剿的官兵捡到后有私自收藏起来的,有集中起来分配的。官兵估计白朗军撤退至一二十里外之后,便打电报到省里报告已取得大捷。
    听到捷报后,长官便命令官兵继续追剿。这次官兵追时,白朗军不再后退,也对天鸣枪。官兵听到枪声后,各自撤退,撤退时在地上回赠白朗军最需要的物品——子弹。官兵撤退后,再打电报到省里报告,以穷寇莫追之类的话语敷衍了事。
    河南地方人士曾评介道:“此类追剿,实如商家之买卖,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又似文人之唱和,诗酒往还,应酬频繁。”民间歌谣则唱道:
来了一队兵,
招来一帮匪,
既卖子弹又卖枪,
原是官府御林军,
官匪一家有谁信。

    见河南地方军队追剿无力,袁世凯便调集正规军,颇有战斗力的毅军赵倜部十营来河南围剿。毅军统领赵倜1914年2月曾对前线军官约法二章:一、不厚集兵力不进攻;二、匪退入险地不穷追。对士兵约法三章:一、不狂放枪;二、不失联络;三、匪遗弃之财物、牲畜,非战毕不准收捡。
    毅军虽不与白朗军暗通,但毅军掠夺地方不输给土匪。据时人记载,毅军搜刮最狠,常挖地三尺,穷尽酷刑,以求财物。毅军不与白朗军交好,作战时颇为卖命,一直尾随不放,赵倜后来因功升为河南将军。
    白朗军西进至陕西后,所碰到的陕西地方军队更是混乱不堪。陕西地方军队所招募的士兵,大多数是当地市井无赖和会党,军官也没有受过军事教育。当兵以鱼肉富豪,抢夺财物为主要目的。当时陕西地方军队士兵的饷银极少,白郎军中士兵的饷银极高。而白朗军又予以诱惑,对投诚过来的陕西地方军队士兵开给双份饷银,并分给鸦片与白银,故而陕西军队投奔白朗军者甚众。白朗军时常派出大嗓门去吆喝诱惑官兵:“兄弟们,你们太苦了,到我们这边来吧,可以大口吃肉、大秤分金,还有大姑娘!”
    即使未来投奔的官兵,也暗中与白朗军沟通,以军火接济白朗军。陕西军队接济军火的作法,又不同于河南军队。双方先是派人商议好价格,然后指定一处地点,官兵将所售卖的枪械子弹埋在指定地点的泥土中,白朗军派人挖掘后,即在原处埋入所议定的金银。随后官兵自己去把金银挖掘出来。交易前双方都发誓,如果不守约就要誓死报复云云。
    就算碰到一些肯卖命作战的军队,其军事素质也普遍不高。在当时的军队报告中,屡屡可见开战后不久子弹便告断绝的情形。官兵一碰到白朗军就拼命放枪,不久火力便告停息。在宝鸡城外,陕军第一营、第二营因为夜间不能辨认对方,互相开枪对射了一夜,发射枪弹共十万余发,竟然不过误杀平民二人,击伤士兵一人,击毙马一匹。
进军陕甘
    白朗军在各地焚烧洋行、杀死传教士,每到一处大肆劫掠官府枪械与富豪财物,以至于当时媒体惊呼:“白郎起初不过一星之火耳,今竟举国谈之色变,不可思议如此之甚耶!”
    河南都督张镇芳系袁世凯表弟,因镇压白朗军失败,于1914年2月13日被撤职。袁世凯命段祺瑞以陆军总长兼河南都督,指挥北洋嫡系王占元、王汝贤两师,唐天喜、徐占凤两个旅,及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各省地方军数万人,对白朗军进行四面包围,准备聚歼白朗军于安徽霍山、六安、霍邱一带。但白朗闯破四面合围,突围西进,越过京汉铁路,向陕西进军。
    面对北洋政府的重兵围剿,白朗曾于1914年3月下旬召开军事会议,以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会上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占据一个根据地,另一派则主张流动作战,对所得城塞仍然随攻随弃,并就地补给。会议最终决定进入陕西流动作战。入陕西的主要考虑是,陕西地方承平数十年,颇为富裕,进入陕西易于补给。
    白朗西进后,陕西一带的地方势力无不蠢蠢欲动,附和者众多,往往白朗军未到,各地就有响应起事者。陕西各地的刀客(土匪),竟视白朗进军西北为奇货可居,纷纷头裹红巾,投入白朗军中以望发财,白朗势力日振。
    北京政府调集重兵围剿白朗军,先后派有北洋军、毅军、川军、陕军、镇嵩军等,共约十余万人围剿。白朗军西进后,这些军队尾追不放。白朗军遂从陕西进入甘肃,以求能打开新局面。但在甘肃,白朗军却遭到强悍善战的回民打击。
    甘肃洮县有新旧两城,新城居汉人,旧城居住的全是回民。白朗本想引回民为外援,但在双方谈判时发生冲突,混乱中白朗被一名回族妇女用木棍将牙齿打落一个,下嘴唇被打破,全军激愤无比,要求攻城。白朗军遂于5月18日攻城,旧城回民守军拼命抵抗,将白朗军副司令宋老年击伤,几名大将被击毙。战至5月19日晚,突降大雨,守军的旧式大炮不能使用,白朗军方能突入城内,此后双方在城内激烈巷战四日。在巷战不支后,回民男女老少集中至清真寺点火自焚,一千余人全部死亡。
    白朗入甘肃,本指望得到当地回民部落的有力支援(有白朗为回民一说),不想在洮县攻城遭受重创,并致回民死伤甚多。此后甘肃各地回民武装纷纷起来抗击,遇到白朗军即拼命缠斗,其强悍为白朗生平所遇。而甘肃地方荒凉,人烟稀少,白朗军所至地方,给养饮水困难。经过各省军队联合围剿之后,军中一些悍将先后在甘肃战死。面对此种局势,白朗召开军事会议,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军中谋士徐居仁献策进军甘州,将发配至此的端王载漪立为皇帝,被众人否决。又有白瞎子请白朗黄袍加身,登基称帝,成则为朱元璋,败也为洪秀全,也被否决。又有参谋献策,挥军入蜀,占据一块根据地,再图谋发展,而不必如此流窜奔命。白朗对此也表示赞同,但军中士兵却都想返回河南老家。因为进军陕西后,一路劫掠,军中官兵都已囊中饱满,现在只想衣锦还乡做富翁。
    回河南的路上,各路军队尾追不放,尤以毅军追击最力。沿途苦战两个月,李鸿宾、白瞎子等重要将领阵亡,部下逃亡日众。退到河南鲁山、宝丰一带时,白朗全军已一蹶不振。1914年8月初,白朗率领数百人在鲁山石庄与官军交战,负伤后身亡,部队溃散。
    白朗死后,河南各地的土匪却未曾消失。白朗死后不久,豫南一带的小股地方武装又打出他的旗号,继续袭击各地的富豪,其中最有名者为绰号 “老洋人”的张庆。到了1922年,成千上万名士兵在直奉战争中流落,其中的大多数依附于张庆。此时他的势力已不是河南地方军阀所能扑灭,只能将之招安。
    在整个北洋时代,河南被土匪问题所困,以至于地方开支的大部分用来剿匪。但这样出现了一个困局,因为要剿匪,就要将地方开支用于军事,如1923年河南的财政预算中有85%用于军费开支。而大量的军事开支势必要剥削地方,导致民生艰难,这又导致了土匪数量暴增,越剿匪越多。北洋时代,河南年轻人的出路要么是当兵,要么是从匪。河南被土匪问题所困,而全国其他各省的形势,不过比河南略好一点而已,以至于北洋时代的中国被称作土匪世界。
嘴上有龙!
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3-2-16 10:52 编辑

我的word文档格式,一粘帖过来,就变形了,得重新首行空两格。字体也全部变掉了
嘴上有龙!
我的word文档格式,一粘帖过来,就变形了,得重新首行空两格。字体也全部变掉了
袁灿兴 发表于 2013-2-16 10:50
别用WORD 文档,你直接复制粘贴到记事本上,然后在发帖框里编辑好,再发试试。
下单拍了。
下单拍了。
猪头猪智慧 发表于 2013-2-17 21:28
感谢猪头,这个是第一本书,下一本送你,不要你拍了哈。记得给个好评啊。。。。
嘴上有龙!
第四章   护国运动
约法之争   
辛亥革命之后,南北议和,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南京方面本想引袁至南京就职,好限制住其手脚。但北京突然爆发兵变,袁世凯以此为由拒绝南下。
史学界有观点认为兵变是袁世凯唆使,借此拒绝南下。但袁世凯当时并无发动兵变的必要。辛亥革命之后,主张定都南京的只有孙文、黄兴,多数人主张建都北京,就连宋教仁、章太炎都主张在北京建都,袁世凯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争取定都北京,而不必搞兵变,此其一。在北京玩兵变,一旦搞大,不能约束住士兵,将京津地区搞乱,必会招致各国干涉,造成国际纠纷,风险太大,此其二。
兵变时,袁世凯正在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临时总统府楼上看公文。听到枪声后,袁世凯就让护卫给负责北京防卫事务的曹锟打电话,当天曹锟正在前门外吃花酒,遍寻不着,急得袁世凯跳脚。此时楼上窗户玻璃已被枪弹打破数处,袁世凯不肯下楼。护卫傅国宝见形势危急,就强掖袁世凯到地下室躲藏。在地下室躲了一会儿之后,曹锟才跑过来跪地请罪,事后也未追究他责任。
此次兵变的主力为曹锟统帅的北洋第三镇,兵变的原因是裁饷。清末陆军部曾规定,凡出防将士,自启程之日起加给津贴,出征结束返回原驻地后则取消津贴。辛亥革命时,北洋第二、第四镇前往武汉前线,士兵每人每月发津贴一两。北洋第三镇由长春开往北京充实防守力量,照例也加发津贴。但南北议和之后,二、四两镇回原驻地,取消了津贴,在北京的第三镇没有返回长春,但谣传也要取消津贴。
士兵风闻此事后,遂于1912年2月29日晚发动兵变,在北京城内打劫商铺、焚烧店铺。兵变前后三日,北京被灾严重。兵变不仅涉及北京,也蔓延到天津、保定、丰台等地,整个北方风云变幻,一片乱象。兵变时北京城中一派死沉气息,街上只有死尸和巡逻的军警。兵变当晚,南京派来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专使住处也被乱兵涌入,专使蔡元培、汪精卫等人寻了一个冷僻角落躲避,随身携带的重要物品被乱兵抢劫一空。兵变发生后,在京的各国使馆联合向袁世凯提出请求,要求保护在华利益,并抽调官兵来京保护在京各国人员。在此种情况下,袁世凯忙于弹压兵变,不能南下乃是实情。
        此次兵变中,也有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京官,被一群操山东口音的士兵闯入宅中,士兵用山东口音嚷嚷:“借点钱俺们回山东老家,回家之后就还你钱。”京官无奈,以银元十枚衣服四套相赠。乱兵拿了东西后就离开,不一会儿又折回,回赠京官一个大包袱,京官打开一看,全是抢来的袜子。
一群士兵抢劫完一家钱铺之后,劫掠银元甚多,就请了一辆黄包车来拉,临走时乱兵头子和店铺主人打一拱说:借光借光,主人则回礼:劳驾劳驾。黄包车夫则乘他们谦让还礼之机,赶紧偷银元。乱兵涌入天津抢劫时,以鸣号作为行动标记,第一次鸣号是准备,第二次鸣号是开始打砸商店,第三次鸣号则是收好抢劫的财物,夺取火车逃命。
        鉴于袁世凯要收拾乱局,不能南下,3月11日,革命党人在南京制定《临时约法》。这约法,本是革命党人给袁世凯穿的小鞋,想让他跑不快。约法中设定了责任内阁制,借此虚位总统,限制袁世凯权力。但袁世凯是何等人物?怎肯受约法束缚,穿上小鞋?他自然要全力反对责任内阁制。讽刺的是,当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开出的条件竟然是由他出面组织责任内阁,全权负责军政事务。不想清室逊位后,现在轮到他反对责任内阁制了。

        第一任责任内阁制总理为袁世凯的老友唐绍仪,但唐干了不足两月就因为约法之争而辞职。依照约法规定,大总统所发布的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均须国务院副署才发生效力。总统虽有任免官员之权,但也须总理副署才生效。(副署是指正式法令或文书,在正职人员签署之后,还要副职人员签署。责任内阁制采取此制度,以限制总统权力。)
    先是唐绍仪提名王芝祥担任直督都督,以融洽南北感情,袁世凯本也同意,但却遭到北方军队反对,这就开了军人干政的先河。袁世凯没有弹压军队,反而屈从军队的意志,改命王芝祥为南京宣慰使,唐绍仪拒绝副署。使得委任状失效。但袁世凯却将没有副署的委任状交给王芝祥,这违背了约法,破坏了责任内阁制,唐绍仪一气之下称病辞职,随后由陆征祥组阁。不久袁世凯又越过国务院,直接签发军令,不经审判就枪杀辛亥革命元勋张振武。陆征祥一气之下也称病辞职。
        在民国初年,军人干政没有多少市场。军人违犯约法,干预政治,常被舆论群起而攻之。这在于南北对峙,双方形成制约,此时尚无一方独大之态势。各类党派林立,媒体环境相对宽松,各派自占一方媒体,彼此攻击,能造成舆论压力。在舆论压力下,袁世凯还曾在1912年7月26日颁发了《禁止军人干政令》。
        但时局不断在促使袁世凯使用阴谋手段来解决困扰他的责任内阁制问题。1913年,在民国的首届国会选举中,由于灿若恒星一般的宋教仁主持,国民党大胜,在两院中占了绝对优势。国会选举之后,袁世凯忧心忡忡地对杨度说:“我不怕国民党用暴力,我怕他们用合法手段来赢得政权。”
    第一次国会选举之后,宋教仁成为总理已成定局。袁世凯托人收买宋教仁,劝其放弃责任内阁制,但宋教仁所到之处,所谈的却都是责任内阁制。袁世凯屡次挑衅约法,视责任内阁制为心头大患,现在收买不成,于是就有了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一案。宋教仁在当日民国,风流倜傥,英姿勃发,口若悬河,其人又具有不世之才华,眼界深远,不存私欲,只图造就共和,进入文明富强国家。当其要一展身手之时,却被暗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让人痛心的事。此后百年之中,哪里能再找得出一个宋渔父这样的人物?
        宋教仁被刺杀疑点诸多,事后证据都直指向当时的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是袁世凯,谁是幕后黑手不言而喻。
宋教仁被刺导致了国民党分裂,孙中山坚持要武力讨伐,而黄兴则主张由法律途径解决。当时的国民党多数领袖也不主张采用武力手段,认为应当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黄兴的主张在当时诚为现实选择,因此时国民党人的实力远远不是袁世凯对手。坚持用武力来挑战,正好撞入了袁世凯的圈套。如果坚持法律途径,在宪政框架内和袁世凯博弈,袁世凯倒是要头痛了。
        宋教仁一案后,孙中山一再主张兴兵讨袁,并督促胡汉民在广东独立、陈其美在上海独立,但在1913年5月初,他的主张遭到挫折,社会上要求南北和解的呼声高涨。在这种情势下,袁世凯屡屡出招,逼国民党采用武力。
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撤去江西、安徽、广东三省国民党籍都督,三督遵令去职。但袁世凯并未满足于此,随即派出北洋军队南下,分别进攻湖北、江西、南京、上海。7月国民党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癸丑之役)。此役国民党战败,孙中山、黄兴等逃亡海外,北洋势力一枝独大。
击败国民党人之后,失去了制约袁世凯的力量,北洋势力独大,踌躇满志的袁世凯再也不需要什么伪装了。1914年5月1日,袁世凯颁布根据自己意志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采取总统制,废止国务院,规定国家行政以大总统为首专置国务卿一人襄赞之。
袁世凯又将《总统选举法》加以修正,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不受限制,总统续任人选,由总统推荐,人名写在“嘉禾金简”上,藏在“金匮石室”里。这实际上是变相的帝王制了,大总统可以终身担任,可以指定继承人,可以由子孙后代世袭总统。就是这样,他袁世凯还不过瘾,他要的是做皇帝。
嘴上有龙!
袁世凯称帝
        当日袁世凯若不称帝,他将名垂千古,为万世所敬仰,称之为中国华盛顿也毫不为过。后人常说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但当日,他的北洋雄师,兵逼武昌,革命军已是强弩之末,若他再强攻一番,历史又将是另一个格局。在这里历史的紧要关头,他以举世无双的手腕,促成南北议和,逼迫清帝逊位,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了千年帝政,这是中国旷古以来最大之变革。袁世凯的此番功绩,谁能否认?无袁世凯,能有清廷的退位?能有中华民国的建立么?
        袁世凯因其功绩而为中华民国之第一任大总统,在当日,为人心所向,万众所归。但袁世凯终究是一个旧时代的人物,他生在了一个全球迈向一体,以宪政共和为国家制度依托的时代,而他心仪的却是王朝霸业家天下。他本可以成为比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更伟大的帝王,开创一个百年帝国。但他生错了时代,在这个时代,他再称帝,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就是向世人宣战,向文明宣战。
        袁世凯为何称帝?其一,袁世凯是旧时代的人物。设若张之洞要是不死,给他个机会,他也会称帝。袁世凯内心之中,并不了解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他所知道的、所要的,只是要当个皇帝,这是千秋大业,这是人生顶峰。其二、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袁世凯北洋一系,将南方势力打得体无完肤。带甲十万,便可称帝,袁世凯以为凭借他的实力,称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能反对?其三、袁世凯家族有病史,活不过五十九岁。此时他将要步入五十九岁之龄。他以为登基称帝,能以帝王的凌厉,人间最高的尊荣,来卸掉这厄运的轮回。
        可袁世凯还不敢直接把皇冠拿来戴在头上,他对手下说:“如果全国老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
称帝除了内在的自信与迷恋外,也需要外界的煽风点火,让这帝王之心如火如荼。袁世凯当日虽非帝王,但其权势却不在帝王之下。他有称帝的心,自然会有无数人有那献媚的意。美国人古德诺系袁世凯政治顾问,此人人品高尚,学术造诣颇深,但在当日,却也劝进袁世凯称帝,此公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写就宏论《共和与君主论》,他认为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智识不高,无政治能力。四年前,突然由专制而进入共和,实在是太过于骤然了,难有良好的结果。古德诺进而认为中国民众已经习惯于君主,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大总统,因而中国宜有君主制,而如果实行共和制,则必定无善果。日本人有贺长雄则炮制了《共和宪法持久策》一书,书中认为君主制较民主制更为优,认为中国人不适合共和体制,应该由袁世凯出来做大皇帝。
1915年8月,杨度、刘师培、孙毓筠、胡瑛、李燮和等人发起“筹安会”,专门研究中国国体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千年历史,只有君主制而无民主制,所以中国能延续千年,所以中国不能没有皇帝。杨度还写出《君宪救国论》,文中认为,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杨度为袁世凯称帝立下功劳,袁世凯亲笔题 “旷代逸才”给杨度。这个杨度,后来华丽转身竟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筹安会四处放烟幕,打好称帝的法统基础之外,袁世凯的亲信,号称“财神爷”的梁士诒出面组织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上自王公遗老、各省将军,下至三角九流,各种劝戴书、拥立书如雪片一般飞来。最滑稽的是,他还收买了一堆乞丐、妓女,每日里嚷嚷请袁世凯登基称帝。
        为了让戏演的逼真,各省还搞选举,由国民代表参加“国体投票”。国民代表从地方各县选出来,事先都进行过谈话,以确保他们投票赞成帝制。投票的过程滑稽不堪,在各省将军的虎视眈眈之下,国民代表在印有“君主立宪”四个大字的选票上签上自己的全名,然后再写“赞成”或“反对”字样,这样的选票也是古今独一无二了。
    投完票之后,每个国民代表得大洋五百,作为参加选举的“川资和公费”。全国范围内总计有国民代表1993人投票,投票结果是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制”。湖南将军汤芗铭看着全省七十五名乡绅作为国民代表投票,七十五票全部赞成君主立宪,投票结束后由汤芗铭带领,全体起立山呼:“中华帝国万岁!”
        既然是“国民一致”要求他做皇帝,袁世凯装模作样地推让了一二番之后,就丝毫不客气地拿过皇冠戴在头上。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并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又封张謇、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四人为嵩山四友。并将1916年改元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在12月22日,下令颁发《永远革除太监申令》,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用太监的皇帝。
    袁世凯称帝后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的幕僚认为,为了安全计,不如暂时接受此封号。但黎元洪却说:“我志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袁世凯曾派出裁缝到黎元洪官府为他量身定做亲王制服,黎元洪说:“我非亲王,何须制服”,将裁缝赶走。黎袁是儿女姻亲,袁世凯未称帝前,每逢过年均有礼物馈赠。称帝之后,在此年过年时,袁世凯赠黎礼物,礼物外贴有红纸,上书“赏武义亲王”字样。黎元洪大怒,坚决不收。后袁世凯改用“姻愚弟”字样,黎元洪才收下。当时人常谓黎元洪是泥菩萨、好好先生,但在大处他绝不糊涂。
嘴上有龙!
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3-3-9 14:15 编辑

各省倒袁
     护国战争之所以发生在云南,首先在于云南有强大的军事武装,且这些武装不属于北洋一系。云南军队中的主要军官来自于留日士官生和云南讲武堂毕业生,素质较高,思想开明,深受蔡锷影响,反对帝制,拥戴共和。蔡锷为当时之周公瑾,不世才俊,风采绝伦,为军中之偶像。当蔡锷回云南之日,于九华山光复楼举行会议,蔡锷在楼上休息,众军官在楼下等候。蔡下楼时,全体军官不期而然地起立,以马靴踏地一响致敬。
    1916年元旦,云南成立中华民国讨逆军,旋改为护国军,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唐继尧为第三军总司令。第一军向四川进军,取泸州、重庆。第二军先赴南宁,同桂军会合,再取湖南、广东,第三军坐镇云南。
    护国战争名为军事交战,实质为人事关系之战,战场上的交战为辅,暗中的人际关系来往为主。
贵州地方实权人物刘显世,曾在滇军服役,与蔡锷私交甚笃,在云南尚未独立时,就与蔡锷暗中联系。当云南宣布独立后,刘显世先按兵不动,电告袁世凯,称将率大军攻滇,只是手中缺乏军费。待袁世凯将军费汇到后,贵州遂于1月27日宣布独立,并推刘显世为都督,袁世凯是赔了军费又折兵。黔军合计一万二千人,分为二部,配合滇军,一出湘西,一出四川。
        护国战争以四川、湖南为主战场,又以四川为最要。袁世凯亲信陈宦在1915年调任四川将军,当时四川情势复杂,各色地方武装横行。袁世凯对之寄予厚望,临行时还送了陈宦二百万元的特别经费,陈宦感动得趴在地下磕头谢恩。同年十月,为了配合陈宦入川,北京政府又调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伍祥桢第四混成旅入川支持。云南护国军举事后,袁世凯又命曹锟率领张敬尧、李长泰等北洋部队,火速赶至重庆,配合四川陈宦,迎战护国军。
        滇军入川后,四川各地民军群起响应。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与蔡锷同为留日士官生,回国后曾在蔡锷属下服役。蔡锷在云南发动后,刘存厚即暗中联系,秘密准备策应。蔡锷军队入川后,陈宦不放心刘存厚,准备将其部调防。刘存厚遂于1916年1月20日夜间发动,加入护国军,拥护共和,铲除帝制。
在四川战场,袁世凯调拨了张敬尧、曹锟、吴佩孚、齐燮元等北洋主力,加上已在四川的两个混成旅,合计兵力四万五千人。双方在四川境内纳溪、宜宾、泸州等防线交战。北洋军兵力雄厚,补给充分,护国军虽然士气高昂,但无法取得突破,战局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幕后的人际关系之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北洋一系,最有实力者,如冯国璋、如段祺瑞,均反对袁世凯称帝。冯、段二人在军界影响颇大,如冯国璋的亲信王占元为湖北将军,李纯为江苏将军,在四川前线的曹锟也与冯国璋亲近,广西陆荣廷则唯冯国璋马首是瞻。冯国璋暗中联络各地实力派,反对袁世凯称帝。故而袁世凯在调集军队于四川之外,又以两支军队,即徐州张勋与安徽倪嗣冲所部,监视南京的冯国璋。
         袁世凯称帝前,曾准备成立陆军模范团,以培养自己的嫡系军官。袁世凯本意是让长子袁克定当模范团的团长,段祺瑞表示反对。谈了大半天没有结果,最后袁世凯说:“我当团长你看你行不行呢!”这一来,段祺瑞就没法反对了。段祺瑞嘴上没法反对,心里却在生暗气。段祺瑞有个生理缺陷,只要一生气,鼻子就歪了。别人生气能不形于色,可段祺瑞一生气,鼻子就歪到一边去了。袁世凯一看,啊哈,你段祺瑞还是反对我。
         段祺瑞因为反对袁世凯当皇帝,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坏,于是段便推说有病,躲在家里赋闲。因其反对袁世凯称帝,小说家曾言袁世凯派刺客刺杀段祺瑞云云。袁世凯称帝后,曾在丰泽园组织了“征滇临时军务处”,请段祺瑞出来主持。段以身体不佳为由推脱。为了讨好段,袁世凯甚至将他不大喜欢的段祺瑞爱将徐树铮请出来做官,可是小徐对此也没什么兴趣,表示要全心办教育。
        贵州反袁之后,陆荣廷掌握广西,也欲乘机而起,奈何手中财政吃紧。而袁世凯则认为陆荣廷起于徒手,只求富贵,可用金钱厚禄加以引诱,就派龙觐光赴广西安抚。又许以厚诺,若陆荣廷攻击云南,将给以百万经费。陆荣廷的儿子此时在袁世凯身边当侍卫武官,实际上等于被扣作人质。陆荣廷以生病为由,请放子归,不想儿子走到汉口时却突然被害。陆荣廷悲痛难当,随即于3月15日宣布独立。
        在广西独立后,冯国璋又暗中联系,欲图压迫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并得到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湖南将军汤芗铭、山东将军靳云鹏的赞同,遂以五将军的名义,发电征求全国各省将军意见。此时冯国璋自恃有五将军联合,也不畏惧袁世凯知晓,公然将电报发给各省将军。
直隶将军朱家宝在得到电报后,将电稿交给袁世凯。袁世凯看了电报后,竟然哀叹道:“我昨晚看到天上一颗巨星掉下来了,这是我这一生中第二次。第一次是文忠公(李鸿章),这次轮到我了。”眼看北洋重将离心离德,不得已之下,3月24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并请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等人出来帮忙收拾残局。
         宣布取消帝制之后,袁世凯认为和冯国璋、段祺瑞等军界大佬达成妥协了,手中就有本钱和护国军叫板,故而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护国军开出谈判条件。而护国军则回复称,袁世凯必须退位,并惩戒杨度等人。
        广西独立之后,陆荣廷即整顿兵力,准备攻击广东。广东将军龙济光为袁世凯死忠,此时财政枯竭,又处于护国军包围之中,无奈之下,一面伪称中立,一面向袁世凯求援。广东素来对外开放,风气开明,帝制在此素无基础,而龙济光一再拖延,不想表态,暗中却倾向于袁世凯,激起民间及军队不满。军队中有鼓噪闹事者,打出“请龙济光宣布独立”横幅,逼迫龙济光表态。在内外压力之下,龙济光无奈,遂于4月6日也宣布独立。
        湖南是此次战事中,除四川之外最为激烈之处,袁世凯调集兵力四万余人在此布防,湖南将军汤芗铭也系袁世凯亲信。陆荣廷在解决完广东后,又调头回师北伐,湖南地方上程潜等人也兴兵响应。汤芗铭早已附和冯国璋,通电请袁世凯废除帝制,现在一看袁世凯大势已去,于是请他的兄长汤化龙出面,邀请湖南革命党领袖谭延闿居中调和。遂于1916年5月28日宣布独立,任由桂军从永州通过。
        自滇军入川后,四川各地悉数成为战场,陈宦已疲于防御。在袁世凯撤销帝制之后,陈宦乃派人与蔡锷接洽。陈宦与蔡锷本为莫逆之交,与蔡锷接洽之际,恰蔡锷军弹尽粮绝,陈宦就给了蔡锷一笔钱支持。经过谈判之后,陈宦得悉蔡锷无意于四川,而四川本地实力派刘存厚也不想和他争夺将军职位,故而有了独立之意。遂将在外作战的冯玉祥、伍祥桢等部调回,至5月22日陈宦也宣布独立。
        冯玉祥各种历史事件的关头,都高举进步的旗帜,获得舆论叫好。冯玉祥部下的回忆均认为,冯玉祥是被逼和护国军交锋的。但实则不然,冯玉祥是要打这场仗的,而且很卖力地和护国军打了几个月。因为战功显赫,还被袁世凯破格提升为三等男爵、陆军中将,并称赞冯“忠勇奋发,极堪嘉奖”。等到广西独立,湖南、陕西也要独立时,冯玉祥一看势头不好,才跟着陈宦独立。
        时人评说,袁世凯是服用了“二陈汤”而于6月6日病死,即四川陈宦、陕西陈树藩、湖南汤芗铭三个实力人物,在短期之内相续倒戈,使袁世凯抑郁而死。
    陕西将军陆建章系袁世凯亲信,生性嗜杀,人称“陆屠夫”。袁世凯称帝之前,陆建章自然也要上表表示忠心,但袁世凯还是将他赖为臂膀的嫡系冯玉祥部调去四川,帮助陈宦剿平四川地方如牛毛一般的土匪。四川匪多,陕西山大王也不少,冯玉祥一走,陆建章头痛不已,而最具威胁的对手便是陈树藩。
        陈树藩毕业于保定陆军学堂,辛亥革命后成为陕西地方部队领袖,因其部大多系绿林草莽,军纪极坏,被陆建章追剿过多次,不得已逃去山西。在山西一路劫掠,反倒发了大财。陈树藩遂以重金贿赂陆建章儿子陆兆文,二人结为金兰之交,陆建章这下到拿他没有办法了,只能将他收编。
陈树藩靠做土匪、贩私盐赚来的钱,大肆扩充军力,不久部队就扩充到两个师。袁世凯称帝后,陆建章派人去侦探陈树藩部队情况,一看他羽翼丰满,大吃一惊,就命令他开拔到榆林去。并命令儿子陆兆文带兵尾随监督,如果不服从命令即以武力加以解决。陆兆文是个大草包,沿途骚扰地方,到处勒索。浦城地方的守城营长胡景翼被他逼得走投无路,遂铤而走险,以一营人马偷袭。枪声一响,陆兆文随身官兵全部逃光,无一人反抗,陆兆文也被生擒。
    陆建章听闻儿子被生擒之后暴跳如雷,准备提兵进剿。他老婆和儿媳妇却唯恐儿子丢了性命,哭哭啼啼地哀求他不要出兵,陆建章无奈,就请西方传教士出面与陈树藩沟通。陈树藩得悉陆兆文被抓后,着实是吓了一跳,已将胡景翼绑了起来准备请罪,并预备将陆兆文送回省城。现在一看陆建章主动来要儿子,这下可好,手中有了筹码。于是立刻集合全部队伍,四处招募绿林好汉,陈兵于渭水河两岸,要求陆建章让出将军职位,立刻离开陕西,不然就把他儿子杀掉。陆建章爱子心切,此时又恰逢西南各省独立,只能狼狈离开。陈树藩倒也守信,陆建章一出潼关,就把他的宝贝儿子还给了他。随后陈树藩接管陕西,并于5月9日宣布陕西独立。
     陈宦宣布四川独立后,冯玉祥起初准备留在四川,并被编为川军第五师。但护国战争结束后,冯玉祥感觉在四川无发展的机会,就准备回陕西,行至汉中时,北京政府陆军部电令他开往宜昌。冯玉祥抗命不从,转而准备回北方。冯部撤离成都时,将凤凰山军火库所存枪支弹药全部带走,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故而全军士兵都要携带步枪子弹五百发,或是炮弹两颗,冯自己就背着两颗炮弹行军。
     冯玉祥所部,几经周折,最终回到北方。冯欲驻军廊坊,但段祺瑞看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决定剥夺他兵权。1917年下令冯玉祥去职。冯玉祥统军有方,对待士兵极好,在士兵中威望极高,其部士兵有时长期不发军饷,士兵也没有怨言,还愿意作战,这在当时各军阀部队中是独一无二的。全军士兵不肯放冯走人,几至闹成兵变。经陆建章做工作,冯玉祥才暂时离开十六混成旅,到张勋复辟时再次复出。
嘴上有龙!
本帖最后由 袁灿兴 于 2013-3-9 14:16 编辑

川、滇、黔军成都血战
        护国运动胜利之后,由蔡锷督川,陈宦另调任湖南督军。蔡锷上任后不过月余就去日本养病。蔡锷离川后,由罗佩金代理其职务,处理一切善后事宜。不想随后一场血战在成都爆发,这场战事,在本来同属一个阵营的滇、川、黔军之间展开,且比与北洋军的战斗更为残酷血腥。
        滇军军帽上镶有一圈红色,军官用红缎,士兵用红布,故而四川老百姓称之为红边边。而川军则一律在军帽四周镶以灰色,老百姓称之为灰边边。红边边滇军进入成都后,以征服者自居,在街头寻衅滋事,各类是非不断,若有川警干预,就对之加以痛打。滇军每日还派出所谓的巡查队,由一名士兵以双手捧令箭先行,另有两名士兵各提一军棍尾随。所到之处,军警均须敬礼。而巡查队经常以警察不敬,小贩无礼为由,将四川警察、街头小贩毒打一顿,是故川人日益痛恨滇军。
    滇军罗佩金一方面从四川兵工厂领取枪支以扩充滇军,另一方面裁撤川军,这激起了川军各部的不满。当川滇军势如水火之际,又来了一支持不要命的武装,这就是黔军。贵州在护国战争中尽出精锐部队帮助滇军作战,虽然黔军装备很差,但是作战骁勇,就是北洋劲旅也畏惧三分。黔军一个独立旅原先驻在重庆,罗佩金将这支黔军调来成都,本意是引为外援。黔军刚到成都时武器装备很差,到了四川后全部换装了四川兵工厂出产的新枪,战斗力得到提升。
        1917年秋冬之际,罗佩金将川军一个团调到成都,下令全体人员到成都东校场集中等候训话。川军上午集合完毕,正在等候时,滇军突然出动将这一个团缴械,并剥光官兵的外衣外裤,将他们赶出东校场。这一个团的川军士兵穿了一条内裤在成都街头流荡,中饭又没吃,饥寒交迫之下,就到各处店铺抢取食物,城内一片混乱。在混乱之中,一些着便衣的青年过来密语,让这些士兵一起去川军刘存厚师部吃饭。
        到了傍晚时,这些被缴械的士兵赤膊从刘存厚师部冲出,身上用白纸裹住,头上用黄纸缠住,以示必死之意。一些人手持长矛大刀,没有刀矛的士兵则发了疯一般,沿路找猪肉店借屠刀,找厨师借菜刀,找水果贩借水果刀,准备去找滇军拼命。这些光膀子士兵身后则是全副武装的川军压阵。成都居民因为深恶滇军,沿途纷纷为这些光膀子兵呐喊助威,更是刺激得他们热血沸腾,双眼一片红光。这批红了眼的川军,拿着五花八门的刀,拥入滇军驻地,滇军猝不及防,被砍得落花流水,有一个营的武器被抢走。
        待滇军回过神来,拿起枪反击时,在后压阵的全副武装的川军也开枪还击,于是滇川军冲突开始。随后滇军、川军各占据一部分城池对抗,在滇军所控制区域内,警察以及想逃去川军控制区的平民,大多被滇军从城墙上用长矛刺死扔下,战后据统计,被刺死者有一千二百余人。在川滇军爆发冲突后,黔军划出一块区域,宣布中立,坐山观虎斗。川军在成都的兵力比滇军雄厚,且有大炮助战。血战了八天八夜之后,滇军求和,撤出成都。
        滇军撤出后,黔军乘机接收了滇军防区。好景不长,川黔二军,又开始剑拔弩张,双方沿着各自防区部署警戒部队。某日下午,在成都玉带桥街口,川黔军因为口角冲突,互相开枪射击,顿时沿着警戒线枪声接连响起,双方开始全面交火。
川军撤出后仅十八天,战事再起。黔军自恃骁勇善战,又以为滇军得悉战事重开后,必定会来援助,决定将军队集中在成都旧皇城内固守待援。(旧皇城本是明代“蜀王府”,城防坚固。清代改成“贡院”,是四川省举人考试之地,成都人一直称其为旧皇城。)川军预先部署,派出一支部队在城外防止滇军来援,再包围旧皇城,加以猛攻。
川军先是用炮猛轰旧皇城,但却未有多大效果,后又招募了二百名敢死队,先发大洋二十块,成功了再发三十块。敢死队冒死爬云梯冲上城墙,黔军伏在墙垛口冷静等待,川军敢死队在城墙上一露头,即以长矛猛刺头部,敢死队伤亡大半,攻击遂告中止。川军攻城不下,又用一个棺材装满炸药,挖了一条隧道到皇城城墙下,然后点火引爆,炸出一个缺口。川军敢死队从缺口奋勇冲入,但黔军随即堵死缺口,冲入的川军敢死队全部战死。
        黔军见滇军久不来援,又被这一炸给吓破了胆,便决定突围。但突围部队遭到川军火力重创,被迫退回。遂祈求投降。川军见久攻不克,城内一片火海,战事不能久拖下去,便同意黔军投降。谁想到黔军是假投降,先以精锐一部分出城,出城后再接应城内黔军,内外夹攻。双方一度肉搏交战。黔军被困数日,缺乏粮食,士兵饥饿无力,战斗力下降,不能久战,被迫又退入皇城。三日之后,再次竖起白旗求降。
        川军许可了黔军投降,黔军撤退途中,将在川所掠的财物大半丢弃,随身只携带洋元及当时被广泛认可的中国券仓促出逃。黔军出城后,预先派遣部队占领城外的制高点,以掩护撤退,但不想川军早有埋伏,将此先遣部队打散,并在城外设伏困住黔军。
        黔军为了突围,征募敢死队冲锋。征募好了敢死队,敢死队员在抓大洋时,没有参加敢死队的士兵也冲过来抢大洋,结果自己乱了阵脚,被川军一次冲锋,全军溃败。入川黔军,大部分被俘,小部分逃跑。黔军主帅戴戡,黔军旅长熊其勋也死于乱军之中,黔军五千人全部覆灭。川黔血战十三天,战后清查,城内战死的黔军尸体无数,而川军也战死颇多。战后不久,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
嘴上有龙!
木有成烂尾楼,有一些章节已经在燕谈贴过了,就不贴鸟
嘴上有龙!
木有成烂尾楼,有一些章节已经在燕谈贴过了,就不贴鸟
袁灿兴 发表于 2013-3-9 14:16
永德,你说是一位妓女救了中国还是一位将军救了中国?如果是后者,如此讨袁就算救了中国吗?

我看,彼时的国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然如此延宕百年,其国之幸耶?国之厄耶?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