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温了《穆斯林的葬礼》。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说实话,没有当年初读时感觉好,不合理之处不少。比如,有魄力有能力让奇珍斋名震京城的韩子奇,会扔下奇珍斋和妻儿,为了几箱收藏远走英伦?而且能在一个英国商人家里一住几年?和冰玉的“爱情”,实在也太突兀,缺乏铺垫。

相比之下,仍然和当年一样的喜欢《平凡的世界》。文字里有黄土高原的苍凉和厚重。和《人生》很象。田润叶身上有刘巧珍的影子,一样的善良,勇敢,执着。孙少平身上也有些高加林的影子。比较喜欢孙少安。可惜,太实际了些,辜负了润叶,说是为她着想,其实和李寻欢一样,自以为是,反而造就了她的不幸。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另外,可能因为作者霍达自己是虔诚的穆斯林,书里描写的穆斯林都严守回教的清规戒律。但事实上,这样的正统穆斯林并不象她笔下那样普遍。小时候在桂林就知道,白,马两族是世代穆斯林,但白姓,马姓人,吃猪肉的其实不少。白崇禧就常吃猪肉。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前天读稼轩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中国人对宋,对赵构的整体感觉不好,不光是岳飞的遭遇,后世史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小读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作品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brain wash般的先入为主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乃至为宋和赵构说句公道话。想想,一弱冠少年,收拾残局,保住半壁河山,也不容易。最后传位给太祖一系的孝宗,以太上皇终老,胸襟也算不错 。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121# 晓寒

同感!
这几年因为孩子到了我当年读这些书的年龄,随手翻翻她从书堆里拣出来读的这些书,感觉与当年确实有很多不同。
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总要画出好坏人。


这本书有看头吗?
买回来有十年了,未翻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126# 拯唯冬
说实话,重读后的感受,《穆斯林的葬礼》属于可看可不看的。《平凡的世界》就不同,比当年初读感觉更好,真正的好作品。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但白姓,马姓人,吃猪肉的其实不少。白崇禧就常吃猪肉。
..................................................................................
白崇禧吃大肉?!他当年可是穆斯林协会主席哟。
第一次听说,我认识好几位他手下的后代,要问问。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128# 拯唯冬
程思远《白崇禧传》里也说过的,白常吃猪肉,席上有穆斯林才回避一下。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这本也有看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130# 拯唯冬
强烈推荐。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近日的小童香港事件让人想起三毛的撒哈拉系列中提过的台湾旅客70年代在西班牙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不卫生","野蛮".文明,是需要时间和教育的.但香港壹周刊那个"本刊记者大战强国人"的视频,却透出一股居高临下的蔑视/浅薄.这种莫名的优越感,不只香港,上海小市民,海外一些见同胞也说英文的华人,也有.表面的傲慢,反映的其实正是内心深处的自卑.

90年代读过一本<<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对其中一篇采访李焕先生的文章印象深刻.李焕先生说,满清政府造成中国的不幸,落后,被侵略,屈辱,今天的中国人,要团结,要争气.平心而论,香港回归后是有许多问题,但一味把怨气洒到脱贫不久,文明程度相对较差的大陆人身上,失之宽容,小家气了.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读王安忆《妹头》,感觉这位从少年时代就比较喜欢的上海作家功力不减当年,笔下的上海市民生活,依然显得那么自然,真实。而当年也比较喜欢的上海作家程乃珊,后来的文字就不能看了。回想起来,程盛时的作品也还是狭窄了些,只限于她所熟悉的那个圈子,旧上海的买办,白领一族,缺乏作家的社会洞察力。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细雨,薄雾。宁静的后园,因而更显宁静了,还有几分朦胧的诗意。有点恍惚的感觉。少时孜孜以求的梦回唐宋,这些年来,常常在加拿大的黄叶纷飞白雪茫茫细雨绵绵中感受到。这是书中那个诗意的中国么?确实是。然而,这中国却又是在这番邦异乡。。前年在燕谈,大兴兄说,“已悟余生老异乡”,就是如此吧。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已悟余生老异乡”,如此沧桑,如此感慨?
“已悟余生老异乡”,如此沧桑,如此感慨?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5-3 21:46
这是李大兴兄的诗句。深有同感,所以引用。记得2011年讨论时,我说,曾有朋友说,如果孔孟老庄还在世,大概会觉得今日的日本北美的气氛,才比较象他们生活过的那个中国。大兴兄就说,这就是他20年来隐居芝加哥郊区,“已悟余生老异乡”的原因。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下了《大唐西域记》,准备重温。想起了很多的少年旧事。还记得初一那年,作为历史课代表,跟老师一起漫步在校园里,他一边指着一栋旧楼一边讲述创校人王瓒绪的故事。想起当年对李世民的崇拜,以及老师给了全班唯一一个100分的那篇阐述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的文章。。。那时,真可谓“少年心事当拿云”。

也想起了那所以文科誉满山城的中学,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的岁寒二友,文学,历史小组,以及当年那些随心所致信笔挥洒的诗词文章。。。80年代的校园气氛,火热,求知,昂扬,向上,令人怀念。至今都记得那两行刻在学校操场国旗杆后石墙上的闪光金字—”怀爱国之情 学建国之才 立报国之志 有效国之行“。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由《大唐西域记》,可以说,玄奘是不仅是探险家,旅行家,也是古典地理学家。说起来,从张骞到玄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冒险,进取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在崇尚冒险的西方人面前,也可以毫无愧色。想起了少时印象深刻的《河殇》。 从张骞到玄奘的这种冒险进取精神,其实就是“蔚蓝色文明”的最优秀部分,人类最宝贵的探索精神,DISCOVERY。一个强大的民族之兴,需要这种精神。汉武帝时代,彼得大帝时代,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明治天皇时代,都如是。可惜,我华夏先人最后还是以“黄色文明”一统天下。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元人的《真腊风土记》倒是另一番心境了,记录得热热闹闹。甚至八卦中国商人看当地女子洗澡。

《平凡世界》好像有传闻要拍电视剧。不过时移事变,不知能否还能哄到今天的年轻人们。虽然现在的中国依然是创业的好地方,但阶层逐渐固化也是不争事实。
我知道什么?
犹记当年《平凡的世界》在电台长播时的情境,大家边吃午饭,边听着,有的同学饭菜掉在衣服上浑然不知.......
看新浪读书才知道,今天是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周先生的红学研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推断出脂砚斋的原型是史湘云。少时读过红学工作者邓燧夫的一本著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考证,确认了这一推断。当年觉得,颇有些说服力。可惜原书在国内,否则一定找出来再看看。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前几天重温童年时在《新华文摘》上读到的《秦王李世民》,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1947338/

尤其是当年印象深刻一些句子,“立马苍茫深暮色,凛凛白骨绕坚城;荒原万里男儿血,醇洒一杯捷报声!” “要让四海之内,万民安乐,八荒之外,各国归心!要让千百年后读我国史者,赞叹其鸿勋茂业,灿然可观!”

感觉是那么亲切。弹指一挥间,已是32年。回想起来,对历史的兴趣,对李世民的景仰,都始之于此。虽然,现在再看,是比较脸谱化,把李世民塑造成完人了,文字间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不过,在那个文史书还动不动“辩证唯物辩主义”的年代来说,算是对比较通俗化,文学化地在写历史了。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在电影《希西公主》中扮演弗兰茨的演员,卡尔海因茨•伯姆昨天于萨尔茨堡附近家中去世,享年86岁。当年很喜欢这部电影,曾逃过几次课,希西三部曲都看了五次以上的。不过后来读了希西的传记,历史上的弗兰茨,并不英俊,个性沉闷,严肃,和美丽活泼,艺术家作派,乃至神经质的希西是不协调的,并不象电影里那么幸福。

比较同情历史上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是位好君主,勤政,简朴,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深受人民爱戴。他的家庭生活很不幸,深爱的希西经常抛下他和孩子出去旅行。他长年孤寂,在她允许下与一位宫廷女演员为伴。独子鲁道夫受自由思潮影响,与他很对立,其自杀至今如谜。希西后来也遇刺身亡。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慈禧前传》,印象极其深刻。后来把高阳的慈禧系列买全了。至今都觉得,高阳的历史小说,对晚清那段历史的描绘非常出色。大概也得益于家学之赐,高阳的曾叔祖,就是晚清军机大臣许庚身。许家是杭州名门,科甲之盛,有“无许不开榜”之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