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式强硬

韩咏红
2014年05月30日


中国早点
北看记
[email protected]
亚太区域近期不大太平。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历史问题上的对峙继续无解;中国和菲律宾因渔猎海龟谜团闹矛盾,中国和越南海上冲突不断,越南爆发大规模反华暴乱,造成多名中国人死亡……
本周,一艘越南渔船在与中国渔船的冲突中沉没,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针对彼此以及围绕南中国海的争议也更激烈上演:继美国起诉五名中国军人是网络间谍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前天批评中国“挑衅”,美国众议院昨天再通过决议,要求中国停止审查关于“天安门屠杀”的信息。
上述多起事件,主角都是中国。从中国的角度看,这些争议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有意找茬的是美国。中国坚持自己是合理、正当地捍卫本国主权与利益,但中国采取的应对举措,引起的外界观感与评价却十分复杂。
如果一事论一事——钓鱼岛问题是日本率先采取进取姿态,中国要实际行使在西沙群岛海域钻油的权力,也并非没有法理基础。但从宏观角度看,这些纠纷,尤其是近期的海上冲突,影响了本区域的整体气氛。本区域的和平稳定前景出现了不确定性,而既然美国是“既存”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新兴超级大国”,一些人将中国崛起视为当前唯一出现变化的因素,是引发其他变化的根源,并因此对中国崛起感到不安。
中国一再宣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用自己的发展惠及邻国,吊诡的是,外界不断强化的印象反而是——中国越来越强硬,开始“耀武扬威”。作为体量庞大,军力凌驾本区域众多国家的大国,它可以运用更娴熟的外交手腕来处理事态,却选择了不少会加剧紧张局势的单方面行动。
而且,这种强硬的态度既由舰艇、水炮传达,也在一些官员的公开谈话、官媒文章,具体的涉外办事方法,以及民众语言中透露出。这几年跟一些亚洲国家外交界人士谈话,说到中国,一个普遍感叹是:中国官员的自信心爆棚得让人无语。
对许多中国民众看来,在此前长期的忍让后,中国外交终于“硬起来”,让人很解气。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强硬”指的不只“强大”,也包括“生硬”。在外人眼中,“中国式强硬”常常与“生硬”和“放狠话”如影随形。像马航370事件中,有情绪激动的中国家属就对马航工作人员怒吼“让你看到中国人的力量”,也是典型的“放狠话”。
其实“中国式强硬”相当多时候只是口舌之争,不一定会化为实际行动。于是这类口舌争执带不来实际利益,还暴露了一种文化心理:中国民众在高度现实主义的指导下,既接受“发展是硬道理”,也承认“拳头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意识深植于社会意识中,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被迫接受这个原则。在国家层面,早期的领导人以“落后就要挨打”来激励民众发奋赶超列强,当中国强大时,其他国家则担心“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中国看待弱小邻国的心态。
严格说来,国际社会本质上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任何国家都寻求保护本国核心利益,这没有错。但在实力原则以外,也讲究道义和外交技巧,强势语言与姿态经常明晃晃地表现出来,会加剧其他国家的不安。
有中国学者最近私下指出,当中国经济实力上行是大趋势,又尚未强大到足以改变国际格局的此时,大可不必力争南中国海的钻油利益,为此而招惹敌意,破坏和平崛起的环境,反而因小失大。中共建国初期,领导人与民众都深知“人心”的重要性,包括团结国内民众,也致力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此一时彼一时,可见人类硬实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一定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