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哀哉陈寅恪!治史经三变,晚境剩红妆

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4_07/03/113405_0.shtml
哀哉陈寅恪!治史经三变,晚境剩红妆            2014-07-03 11:34:05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陆键东     
        

                                                 0人参与                                                        0评论        

                        


今日,是陈寅恪诞辰124周年。在这个时无大师的年代,陈寅恪早已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举世皆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又有几人能窥真意?这一坚持与士人易代之际的道德取舍、学人的学术自觉有何关系?为何他治史经三变,晚年唯剩颂红妆?他“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深意在何?只有将他的治学置入其生命情境,方能理解他如何立身处世,在自由独立精神背后未能施展抱负的苦闷,以及对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失望的心绪,从而窥见大师在动荡时代中的独特生命形态。
国学大师陈寅恪残生里的文化托命
1
但陈寅恪老了。
从心理年龄到生理年龄都明显衰老了。
历经磨难,这位倔强的、在长年忧患叹息中从未向命运低头、具有强烈生命意志的人,在1963年这一年,似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一年,陈寅恪数次向家人表达了这样的遗嘱:他死后要把他的骨灰撒到珠江黄埔港外,不要让人们利用他来开追悼会。
如此谈及生死事,陈寅恪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
贯穿着陈寅恪坎坷的一生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意志。正是这种意志,无数次令陈寅恪傲视忧患与苦难,每遭一重摧折,高贵的头颅仍傲然昂立。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寅恪的文化精神与生命意志是密不可分。前者因后者闪耀着感人的人格力量而变得格外可亲可感。但在“膑足”后的这一年,血肉之躯所能承受的打击,几到了极限,死亡开始投下大片的阴影。
1961年夏天,陈寅恪最小的女儿陈美延在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按陈寅恪夫妇的意愿,小女毕业后最好留在上海地区工作,因为他们想效朱师辙事,余生在杭州定居并最后归葬于陈三立墓旁。但中山大学出于照顾陈寅恪的考虑,将陈美延从上海调回广州中山医学院工作,不久又转调到中山大学化学系,回到陈寅恪的身边。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从欲效朱师辙事到嘱咐将骨灰撒向珠江口,生与死的安排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老了的陈寅恪,对生命感到了万般的无奈。正是在1963年,陈寅恪在他的诗篇中表达了对生与死的切痛感触。在浓浓的感伤中,这一年的诗篇与早几年的诗作有了“同中有异”的差别。比如“自信此生无几日,未知今夕是何年”;“今生所剩真无几,后世相知或有缘”,以及“云海光销雪满颠,重逢膑足倍凄然”等等句子,比较集中在这一年。劫难催人老,死亡的意识已不可抗拒地降临了。
最鲜明反映陈寅恪这种心境的,是两首题为《十年以来继续草钱柳因缘诗释证,至癸卯冬粗告完毕。偶忆项莲生鸿祚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伤哉此语,实为寅恪言之也。感赋二律》的七律。两诗如下:
其一
横海楼船破浪秋,南风一夕抵瓜洲。
石城故垒英雄尽,铁锁长江日夜流。
惜别渔舟迷去住,封侯闺梦负绸缪。
八篇和杜哀吟在,此恨绵绵死未休。
其二
世局终销病榻魂,謻台文在未须言。
高家门馆恩谁报,陆氏庄园业不存。
遗嘱只余传惨恨,著书今与洗烦冤。
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
诗中“此恨绵绵死未休”,“世局终销病榻魂”,“遗嘱只余传惨恨”等句,实为陈寅恪此刻泣血规啼之心境。这是“伤哉生命”之叹。与其说诗句具有浓郁的政治影射意味,实不如说诗中伤情伤逝之叹远甚于诗中也许还隐伏着的其他意蕴。盲目与膑足所带给七十三岁的陈寅恪的影响,远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所能想象的。
能洞见1963年陈寅恪“伤哉生命”心境的诗作,于今尚知的还有这么两句:“非生非死又一秋,不夷不惠更堪羞。”仅仅是“非生非死又一秋”一句,已足以点题了。
陈寅恪的确老了。
陈寅恪一向消化功能不好,每餐只能吃很少的食物。1961年吴宓南下探访之时,曾在日记中记叙了陈寅恪当时的饮食情况,有“筼嫂请宓与淑家宴,鸡鱼等肴馔甚丰,寅恪兄惟食淡煮之挂面”;“在陈宅晚饭,肴馔丰美寅恪兄一切不吃,卒进果酱面包(甚少)……”等描述。在晚年,陈寅恪需依靠闲时散步帮助肠胃消化,所以十余年间散步成了陈寅恪必须进行的一项运动。膑足后,散步的乐趣失去了,身体机能加快了衰老。
不屈的陈寅恪,终于老了。不仅仅老在年龄上,还老在心灵上、精神上……
于是,出现了一些很凄然的场面。
在1963年,陈寅恪估计自己最多只有三年的寿命,而自己的书籍出版无期,在向家人嘱咐了后事之后,仍无法摆脱心中的悲伤,时常与唐筼谈起一生中不幸的遭遇与坎坷的命运,夫妻两人相对哭泣,伤痛不已,情景凄凉。
1963年3月中旬,“民进”中央副主席杨东莼南下广州,专程到中山大学探访了陈寅恪。陈寅恪对杨东莼谈及自身命运时,用了三句话来概括,“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其悲凉感极深地震撼了杨东莼,杨随后向广东省委统战部反映了陈寅恪的情况。
1963年秋,《钱柳因缘诗释证稿》初稿基本完成,按陈寅恪的心愿,他一直存有整理《大唐西域记》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已不可能实施了。陈寅恪曾感伤地说,“现在我也有玄奘翻译大宝积经时之感,觉得精疲力竭,精力已尽了”。
1963年,国内外形势日渐紧张,“备战备荒”等口号盛行一时,广州也开始了备战备荒大疏散。陶铸曾亲临东南区一号二楼看望陈寅恪,劝陈也疏散到从化温泉区。陈寅恪以身体有病暂不宜起行为由回复了陶铸。陶铸自然想不到,已估计了死亡日期的陈寅恪,又怎会疏散到“吃住皆一流”的从化温泉招待所!这里面还有一段内情。1962年台湾国民党有“反攻大陆”的战争叫嚣,台湾海峡两岸形势似是一触即发,大陆这边便有“备战备荒”运动,一时家喻户晓,人人备战。陈寅恪却自有见解。他认为以国民党的兵力不可能反攻大陆,他怀疑是政府为转移人民对困难时期的注意力才号召备战。历史档案记载了陈寅恪的这种怀疑。
但精疲力竭的陈寅恪,对现实风云所带来的恩恩怨怨依然看得很重,以至出现了一些令中山大学很尴尬的场面。这段时期陈寅恪对校方绝大部分来访者一概不见,毫不通融。1964年春节,学校与历史系组织人员上陈宅拜年,遭陈寅恪拒绝,结果弄得极难堪。陈氏在其后所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记其事:“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据说这年的春节只有刘节一人私下里硬着头皮闯进门去,在陈寅恪大发脾气声中照样行叩跪大礼。
风,已摇曳着那根渐暗的生命残烛,它还将最后迸发出一次火花,燃亮这位文化大师留给后人的那份珍贵无比的遗产。
对历史与现实具有惊人“通识”的陈寅恪,对自己的命运却有一点未能“参透”。他估计生命将于三年内完结,他没有料到最终比他预计的延长了一倍。他更没有料到这延长了的三年,生竟不如死。
哀哉陈寅恪!
2
陈寅恪终于要对自己的学术人生作一次全面的和严谨的回顾。这种回顾因生命快将结束的紧迫感,与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而益显其价值的学术理想与学术精神的弘扬,而变得分外重要。陈寅恪紧迫地修订自己已发表的论文与著作,编辑自己的专集,尽管他对在有生之年能出版这些著述已不抱希望。
这就是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火花。
据黄萱回忆,陈寅恪著述最伤神的,是写出初稿后的修改。有时今天写得很顺畅,隔天可能便要作大篇幅的增删。反复修正,构成了陈寅恪晚年著述的一个特点。陈寅恪的长篇著述多以“稿”名之,便与陈寅恪觉得还可以再修订有关。若以字数计,陈寅恪一生的著述不算太多,只有二三百万字。但学界评为绝大部分都有创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也是陈寅恪著述人生甚为贴切的形容。
这种回顾,倾注了浓烈的晚年人生品味。陈寅恪将一直希望能刊行的自编论文集总称为《金明馆丛稿》。在1963年,一直密切注视着陈寅恪动态的中山大学,已知道了陈寅恪“金明馆”的含义。其一,陈寅恪非常欣赏柳如是所写的《金明池·咏寒柳》;其二,陈寅恪晚年全部精力都花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而清朝入关前称后金。所以,陈寅恪将自己的居所称之为“金明馆”。
在陈寅恪的生前与身后,许多人都不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倾情于明末清初这段他第一次涉足的历史。从“金明馆”的含义,可知柳如是已承载了陈寅恪晚年无比感伤的历史情感与生命品味。陈寅恪钟爱这个性格奇异、人格闪耀着光芒的历史人物。在长达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多次以甚为赞许的笔调反复解释或提到柳如是的这首“金明池”。陈寅恪曾断言:“河东君学问嬗变,身世变迁之痕迹,即可于金明词一阕,约略窥见。”借用陈寅恪的话,“金明池”亦可窥见陈寅恪“孤怀遗恨”之情感。兹将该词引录如下: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此词陈寅恪最为赞赏的是“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诸句。这几句实为柳如是自伤美人迟暮,韶华已逝,回首来路有无限沧桑意的悲吟。陈寅恪这样笺释:“(柳如是)昔年与几社胜流交好之时,陈宋李诸人为己身所作春闺风雨之艳词,遂成今日飘零秋柳之预兆。故‘暗伤如许’也。必作如是解释,然后语意方有着落,不致空泛。且‘念畴昔风流’,与上阕末句‘尚有燕台佳句’之语,前后思想通贯。‘酿成’者,事理所必致之意。实悲剧中主人翁结局之原则。”以此观照陈寅恪,晚年后他一直无法排遣心头缠绕不散的“昔年……之时,遂成今日……之预兆”的宿命之叹,则柳如是的“春日酿成秋日雨”,当与陈寅恪“蚤为今日谶”的寄身世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处不经意地流露浓烈的伤身世之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寄寓着一个感奋莫名、忍痛不已的内心世界。后来中山大学还知道,陈寅恪除了将自己的居所称为“金明馆”外,还以“寒柳堂”名之。“咏寒柳”,是柳如是这首“金明池”的题旨,“寒柳”亦代指柳如是。陈寅恪生前编定的论文集中,便有一专集名为《寒柳堂集》。情深如许,留下了刀刻一般的情感烙印。
这种回顾,也因陈寅恪对旧著严谨的增删改订,体现了陈寅恪至死不变的“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晚年曾撰文回忆,陈寅恪在三十年代所撰《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曾富有感情地回忆起与周一良进行学术探讨的情景。三十年后陈寅恪将该文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后,将这一段回忆删去。周一良自忖是陈寅恪“目我为‘曲学阿世’,未免遗憾,因而不愿存此痕迹”。在1949年之后,周无疑是属于真诚地改造“旧我”世界观那一类知识分子,并随数十年的政治风云浮沉起伏。暮年自感“垂垂老矣,脑力体力都已远远不逮”的周一良,醒悟出三十年前陈寅恪的苦心,“定稿在江东民族释证文中删去此节,我认为不只是对我个人的表态,而是更有深意存焉”。1953年,陈寅恪已有“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说法。所谓“有深意存焉”,便是陈寅恪一向所坚持的“气节与精神”。距1963年十数年后,这位陈寅恪很有才华和学术成就的弟子,因有一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调入“两校大批判组(笔名‘梁效’)”工作的经历,曾受到很严厉的政治审查。其时陈寅恪谢世已十年。品味这些也许只能称为“闲话”的人生细节,蓦然回首陈寅恪、周一良等形形色色的学人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总使人怆然生百感滋味!
老了的陈寅恪,其深邃的思想和充满智慧的历史目光仍闪现着异彩。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与智慧,永远不会老。
黄萱、周连宽、胡守为等人为陈寅恪编定论文集做了不少工作。数名护理人员亦有功焉。陈寅恪晚间休息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值班护士便马上记录下来。到了第二天,陈寅恪便会对助手一一吩咐交待,要补充哪些资料,要作哪些改动。陈寅恪股骨跌断后,除了住院期间黄萱是定期到病房工作外,出院后,陈寅恪的工作习惯如前,黄萱依然每天前来协助著述。1963年,陈寅恪在编定《金明馆丛稿》专集后,曾作“自序”,内云:“此旧稿不拘作成年月先后,亦不论其内容性质,但随手便利,略加补正,写成清本,即付梓人,以免再度散失,殊不足言著述也。”大有深意的是“以免再度散失,殊不足言著述也”这两句。此两句表达了陈寅恪希望他的“丛稿”能传于后人的心声。陈寅恪曾多次对其女儿表示,伪假的东西不会长久,真实的东西永远真实。他在预感生命结束前的增删修订,是渴望能留下一份真实的历史。在这种真实面前,所谓的“著述”当然“殊不足言”。
若陈寅恪对著述的“增删修订”仅到此为止,也许陈寅恪名山事业的命运将是另一种样子。历史尚有鲜为世人所知、一波数折的一面。
就在这段时期,按照陈寅恪的意思,黄萱与唐筼开始进行枯燥的誊清与复写工作。两三年间,黄萱对《柳如是别传》等陈寅恪未刊稿至少作了两稿以上的誊清与复写;唐筼则主要对陈寅恪的诗篇作了多稿以上的复写。深有远虑的陈寅恪甚至有意识也让他的女儿抄下他的一些诗作。至文化大革命抄家之前,陈寅恪的重要诗文至少有两套以上的“稿子”。为免著述“再度散失”,陈寅恪费尽了心机。这种几套稿子的做法,使陈寅恪身后遗下的这份文化财富,历经多重磨难后基本上得以保留下来。果然,“文革”期间陈宅屡遭抄家,手稿与书稿荡然无存。“文革”结束后,陈寅恪的亲属开始艰难地收集被抄走的陈寅恪遗稿。
陈寅恪生前“几套稿子”的安排终于在十数年后见效。尽管收集工作十分不如人意,但陈寅恪被抄去的未刊诗文遗稿,毕竟大部分是“一式数份”,到1980年出版社根据陈氏亲属追回的大部分遗稿而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已大体上再现了陈寅恪一生著述的原貌。在未来,陈寅恪的亲属也许还要花不少的力气才能寻回一部分尚不知所踪的陈寅恪遗稿,尤其是唐筼亲笔书录的多册陈寅恪诗稿,但九泉下的陈寅恪最可欣慰的,是他的著述按照他的设想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其实,陈寅恪对身后“以免著述再度散失”的安排,在他的生前已作了隐晦甚深的暗示。在《元白诗笺证稿·附校补记》中,陈寅恪有这样一段论述:
抑更有可论者,唐代文人自珍惜其作品,不令其遗佚,莫甚于白乐天。白香山集陆壹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略云:“有文集七帙,合六十七卷,凡三千四百八十七首。”其集家藏之外,别录三本,一本置于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中,一本置于庐山东林寺经藏中,一本置于苏州南禅院千佛堂内……
千年前杰出的古人给了陈寅恪一个最妙的灵感。略有遗憾的是,白居易珍惜自己的著作,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别录三本”分藏于三个不同的地方;而陈寅恪只能无奈地将他的著述同藏于一室,终躲不过被“一网打尽”的厄运!
但陈寅恪毕竟用智慧安排了晚年最大的一件心事。
节选自《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陆键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