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

  《后会无期》:遮掩欲望的猥琐青春

  这个暑期档电影票房角逐,前半期看点是以《变形金刚4》为首的5部美国大片不出一月狂卷40亿元人民币,后半期的重头戏是“美片清场”之后,媒体联手推给公众的郭敬明《小时代3》与韩寒《后会无期》之“郭韩影战”。我以为,郭片恶俗,韩片猥琐。与《小时代3》赤裸裸地张扬物质主义的“青春梦想”不同,《后会无期》是用看似散淡随性、实则觊觎名利之术,裱新着上世纪后期以来的陈腐的“青春叛逆”。

  “郭韩影战”打的不是电影战,而是以网络联动纸媒的“粉丝战”、“口水战”。令人惊异的是主流媒体争相炒作“韩寒《后会有期》口碑胜郭敬明《小时代3》”。甚至,不少在业界颇有影响的学者、批评家,也在纷纷认定《小时代3》为烂片的同时,高调指认《后会无期》为“有情怀的文艺片”、“是中国电影更新换代之作”。如此一边倒地压郭挺韩,是这些学广资深的评说者曲意装萌,还是中国电影真的“烂片无底线、评判无准则”?

  从电影叙事看,《后会无期》是一部十足的烂片。它烂在不仅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而且每个情节本身的叙述也是不过脑的“神导”。如,男主角江河(陈柏霖饰)的“旅馆妓遇”,占时半小时以上,破绽百出。实际上,因为影片根本无所表达,更不会表达,它充斥全片的似是而非、言不及物给这场青春秀涂上了“青春迷惘”的油彩。

  这部“作家、赛车手韩寒”的导演处女作,虽被韩自称为“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但从情节到对白都充斥着对他人创作的仿袭,是一部毫无诚意的“电影杂攒”。在该片中,最出新意而且切合“后会无期”片名的桥段,是阿吕(钟汉良饰)在森林中神秘出现,神侃骗取了马浩汉(冯绍峰饰)、江河两人的信任,从而轻易地骗走了马的汽车。然而,这个桥段是美国经典公路片《末路狂花》(1991年)的一个雷同桥段的翻版(该美片中,是一男骗两女)。又如,该片让江、马两人煞有介事地探讨“温水煮青蛙”的人生寓意,不过是拾人牙慧、重弹西方电影老调。再如,阿吕那句“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则是对《失恋33天》中大老王那句“你连人都没生过,你拿什么质疑人生”的模仿。

  这部被自我标榜为“公路文艺片”的电影,在115分钟的片长中,导演用以炫技的招数就是不断地让演员一边背诵出戏的“段子”,一边表演“韩氏猥琐耍酷”。如,马、江和阿三人模仿美国公路片《逍遥骑士》(1969年)中三个男子露天并肩撒尿。不同的是,该片人物将手上尿液抹在他人身上或自己身上。又如,江先将暗娼苏米(王珞丹饰)的招嫖名片扔进马桶,又马上捞起来用洗脸毛巾擦干,马随即用这条毛巾擦脸,并且直呼幸福。

  在这一系列“韩氏猥琐耍酷”的“神戏”堆砌下,江河以极度装萌、且脸谱化的表演向观众反复演绎着一个“博学而迂执”的“青春偶像”。然而,片中这位年轻的中学教师江河的人格是极端分裂的。他处处表现出不通世俗的迂执,但与暗娼苏米初会,不过三句话就表现出如嫖客一样油滑。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人前如古代圣徒一样高洁矜持的江河,却随即毫无条件、没有过程地迷上了苏米,甚至在得知其设局诈骗自己后仍不弃不离。显然,江的书生迂执只是导演安排的装萌。江的猥琐,就在他自以为是、不断自我拆破的“装”中。

  《后会无期》是一部名不副实、逻辑混乱、没有诚意的电影。它是一部打青春失意牌的“文艺片”,结尾却是三年后如期归来的男主角江河出书成名、情侣携手的商业片俗套。江河美梦成真的结局表明:以平凡为色面、以叛逆为标签、以迷惘为情调的“韩寒青春情怀”,骨子里是一个觊觎名利的梦。

  “天才韩寒”: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

  作为第一主角的江河,扮相和神情都指向现实中的韩寒。江河与韩寒经历了相同的“人生跳转”:影片中一路失意落败的江河在影片结尾时跳转为“成名作家”,现实中韩寒从一个因学业极差被迫辍学的高一学生跳转为“文学天才”。2012年,现实中的韩寒面对被质疑作品代笔,不能自证清白,与之“后会有期”的是,2014年,电影中江河的成功史是一段“仙人跳”式的空白。

  2000年,7门文化课不及格的高一辍学生韩寒出版了“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不读书而智识超群,学业差而才华出众,如此韩寒当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学奇迹。

  事实上,在20~21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上下罹患“大师渴望症”。因为大师缺失,国内教育广受社会诟病,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则首当其冲。应时而生的“天才少年作家”韩寒被文学权威和主流媒体联手塑造为“反应试教育的天才英雄”。从2000年到2012年,他又从“天才少年作家”转型为“公民意见领袖”。文学权威们无论是真信还是假信,无论其出发点如何,似乎都得到了神灵感召,在为“韩寒奇迹”推波助澜的过程中,彻底放弃了学术理性和文学常识。

  2012年春,由网友麦田发起,方舟子等众多学者参与,国内网络自发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质疑人造韩寒”活动。质疑者认为,韩寒的主要作品如《杯中窥人》、《三重门》及发布于博客的大量时评文章,均非韩寒本人所作;他们通过大量文本考辨、甄别,证明韩寒本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条件完成这些署名文献。

  韩寒的回应包括三方面:其一,以恶劣辱骂麦田、方舟子及其家人为基本手段反击质疑;其二,在包括电视视频的媒体回应中,罔顾事实、出尔反尔、前后矛盾、错误百出地否认作品代笔;其三,两次起诉、两次撤诉,高调宣称追究方舟子等人的“法律责任”,却又不了了之;其四,出版自称为《三重门》手稿的影印稿,但该书显示,这个字工句顺的“手稿”,只可能是“抄写本”。

  综合韩寒回应质疑的公开表现可证明,已年届30岁的作家韩寒,缺少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备的文史知识,缺少一个当代成熟青年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缺少一个有教养的当代青年必备的社会道德观念。这个暴露于公众眼前的韩寒与写出《三重门》及大量公众认同、针砭时弊的博客文章的“意见领袖韩寒”格格不入。这就是说,“不读书的天才韩寒”和“自由意见领袖韩寒”,只是当代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一个虚假文化偶像。

  不敢面对自己“天才成名史”的韩寒与《后会无期》中“博学迂执”又“欲望猥琐”的江河是同形同质的。这种现实与电影的同形同质,如果导演真是韩寒本人,则是他对主角的无意识移情(自我投射);如果导演并不是韩寒,则是导演根本缺少诚意和底气。但是,无论导演是谁,作为现实韩寒的电影化身,“很装”的江河表现出来的只是“韩寒猥琐”。

  《后会无期》“很韩寒”,“很装”,“很猥琐”。“天才作家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韩寒”: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

  成名15年来,“韩寒”已被文学界、媒体和市场合谋打造为一个拥有巨大吸金资本的品牌代言人。所以,韩寒的主要包装商和长期投资商、《后会无期》出品方之一路金波敢于宣称:“韩寒就是拍成一坨翔(网络语意为‘屎’),我们也赔不了。”(2014年8月4日,《成都商报》)因为有暴利可图,围绕着“韩寒”,聚集着关系错综的多种利益集团。

  正是这些利益集团将韩寒紧紧包裹,联手抵制将其撕破伪装、曝光真身的质疑。准确讲,这个偶像的继续存在成为无视社会公义的文化商人及其利益关联者恶意敛财的文化幌子——这次主流媒体和某些影评“大V“对《后会无期》的力挺,背后是有利益链可循的。

  韩寒一开始就以“反应试教育”为幌子,承担了新世纪文化的反智主义英雄。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韩寒是继张铁生和黄帅之后,第三个反智主义的“英雄代表”。韩寒说:“我不读文学史,我就是文学史。”这话表现的无知、狂妄,与“文革”时期张铁生、黄帅们的“读书无用论”的狂言妄语一脉相承。

  在2012年被质疑作品代笔后,韩寒作为品牌代言人,撕下了“自由公知”的伪装,赤裸裸地进入低俗娱乐炒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商业人气,他甚至协同网络以年幼女儿为炒作对象,扮演“国民岳父”。在《后会无期》首映当天,“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的广告语赫然出现在某报上。这就是说,追逐市场需要,今天的“韩寒”已经露出了无底线迎合和刺激恶俗市场趣味的面目。

  我以为,清理“天才韩寒成名史”,不仅是给历史以真相、还文坛以是非之必需,同时也是肃清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毒害极深的反智主义流毒,给青年以正确引导的应有之义。着眼于反腐治国,“假造天才作家韩寒”的最后查证,不仅将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当是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的一个关键契机。

2014年08月19日 09: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肖鹰
◆◆@十年砍柴
对肖鹰发在中青报的文章,说实话我忧大于喜。我一直希望对韩寒现象的批评限定在民间,但民间“倒韩者”不敌包装韩寒吸金的资本力量,官家出手无论挺还是倒,都不是好事。《后》这个烂片吸金6亿,一次性消费完“韩”这个符号,动了文坛外许多人奶酪,才是招祸之因
//@花影又红:失望,你会掉粉的
//@十年砍柴:回复@花影又红:我从来不以脑残者粉我为荣))
//@哈本先生:但我们以你的智商低下为耻。
//@十年砍柴:回复@哈本先生:我不是你家大人,也不是你的恋人,根本不认识你,你以我为耻,简直太博爱了。
【争鸣!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韩寒的风格很多人有理由不喜欢,但请不要用运动的方式来搞臭一个人。用“猥琐”评价电影最多只是刻薄,但评价一个人是“骗子”却涉及法律问题,以人身攻击的方式来进行观念之争是鄙俗的,以观念之争的面目进行人身攻击是卑劣的。(储殷)http://t.cn/RP8XY68
荣剑2008:中国青年报不是一个声音,但必须指出,中国青年报刊登肖鹰这样一篇肆无忌惮地以文革话语攻击他人的文章,实在是自取其辱!天下烂文无数,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中青报为何要如蝇逐臭。
◆◆@十年砍柴
对肖鹰发在中青报的文章,说实话我忧大于喜。我一直希望对韩寒现象的批评限定在民间,但民间“倒韩者”不敌包装韩寒吸金的资本力量,官家出手无论挺还是倒,都不是好事。《后》这个烂片吸金6亿,一次 ...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4-8-19 17:34
这个说得好~
一个人的成功靠炒作欺骗还能持续十几年,还能跨行业不断高升,那不是太毁三观了?
赛车没人质疑了,办一个电子刊物估计也是全国文学类前十了,拍电影票房六亿豆瓣评分7.4,年度第七,自编自导自己作词,我不知还要怎样才能证明一个人优秀了,只能肯定下一部会更好。


我倒没有看过韩寒的多少东西,所以,不紧张他的出名,也不紧张韩寒造假破产,他的《三重门》让看了也昏昏欲睡,只是组织网络段子而已,也不见得有多少知识,作者居然为了证明韩寒造假,故意抬高三重门,那也太低水平了。
《小时代》恶俗也是真的的,没有办法,不得不陪女儿看,《小时代》是女人的最大欲望妄想片,胡扯一通,看得出故意这样编的,故意要骗人,有人愿意被骗,那一个愿挨有人愿打。
参加交流
一个人的成功靠炒作欺骗还能持续十几年,还能跨行业不断高升,那不是太毁三观了?
赛车没人质疑了,办一个电子刊物估计也是全国文学类前十了,拍电影票房六亿豆瓣评分7.4,年度第七,自编自导自己作词,我不知还要怎 ...
歪弟 发表于 2014-8-19 19:33
我不喜欢韩寒反智主义。但歪弟说的这个也确有道理。嗨,我的趣味在亲亲热热,不屌这风风寒寒吧。
其实,我膺服的是那些孤独的深山修行者、书斋思想家,一个人和一炷香或一支笔独自坚守,寄托于来世或死后。那才是世俗的反叛者,旷世的个人英雄,历史的拓荒者;而那些以反叛、反抗为卖点的商业英雄、政治豪杰,都是以攫取和牺牲众生的钱财和意志为垫脚石的剥削者和阴谋家,背后是个人或集团的利益。
《后会无期》团队拒回应肖鹰文章:这事有点滑稽

2014年08月19日 21:59 来源:新京报 

  今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他在文中将韩寒与郭敬明的电影进行对比,认为“郭片恶俗,韩片猥琐”,称“‘不读书的天才韩寒’和‘自由意见领袖韩寒’,只是当代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一个虚假文化偶像”,“‘清理天才韩寒成名史,’是肃清20世纪反智主义流毒”。

  对此,记者今天上午致电《后会无期》宣传方,对方表示,“我们一大早也看到了中青报的报道,觉得肖教授的这篇文章确实有点偏激,而且很多外界的媒体也纷纷就此事致电我们,但这件事最好直接由导演韩寒来回应比较妥当。”

  随后记者致电韩寒导演,但手机一直未能接通。而韩寒团队的张先生表示,“这件事挺有意思,但不想回应。”傍晚,记者打通《后会无期》出品人之一路金波的电话,对方表示不作回应,“觉得这事有点滑稽。”(记者安莹 田颖)
我知道什么?
对韩寒的电影处女作,我有所期待(特别是那些女演员我都很喜欢),但对影片的期待值却不是很高。也许正是这种预先平和的心态,看《后会无期》反而感觉比我预想得要好,内心深处某些角落还被触动了。

看到有业内人士批评《后会无期》缺乏故事性。以前读韩寒的小说,我就发现他不大擅长长篇的结构布局,故事比较松散。所以我觉得他在拍电影时采取开放式的处理倒也是扬长避短。

就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背景,且让途中遭遇的故事随机发生。好在影片的细节还经常有亮点闪烁,比如带着小姐逃跑,比如温水煮青蛙等等。这些细节来自于韩寒之前的小说《1988 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那是一部寓意1989年事件,玩世不恭的感伤和理想主义元素混合的小说。
一直想把韩寒的书啊,什么的都看一下,但一直都看不完,不合我的口味。
没看过。看来是要找个机会看看了。
张闳评“倒韩大字报”:肖鹰不是姚文元

8月19日,一篇题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的文章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文章出自文化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之手。该文通篇言辞激烈,火药味十足,炮轰韩寒是“虚假文化偶像”,是“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甚至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而清理这一丑闻,“是肃清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毒害极深的反智主义流毒。”在官方报纸上刊登如此史无前例的倒韩檄文,似乎意味深长,引人遐想,因此,一经发出,立即招来热议和论战。有人质疑此文论据不足、逻辑不通,有人称此文充斥文革语汇,大字报式批判已超出正常批评范畴,也有人力挺肖鹰。
针对此事,凤凰网文化采访了同为文化批判家的同济大学教授张闳,他表示肖鹰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写文章,但他不是姚文元,充其量只能算姚文元拙劣的学生,中青报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以韩寒的能量和文风,单枪匹马就足以收拾他们。”而有关韩寒的“反智主义”,张闳也表达了与肖鹰不同的观点,“韩寒能反什么‘智'?充其量反反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可谁又会真正认为这种教育制度是属‘智'的呢?”对于给韩寒冠以“当代文坛最大丑闻”的名号,张闳认为,“文坛大佬那么多,谁会在这个方面输给一个小小的韩寒?”
肖鹰不是姚文元 他充其量算姚文元拙劣的学生
凤凰网文化:同为文化批评家,您对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肖鹰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怎么看?
张闳:标题耸人听闻,其实难符。同为文化批评家,其实跟同为电影导演的韩寒、郭敬明一样,只是称呼相同而已。
凤凰网文化:这篇文章发出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您认为是哪些点戳中了公众神经?
张闳:公众的神经也是一根有病的神经,谁都不知道哪些动作会戳到。就这么一篇文章值得掀起“轩然大波”吗?既然你这么问,那也就意味着确实激起了一些波澜。究竟是哪些内容激起了波澜,我只能猜测了。可能是因为批评对象是韩寒这样一个有影响力而又刚刚拍了一部票房很高的电影,也可能因为肖鹰文章有一些言辞过于激烈和粗暴,让人难以接受。
凤凰网文化:很多人不认同这篇文章,指出通篇充斥文革语汇和大字报风格,措辞激烈,非常极端,您也在微博中将姚文元与之对比,这样的文风在当下为何仍然存在?
张闳:大字报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和传播手段。如果仅就给对象予以打击而言,大字报文体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样板。一个人模仿大字报文体来对对手加以抨击,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文革”大字报的特殊性在于,它信口开河所说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统统可以变成给人定罪的证词。这是法治缺乏的后果。
肖鹰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来写文章,但因为它出现在一份重要的官方媒体上,便引起公众不愉快的联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肖的文章来势汹汹,搞得人们以为又像当年批《海瑞罢官》一样。但我觉得这是多虑。肖鹰不是姚文元,他充其量只能算是姚的拙劣的学生。中青报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他们也没那么大的号召力。如果真要论战的话,我想,以韩寒的能量和文风,单枪匹马就足以收拾他们。
文坛大佬那么多 谁会在“丑闻”上输给韩寒?
凤凰网文化:文章争议性最大的地方是“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批判力度之大令人震惊,这样的定义方式是否有失公允?按照肖的逻辑来梳理,相比韩寒,文坛是否存在更大的也更需要被了解的“丑闻”?
张闳:就算是“丑闻”,充其量只能算个中不溜的。文坛大佬那么多,谁会在这个方面输给一个小小的韩寒呢?肖教授真是没见过丑闻呐,要么就是分不清大小。
凤凰网文化:除了批韩寒为文坛最大丑闻,文章还称韩寒是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您认为什么是反智主义?韩寒是否有“反智主义流毒”嫌疑?
张闳:从源流上讲,反智主义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反智主义”有不同的功用和后果。历史上真正的“反智主义者”常常是大智者。老庄哲学就有反智倾向,许多犹太先知也有类似的倾向。怎样才是“智”?饱读诗书未必就有智。腐儒和法利赛人,可能是智慧的障碍。但有的时候,一些有权力的人有时会利用“反智主义”来贬低和打压知识理性和自由思想,并成为迫害知识分子的借口。“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对无知野蛮的推崇,就是例子。肖教授有这方面的忧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主义,只要被权力所利用为打击异己和自身谋取利益的手段,无论是“崇智”还是“反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智主义”跟它的对立面“读书至上论”是一样的。韩寒能反什么“智”?充其量反反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而已。可是,谁又会真正认为这种教育制度是属“智”的呢?这些都完全扯不上边。笼统地将“反智主义”视作“毒瘤”,呼吁兴师动众地来一场“清理”,在我看来,实属不智。
韩寒的出现遵循的是商业规则 并不是文学现象
凤凰网文化:文中剖析韩寒现象,认为韩寒是被文学权威和主流媒体联手塑造出的反应试教育的天才英雄,文学权威在为韩寒奇迹推波助澜过程中,彻底放弃了学术理性和文学常识。这是否符合基本事实?
张闳:那我只能抱歉地说,肖教授有点“冬烘气”(注:迂腐愚昧之意)了。韩寒不是文学博士,媒体也不是学院学报,有何学术理性可言?文娱明星的生产,完全是另一个行业的事情。它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首先是商业规则,而不会去遵循所谓“学理”和文学教科书规则。自由市场的资本流,总是流向最能挣钱的地方。这是资本的规律。它不符合美学规律或文学史规律,对肖老师的文艺美学课毫无裨益。肖教授去拍一部电影,恐怕只能卖出一张票,就是肖教授自己买的那一张。而我若去拍一部的话,则会连一张票都没有。所以,在我看来,韩寒现象主要不是文学现象,跟我所从事的专业(文学研究)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凤凰网文化:时到如今您怎么看韩寒现象?又如何看舆论之于韩寒的批判?
张闳:其实,我对韩寒现象一直不怎么关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作为一个文化明星,就难免遭到批判,不可能只有表扬和崇拜。我想,以韩寒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舆论对于韩寒的批判,只要不是借助权力搞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都没什么不可以。
凤凰网文化:文章最后的落脚点是“反腐治国”“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由韩寒延伸至此,您觉得是否合理?
张闳:这就庸俗了。好端端一文学评论家,怎么干起中纪委的勾当来了?







这个张闳厉害的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张闳有趣。


有关韩寒:一场庸人自扰的文化混战  

http://zhanghongreview.blog.163.com/

张闳博客

事情正在起变化。

青年文化的偶像人物韩寒拍摄了一部电影《后会无期》,引发了诸多争议,跟他一道起争议的还有另一位偶像人物郭敬明,后者也新拍了一部电影《小时代(3)》。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一对娱乐时代的文化活宝,真是生死冤家。

然而问题不在这里。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肖鹰的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使得舆论争议的焦点的焦点发生了改变。肖文的标题耸人听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在经历了“标题党”的三惊四吓之后,还有什么标题能吓得住公众的呢?

肖文所显示出来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批评的能量,它似乎有着更为远大的政治经济学抱负。它把针对韩寒的文艺批评,上升到“反腐治国”的战略高度。在政治上,将作韩寒同“文革”时期的张铁生、黄帅联系在一起,成为肖鹰所称“反智主义流毒”的三个代表之一。在经济上,则认为“‘韩寒’已被文学界、媒体和市场合谋打造为一个拥有巨大吸金资本”、腐败的“利益集团”的“品牌代言人”,因而,务必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的盖子”。而在个人私德上,韩寒则是一个“造假”高手,而且跟他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猥琐”。这一切都符合“政治上搞倒、经济上搞垮、名声上搞臭”的斗争原则。

这样的文章,发表在一份重要的官媒上,让公众莫名惊诧。一些网民指出,肖文本身通篇充斥“文革”语汇和大字报风格。其实,在我看来,大字报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和传播手段。如果仅就给对象予以打击而言,大字报文体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样板。一个人模仿大字报文体来对对手加以抨击,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文革”大字报的特殊性在于,它信口开河所说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统统可以变成给人定罪的证词。这都是法治缺乏的后果。肖鹰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来写文章,读者尽可以不喜欢它。但只要不是借助权力搞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选择自己学生时代所习得的、用来顺手的大字报文体,也没什么不可以。

韩寒的所作所为是否可以视作“丑闻”,我不清楚。但就肖鹰所说的来看,即便是“丑闻”,充其量只能算个中不溜的。文坛大佬那么多,谁会在这个方面输给一个小小的韩寒呢?肖教授好像是没见过丑闻,要么就是分不清大小。

肖文指出,韩寒是被文学权威和主流媒体联手塑造出的“反应试教育的天才英雄”,并称,文学权威在为“韩寒奇迹”推波助澜过程中,“彻底放弃了学术理性和文学常识”。对此,我只能抱歉地说,肖教授有点“冬烘气”了。韩寒不是文学博士,媒体也不是学院学报,有何“学术理性”可言?文娱明星的生产,完全是另一个行业的事情。它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首先是商业规则,而不会去遵循所谓“学理”和文学教科书规则。把它看成是文学或艺术现象,并不完全恰当。它并不符合美学规律或文学史规律,对肖老师的文艺美学课程毫无裨益。另一方面,自由市场的资本流,总是流向最能挣钱的地方。这是资本的规律。你可以说它是文化生产上的资本主义,但很难说它是“腐败”。资本和政治权力的交换,才会产生腐败。

至于所谓“反智主义”,也不是没有可商榷之处的。从源流上讲,反智主义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反智主义”有不同的功用和后果。历史上真正的“反智主义者”常常是大智者。老庄哲学就有属于“反智”的,许多犹太先知也有类似的倾向。饱读诗书未必就有智。腐儒和法利赛人,可能是智慧的障碍。但有的时候,一些有权力的人会利用“反智主义”来贬低和打压知识理性和自由思想,并成为迫害知识分子的借口。“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对无知野蛮的推崇,就是例子。肖教授有这方面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任何一个主义,只要被权力所利用为打击异己和自身谋取利益的手段,无论是“崇智”还是“反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智主义”跟它的对立面“读书至上论”是一样的。笼统地将“反智主义”视作“对中国文化毒害极深”的流毒,并兴师动众地来一场“清理”,在我看来,实属不智。

事情正在起变化。一场文艺批评正在朝着盲目、滑稽的方向发展。这场文化混战荒谬性在于,论辩双方都过分高估了对手,以致自寻烦恼。肖鹰高估了韩寒的价值,以为他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高标。他在同一个假想中的巨人搏斗。他以为自己看到了这位“时代巨人”的破绽,以自己中古时代的批判武器和熟练的大批判枪法,便能够克敌制胜。其实,那不过是安装在上海郊区的一架商业风车而已。肖鹰的战斗姿态虽然英勇,但未免滑稽。
公众对肖鹰的言论同样也做出了过度的反应。在一个高唱“反腐治国”的非常时期,在一份重要的官方媒体上,一个惯出奇葩言论的清华大学,它的一位教授,针对一部文艺作品和一个文艺家,发布如此凶悍的言论,很容易引起公众不愉快的联想,怀疑是否像当年针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大批判一样,是一场新的政治风暴的前奏。但我觉得这也是神经过敏,阶级斗争弦绷得太紧了。肖鹰不是姚文元,他充其量只能算是姚的拙劣的模仿者。中青报也不是中央文革小组,他们也没那么大的舆论号召力,更无那么大的政治动员力,甚至,连这方面的想象力都没有。公众一厢情愿地把一项如此巨大的政治使命硬塞过去,会把他们吓着的。
2014.8.19.

【附注:该文于8.20.上午,在上海某媒体上存在了5分钟。可能他们出于“深化改革”的需要,将该文撤下。几乎没有人来得及看完该文。(嗯,难道他们真的被吓着了?)】
我知道什么?
蕃薯1地瓜2
现在为韩寒辩护的人只剩下倒地打滚撒泼这点技能了!“我不管那些文字是不是韩寒他本人写的,我就是喜欢”,“在媒体上刊登质疑韩寒的文章就是在搞大字报,搞人身攻击”,“韩寒是八零后后的代表,攻击韩寒就是攻击整个八零后”。为韩寒进行辩护的人现在也只会说些诸如此类的话了,死挺躺尸就是这节奏。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22 12:34 编辑

我只能抱歉地说,肖教授有点“冬烘气”(注:迂腐愚昧之意)了。韩寒不是文学博士,媒体也不是学院学报,有何学术理性可言?文娱明星的生产,完全是另一个行业的事情。它遵循的是另一套规则。首先是商业规则,而不会去遵循所谓“学理”和文学教科书规则。自由市场的资本流,总是流向最能挣钱的地方。这是资本的规律。它不符合美学规律或文学史规律,对肖老师的文艺美学课毫无裨益。

——张闳这个说到点子上了。车归车路,马归马路,各是各的路,勿要你的路来切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