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媒体评“央视春晚歧视女性”:未免小题大做

媒体评“央视春晚歧视女性”:未免小题大做

发布时间: 2015-02-21 06:19:59  |  来源: 京华时报  |  作者: 秦宁  |  责任编辑: 吴闻达




我们支持相声重拾讽刺,为何不支持小品偶尔调侃呢?难道艺术形象只能歌颂不能鞭笞,只能礼赞不能揶揄?
央视春晚又“惹事”了,这次被安插的罪名是“性别歧视”。有网友称:“春晚歧视女性真叫一个全面:从外貌歧视(矮的胖的)就业歧视(女领导靠性上位)到剩女歧视(POLICE叔叔操心四十岁嫁不出去)再到整个对女性认知的歧视(二十块就领走的二手货,跟矬男在一起最伟大)……”
不知道央视春晚剧组对这顶大帽子,是敬谢不敏还是不屑一顾,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笔者倒觉得质疑者未免小题大做,如果不是玻璃心,奉行弱者心态,太敏感了,就是故意“消费”春晚,刻意制造话题。
那些认为春晚歧视女性的人,实是犯了两个概念性错误。
其一,将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与作品的价值取向等同。任何文艺作品都可以塑造负面形象,这个负面形象可能歧视胖子、歧视矮子,难道说这个负面形象的价值立场就是该作品的价值立场?以小品《车站奇遇》为例,“毒舌”蔡明一再拿潘长江的身高说事,“蔡明”确实可憎,但“蔡明”只是艺术形象,并不代表生活中的蔡明就是如此刻薄,也不代表《车站奇遇》就是宣扬歧视矮个子的病态价值观。
其二,将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同于春晚的价值坐标。由贾玲、沙溢、李菁、瞿颖等人表演的《喜乐街》,因调侃“女神”和“女汉子”,被指是嘲笑剩女和胖子。且不说这只是调侃,绝非嘲笑,即便确有歧视之嫌,也不应据此认定春晚搞歧视。如果将自我解嘲理解为嘲笑,将戏谑指为嘲讽,甚至将作品中的“坏人”形象等于春晚这个舞台的立场,无疑很可笑也很荒唐。
其实,美国一些脱口秀也常拿胖子开玩笑,一些电影作品也涉嫌“歧视”弱势群体,不过所谓的歧视多只是调侃,并无多少恶意。再比如,被誉为日版“丑女大翻身”的日本电影《神奈大成功》,女主角神奈因相貌丑,常被人讥笑,以至不得不整容。但我们能说《神奈大成功》歧视丑女,甚至上升为日本电影界歧视女性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调侃胖子,调侃剩女,但多数时候只是开玩笑。当然,现实中确有人歧视女性,如果承认这一点,就应该宽容乃至尊重艺术作品塑造歧视女性的艺术形象,而不必耿耿于怀,甚至夸张地抵制。
每个人都有玻璃心的权利,但如果每个群体都叫嚷抵制,恐怕艺术形象就没法塑造、艺术作品便没法存在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说过,“相声本身是讽刺的艺术,但现在相声创作不敢讽刺,否则就会上纲上线,对号入座。你讽刺一个处长,全国所有的处长都不干了,这就更别提局长了……”我们支持相声重拾讽刺,为何不支持小品偶尔调侃呢?难道艺术形象只能歌颂不能鞭笞,只能礼赞不能揶揄?
有“小题大做”的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为什么不可以有“小题大做”的观众?没有哈文制定的标准和许诺,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观众和网友的吐槽。对令人捧腹的赵本山小品的“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可以说不,今年的小品相声相关的“歧视”就说不得?正是因为有了“有瑕疵的演员不能上春晚”的标准,才有了“有瑕疵”的节目遭吐槽的结果。作者秦宁既然能代表“媒体”,就不要自谦是“普通一名观众了。
春晚怎能以取笑女性为乐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春节,是海外党最容易思乡的时候。虽然是大中午,笔者一边跟朋友做菜吃饭,一边对着电脑看春晚直播,似乎成了追求“年味”必不可少的方式。没想到春晚年年有槽点,今年的却让尤其让人欢乐不起来。一个晚会能让观众看得这么心塞,也真是不容易啊。这其中,《喜乐街》绝对“拔得头筹”。

语言类节目本来是奔着给观众带来欢笑的目的去的,结果却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多次侮辱女性,实在让人忍无可忍。刚开始没几分钟,男演员就非常不礼貌地用食指指着贾玲、或者直接用手拍打其肩膀,带着一副批斗式的口吻指责其参加一些跟吃有关的选秀比赛,顺带着把央视的一些节目串进去。一个女孩子爱吃、身材偏胖、与娇滴滴的小女生形象不符,就可以成为被侮辱的对象吗?男人们这样一边嘲笑着低下头自怜的贾玲,一边拍着央视的马屁(主持人坐在一旁发号施令的感觉像极了一个独占话语权的“审判官”),这对男性的形象真的有帮助吗?

与吃相关的比赛被拿来与歌唱比赛、舞蹈比赛、模特大赛等相比,被男演员称为没有品质。试问,何为有品质?谁来定义“品质”?模特大赛如何成为比吃货比赛更有品质的呢?无非就是看着身材瘦高、能歌善舞的比那些往嘴里塞食物的女孩子更加能够满足男人或者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判标准罢了。对于美丑,本来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无所谓优劣的个人喜好,但是在一个女性被物化的环境中,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的(男性主导的)女性不仅仅被划分为“劣等”,还在实际生活中遭受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男演员在台上嘲笑一个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身材不好、口齿不够伶俐的女人的时候,如果大多数观众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所暗含的对女性的不尊重,而是跟着傻乐呵,说明这种可悲可怜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成功渗入大众意识中。

当贾玲刚要站起来反抗两位男演员的批评时,主持人又出来发了句命令:“深情”。于是乎,她只能柔柔地坐回沙发上撒娇似的说了句“你们俩怎么那么讨厌呢”。你可以说这仅仅是一个节目需要的戏剧化形式,但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无比有寓意的巧合。当女性面对男性的语言或者无形的暴力时,能够选择反抗本身就很艰难。而此时若官方组织或者权力机构还不能够予以支持,反而不断地劝说:你要温柔、你要忍让、你要有女性的隐忍和牺牲精神等云云,那么女性的“弱势”地位必将无法改变,而男权的气焰也会愈加嚣张。

这个节目越往下越有“意思”。一个女人,三十岁了没男朋友,被表现成“失落”、“不幸福”和“需要安慰”。农村的亲戚、家里的老人需要她养活,养活不起被归结为她个人的原因(而非体制或者社会原因),最可笑的是,这个个人原因是——气质问题,又来了,胖。主持人请出了一位“气质好”的与之对比,即所谓的“女神”。这个已经被用烂了的词,在春晚的舞台上也无非就是被描述成“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形”,“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特别有面子”,外加在男生面前一定要娇羞且食量小。把女性划分为“女神”和“女汉子”,以及现在所谓的“绿茶婊”和“汉子婊”,本质上是对女性群体的分化,造成了女性与女性之间内部的对立,男人无需对女人进行嘲讽,女人们就开始“自相残杀”了。所以说,且不论这种分化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自己发起的,尊重女性,首先应该要停止用这些恶毒的标签来攻击女性。

《喜乐街》只是这台晚会中歧视女性的一个缩影,还有其他不可思议的言论,令人咂舌程度更甚。有网友说的好,目前联合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响应“HeForShe”的促进性别平等运动,而我们这样一台代表官方态度的晚会居然还在有意无意地贬低女性,且不说平等、平权,请起码不要把以取笑女性为乐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去传播吧。



作者/杨?旖文
我知道什么?
《喜乐街》的主持和演员都很恶心,可能这这样的演出形式恶心。

过去蛮喜欢王雪纯的,不知道她为什么热衷搞这样的节目。
1972年-1976年,是中国妇女地位最高的几年。